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一环,其“预治疗”的思想对现今临床诊疗仍具有指导意义。阎小萍教授将强直性脊柱炎的基本病机概括为肾督亏虚,对治未病理论与强直性脊柱炎相关性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了补肾强督法是强直性脊柱炎的基本治法。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肾督亏虚;治未病;治疗经验;阎小萍
阎小萍教授是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首批名老中医焦树德学术经验继承人,第四、五、六批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她致力于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近50余年,精于风湿病的诊治,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治疗提出了“治未病”“补肾强督”等理论。
AS为主要影响轴向骨骼关节、由免疫介导的炎性关节病,能够致使患者活动能力降低,有导致残疾的可能。疾病后期以强直征(即新骨形成)为主要表现,AS发病年龄一般在20~30岁,并伴有背部疼痛、僵硬[1]。我国AS的患病率约0.3%[2],男性多见。中医学并无AS病名,当代名医焦树德将其归属于“大偻”范畴,并且受到同仁广泛认同。
AS发病原因至今还未明确,西医学认为,遗传背景、免疫反应、微生物感染和内分泌异常等因素可能与AS的发生有关[3]。骶髂关节炎是AS特征性表现,附着点炎是典型病理改变,一旦病情加重,往往造成青年人劳动力丧失,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控制症状、延缓病情进展、降低致残率至关重要。
1 治未病理论从起源到成熟
“治未病”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进一步可分为以下3层含义,即“未病”之前有提前预防的意识,“既病”之后要注意转变,“病后”防止复发,对待疾病切忌“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其主旨皆在“预防”二字,治未病理论的基础框架由此形成。
历代医家在此框架上进行了完善。张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记载:“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这是治未病理论在临床上的首次应用。唐·孙思邈提出医者当“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并认为疾病包括“未病、欲病、已病”3个阶段。治未病对于健康人而言,寓意着预防疾病的发生;对于患者而言,则是防止疾病发展与转变[4]。
治未病理论发展到明清逐渐成熟。张景岳对治未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说明治未病要着眼于细枝末节,洞察一切微小的改变。叶天士《温热论》记载:“先安未受邪之地。”进一步阐述了在诊疗疾病时要提前采取措施,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并提出“逐邪务早,先证用药,先安防变”的治疗原则。《丹溪心法》提到:“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同样体现了治未病的理念。
2 治未病与AS
阎小萍教授根据AS临床症状并结合焦树德治疗大偻经验率先提出“欲偻”的概念,即要发展成为大偻的疾病阶段,“欲偻”的提出体现了治未病的学术思想。研究报道显示,AS从出现慢性症状到X线改变大约经过5~10年[5],可见AS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有一个发展期。AS一旦病情加重,往往造成青年人劳动力丧失,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控制症状、延缓病情进展、降低致残率至关重要。西医学证实,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与AS的发病高度相关[6],提示先天禀赋异常与AS的发病直接关联;因此,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查对其进行筛查,告知易感人群有针对性地改变生活方式,做到防患于未然,这是治未病在现代医疗技术中的体现。AS处于活跃期时,积极采取治疗可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AS患者病情平稳时,进行一些功能性锻炼以保持关节功能的正常[7]。AS复发率高、治愈难,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西药对肝、肾均有损害。中医药在这方面有独特优势,AS后期多以肝肾、气血亏虚为主,可给予补肝肾、益气血的中药调理,以控制病情反复[8]。总之,治未病理论在AS发病前、发病中、发病后对治疗都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3 肾督亏虚与AS
《医学衷中参西录》提出:“肾虚者,其督脉必虚,是以腰痛。”说明督脉的充盈依赖于肾的供养,而督脉在背部与肾相通,提示AS、肾、督脉三者之间存在关联性。AS早期以腰部酸软无力、疼痛为主要表现,随着年龄、病情进展及其他因素,肾气逐渐亏虚,症状加重,脊柱骨化,最终致残。研究发现,随着AS病情进展,疾病越严重患者骨密度越低[9],这个结果契合中医“肾主骨”理论。AS病在骨,肾具有主持骨骼化生骨髓的作用,与督脉关系密切[10]。督脉由会阴而出,沿脊柱上行,掌管全身阳气。若督脉亏虚,则阳气不足,腰失温养、寒湿之邪侵袭,腰脊出现病变[11],即“督之为病,脊强而厥”。因此,提前顾护肾督之虚可起到预防或减缓AS发生、发展的作用,体现了治未病理论中“未病先防”的思想。临床研究发现,应用补肾强督法治疗AS,患者症状(如腰痛、僵硬等)得到了明显的缓解[12]。阎小萍教授根据前人经验并结合临床,创新性地提出了“综合强化序贯法”与“五连环法”,并应用到AS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13]。因此,立足于肾、督之虚治疗AS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4 治未病在AS中的运用
AS病因复杂,容易出现失治、误治的现象;因此,捕捉早期AS之征,及早干预,阻断病情进展极其重要。焦树德认为,AS的病因病机为肾督亏虚、阳气不足致督失充养,加之风寒湿邪入侵而发病;因此,肾虚督寒是AS的根本病机,补肾强督是基本治法[14],也是治未病理论治疗AS具体体现。娄多峰在治疗AS时亦受到治未病理论影响[15]。
阎小萍教授强调在辨治“大偻”时,莫待“疾已成偻”方治之,而是要抓住“疾欲成偻”的时间窗及早治疗。临床要善于捕捉“欲偻”,询问患者有无腰痛、背痛、足跟痛,有无下肢为主的骨关节肿痛,有无颈项、肩关节的疼痛,有无遇寒诸症加重的情况,家族中有无脊柱关节炎病史等。在治疗过程中,补肾强督治疗贯穿疾病始终。临床上,对于青年男性出現3个月以上的腰背部疼痛、僵硬,活动改善、休息无改善,应高度怀疑AS。另外,积极关注肌腱附着点炎、葡萄膜炎、趾炎、银屑病、结肠炎等,及时完善相关检查,尽早明确诊断,早期治疗。根据“既病防变”原则,阎小萍教授指出,若疾已成偻时,要加强“补肾强督、壮骨荣筋、活络利节”治疗,以防止、减缓骨质破坏、关节损伤、功能障碍,改善“偻”的程度。许多研究已证实,补肾强督法可改善AS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升高血清Dickkopf-1水平,可能促进AS患者筋骨恢复正常生长发育[16];补肾强督方在临床应用上已被证实可调节免疫、抗骨质疏松,显著降低AS活动期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的产生,降低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8、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 mRNA表达水平,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中Wnt通路,可能具有抑制AS骨化的作用[17-20]。 5 病案举例
患者,女,24岁,2018年1月4日初诊。以交替性臀部疼痛1个月余为主诉。患者2017年12月中旬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臀部疼痛,劳累后加重,随后出现左侧臀部疼痛。当地医院查HLA-B27阳性,抗核抗体谱均阴性,超敏C反应蛋白(hs-CRP)0.234 mg·dL-1,红细胞沉降率(ESR)28 mm·h-1,肝肾功能均无异常,骶髂关节X线提示双侧骶髂关节炎,髋关节MRI示两侧骶髂关节的髂骨面、骶骨面骨质信号异常。诊断为AS,予以药物治疗(具体药物不详),病情无明显改善,遂就诊于阎小萍教授门诊。刻诊:患者平素畏寒,怕冷,易汗出,口干、眼干,口腔溃疡,舌淡红略暗,苔白,脉沉滑略弦。查体:脊柱活动度良好,双侧“4”字试验阴性。西医诊断:脊柱关节病(强直性脊柱炎早期)。中医诊断:大偻(肾虚督寒证)。治宜补肾强督,散寒除湿,活血通络。处方:狗脊30 g、川续断25 g、桑寄生25 g、桂枝10 g、赤芍10 g、防风15 g、片姜黄12 g、桑枝25 g、制延胡索25 g、鹿角霜10 g、伸筋草25 g、葛根25 g、青风藤25 g、秦艽25 g、羌活15 g、独活12 g、泽兰25 g、郁金15 g、豨莶草15 g、徐长卿15 g。15剂,水煎,每日1剂,早、晚2次温服。并嘱患者进行无负重下的陆上体育锻炼。阎小萍教授考虑患者尚属AS早期,故未予以西药治疗。
2018年1月25日二诊,患者诉近期偶有腹股沟处疼痛,偶有背痛,余无特殊不适,舌淡红略暗,苔白,脉沉略弦滑。中药继上方加量至川续断30 g、桑寄生30 g、桑枝30 g、伸筋草30 g、葛根30 g、秦艽30 g、独活15 g。15剂,煎服方法同前。
2018年2月8日三诊,患者诉右侧腹股沟处已无疼痛,但出现左侧肩胛骨处、后背部疼痛,伴晨僵,余关节无特殊不适,纳寐可,二便调,舌淡红略暗,苔白,脉沉略弦滑。上方制延胡索加至30 g、片姜黄加至15 g、泽兰加至30 g、赤芍加至12 g、独活减至12 g,去徐长卿,加炒枳壳15 g、生薏苡仁30 g、陈皮15 g。15剂,煎服方法同前。
2018年3月15日四诊,患者诉2周前因所穿鞋底较薄,出现双足跟处疼痛,休息后缓解,右侧髋关节疼痛同前,双侧肩胛骨、后背疼痛亦同前,余无特殊不适,纳差,胃脘部痞满不舒,寐可,二便调,舌淡红略暗,苔白,脉沉略弦滑。上方中独活加至15 g、制延胡索减至25 g、赤芍加至15 g、生薏苡仁加至35 g,去陈皮,加砂仁10 g、熟地黄10 g、肉苁蓉15 g。15剂,煎服方法同前。
2018年4月19日五诊,患者诉双肩关节偶有酸胀,余关节未诉不适,无畏寒、汗出,纳寐可,二便调,舌淡红略暗,苔白,脉沉略弦滑。上方中川续断减至25 g、泽兰减至25 g、生薏苡仁减至30 g,去砂仁、肉苁蓉,加泽泻15 g、茯苓30 g。患者坚持随诊服药半年后,病情好转,无明显髋关节疼痛,劳累及受凉后偶有腰背部不适,无夜间痛醒,无翻身受限,无明显晨僵,余关节无特殊不适,饮食睡眠良好,二便正常。
2018年7月10日复查ESR 6 mm·h-1,hs-CRP 0.01 mg·L-1,嘱患者按上方继续服用以维持并巩固疗效。
半年后电话回访,患者病情平稳,无髋关节疼痛,无腰背部不适,当地医院复查ESR、hs-CRP均正常,嘱患者慎避风邪,不妄劳作,不适随诊。
按语:本例患者为大偻之肾虚督寒轻证,属于“欲偻未偻”阶段之脊柱关节炎。患者虽病程短,但骶髂关节X线提示双侧骶髂关节炎,骶髂关节MRI提示炎性改变(骨髓水肿为主),临床症状明显,提示病情处于活动期。患者为青年女性,肾虚为本,寒湿易从阳化热,故方中采用狗脊、川续断、桑寄生、鹿角霜等填补肾精之品;桂枝、赤芍调和营卫,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葛根、伸筋草、青风藤、豨莶草、桑枝、秦艽、羌活、独活、徐长卿、防风祛风湿止痛;患者以臀部深处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臀部深处为肝、胆经所循之处,故在初诊时,阎小萍教授即用泽兰活血化瘀兼利水消肿,主治关节肢体之肿胀疼痛;在入肝(胆)经之郁金、片姜黄、延胡索诸药引入下,祛除臀深处之疼痛,效佳。三诊时于二诊方基础上加用炒枳壳,合片姜黄达推气散之功,合陈皮顾护脾胃。四诊时患者关节疼痛症状大部分已消,但出现胃脘部痞闷不舒,故加砂仁行气调中,和胃醒脾;“肾为胃之关”,加用熟地黄、肉苁蓉加强补肾之功防胃气上逆。此后再据症状、寒热偏盛等随症加减,治疗后诸症缓解,后期巩固治疗。整个过程以补肾强督为立足点,“治未病”作为指导思想,明辨寒热与虚实,多角度抑制病情进展,扼制未发之症,终未发展为大偻。
参考文献
[1] VORUGANTI A,BOWNESS P.New developments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pathogenesis[J].Immunology,2020,161(2):94-102.
[2] 方坚,李志远.“治未病”理论在强直性脊柱炎防治中的运用[J].新中医,2013,45(11):149-150.
[3] ZHU W,HE X,CHENG K,et al.Ankylosing spondylitis:etiology,pathogenesis,and treatments[J].Bone Res,2019,7(3):243-258.
[4] 林凈,张卫.浅谈《内经》的天人合一养生思想[J].国医论坛,2020,35(5):58-60.
[5] 黄烽.强直性脊柱炎[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8-44.
[6] CLARKE J.HLA-B27-related pathway mediates syndesmophyte formation in AS[J].Nat Rev Rheumatol,2020,16(1):3. [7] 李满意,刘红艳,娄玉钤.娄多峰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总结[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7):52-56.
[8] 曹春辉,吴斌.治未病思想在防治风湿病中的运用与思考[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4):558-560.
[9] BEEK K J,RUSMAN T,VAN-DER-WEIJDEN MAC,et al.Long-term treatment with TNF-alpha inhibitors improves bone mineral density but not vertebral fracture progression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J].J Bone Miner Res,2019,34(6):1041-1048.
[10] 黃永宾,胡培森.中医辨证治疗强直性脊柱炎[J].河南中医,2020,40(3):411-414.
[11] 封歌俊,达徳丽,王海东,等.从肝、肾、督角度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分期治疗思路[J].亚太传统医药,2019,15(4):82-84.
[12] 陶庆文,王建明,徐愿,等.补肾强督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证309例的多中心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6):1722-1726.
[13] 阎小萍,陶庆文,孔维萍,等.补肾强督法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和实验系列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3):10-18.
[14] 郭晓东.从补肾祛寒治尪汤看焦树德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思路[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2):47-48.
[15] 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治未病”[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4):30-33.
[16] 孔维萍,周童亮,王晓曈,等.补肾强督方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Dickkopf1蛋白水平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4,55(20):1750-1753.
[17] 王昊,阎小萍,孔维萍,等.补肾强督方加减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5):738-740.
[18] 张英泽,阎小萍,叶丽亚,等.补肾强督方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MMP-9和TIMP-1的影响[J].中国骨伤,2011,24(5):387-391.
[19] 王建明,马骁,周童亮,等.补肾强督方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IL-18、IFN-γ、IL-4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3):14-16.
[20] 徐愿,孔维萍,陶庆文,等.补肾强督方对强直性脊柱炎膜内成骨Wnt/β-catenin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6,22(6):718-723.
收稿日期:2021-05-08;修回日期:2021-06-20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肾督亏虚;治未病;治疗经验;阎小萍
阎小萍教授是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首批名老中医焦树德学术经验继承人,第四、五、六批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她致力于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近50余年,精于风湿病的诊治,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治疗提出了“治未病”“补肾强督”等理论。
AS为主要影响轴向骨骼关节、由免疫介导的炎性关节病,能够致使患者活动能力降低,有导致残疾的可能。疾病后期以强直征(即新骨形成)为主要表现,AS发病年龄一般在20~30岁,并伴有背部疼痛、僵硬[1]。我国AS的患病率约0.3%[2],男性多见。中医学并无AS病名,当代名医焦树德将其归属于“大偻”范畴,并且受到同仁广泛认同。
AS发病原因至今还未明确,西医学认为,遗传背景、免疫反应、微生物感染和内分泌异常等因素可能与AS的发生有关[3]。骶髂关节炎是AS特征性表现,附着点炎是典型病理改变,一旦病情加重,往往造成青年人劳动力丧失,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控制症状、延缓病情进展、降低致残率至关重要。
1 治未病理论从起源到成熟
“治未病”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进一步可分为以下3层含义,即“未病”之前有提前预防的意识,“既病”之后要注意转变,“病后”防止复发,对待疾病切忌“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其主旨皆在“预防”二字,治未病理论的基础框架由此形成。
历代医家在此框架上进行了完善。张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记载:“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这是治未病理论在临床上的首次应用。唐·孙思邈提出医者当“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并认为疾病包括“未病、欲病、已病”3个阶段。治未病对于健康人而言,寓意着预防疾病的发生;对于患者而言,则是防止疾病发展与转变[4]。
治未病理论发展到明清逐渐成熟。张景岳对治未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说明治未病要着眼于细枝末节,洞察一切微小的改变。叶天士《温热论》记载:“先安未受邪之地。”进一步阐述了在诊疗疾病时要提前采取措施,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并提出“逐邪务早,先证用药,先安防变”的治疗原则。《丹溪心法》提到:“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同样体现了治未病的理念。
2 治未病与AS
阎小萍教授根据AS临床症状并结合焦树德治疗大偻经验率先提出“欲偻”的概念,即要发展成为大偻的疾病阶段,“欲偻”的提出体现了治未病的学术思想。研究报道显示,AS从出现慢性症状到X线改变大约经过5~10年[5],可见AS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有一个发展期。AS一旦病情加重,往往造成青年人劳动力丧失,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控制症状、延缓病情进展、降低致残率至关重要。西医学证实,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与AS的发病高度相关[6],提示先天禀赋异常与AS的发病直接关联;因此,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查对其进行筛查,告知易感人群有针对性地改变生活方式,做到防患于未然,这是治未病在现代医疗技术中的体现。AS处于活跃期时,积极采取治疗可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AS患者病情平稳时,进行一些功能性锻炼以保持关节功能的正常[7]。AS复发率高、治愈难,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西药对肝、肾均有损害。中医药在这方面有独特优势,AS后期多以肝肾、气血亏虚为主,可给予补肝肾、益气血的中药调理,以控制病情反复[8]。总之,治未病理论在AS发病前、发病中、发病后对治疗都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3 肾督亏虚与AS
《医学衷中参西录》提出:“肾虚者,其督脉必虚,是以腰痛。”说明督脉的充盈依赖于肾的供养,而督脉在背部与肾相通,提示AS、肾、督脉三者之间存在关联性。AS早期以腰部酸软无力、疼痛为主要表现,随着年龄、病情进展及其他因素,肾气逐渐亏虚,症状加重,脊柱骨化,最终致残。研究发现,随着AS病情进展,疾病越严重患者骨密度越低[9],这个结果契合中医“肾主骨”理论。AS病在骨,肾具有主持骨骼化生骨髓的作用,与督脉关系密切[10]。督脉由会阴而出,沿脊柱上行,掌管全身阳气。若督脉亏虚,则阳气不足,腰失温养、寒湿之邪侵袭,腰脊出现病变[11],即“督之为病,脊强而厥”。因此,提前顾护肾督之虚可起到预防或减缓AS发生、发展的作用,体现了治未病理论中“未病先防”的思想。临床研究发现,应用补肾强督法治疗AS,患者症状(如腰痛、僵硬等)得到了明显的缓解[12]。阎小萍教授根据前人经验并结合临床,创新性地提出了“综合强化序贯法”与“五连环法”,并应用到AS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13]。因此,立足于肾、督之虚治疗AS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4 治未病在AS中的运用
AS病因复杂,容易出现失治、误治的现象;因此,捕捉早期AS之征,及早干预,阻断病情进展极其重要。焦树德认为,AS的病因病机为肾督亏虚、阳气不足致督失充养,加之风寒湿邪入侵而发病;因此,肾虚督寒是AS的根本病机,补肾强督是基本治法[14],也是治未病理论治疗AS具体体现。娄多峰在治疗AS时亦受到治未病理论影响[15]。
阎小萍教授强调在辨治“大偻”时,莫待“疾已成偻”方治之,而是要抓住“疾欲成偻”的时间窗及早治疗。临床要善于捕捉“欲偻”,询问患者有无腰痛、背痛、足跟痛,有无下肢为主的骨关节肿痛,有无颈项、肩关节的疼痛,有无遇寒诸症加重的情况,家族中有无脊柱关节炎病史等。在治疗过程中,补肾强督治疗贯穿疾病始终。临床上,对于青年男性出現3个月以上的腰背部疼痛、僵硬,活动改善、休息无改善,应高度怀疑AS。另外,积极关注肌腱附着点炎、葡萄膜炎、趾炎、银屑病、结肠炎等,及时完善相关检查,尽早明确诊断,早期治疗。根据“既病防变”原则,阎小萍教授指出,若疾已成偻时,要加强“补肾强督、壮骨荣筋、活络利节”治疗,以防止、减缓骨质破坏、关节损伤、功能障碍,改善“偻”的程度。许多研究已证实,补肾强督法可改善AS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升高血清Dickkopf-1水平,可能促进AS患者筋骨恢复正常生长发育[16];补肾强督方在临床应用上已被证实可调节免疫、抗骨质疏松,显著降低AS活动期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的产生,降低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8、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 mRNA表达水平,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中Wnt通路,可能具有抑制AS骨化的作用[17-20]。 5 病案举例
患者,女,24岁,2018年1月4日初诊。以交替性臀部疼痛1个月余为主诉。患者2017年12月中旬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臀部疼痛,劳累后加重,随后出现左侧臀部疼痛。当地医院查HLA-B27阳性,抗核抗体谱均阴性,超敏C反应蛋白(hs-CRP)0.234 mg·dL-1,红细胞沉降率(ESR)28 mm·h-1,肝肾功能均无异常,骶髂关节X线提示双侧骶髂关节炎,髋关节MRI示两侧骶髂关节的髂骨面、骶骨面骨质信号异常。诊断为AS,予以药物治疗(具体药物不详),病情无明显改善,遂就诊于阎小萍教授门诊。刻诊:患者平素畏寒,怕冷,易汗出,口干、眼干,口腔溃疡,舌淡红略暗,苔白,脉沉滑略弦。查体:脊柱活动度良好,双侧“4”字试验阴性。西医诊断:脊柱关节病(强直性脊柱炎早期)。中医诊断:大偻(肾虚督寒证)。治宜补肾强督,散寒除湿,活血通络。处方:狗脊30 g、川续断25 g、桑寄生25 g、桂枝10 g、赤芍10 g、防风15 g、片姜黄12 g、桑枝25 g、制延胡索25 g、鹿角霜10 g、伸筋草25 g、葛根25 g、青风藤25 g、秦艽25 g、羌活15 g、独活12 g、泽兰25 g、郁金15 g、豨莶草15 g、徐长卿15 g。15剂,水煎,每日1剂,早、晚2次温服。并嘱患者进行无负重下的陆上体育锻炼。阎小萍教授考虑患者尚属AS早期,故未予以西药治疗。
2018年1月25日二诊,患者诉近期偶有腹股沟处疼痛,偶有背痛,余无特殊不适,舌淡红略暗,苔白,脉沉略弦滑。中药继上方加量至川续断30 g、桑寄生30 g、桑枝30 g、伸筋草30 g、葛根30 g、秦艽30 g、独活15 g。15剂,煎服方法同前。
2018年2月8日三诊,患者诉右侧腹股沟处已无疼痛,但出现左侧肩胛骨处、后背部疼痛,伴晨僵,余关节无特殊不适,纳寐可,二便调,舌淡红略暗,苔白,脉沉略弦滑。上方制延胡索加至30 g、片姜黄加至15 g、泽兰加至30 g、赤芍加至12 g、独活减至12 g,去徐长卿,加炒枳壳15 g、生薏苡仁30 g、陈皮15 g。15剂,煎服方法同前。
2018年3月15日四诊,患者诉2周前因所穿鞋底较薄,出现双足跟处疼痛,休息后缓解,右侧髋关节疼痛同前,双侧肩胛骨、后背疼痛亦同前,余无特殊不适,纳差,胃脘部痞满不舒,寐可,二便调,舌淡红略暗,苔白,脉沉略弦滑。上方中独活加至15 g、制延胡索减至25 g、赤芍加至15 g、生薏苡仁加至35 g,去陈皮,加砂仁10 g、熟地黄10 g、肉苁蓉15 g。15剂,煎服方法同前。
2018年4月19日五诊,患者诉双肩关节偶有酸胀,余关节未诉不适,无畏寒、汗出,纳寐可,二便调,舌淡红略暗,苔白,脉沉略弦滑。上方中川续断减至25 g、泽兰减至25 g、生薏苡仁减至30 g,去砂仁、肉苁蓉,加泽泻15 g、茯苓30 g。患者坚持随诊服药半年后,病情好转,无明显髋关节疼痛,劳累及受凉后偶有腰背部不适,无夜间痛醒,无翻身受限,无明显晨僵,余关节无特殊不适,饮食睡眠良好,二便正常。
2018年7月10日复查ESR 6 mm·h-1,hs-CRP 0.01 mg·L-1,嘱患者按上方继续服用以维持并巩固疗效。
半年后电话回访,患者病情平稳,无髋关节疼痛,无腰背部不适,当地医院复查ESR、hs-CRP均正常,嘱患者慎避风邪,不妄劳作,不适随诊。
按语:本例患者为大偻之肾虚督寒轻证,属于“欲偻未偻”阶段之脊柱关节炎。患者虽病程短,但骶髂关节X线提示双侧骶髂关节炎,骶髂关节MRI提示炎性改变(骨髓水肿为主),临床症状明显,提示病情处于活动期。患者为青年女性,肾虚为本,寒湿易从阳化热,故方中采用狗脊、川续断、桑寄生、鹿角霜等填补肾精之品;桂枝、赤芍调和营卫,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葛根、伸筋草、青风藤、豨莶草、桑枝、秦艽、羌活、独活、徐长卿、防风祛风湿止痛;患者以臀部深处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臀部深处为肝、胆经所循之处,故在初诊时,阎小萍教授即用泽兰活血化瘀兼利水消肿,主治关节肢体之肿胀疼痛;在入肝(胆)经之郁金、片姜黄、延胡索诸药引入下,祛除臀深处之疼痛,效佳。三诊时于二诊方基础上加用炒枳壳,合片姜黄达推气散之功,合陈皮顾护脾胃。四诊时患者关节疼痛症状大部分已消,但出现胃脘部痞闷不舒,故加砂仁行气调中,和胃醒脾;“肾为胃之关”,加用熟地黄、肉苁蓉加强补肾之功防胃气上逆。此后再据症状、寒热偏盛等随症加减,治疗后诸症缓解,后期巩固治疗。整个过程以补肾强督为立足点,“治未病”作为指导思想,明辨寒热与虚实,多角度抑制病情进展,扼制未发之症,终未发展为大偻。
参考文献
[1] VORUGANTI A,BOWNESS P.New developments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pathogenesis[J].Immunology,2020,161(2):94-102.
[2] 方坚,李志远.“治未病”理论在强直性脊柱炎防治中的运用[J].新中医,2013,45(11):149-150.
[3] ZHU W,HE X,CHENG K,et al.Ankylosing spondylitis:etiology,pathogenesis,and treatments[J].Bone Res,2019,7(3):243-258.
[4] 林凈,张卫.浅谈《内经》的天人合一养生思想[J].国医论坛,2020,35(5):58-60.
[5] 黄烽.强直性脊柱炎[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8-44.
[6] CLARKE J.HLA-B27-related pathway mediates syndesmophyte formation in AS[J].Nat Rev Rheumatol,2020,16(1):3. [7] 李满意,刘红艳,娄玉钤.娄多峰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总结[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7):52-56.
[8] 曹春辉,吴斌.治未病思想在防治风湿病中的运用与思考[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4):558-560.
[9] BEEK K J,RUSMAN T,VAN-DER-WEIJDEN MAC,et al.Long-term treatment with TNF-alpha inhibitors improves bone mineral density but not vertebral fracture progression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J].J Bone Miner Res,2019,34(6):1041-1048.
[10] 黃永宾,胡培森.中医辨证治疗强直性脊柱炎[J].河南中医,2020,40(3):411-414.
[11] 封歌俊,达徳丽,王海东,等.从肝、肾、督角度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分期治疗思路[J].亚太传统医药,2019,15(4):82-84.
[12] 陶庆文,王建明,徐愿,等.补肾强督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证309例的多中心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6):1722-1726.
[13] 阎小萍,陶庆文,孔维萍,等.补肾强督法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和实验系列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3):10-18.
[14] 郭晓东.从补肾祛寒治尪汤看焦树德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思路[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2):47-48.
[15] 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治未病”[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4):30-33.
[16] 孔维萍,周童亮,王晓曈,等.补肾强督方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Dickkopf1蛋白水平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4,55(20):1750-1753.
[17] 王昊,阎小萍,孔维萍,等.补肾强督方加减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5):738-740.
[18] 张英泽,阎小萍,叶丽亚,等.补肾强督方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MMP-9和TIMP-1的影响[J].中国骨伤,2011,24(5):387-391.
[19] 王建明,马骁,周童亮,等.补肾强督方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IL-18、IFN-γ、IL-4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3):14-16.
[20] 徐愿,孔维萍,陶庆文,等.补肾强督方对强直性脊柱炎膜内成骨Wnt/β-catenin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6,22(6):718-723.
收稿日期:2021-05-08;修回日期:2021-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