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外经贸领域是我国参与全球化竞争最前沿的阵地,21世纪的中国经济迅猛发展,需要不断地引进国外的先进科技、理念并从事对外经贸交流,这就需要大批高水平的国际化经贸人才。而优秀的经贸人才在市场上却存在着很大的缺口。本文分析了目前经贸人才在培养方面的不足,并提出了培养优秀经贸人才的策略。
[关键词]经贸人才 培养 策略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人才资源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争夺的重要生产要素之一。目前,我国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高校只有300多所,这些学校培养的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每年不到10万人,与数十万人的需求相去甚远。这类优秀的经贸专才在人才市场上往往有市无价,需求缺口亟待弥合。高水平经贸人才的供需失衡为各级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机遇和条件,但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一、高水平国际化经贸人才的标准:
经济全球化不仅促进了人力资源的全球化配置格局,而且对人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水平的国际化经贸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素质:(1)具有广阔的国际经贸视野和创新经营意识;(2)通晓国际贸易规则和经营管理方法;(3)熟悉并热爱本国文化,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国际化经贸人才的培养现状与不足: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和飞速扩张,我国各级高等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培养了大批的涉外经贸人才,这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发展,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和不足。
1.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雷同,略显陈旧。近些年来,国际贸易专业已成为我国大专院校的热门专业之一,2009年全国有37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国际贸易专业,并且是28个财经、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中,招生学校和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但这370多所高校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等方面都存在“趋同”现象,缺乏人才培养的特色和层次性,严重缺乏针对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主流用人单位和主导进出口产品特点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只有极个别高校有针对性地培养特定行业的国际贸易人才,例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国际贸易专业开设了涉外经济法等课程,利用其经济与法学相结合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培养全方位的国际贸易人才。
2.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跨语言文化交流能力偏弱,难以应对复杂的全球化经贸环境。部分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外语交流能力较差,还停留在简单阅读阶段,“聋子外语”、“哑巴外语”的情况较普遍。部分人的综合语言能力虽较强,但是跨文化理解能力差,缺乏跨语言交际技能。语言失误很容易得到对方的谅解,但是语用失误、文化误解往往会导致摩擦发生,甚至造成经贸洽谈失败。
3.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不佳。我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各高校虽然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毕业实习,但大多数高校无稳定的实习基地,无足够的实习经费安排,无严格规范的毕业实习考核办法,从而使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实习流于形式。部分高校虽然建立了国际贸易的模拟实训实验室,但因缺乏既精通国际贸易知识又熟悉进出口业务操作的教师,模拟实训的效果不佳,导致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强,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主流用人单位对外贸人才的较高要求。
三、培养高水平国际化经贸人才的对策:
1.加强课程内涵建设,推动课程体系改革,丰富人才培养层次,解决“雷同”问题。教学实践表明,教学运行中,课程是最基础的因素,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首先应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树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强化实践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新理念。同时,要根据全球化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变化,对不同层次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综合型重点高校侧重培养研究型、创新性和复合型高级人才,诸如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法规,WTO规则等方面的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维护公平贸易、实施贸易救济、跨国投资经营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一般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培养针对不同进出口行业、不同工作岗位的应用型人才,适应主流用人单位对新型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
2.积极开展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外语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贸易的专业课程教学应营造全外语授课环境或积极引入双语教学,帮助学生跨越听力关、口语关和交流关,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流,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充分沟通。大面积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既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水平经贸人才培养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正确认识到外语教育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把语言看作是与文化、社会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并在教学大纲、教材、课堂教学、语言测试以及外语的第二课堂里全面反映出来。
3.加强实践教学,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应以培养新形势下合格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为重点,以基本知识传授为基础,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满足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切实改善“重理论轻应用”、“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的状况。高校可通过多种渠道推动“产学合作”, 建立高校与企业间有效的合作关系,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方面设立定点的企业实习基地,促使企业与高校共同培养学生;另一方面可进一步推动高校成为定点大中型企业的培训基地,为企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从而做到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也可拓宽经贸专业学生的就业途径。
[关键词]经贸人才 培养 策略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人才资源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争夺的重要生产要素之一。目前,我国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高校只有300多所,这些学校培养的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每年不到10万人,与数十万人的需求相去甚远。这类优秀的经贸专才在人才市场上往往有市无价,需求缺口亟待弥合。高水平经贸人才的供需失衡为各级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机遇和条件,但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一、高水平国际化经贸人才的标准:
经济全球化不仅促进了人力资源的全球化配置格局,而且对人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水平的国际化经贸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素质:(1)具有广阔的国际经贸视野和创新经营意识;(2)通晓国际贸易规则和经营管理方法;(3)熟悉并热爱本国文化,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国际化经贸人才的培养现状与不足: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和飞速扩张,我国各级高等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培养了大批的涉外经贸人才,这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发展,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和不足。
1.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雷同,略显陈旧。近些年来,国际贸易专业已成为我国大专院校的热门专业之一,2009年全国有37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国际贸易专业,并且是28个财经、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中,招生学校和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但这370多所高校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等方面都存在“趋同”现象,缺乏人才培养的特色和层次性,严重缺乏针对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主流用人单位和主导进出口产品特点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只有极个别高校有针对性地培养特定行业的国际贸易人才,例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国际贸易专业开设了涉外经济法等课程,利用其经济与法学相结合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培养全方位的国际贸易人才。
2.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跨语言文化交流能力偏弱,难以应对复杂的全球化经贸环境。部分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外语交流能力较差,还停留在简单阅读阶段,“聋子外语”、“哑巴外语”的情况较普遍。部分人的综合语言能力虽较强,但是跨文化理解能力差,缺乏跨语言交际技能。语言失误很容易得到对方的谅解,但是语用失误、文化误解往往会导致摩擦发生,甚至造成经贸洽谈失败。
3.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不佳。我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各高校虽然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毕业实习,但大多数高校无稳定的实习基地,无足够的实习经费安排,无严格规范的毕业实习考核办法,从而使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实习流于形式。部分高校虽然建立了国际贸易的模拟实训实验室,但因缺乏既精通国际贸易知识又熟悉进出口业务操作的教师,模拟实训的效果不佳,导致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强,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主流用人单位对外贸人才的较高要求。
三、培养高水平国际化经贸人才的对策:
1.加强课程内涵建设,推动课程体系改革,丰富人才培养层次,解决“雷同”问题。教学实践表明,教学运行中,课程是最基础的因素,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首先应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树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强化实践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新理念。同时,要根据全球化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变化,对不同层次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综合型重点高校侧重培养研究型、创新性和复合型高级人才,诸如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法规,WTO规则等方面的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维护公平贸易、实施贸易救济、跨国投资经营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一般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培养针对不同进出口行业、不同工作岗位的应用型人才,适应主流用人单位对新型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
2.积极开展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外语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贸易的专业课程教学应营造全外语授课环境或积极引入双语教学,帮助学生跨越听力关、口语关和交流关,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流,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充分沟通。大面积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既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水平经贸人才培养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正确认识到外语教育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把语言看作是与文化、社会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并在教学大纲、教材、课堂教学、语言测试以及外语的第二课堂里全面反映出来。
3.加强实践教学,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应以培养新形势下合格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为重点,以基本知识传授为基础,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满足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切实改善“重理论轻应用”、“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的状况。高校可通过多种渠道推动“产学合作”, 建立高校与企业间有效的合作关系,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方面设立定点的企业实习基地,促使企业与高校共同培养学生;另一方面可进一步推动高校成为定点大中型企业的培训基地,为企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从而做到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也可拓宽经贸专业学生的就业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