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水镇位于湖北省宜城市东南部,距襄阳市区约80 km,土地面积576 km2。该镇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8 ℃,无霜期250 d,年平均日照时数1 807.2 h,年总辐射2 000 kJ·cm-2,年平均降水量892.9 mm,光热资源充沛,适宜西瓜生长。流水镇自1994年起开始大面积种植西瓜,目前全镇栽培面积6 667 hm2,产量2亿kg,西瓜产业已成为流水镇农业第一大产业,是湖北省西瓜种植面积最大的乡镇,所在宜城市是湖北省西瓜栽培面积最大的县市。经过20年的发展,“流水西瓜”品牌已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是湖北省著名商标,西瓜远销广东、广西、福建、湖南等15个省、市。在长期的西瓜产业实践中,流水镇西瓜产业探索出了一套极具特色的简约化栽培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将耐贮运品种筛选、集约化育苗技术、嫁接稀植栽培技术、农业机械化全程应用技术有机结合,与之配套的还有西瓜产地批发市场、数量众多的西瓜经济人,为流水西瓜的生产和销售提供了可靠保障。
1 品种优势化
由于流水镇的西瓜以外销为主,长距离的贮藏运输对西瓜品种有严格的要求,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市场选择和淘汰,流水镇西瓜品种结构基本确立。涵盖了有籽西瓜、无籽西瓜、特色礼品西瓜3大系列20多个品种。在所有栽培品种中,黑美人类型西瓜占绝对优势,面积近5 333 hm2,是该镇主导西瓜品种,其他有籽西瓜333 hm2。此外,无籽西瓜约占667 hm2,其他特色礼品瓜333 hm2。
2 育苗工厂化
西瓜嫁接育苗在流水镇已经得到普及,西瓜嫁接苗生产已经由农户自给自足为主发展为育苗专业户与育苗企业为主导的生产模式,由瓜农个人嫁接向集约化育苗场转型。调查发现,流水镇具有一定育苗规模的集约化育苗场近30家,单个育苗场的年育苗量为30万~60万株,个别育苗场超过100万株,年生产总量约2 000万株,供苗时间集中在4月上中旬,由于当地集约化育苗场数量多,正常年景下不需要从外地运苗即可满足当地生产,为流水镇西瓜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3 栽培简约化
流水镇地处鄂中丘陵区,起伏高燥的山岗地不适宜水稻等作物生产,而对于忌湿怕涝的西瓜,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据调查,2010年流水镇西瓜栽培总面积中岗地所占面积达到84.2%。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流水镇农户总结出了一套岗地西瓜稀植的栽培模式。以黑美人西瓜种植为例:嫁接苗于4月中旬定植,株距1.5 m,行距1.8 m左右。定植前以1 m宽地膜进行覆盖,在膜上按株距进行打孔定植。当西瓜主蔓8片叶时对主蔓打顶,保留所有子蔓,并及时调整子蔓生长方向,使整株以定植点为中心,各蔓向四面发散生长,待各蔓瓜长至拳头大时剔除畸形瓜,每株留瓜4~5个。整个栽培期内除调整好各蔓生长方向外,不整枝、不打蔓,授粉方式采用天然虫媒授粉,坐果后只需保证好水肥供应及做好防虫防病工作即可。
调查数据表明,西瓜岗地稀植将传统667 m2定植600~700株降低到667 m2平均定植238株,所需嫁接瓜苗数量下降至普通栽培密度的40%。采用稀植后人均西瓜种植面积达0.83 hm2,每667 m2用工数只相当于3蔓整枝的40%,节省用工优势明显。
4 操作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的大面积应用是流水西瓜露地简约化栽培的一大特色。调查中发现,流水镇瓜农户均拥有2台农机, “一大一小”的拖拉机搭配在流水镇西瓜生产中较为普遍,即每户同时装备29.4 kW(40马力)以上大中型拖拉机(404、454柴油型)与5.9~11.0 kW(8~15马力)小型手扶拖拉机各1台,配套农机装备包括旋耕机、开沟机、犁、耙、拖车等,在农资搬运、土壤深翻、整地起垄、铺设地膜、采后运瓜等方面均能发挥作用,将瓜农从繁重的体力活动中解放了出来。调查发现,仅28.3% 的农户在种植过程中聘请临时工,各种农机的使用有效降低了人力成本的投入。
流水镇西邻汉水,境内黄冲、李湾等水库星罗棋布,水资源丰富。但由于岗地地势起伏,对地势较高或远离水源的瓜地,增设供水设施显得尤为必要。目前全镇 32% 的农户拥有移动式小型喷灌设备,该喷灌设备由水车、自吸泵、输水管线及喷灌头4部分组成。水车由拖拉机与塑料水箱构成,采用3 kW柴油机驱动水泵供水,可为水车半径30 m范围内田地进行喷灌作业。移动式小型喷灌设备具有成本低廉,拆卸灵活,田地适应性强等优点,既节省了固定灌溉设施高额的建设资金投入,又可在其他农事操作,如农药喷施、采后运瓜等方面继续发挥作用。以流水镇邓林村为例,2012年采用农户自制喷灌设备进行浇灌相对仅靠自然降水的瓜田增产30% 以上。
5 套种模式化
流水镇西瓜生长期短,定植密度小,前期生长缓慢,且匍匐生长,该生育特点对于实施套种而言较为有利。通过多年经验摸索,流水镇农户掌握了2种高效的西瓜套种模式:“瓜—棉”模式与“麦—瓜—棉”模式,对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农户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
以“瓜—棉”模式为例,4月下旬至5月初待西瓜定植完成后进行棉花套种,667 m2套种密度为1 200~1 500株,按“1瓜2花”进行,即每栽培1行西瓜套种2行棉花。西瓜从6月中旬开始收获到7月下旬收获完毕,棉花从10月下旬始收至次年元旦左右收获完毕。该模式下西瓜667 m2产量为 2 250~3 000 kg,棉花产量为 175~225 kg,套种棉花产值在 1 500元以上。
“麦—瓜—棉”模式,是在“瓜—棉”基础上加入了小麦的种植,麦秆还田能起到补充瓜田钾素的作用,且充分利用了春季土地的闲置期进行生产。小麦在年前10月中旬播种,次年5月中旬收获。主要栽培品种以 9203 早熟小麦为主,该模式下小麦667 m2产量为300~400 kg,产值600元左右。
6 经营规模化
调研中发现,流水镇西瓜主栽村组瓜农平均经营面积为1.61 hm2,2012年调查西瓜667 m2平均投入680元,产值2 740元(按照西瓜产地收购价计算),如果采用瓜—棉套作模式,棉花产值为1 627元,667 m2年均产值为4 367元,户均产值为105 681元,利润为89 225元,通过西瓜种植对农户增收效益明显,如2012年西瓜销售情况好,邓林村靠西瓜种植收入超过10万元的农户有80多户,西瓜产业成了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和农村从业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西瓜产业发展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如何在新形势下发展西瓜产业,有效保障西瓜产品市场供给,增加瓜农收入,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西瓜产业所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目前很多地区的西瓜简约化栽培和操作机械化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品种优势化、育苗工厂化、栽培简约化、操作机械化、经营规模化,是流水西瓜产业发展的特色,对于其他地区的西瓜产业发展可提供很好的借鉴。当然,经过20年的发展,流水西瓜产业也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如品种较为单一、连作障碍比较突出、采后贮运设施缺乏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但流水西瓜的露地简约化栽培已经为我国中部地区西瓜露地栽培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样板,期待流水西瓜在未来的产业实践中再铸辉煌。
1 品种优势化
由于流水镇的西瓜以外销为主,长距离的贮藏运输对西瓜品种有严格的要求,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市场选择和淘汰,流水镇西瓜品种结构基本确立。涵盖了有籽西瓜、无籽西瓜、特色礼品西瓜3大系列20多个品种。在所有栽培品种中,黑美人类型西瓜占绝对优势,面积近5 333 hm2,是该镇主导西瓜品种,其他有籽西瓜333 hm2。此外,无籽西瓜约占667 hm2,其他特色礼品瓜333 hm2。
2 育苗工厂化
西瓜嫁接育苗在流水镇已经得到普及,西瓜嫁接苗生产已经由农户自给自足为主发展为育苗专业户与育苗企业为主导的生产模式,由瓜农个人嫁接向集约化育苗场转型。调查发现,流水镇具有一定育苗规模的集约化育苗场近30家,单个育苗场的年育苗量为30万~60万株,个别育苗场超过100万株,年生产总量约2 000万株,供苗时间集中在4月上中旬,由于当地集约化育苗场数量多,正常年景下不需要从外地运苗即可满足当地生产,为流水镇西瓜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3 栽培简约化
流水镇地处鄂中丘陵区,起伏高燥的山岗地不适宜水稻等作物生产,而对于忌湿怕涝的西瓜,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据调查,2010年流水镇西瓜栽培总面积中岗地所占面积达到84.2%。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流水镇农户总结出了一套岗地西瓜稀植的栽培模式。以黑美人西瓜种植为例:嫁接苗于4月中旬定植,株距1.5 m,行距1.8 m左右。定植前以1 m宽地膜进行覆盖,在膜上按株距进行打孔定植。当西瓜主蔓8片叶时对主蔓打顶,保留所有子蔓,并及时调整子蔓生长方向,使整株以定植点为中心,各蔓向四面发散生长,待各蔓瓜长至拳头大时剔除畸形瓜,每株留瓜4~5个。整个栽培期内除调整好各蔓生长方向外,不整枝、不打蔓,授粉方式采用天然虫媒授粉,坐果后只需保证好水肥供应及做好防虫防病工作即可。
调查数据表明,西瓜岗地稀植将传统667 m2定植600~700株降低到667 m2平均定植238株,所需嫁接瓜苗数量下降至普通栽培密度的40%。采用稀植后人均西瓜种植面积达0.83 hm2,每667 m2用工数只相当于3蔓整枝的40%,节省用工优势明显。
4 操作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的大面积应用是流水西瓜露地简约化栽培的一大特色。调查中发现,流水镇瓜农户均拥有2台农机, “一大一小”的拖拉机搭配在流水镇西瓜生产中较为普遍,即每户同时装备29.4 kW(40马力)以上大中型拖拉机(404、454柴油型)与5.9~11.0 kW(8~15马力)小型手扶拖拉机各1台,配套农机装备包括旋耕机、开沟机、犁、耙、拖车等,在农资搬运、土壤深翻、整地起垄、铺设地膜、采后运瓜等方面均能发挥作用,将瓜农从繁重的体力活动中解放了出来。调查发现,仅28.3% 的农户在种植过程中聘请临时工,各种农机的使用有效降低了人力成本的投入。
流水镇西邻汉水,境内黄冲、李湾等水库星罗棋布,水资源丰富。但由于岗地地势起伏,对地势较高或远离水源的瓜地,增设供水设施显得尤为必要。目前全镇 32% 的农户拥有移动式小型喷灌设备,该喷灌设备由水车、自吸泵、输水管线及喷灌头4部分组成。水车由拖拉机与塑料水箱构成,采用3 kW柴油机驱动水泵供水,可为水车半径30 m范围内田地进行喷灌作业。移动式小型喷灌设备具有成本低廉,拆卸灵活,田地适应性强等优点,既节省了固定灌溉设施高额的建设资金投入,又可在其他农事操作,如农药喷施、采后运瓜等方面继续发挥作用。以流水镇邓林村为例,2012年采用农户自制喷灌设备进行浇灌相对仅靠自然降水的瓜田增产30% 以上。
5 套种模式化
流水镇西瓜生长期短,定植密度小,前期生长缓慢,且匍匐生长,该生育特点对于实施套种而言较为有利。通过多年经验摸索,流水镇农户掌握了2种高效的西瓜套种模式:“瓜—棉”模式与“麦—瓜—棉”模式,对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农户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
以“瓜—棉”模式为例,4月下旬至5月初待西瓜定植完成后进行棉花套种,667 m2套种密度为1 200~1 500株,按“1瓜2花”进行,即每栽培1行西瓜套种2行棉花。西瓜从6月中旬开始收获到7月下旬收获完毕,棉花从10月下旬始收至次年元旦左右收获完毕。该模式下西瓜667 m2产量为 2 250~3 000 kg,棉花产量为 175~225 kg,套种棉花产值在 1 500元以上。
“麦—瓜—棉”模式,是在“瓜—棉”基础上加入了小麦的种植,麦秆还田能起到补充瓜田钾素的作用,且充分利用了春季土地的闲置期进行生产。小麦在年前10月中旬播种,次年5月中旬收获。主要栽培品种以 9203 早熟小麦为主,该模式下小麦667 m2产量为300~400 kg,产值600元左右。
6 经营规模化
调研中发现,流水镇西瓜主栽村组瓜农平均经营面积为1.61 hm2,2012年调查西瓜667 m2平均投入680元,产值2 740元(按照西瓜产地收购价计算),如果采用瓜—棉套作模式,棉花产值为1 627元,667 m2年均产值为4 367元,户均产值为105 681元,利润为89 225元,通过西瓜种植对农户增收效益明显,如2012年西瓜销售情况好,邓林村靠西瓜种植收入超过10万元的农户有80多户,西瓜产业成了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和农村从业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西瓜产业发展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如何在新形势下发展西瓜产业,有效保障西瓜产品市场供给,增加瓜农收入,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西瓜产业所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目前很多地区的西瓜简约化栽培和操作机械化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品种优势化、育苗工厂化、栽培简约化、操作机械化、经营规模化,是流水西瓜产业发展的特色,对于其他地区的西瓜产业发展可提供很好的借鉴。当然,经过20年的发展,流水西瓜产业也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如品种较为单一、连作障碍比较突出、采后贮运设施缺乏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但流水西瓜的露地简约化栽培已经为我国中部地区西瓜露地栽培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样板,期待流水西瓜在未来的产业实践中再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