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3月24日,德国之翼编号为4U9525的空客A320型客机,径直撞上法国阿尔卑斯山脉南麓,150名机上人员全部丧生。
空难令人震动,但此后的发现更令人难以置信——是27岁的副驾驶卢比茨选择了坠毁飞机。调查人员随后发现,卢比茨可能患有抑郁症,同时,他的弱视或许在持续恶化。视力和心理问题给他的职业前景笼上阴影,而他没有选择求助。
曾执飞10年的安德鲁·麦吉为《纽约时报》撰文回忆往昔,称飞行员的工作要义就在于每次都一模一样地执行一成不变的程序:飞前准备、发动、滑行、起飞、降落。每个步骤都有备忘清单,每种紧急事故都有应急程序。为了将人为差错降到最低,飞行员牢记一个个标准流程:机械故障怎么办,乘客失控怎么办,另一个飞行员急病怎么办。惟独一件事缺乏流程——当你自己出了问题怎么办?
为什么不愿求助?
“求助”似乎从来不是首选项。遇到难题,当然应该自己试着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就上网搜搜解决办法,如果还是不能解决,那就咬紧牙关等待,或许我能“熬过去”。为什么就不愿求助呢?
不求助的表面理由是——“不麻烦别人”是美德;更真实的理由是——如果开口求助,别人会认为我能力低下,我会因此丧失各种机会;而更本质的原因在于——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在他人面前表现出众”。
目标可分为两种——精熟型目标和绩效型目标。精熟型目标更重视过程而非结果,认为目的是自我提升,不是获得肯定。哪怕我现在还做不到,但通过不断努力也能有所进步。既然目标是成为更好的自己,那么遇到困难时,自然就会寻求帮助。
而绩效型目标只看最终结果,你要么能做到,要么不能做到,要么力压众人表现出色,要么挑战失败沦为笑柄。既然目的是从他人那里获得肯定,感觉上像是“示弱”的求助就不会被列入选项。
沃顿商学院的研究者曾让学生们做7道智商测量题,被告知“每对1道题得1美元”的学生里,有73.5%在求助机会出现时选择了求助。被告知“其他人会给你打一个1~7之间的分数,根据分数得美元”的学生里,只有32.7% 选择了求助。一旦目标不再是把事做好,而是让别人觉得我好,求助的几率就会大大下降。
不幸的是,飞行员这个职业本身,自带绩效型目标。同僚和上司对你的评定十分重要,你要么优秀到可以让一机人性命相托,要么资格不够,必须离开飞行员这个岗位。
尽早寻求帮助
类似卢比茨这样“不求助的人”,其实并不少见。不过,绩效型目标者不知道的是,求助于他人时,其实会提升此人对你的评价。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智慧过人,可以为别人传道授业解惑。实际上,那些懂得向聪明的人询问智慧建言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研究发现,脑力竞赛中接到搭档求助的人,赛后给自己的搭档打了更高的能力分。2010年,美国西北大学研究发现,老板其实更喜欢那些遇到困境会主动求援的下属,某种意义上,寻求指点迷津可能是对老板最好的恭维。
总之,不管目标是获得成长还是获得赞赏,求助都是帮你达成目标的大道。越早寻求帮助,就越有机会让自己获得成长,也越有可能掌握技能成功解决问题,周遭人对你的评价也会因此上升。反倒是不求助的人,万一拖到事情无法收拾,内部自信和外部风评都会落到极低。
在最后一次执飞之前,卢比茨有许多选择。他可以接受医生帮助,在抗抑郁治疗中慢慢找回大脑正常思考的能力。他可以带上病历去求助公司,即使他无法再开飞机,余生里仍可能找到其他职业方向。然而,他选择了保持沉默。
3月24日10时29分,机长桑德海默离开驾驶舱,卢比茨反锁舱门接管飞机,操控飞机迅速下降。10时40分,4U9525右翼撞山。11分钟里,机长呼喊,乘客惊叫,卢比茨始终不发一言。不求助的人,到悲剧发生,到最后一刻,也只是沉默。
你是否愿意寻求帮助
那么,你是否是一个愿意寻求帮助的人呢?在揭晓答案前,请进行下面的测验。绝对反对,记0分;不太赞同,记1分;有点赞同,记2分;绝对赞同,记3分。
1.假如我确信自己的精神正在崩溃,我的第一反应是去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2.我觉得,跟心理医生讨论我的问题算不上什么好办法,没法帮我解决我的情绪问题。
3.假如我此刻正经历人生里重大的情感危机,我确信我能在心理治疗中获得宽慰。
4.有些人没有心理医生的帮助也应对了自己的痛苦和恐惧,我觉得这样的态度有些令人钦佩。
5.如果我忧虑或沮丧了好一段时间,我会想要寻求心理援助。
6.未来我可能会想要接受心理咨询。
7.有情绪问题的人不太可能独自解决掉问题,在专业的心理帮助下他们更可能解决这些问题。
8.考虑到心理治疗要花费的时间和金钱,我怀疑心理治疗对我这样的人可能不太值。
9.一个人应该先尝试着独立解决自己的问题,心理咨询应该是不得已时的最后手段。
10.个人问题和情感困扰,和其他很多麻烦一样,可以随着时间流逝自然解决。
总分=① (3 -②) ③ (3-④) ⑤ ⑥ ⑦ (3-⑧) (3-⑨) (3-⑩),平均分约为17,如果你的分数低于17,你很可能在需要帮助时不愿求助。(来源:科学松鼠会 责任编辑/和恩馨)
空难令人震动,但此后的发现更令人难以置信——是27岁的副驾驶卢比茨选择了坠毁飞机。调查人员随后发现,卢比茨可能患有抑郁症,同时,他的弱视或许在持续恶化。视力和心理问题给他的职业前景笼上阴影,而他没有选择求助。
曾执飞10年的安德鲁·麦吉为《纽约时报》撰文回忆往昔,称飞行员的工作要义就在于每次都一模一样地执行一成不变的程序:飞前准备、发动、滑行、起飞、降落。每个步骤都有备忘清单,每种紧急事故都有应急程序。为了将人为差错降到最低,飞行员牢记一个个标准流程:机械故障怎么办,乘客失控怎么办,另一个飞行员急病怎么办。惟独一件事缺乏流程——当你自己出了问题怎么办?
为什么不愿求助?
“求助”似乎从来不是首选项。遇到难题,当然应该自己试着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就上网搜搜解决办法,如果还是不能解决,那就咬紧牙关等待,或许我能“熬过去”。为什么就不愿求助呢?
不求助的表面理由是——“不麻烦别人”是美德;更真实的理由是——如果开口求助,别人会认为我能力低下,我会因此丧失各种机会;而更本质的原因在于——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在他人面前表现出众”。
目标可分为两种——精熟型目标和绩效型目标。精熟型目标更重视过程而非结果,认为目的是自我提升,不是获得肯定。哪怕我现在还做不到,但通过不断努力也能有所进步。既然目标是成为更好的自己,那么遇到困难时,自然就会寻求帮助。
而绩效型目标只看最终结果,你要么能做到,要么不能做到,要么力压众人表现出色,要么挑战失败沦为笑柄。既然目的是从他人那里获得肯定,感觉上像是“示弱”的求助就不会被列入选项。
沃顿商学院的研究者曾让学生们做7道智商测量题,被告知“每对1道题得1美元”的学生里,有73.5%在求助机会出现时选择了求助。被告知“其他人会给你打一个1~7之间的分数,根据分数得美元”的学生里,只有32.7% 选择了求助。一旦目标不再是把事做好,而是让别人觉得我好,求助的几率就会大大下降。
不幸的是,飞行员这个职业本身,自带绩效型目标。同僚和上司对你的评定十分重要,你要么优秀到可以让一机人性命相托,要么资格不够,必须离开飞行员这个岗位。
尽早寻求帮助
类似卢比茨这样“不求助的人”,其实并不少见。不过,绩效型目标者不知道的是,求助于他人时,其实会提升此人对你的评价。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智慧过人,可以为别人传道授业解惑。实际上,那些懂得向聪明的人询问智慧建言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研究发现,脑力竞赛中接到搭档求助的人,赛后给自己的搭档打了更高的能力分。2010年,美国西北大学研究发现,老板其实更喜欢那些遇到困境会主动求援的下属,某种意义上,寻求指点迷津可能是对老板最好的恭维。
总之,不管目标是获得成长还是获得赞赏,求助都是帮你达成目标的大道。越早寻求帮助,就越有机会让自己获得成长,也越有可能掌握技能成功解决问题,周遭人对你的评价也会因此上升。反倒是不求助的人,万一拖到事情无法收拾,内部自信和外部风评都会落到极低。
在最后一次执飞之前,卢比茨有许多选择。他可以接受医生帮助,在抗抑郁治疗中慢慢找回大脑正常思考的能力。他可以带上病历去求助公司,即使他无法再开飞机,余生里仍可能找到其他职业方向。然而,他选择了保持沉默。
3月24日10时29分,机长桑德海默离开驾驶舱,卢比茨反锁舱门接管飞机,操控飞机迅速下降。10时40分,4U9525右翼撞山。11分钟里,机长呼喊,乘客惊叫,卢比茨始终不发一言。不求助的人,到悲剧发生,到最后一刻,也只是沉默。
你是否愿意寻求帮助
那么,你是否是一个愿意寻求帮助的人呢?在揭晓答案前,请进行下面的测验。绝对反对,记0分;不太赞同,记1分;有点赞同,记2分;绝对赞同,记3分。
1.假如我确信自己的精神正在崩溃,我的第一反应是去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2.我觉得,跟心理医生讨论我的问题算不上什么好办法,没法帮我解决我的情绪问题。
3.假如我此刻正经历人生里重大的情感危机,我确信我能在心理治疗中获得宽慰。
4.有些人没有心理医生的帮助也应对了自己的痛苦和恐惧,我觉得这样的态度有些令人钦佩。
5.如果我忧虑或沮丧了好一段时间,我会想要寻求心理援助。
6.未来我可能会想要接受心理咨询。
7.有情绪问题的人不太可能独自解决掉问题,在专业的心理帮助下他们更可能解决这些问题。
8.考虑到心理治疗要花费的时间和金钱,我怀疑心理治疗对我这样的人可能不太值。
9.一个人应该先尝试着独立解决自己的问题,心理咨询应该是不得已时的最后手段。
10.个人问题和情感困扰,和其他很多麻烦一样,可以随着时间流逝自然解决。
总分=① (3 -②) ③ (3-④) ⑤ ⑥ ⑦ (3-⑧) (3-⑨) (3-⑩),平均分约为17,如果你的分数低于17,你很可能在需要帮助时不愿求助。(来源:科学松鼠会 责任编辑/和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