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场小型的观影会,一场在市中心的快闪,一个歌迷见面会或者是一场中超比赛,它们的信息都会出现在互联网上,但是除了作为发布渠道,互联网还会给各种活动带来更多的价值吗?
创业者谢洪武和他的团队发现,虽然这几年通过网络发起的线下活动越来越多,但国内还没有一个专门服务于活动组织者(主办方)的工具,可以从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后分三个阶段帮助组织者更容易地运营活动。所以,他们在2012年初推出Vasee活动网。
在做Vasee之前,技术出身的谢洪武在2008年带领一个5人的团队帮助中国电信开发了118114旅游订票系统,2009年他和团队也利用“一卡多用”的技术研发出IC卡公共门票系统。
虽然早在2008年,豆瓣就推出了“豆瓣同城”,帮助活动组织者发布和推广线下活动,但谢洪武认为Vasee活动网和豆瓣同城是两个不一样的产品。
“Vasee的切入点是工具,而豆瓣同城更多的是社交。”谢洪武告诉《第一财经周刊》,“主办方们在豆瓣上发起一个活动,然后看大家感不感兴趣,多少人愿意参加,通过这个平台进行推广。从豆瓣的角度来说,它的核心还是社交,而不是一个工具。”
简单的说,Vasee 作为一个活动管理工具,它可以为主办方做得更多。
首先体现在更细化的分类。Vasee把所有活动分为演出/赛事、课程/培训、聚会/沙龙、公益/NPO、会议/商务和户外/旅行六大类,不同性质的活动,主办方对于活动的需求会有所不同,需要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同时Vasee将服务流程细化成活动前的推广宣传、报名/收费到活动现场的检票验票环节再到后期的报表统计。
这种细化的服务,最突出的体现在活动的报名和收费环节。就像这个创业公司网站主页面所介绍的那样,Vasee首先是一个“门票销售和报名收费工具”,这也是它的核心商业模式。
通常来说,消费者可能是通过大麦网预订演出门票或者通过格瓦拉购买周末的电影票,这的确更加方便。但对于主办方来说,线上票务代理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消费人群,加快了门票的销售速度,但门票收入还是会首先存放在大麦这样的票房代理的账户上,在销售完成后(或者双方约定的时间点)才能返还到主办方账户上,无法直接拿到销售收入;同时这种代理模式的定价主要由代理商决定,一旦确定以后这个票价一般不会随着销售情况进行变动,主办方也无法调整票价。
Vasee采取了不一样的策略。所有的定价权都交给主办方,每卖出一张票,Vasee会收取票价的2%作为服务费,1.2%作为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手续费,而剩下的销售收入就会直接打到主办方的资金账户上。
当主办方在Vasee上发起一项活动填写票价时,可以根据开票时间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报名类型,比如“早鸟票”、“预售票”、“现场票”等等,而前面所说的两项一共3.2%的费用就会在旁边以“服务费”的项目被计算出来,可以选择由报名者或者主办方来承担。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主办方可以在后台实时地看到有多少人买了票,我有多少钱进账。你可以自由的支配这一部分的收入,还可以根据售票情况调整票价策略。”谢洪武说。
这种票价策略的调整,可能会给主办方带来更大的收益。2012年,独立乐队“好妹妹乐队”通过Vasee来销售他们在上海MAO Live House的演出门票。原本的销售策略是先提前一个月放出300张门票,剩下的门票通过现场销售完成。但在开票后仅3个小时,300张预售票就销售一空。于是乐队决定将剩下的100张现场票也直接以预售的方式在第二天售出,并在第一批票价的基础上进行了加价。“除了可以更早的收到钱,更灵活的调整票价,乐队也可以为下一场演出做准备,比如是不是在中间加演一场?”谢洪武说。
这些票价策略的调整,是基于Vasee对于用户订票数据的统计、跟踪和反馈。而这个数据分析的过程,其实贯穿于Vasee的整个服务过程。
在活动的推广阶段,比如向目标用户发送推广邮件时,Vasee可以跟踪用户是否打开了邮件、何时何地打开,是否完成了购买,购买了多少张票等信息,这些会反馈到系统中,通过对比大量购买用户的行为,Vasee就可以知道某一个规模、类型的活动在哪个时间区域,以怎么样的方式进行推广能带来更多的购买。
在报名和售票阶段,主办方实时登录查看报名进度,资金收入和未成功报名、支付记录。活动完成以后,Vasee会把单个活动的数据分析以可视化图表的方式生成到主办方的后台,主办方可以看到卖了多少票,产生了多少收入,这些收入时间和地域分布曲线如何。
谢洪武认为,这些通过大量数据分析而得到的门票销售策略,要比单纯依靠广告推广要高效得多。“对于某一个乐队或歌手来说,受众可能已经固定了,你再怎么进广告造势,也不能吸引更多的人。”
2012年年初正式上线以来,Vasee吸引了6000多个主办方,每月都举办活动的主办方占到了30%以上,但是因为一部分是免费活动,一部分付费活动的分成也被置换成广告或推广,所以Vasee总收入只有90万元。
在全部活动中,有40%来自聚会/沙龙、25%来自讲座/培训。而目前仅占到10%的会议/商务类活动,将会是Vasee下一步的重点。“其中一部分原因是豆瓣同城去年下半年开始推出活动收费功能,给包括我们在内的第三方活动平台产生了一些冲击,我们不想和他们展开直接竞争。”谢洪武说,“更重要的是,像会议这些对服务要求更细致更专业的主办方,还是会选择我们。”
目前的核心团队共有20多人,总经理谢洪武和另一位创始人负责技术,副总经理张高旗负责营销和推广,他曾在国内最大的会议服务公司工作过5年,可以帮助Vasee更好地进行会议产品需求分析和产品设计。Vasee平均每两个月就会有一次重大更新,而最近两次的更新都是针对会议的需求。
在现场检票和验票的环节上,一般的活动,Vasee会以邮件和二维码的方式验证。而会议类的活动主办方,对Vasee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比如验票的速度,需要打印胸卡,票的类型、会场权限设置等等。
在Vasee团队对于这个产品的规划中,目前它还处于工具阶段,他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个工具做得更完善,更专业,满足于不同细分客户的需求。
3月,虎嗅网的“Wow!2013新媒体营销深度分享会”通过Vasee完成了报名和收费,“最好玩的地方在于,我们没有见过一次面,也没有通过一次电话,整个过程就这么悄悄地完成了”。
创业者谢洪武和他的团队发现,虽然这几年通过网络发起的线下活动越来越多,但国内还没有一个专门服务于活动组织者(主办方)的工具,可以从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后分三个阶段帮助组织者更容易地运营活动。所以,他们在2012年初推出Vasee活动网。
在做Vasee之前,技术出身的谢洪武在2008年带领一个5人的团队帮助中国电信开发了118114旅游订票系统,2009年他和团队也利用“一卡多用”的技术研发出IC卡公共门票系统。
虽然早在2008年,豆瓣就推出了“豆瓣同城”,帮助活动组织者发布和推广线下活动,但谢洪武认为Vasee活动网和豆瓣同城是两个不一样的产品。
“Vasee的切入点是工具,而豆瓣同城更多的是社交。”谢洪武告诉《第一财经周刊》,“主办方们在豆瓣上发起一个活动,然后看大家感不感兴趣,多少人愿意参加,通过这个平台进行推广。从豆瓣的角度来说,它的核心还是社交,而不是一个工具。”
简单的说,Vasee 作为一个活动管理工具,它可以为主办方做得更多。
首先体现在更细化的分类。Vasee把所有活动分为演出/赛事、课程/培训、聚会/沙龙、公益/NPO、会议/商务和户外/旅行六大类,不同性质的活动,主办方对于活动的需求会有所不同,需要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同时Vasee将服务流程细化成活动前的推广宣传、报名/收费到活动现场的检票验票环节再到后期的报表统计。
这种细化的服务,最突出的体现在活动的报名和收费环节。就像这个创业公司网站主页面所介绍的那样,Vasee首先是一个“门票销售和报名收费工具”,这也是它的核心商业模式。
通常来说,消费者可能是通过大麦网预订演出门票或者通过格瓦拉购买周末的电影票,这的确更加方便。但对于主办方来说,线上票务代理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消费人群,加快了门票的销售速度,但门票收入还是会首先存放在大麦这样的票房代理的账户上,在销售完成后(或者双方约定的时间点)才能返还到主办方账户上,无法直接拿到销售收入;同时这种代理模式的定价主要由代理商决定,一旦确定以后这个票价一般不会随着销售情况进行变动,主办方也无法调整票价。
Vasee采取了不一样的策略。所有的定价权都交给主办方,每卖出一张票,Vasee会收取票价的2%作为服务费,1.2%作为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手续费,而剩下的销售收入就会直接打到主办方的资金账户上。
当主办方在Vasee上发起一项活动填写票价时,可以根据开票时间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报名类型,比如“早鸟票”、“预售票”、“现场票”等等,而前面所说的两项一共3.2%的费用就会在旁边以“服务费”的项目被计算出来,可以选择由报名者或者主办方来承担。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主办方可以在后台实时地看到有多少人买了票,我有多少钱进账。你可以自由的支配这一部分的收入,还可以根据售票情况调整票价策略。”谢洪武说。
这种票价策略的调整,可能会给主办方带来更大的收益。2012年,独立乐队“好妹妹乐队”通过Vasee来销售他们在上海MAO Live House的演出门票。原本的销售策略是先提前一个月放出300张门票,剩下的门票通过现场销售完成。但在开票后仅3个小时,300张预售票就销售一空。于是乐队决定将剩下的100张现场票也直接以预售的方式在第二天售出,并在第一批票价的基础上进行了加价。“除了可以更早的收到钱,更灵活的调整票价,乐队也可以为下一场演出做准备,比如是不是在中间加演一场?”谢洪武说。
这些票价策略的调整,是基于Vasee对于用户订票数据的统计、跟踪和反馈。而这个数据分析的过程,其实贯穿于Vasee的整个服务过程。
在活动的推广阶段,比如向目标用户发送推广邮件时,Vasee可以跟踪用户是否打开了邮件、何时何地打开,是否完成了购买,购买了多少张票等信息,这些会反馈到系统中,通过对比大量购买用户的行为,Vasee就可以知道某一个规模、类型的活动在哪个时间区域,以怎么样的方式进行推广能带来更多的购买。
在报名和售票阶段,主办方实时登录查看报名进度,资金收入和未成功报名、支付记录。活动完成以后,Vasee会把单个活动的数据分析以可视化图表的方式生成到主办方的后台,主办方可以看到卖了多少票,产生了多少收入,这些收入时间和地域分布曲线如何。
谢洪武认为,这些通过大量数据分析而得到的门票销售策略,要比单纯依靠广告推广要高效得多。“对于某一个乐队或歌手来说,受众可能已经固定了,你再怎么进广告造势,也不能吸引更多的人。”
2012年年初正式上线以来,Vasee吸引了6000多个主办方,每月都举办活动的主办方占到了30%以上,但是因为一部分是免费活动,一部分付费活动的分成也被置换成广告或推广,所以Vasee总收入只有90万元。
在全部活动中,有40%来自聚会/沙龙、25%来自讲座/培训。而目前仅占到10%的会议/商务类活动,将会是Vasee下一步的重点。“其中一部分原因是豆瓣同城去年下半年开始推出活动收费功能,给包括我们在内的第三方活动平台产生了一些冲击,我们不想和他们展开直接竞争。”谢洪武说,“更重要的是,像会议这些对服务要求更细致更专业的主办方,还是会选择我们。”
目前的核心团队共有20多人,总经理谢洪武和另一位创始人负责技术,副总经理张高旗负责营销和推广,他曾在国内最大的会议服务公司工作过5年,可以帮助Vasee更好地进行会议产品需求分析和产品设计。Vasee平均每两个月就会有一次重大更新,而最近两次的更新都是针对会议的需求。
在现场检票和验票的环节上,一般的活动,Vasee会以邮件和二维码的方式验证。而会议类的活动主办方,对Vasee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比如验票的速度,需要打印胸卡,票的类型、会场权限设置等等。
在Vasee团队对于这个产品的规划中,目前它还处于工具阶段,他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个工具做得更完善,更专业,满足于不同细分客户的需求。
3月,虎嗅网的“Wow!2013新媒体营销深度分享会”通过Vasee完成了报名和收费,“最好玩的地方在于,我们没有见过一次面,也没有通过一次电话,整个过程就这么悄悄地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