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路径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sh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道德目标已成为当前英语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英语教学中长期存在轻视情感和道德教育的问题及其产生的消极影响,并基于此系统阐释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路径,即重视教师示范、挖掘教材本身内容,以及丰富课外活动。
  关键词: 初中英语 德育 德育路径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思想引路人”通常被默认为是班主任。正是因为这种“共识”,作为学科教学的教师,有意无意间更多地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尤其是英语学科。初中生较难用英语自由交流,因而英语教师的功能更是被局限于对语言知识的教授。这种对英语学科和英语教师价值的窄化,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英语教师职业发展,同时对于英语语言教学本身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有鉴于被“窄化”的问题,新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1]。教师的教学目标由过去的二维目标增加到三维目标,即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增加道德目标,即英语教学中的moral education。
  所谓英语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即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空间,使他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把握情感品质的内化力量,使学生受到心灵的感化,从而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促成具有感知社会能力的教育。要让英语教学中道德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就要教师起到主导作用,辅助于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各种活动。
  一、重视言传身教,发挥教师示范作用
  “教师的世界观,他的言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影响着全体学生”,教育家加里宁的这番话就是强调教师的榜样意义,充分说明了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影响作用。教师只有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高尚健全的人格,才能影响感染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中要以身作则,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形成融洽的情感交流渠道和民主平等、友善、活泼的教学气氛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教师在英语课堂中的习惯用语应该讲究文明礼貌,不仅应帮助学生养成口语交流的好习惯,还应随时提供给学生礼貌用语的语境示范。如请学生帮忙时要说“Excuse me.”;叫学生回答问题时常用“Please.”;学生回答完问题,要及时说“Thank you.”;老师说错了话或做错了事,说声“Sorry.”;老师让学生等待时,可以说“Wait a moment.”等,教师这种言传身教彬彬有礼的態度,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方式。而这些句型是七年级课程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对话用语,平时课堂上的实际操练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些句型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应渗透德育,如老师要经常鼓励学生:“You can do it.”(你能行。)“You did a good job.”(你做得很好。)“You are the best.”(你是最棒的。)等;当学生答错问题或者犹豫时,老师应鼓励他:“Take it easy, trust yourself!”“Be brave, you can try once again!”教师还可以拍拍他们的肩膀安慰说:“Never mind, you can think again!”学生答不出题目时,说:“It doesn’t matter, thank you all the same.”等。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时常示范给他们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寻找答案,处理问题,攻克难关。
  “教育无小事,处处是楷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提出,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的“全人”发展,教师只有随时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楷模形象,才能受到学生的尊敬和喜欢,给学生以良好的道德感染。
  二、挖掘教材,渗透德育教育内容
  新课标初中英语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涵盖面广,融科学文化知识、社会实践知识和思想教育为一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做到备好课,抓住并领会每节课重难点的同时,还要做个有意识渗透德育的“有心人”。德育蕴含着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文化意识等诸多方面,因而教师要精心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深处的思想内涵,从而贯彻于教学实践,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具体在英语教材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类型的文化、历史、地理、礼仪、习俗等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教材为载体,在实施教材教学时注意确立明确的德育内容。
  首先,利用教材内容,注重西方社会礼节的教育。比如通过某些课文的学习,我们不仅可以学到字词语法知识,还可以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饮食起居、生活习惯和文化异同。西方人接受礼物可以当面拆开,而中国人则会视之为不礼貌的行为;日本人相互转送生日礼物很普遍,但在中国会被视作为伤害友谊的行为;美国人见面通常为握手,日本、韩国是相互鞠躬,而热情的法国人则会行贴面礼;中国人比较热衷相互寒暄打听对方的近况,但在西方人们更多谈论的是天气这样的话题,绝不会询问女性年龄和男士收入等隐私问题等。通过讲解及对比中外文化的异同,把教学中涉及的文化知识与每个人身边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得学生学会新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他们审时度势、崇尚礼节、尊重他人传统美德的文化意识,通过教材鲜活的事实,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中,增强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帮助拓宽学生的视野。
  其次,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如讲授“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时,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四人一组表述旅行中的难忘经历,以表演的方式完成故事内容,小组成员的水平可以是相当的,也可以让成绩优异的带动成绩较弱的,大家互帮互助,最后从各组分别挑选一名学生进行表演。这样的活动随意性强,既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又增强了学生间的情感交流,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表演,深刻地领会到团结协作的精神,这正是任务型教学方式所要实现的目标。又如学习了不同种类家务的表达方法,课后可要求学生亲自参与干家务,体验劳动的辛苦及喜悦,并将自己的感受写成文章供全班一起分享。在作文课上讨论时,多数学生都可以体会到热爱劳动、讲究卫生的意义,最重要的是感受到每天承担这些chores的父母的辛劳,期待今后多多帮助和爱护自己的父母。   再次,结合教材中的主题,开展讨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读完课文“We are trying to save the manatees!”,笔者制作课件向学生们展示地球在哭泣,藏羚羊在火车铁轨上奔跑,一转眼茂密的森林变成了荒山,北极熊从最后一块冰上落入水中,清澈的小溪流淌的是黑色的污水,候鸟飞回后发现家已变成高楼,由于环境的污染导致它们难以生存而濒临灭绝,一幅幅生动形象直观的图片激起了学生们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在激烈的讨论过程中都表现得义愤填膺,纷纷表示为了我们美好的家园、美满的生活,一定要爱护环境,阻止一切破坏环境的行为。学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了解到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最终在班长的带领下决定全班捐款参与西部种树的公益活动。在“I’ll help clean up the city park.” 单元学习中,学生深刻思考自己可以为社会为集体做些什么,充满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不但提高了学习兴趣,还增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了德育意识,思想境界得以进一步的升华,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丰富课外活动,拓展德育空间
  英语课外活动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一个有效延伸。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又能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优良品质[2]。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有效地利用课外活动能促进学生德育意识的形成。班级的黑板报设有英语专刊;班级组织“每周一歌”,即轮流请学生当教师教其他同学唱会一首英文歌;每学期组织学生看几部英文电影;号召大家收集英语谚语格言,不仅形式上活泼,朗朗上口,而且富含深刻的哲理,等等,不仅可起到开启学生心智的效果,而且可给学生启示或告诫,为学生英语写作提供素材。另外,向学生推荐一些名人故事作为课外阅读材料,如介绍的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及其非常著名的演讲I have a dream,以及莫扎特等名人,让学生课后自己查阅更多的资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热爱英语学习,更懂得生活的美好。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往往不懂得如何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对一些传统文化的感情越来越淡漠,教师可加以引导,让学生得到良好道德情感的熏陶。如学生在学习介绍感恩节(Thanks giving Day)、母亲节(Mother’s Day)等节日时,除了教授英语知识点外,还可以联系社会上的一些实际问题拓宽延伸思考,将课文内容与传统美德相结合。如讲述感动中国的敬老孝道故事、评论一些歧视老人遗弃老人的现象,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后辩论赛,让学生更加深刻感受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优秀传统美德,让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可很好地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又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教师节亲手制作贺卡,并寫上“Happy Teachers’ Day !”送给老师;在Mid-autumn Day,可以介绍这一天会组织哪些活动及其文化历史背景。如教授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 重阳节 (Double-Ninth Festival or the Elder’s Day),龙舟节又叫端午节(Dragon-boat Festival), 灯笼节又叫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等中国节日的英文表达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英语文化相结合。同样,学习英语了解西方的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可在班级组织一些课后活动,如主题为 “中西方节日对比”,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收集关于西方节日的相关信息资料,另一组收集中国的传统节日,相互介绍其由来和习俗等。由此学生可以了解到更多的西方文化知识,在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新时代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是极其必要的。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在英语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3]。虽然英语教学中道德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其产生的效果也不会立竿见影,但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选择恰当的渗透点并辅之以有效的教学法,学生们就在学习、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慢慢地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达到不断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1]高敏.对英语课程标准下的探究教学的认识[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9).
  [2]李卓桦.谈英语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实施素质教育[J].素质教育论坛,2007(6).
  [3]李涉君.在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
  项目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项目批号:16YJC190008)。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荨麻疹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嗜碱性粒细胞比例(BAS%)和嗜碱性粒细胞计数(BAS)的变化和意义.[方法]将420
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的流行性传染性疾病,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机体后所引发的,免疫介导的肝损伤是乙型肝炎致病甚至其慢性化发展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固
鲁迅先生以其不同凡响的多样化新旧诗作和高屋建瓴、把握历史走向的进步诗观,为20世纪中华诗歌的改革与发展、为诗人队伍的成长与壮大,为中国现代诗学的形成与创建,树立了崇
摘 要: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师要面对的问题。历史教师要用历史课堂的“情、趣、美”让历史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一种精神需要,让学生体验幸福,乐于学习,最终实现课堂教学三维目标。  关键词: 历史思维 情趣美 高效课堂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注重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
如果不保护文化生态,我们将会推动自己的精神家园,正如不保护自然生态我们将推动息的物质家园,坚持正确的美育方向和综合式艺术教育是保护文化生态,使人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