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宝库中灿若星河的古诗是高考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情感,把握情感与其附着物——景的关系很重要。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从而达到融合无间的状态,这就是所谓“情景交融”。一般情况下,诗歌中运用的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村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即诗中的景与情之间存在着和谐与反差的关系。
一、景与情的和谐
1、以乐景写乐情
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思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爱。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2)全诗在写景和写人之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以哀景写哀情
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用意曲折。而一气流转,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多年来无尽的羁旅乡愁,奔走呼号而又壮志未酬的遭遇不断涌上心头;又想到自己目前穷困潦倒,疾病缠身。诗人把这新愁旧恨,浓缩在后四句诗里一语结百情。全诗情景融洽。不着痕迹。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思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认月同孤。
落日心抗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小结:同是写秋,杜牧写得热烈,杜甫写得悲壮。“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寓情于景。
二、景与情的反差
1、乐景写衷情
诗人以乐景写哀情,表达心中难言之哀,难传之痛,如乐景写哀情,如许浑的《谢亭送别》:“劳歌一曲斛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用色彩明丽的红叶、青山、绿水等景物表现依依惜别之情。
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描写了碧绿柔嫩的青草,响亮悦耳的鸟声,本是赏心悦目的美景,但感时忧国、壮志未酬的诗人以含情之且视物,物也就生情了。春色迷人无人欣赏,鸟声婉轉无人聆听,这就突出了诗人悲痛的深切。
思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戒昱
好是春风潮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借景抒情是古代诗歌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这首诗全篇写景,但惜别之情充溢其间。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描写是如何表现惜别之情的?
2、以哀景写乐情
“以哀景写乐情”,无论是诗或曲,都较为少见。这大约是因为。旧时代的文人“不如意事常八九”,一遇哀景,则感慨系之,所以悲秋之作甚多;情绪高昂的稀有。因此,“以哀景写乐往往却给人强烈的新鲜感”。
古人的某种壮怀、豪气,有时非要借助哀景的反衬,才足以倍增光彩。如王维的《塞上作》:“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这是律诗的前四句,写西汉时的“天之骄子”匈奴,正在白草连天、荒原落日的塞外射猎示威,哀景写得十分凄烈。但下面笔锋一转。别开洞天:“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这后四句,写边防将士的昂扬斗志,风格豪放,气宇沉雄,令人鼓舞,一点也没有愁眉苦脸的样子。这样的豪情正是借助于前面的哀景反衬出来的。再如李白的《塞下曲》写到“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表现的却是“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样的保家卫国的豪情。
景象愈是凄烈荒凉,愈反衬出百折不回的英雄气魄。若改成丽日晴天,春风和畅,反而衬托不出雄伟博大的气象来。哀景对于反衬某些豪情是有特殊妙用的。
情有乐哀,景也随着诗人感情变化,可分乐景哀景。景与情,或相辅相成——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或相反相成——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愈见其乐;以哀景写哀情,愈见其哀;“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上)。把握好如此关系,就不愁在浩如烟海的诗歌宝库中准确理解诗歌的意境,也没有必要大海里捞针了。
莫慧兰,教师,现居浙江嵊州。
一、景与情的和谐
1、以乐景写乐情
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思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爱。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2)全诗在写景和写人之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以哀景写哀情
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用意曲折。而一气流转,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多年来无尽的羁旅乡愁,奔走呼号而又壮志未酬的遭遇不断涌上心头;又想到自己目前穷困潦倒,疾病缠身。诗人把这新愁旧恨,浓缩在后四句诗里一语结百情。全诗情景融洽。不着痕迹。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思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认月同孤。
落日心抗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小结:同是写秋,杜牧写得热烈,杜甫写得悲壮。“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寓情于景。
二、景与情的反差
1、乐景写衷情
诗人以乐景写哀情,表达心中难言之哀,难传之痛,如乐景写哀情,如许浑的《谢亭送别》:“劳歌一曲斛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用色彩明丽的红叶、青山、绿水等景物表现依依惜别之情。
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描写了碧绿柔嫩的青草,响亮悦耳的鸟声,本是赏心悦目的美景,但感时忧国、壮志未酬的诗人以含情之且视物,物也就生情了。春色迷人无人欣赏,鸟声婉轉无人聆听,这就突出了诗人悲痛的深切。
思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戒昱
好是春风潮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借景抒情是古代诗歌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这首诗全篇写景,但惜别之情充溢其间。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描写是如何表现惜别之情的?
2、以哀景写乐情
“以哀景写乐情”,无论是诗或曲,都较为少见。这大约是因为。旧时代的文人“不如意事常八九”,一遇哀景,则感慨系之,所以悲秋之作甚多;情绪高昂的稀有。因此,“以哀景写乐往往却给人强烈的新鲜感”。
古人的某种壮怀、豪气,有时非要借助哀景的反衬,才足以倍增光彩。如王维的《塞上作》:“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这是律诗的前四句,写西汉时的“天之骄子”匈奴,正在白草连天、荒原落日的塞外射猎示威,哀景写得十分凄烈。但下面笔锋一转。别开洞天:“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这后四句,写边防将士的昂扬斗志,风格豪放,气宇沉雄,令人鼓舞,一点也没有愁眉苦脸的样子。这样的豪情正是借助于前面的哀景反衬出来的。再如李白的《塞下曲》写到“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表现的却是“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样的保家卫国的豪情。
景象愈是凄烈荒凉,愈反衬出百折不回的英雄气魄。若改成丽日晴天,春风和畅,反而衬托不出雄伟博大的气象来。哀景对于反衬某些豪情是有特殊妙用的。
情有乐哀,景也随着诗人感情变化,可分乐景哀景。景与情,或相辅相成——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或相反相成——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愈见其乐;以哀景写哀情,愈见其哀;“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上)。把握好如此关系,就不愁在浩如烟海的诗歌宝库中准确理解诗歌的意境,也没有必要大海里捞针了。
莫慧兰,教师,现居浙江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