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成熟,我国的动漫设计也处于不断发展和成熟的阶段,动漫作品的数量也快速增多,其质量也在不断的上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动漫作品承担了传播文化价值观的角色,因此视觉文化元素被应用到动漫设计中。本文主要探讨了视觉文化元素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以此促进动漫设计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视觉文化;动漫设计;应用
1引言
知识经济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动漫产业属于知识经济产业中的一种,合理的利用动漫产业可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动漫产业发展时间晚,动漫产业的发展也不够成熟,例如:画面风格简单、想象力缺乏、创新能力不足。所以,将视觉文化因素应用到动漫设计中,不断促进动漫产业价值的提升。
2视觉元素概述
视觉,主要是指人类的视网膜受到物体影像刺激而产生的感觉。视觉元素,主要是指视觉对象形成的基本单元,视觉元素是人类表达和接纳信息的桥梁和工具,在视觉的帮助下,人类可以充分的表达语言。视觉元素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信息要素和形式要素。信息要素包含丰富的内容,例如:图形、文字和形状等等,形式要素的内容同样呈现着多样化的特点,例如:点、线、面和色彩等等。一般情况下,具象的视觉元素包含丰富的内容,例如:人物形象、动物形象,而这些具象的视觉元素是作品画面基本元素的主要构成内容,为作品的完整性奠定了基础。视觉元素需要在艺术设计的帮助下展示和呈现给大众,促进视觉元素价值的实现。
3視觉文化元素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
3.1景观元素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
3.1.1典型景观元素有限运用模式
在动漫设计的过程中,典型景观元素的运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通常都是在动漫场景的设计过程中,在动漫背景模式中合理的使用典型景观元素,或者是使用改造过的有特色的一部分景观元素,或者是使用相融合的几种文化的典型特色,进而对动漫背景模式进行充实和丰富,更加容易将观看人群带入到动漫剧情中。
3.1.2景观元素整体运用模式
在动漫设计过程中,景观元素整体模式的运用也受到重视和关注。一般情况下,为了在作品中真实的还原景观原貌,会在某些作品中直接使用真实的自然景观作为作品的背景或者题材等等。在纪录片中常常会使用景观元素整体运用模式,在纪录片中直接使用原始的和真实的景观原貌,让观看人群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景观原貌。
3.2民族服饰文化元素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
3.2.1素材提炼植入造型运用模式
在动漫设计的过程中,为了突出动漫人物的角色和特点,经常会使用有民族特点和特色的服饰造型充实动漫人物的形象,让观众在观看动漫的过程中可以对动漫人物有一个最直观和最直接的印象。
3.2.2专题表现形式
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为动漫设计中专题表现形式的运用提供了支持。在动漫设计中为了达到充分的呈现某一区域的历史风貌的目标,会在最大程度上对真实场景进行还原,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有真实可信的感觉。
3.2.3衍生开发设计运用模式
在动漫作品衍生物品的开发过程中,在民族服饰的帮助下,实现变形动漫人物的目的和达到改变原有作品中服饰特点的目标。但是,在动漫衍生作品中使用民族服饰,并不是指完全照搬某一民族服饰,而是合理的利用对改变动漫角色有帮助的民族服饰部分。
3.3刺绣文化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
3.3.1引入模式
引入模式,具体指的是根据动漫造型的特点,将其合理的融入到刺绣造型的手法中。在我国的刺绣艺术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合理的使用其他艺术,实现突出自身表现力的目的。在动漫设计中为了达到实现去全新的视觉效果的目的,往往会创新和大胆的运用刺绣艺术。
3.3.2本体变现模式
在动漫设计的过程中,直接客观表现刺绣的形式称作本体表现模式。目前,往往需要在其他题材的帮助下完成刺绣艺术的视觉展示过程。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为展示和呈现刺绣过程和纹理特征提供了支持,为动漫作品的丰富性奠定了基础。
4视觉文化元素在动漫设计中运用的意义
在动漫设计过程中,合理有效运用视觉文化元素,可以丰富动漫人物的造型和性格,保证动漫人物可以给人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同时,视觉文化元素的运用,可以加强动漫场景的设计效果,让观众通过动漫场景对剧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通过视觉文化元素的使用,加强动漫场景的真实感。在动漫设计中运用视觉文化元素还可以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播,保证我国传统优秀的文化被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实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5结语
总而言之,视觉文化元素在动漫设计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要重视和关注视觉文化元素运用的工作,以实现提升我国动漫设计工作创新性和合理性的目的,促进动漫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贺文龙.湖湘视觉文化元素在动漫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模式[J].美与时代,2012(12):53-59.
[2]王楠.羌族文化视觉元素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4(7):85-87.
[3]杨明刚,刘振艳,胡珊.传统文化视觉元素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价值及应用[J].设计,2014(06):64-66.
[4]才华.中国传统文化视觉元素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运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S3):183-185.
关键词:视觉文化;动漫设计;应用
1引言
知识经济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动漫产业属于知识经济产业中的一种,合理的利用动漫产业可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动漫产业发展时间晚,动漫产业的发展也不够成熟,例如:画面风格简单、想象力缺乏、创新能力不足。所以,将视觉文化因素应用到动漫设计中,不断促进动漫产业价值的提升。
2视觉元素概述
视觉,主要是指人类的视网膜受到物体影像刺激而产生的感觉。视觉元素,主要是指视觉对象形成的基本单元,视觉元素是人类表达和接纳信息的桥梁和工具,在视觉的帮助下,人类可以充分的表达语言。视觉元素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信息要素和形式要素。信息要素包含丰富的内容,例如:图形、文字和形状等等,形式要素的内容同样呈现着多样化的特点,例如:点、线、面和色彩等等。一般情况下,具象的视觉元素包含丰富的内容,例如:人物形象、动物形象,而这些具象的视觉元素是作品画面基本元素的主要构成内容,为作品的完整性奠定了基础。视觉元素需要在艺术设计的帮助下展示和呈现给大众,促进视觉元素价值的实现。
3視觉文化元素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
3.1景观元素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
3.1.1典型景观元素有限运用模式
在动漫设计的过程中,典型景观元素的运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通常都是在动漫场景的设计过程中,在动漫背景模式中合理的使用典型景观元素,或者是使用改造过的有特色的一部分景观元素,或者是使用相融合的几种文化的典型特色,进而对动漫背景模式进行充实和丰富,更加容易将观看人群带入到动漫剧情中。
3.1.2景观元素整体运用模式
在动漫设计过程中,景观元素整体模式的运用也受到重视和关注。一般情况下,为了在作品中真实的还原景观原貌,会在某些作品中直接使用真实的自然景观作为作品的背景或者题材等等。在纪录片中常常会使用景观元素整体运用模式,在纪录片中直接使用原始的和真实的景观原貌,让观看人群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景观原貌。
3.2民族服饰文化元素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
3.2.1素材提炼植入造型运用模式
在动漫设计的过程中,为了突出动漫人物的角色和特点,经常会使用有民族特点和特色的服饰造型充实动漫人物的形象,让观众在观看动漫的过程中可以对动漫人物有一个最直观和最直接的印象。
3.2.2专题表现形式
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为动漫设计中专题表现形式的运用提供了支持。在动漫设计中为了达到充分的呈现某一区域的历史风貌的目标,会在最大程度上对真实场景进行还原,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有真实可信的感觉。
3.2.3衍生开发设计运用模式
在动漫作品衍生物品的开发过程中,在民族服饰的帮助下,实现变形动漫人物的目的和达到改变原有作品中服饰特点的目标。但是,在动漫衍生作品中使用民族服饰,并不是指完全照搬某一民族服饰,而是合理的利用对改变动漫角色有帮助的民族服饰部分。
3.3刺绣文化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
3.3.1引入模式
引入模式,具体指的是根据动漫造型的特点,将其合理的融入到刺绣造型的手法中。在我国的刺绣艺术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合理的使用其他艺术,实现突出自身表现力的目的。在动漫设计中为了达到实现去全新的视觉效果的目的,往往会创新和大胆的运用刺绣艺术。
3.3.2本体变现模式
在动漫设计的过程中,直接客观表现刺绣的形式称作本体表现模式。目前,往往需要在其他题材的帮助下完成刺绣艺术的视觉展示过程。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为展示和呈现刺绣过程和纹理特征提供了支持,为动漫作品的丰富性奠定了基础。
4视觉文化元素在动漫设计中运用的意义
在动漫设计过程中,合理有效运用视觉文化元素,可以丰富动漫人物的造型和性格,保证动漫人物可以给人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同时,视觉文化元素的运用,可以加强动漫场景的设计效果,让观众通过动漫场景对剧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通过视觉文化元素的使用,加强动漫场景的真实感。在动漫设计中运用视觉文化元素还可以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播,保证我国传统优秀的文化被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实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5结语
总而言之,视觉文化元素在动漫设计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要重视和关注视觉文化元素运用的工作,以实现提升我国动漫设计工作创新性和合理性的目的,促进动漫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贺文龙.湖湘视觉文化元素在动漫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模式[J].美与时代,2012(12):53-59.
[2]王楠.羌族文化视觉元素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4(7):85-87.
[3]杨明刚,刘振艳,胡珊.传统文化视觉元素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价值及应用[J].设计,2014(06):64-66.
[4]才华.中国传统文化视觉元素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运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S3):18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