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责任”概念再审视:一种类型学分析框架

来源 :世界经济与政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xiangr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类研究是在理论研究中进行概念化、测量及进一步因果讨论的基础。尽管国内学界对中国国际责任问题的集中讨论已逾十年,但是针对国际责任议题的概念探讨特别是概念操作化依然不足,其中问题之一便是缺乏一个综合性的国际责任类型化框架。近年来的责任元理论研究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相关成果为国际责任议题的操作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基于国际责任结构的三个最基本要件(主体、客体与内容),一个较为系统的理想化国际责任类型学框架便顺理成章地得以建构;该分类框架涵括着国际责任主体特征、客体属性与国际责任内容(议题优先次序与角色承担程度)等多元维度,并细化为由三个分类方法区分的14种国际责任类型。细化的类型学框架进一步呈现出国际责任议题与国际关系理论主要解释变量(权力、制度与身份认同等)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初步展现了国际责任的不同类型在国际关系理论框架中的内在逻辑。当然,对国际责任议题类型学框架的讨论不应止步于此,未来研究应该面向国际责任类型框架的精细化与综合化,关注国际责任分类框架的实际应用,并通过比较案例分析与定量探讨对当前框架及衍生命题予以进一步实证检验。
其他文献
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构成我国涉外国家利益的三大要素,三者相辅相成、三位一体。维护并最大化国家利益,乃我国对外战略目标所在。如果说主权是关键,安全是首要,发展是基础,那么夯实发展基础的便是“一带一路”。真理应该是具体的、简单的。我们可以从器物、制度、货币和理念四个角度理解和把握“一带一路”战略构想。
2013年7月13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欧洲中心”)、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培育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欧盟中心”)在北京举办了“后危机时代的欧洲一体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山西大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澳门大学、比利时皇家国际关系研究所、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
2015年12月4—6日,由中国新兴经济体研究会、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和广东工业大学主办,广东省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广东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广东工业大学金砖国家研究中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和广东财经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等机构承办的“中国新兴经济体研究会2015年会暨2015新兴经济体论坛”在广州举行,会议主题为“新兴经济体创新发展与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2013年7月15-16日,“中国国际关系学会2013年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大学召开。来自外交部政策规划司、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市社科院,广西社科院、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央党校、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院等单位的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云南大学校长林文勋致欢迎辞。
2013年7月6日,“中国国际问题论坛2013:中国外交新动向”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中国国际问题沦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吲际关系学院主办,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协办,中国17家国际问题教学与研究机构发起,本届论坛以“中国外交新动向”为主题,旨在探讨新一届领导集体执政以来中国外交的新动向。
当今世界上,价值一元论颇为盛行。各种一元论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声称得救的道路只有一条、正确的生活方式只有一个、真正的价值结构只有一种。当代的这种一元论思想,其来源可追溯至18世纪的启蒙运动及其理念。然而人类历史的演进表明,按照一元价值的设计进行社会改造或构造全新的经济政治的努力,无不以失败告终,其根源就在于一元论的思想和做法背离了世界多样性的根本现实。人类的价值追求是多元的,多元价值是由世界的多元性现实决定的。价值平等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理念,意味着任何一种价值都不能凌驾于其他价值之上。这些价值包括和平、自由、
一引言 复杂系统思维是20世纪30—40年代形成的系统思维的深化与发展。复杂系统思维强调认识对象的复杂性、整体性、相关性、联系性和互动性,主张从系统全局的角度认识和把握问题。它超越了过分注重细节与局部的认识局限,其核心就是整体观。系统的整体观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三点:
2013年7月15-16日,“中国国际关系学会2013年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大学召开,来自外交部政策规划司、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尽管非盟与东盟起点类似且同为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区域一体化组织,二者在区域干预问题上的表现却大相径庭:非盟实现了从“不干预”到“不漠视”的规范转变,而东盟则依旧是“不干预”原则的坚定支持者。对于二者的差异,既有理论提供了地缘政治、社会压力、区域结构、历史情感等解释思路,但仍然存在漏洞,特别是未能将二者的分化置于历史进程中加以考察。在反思上述偏差的基础上,作者借鉴国际关系实践理论的发展,引入实践视角与时间维度,强调区域规范演进是复杂、开放的历史过程,突出不同实践经历所调整累积的背景知识的关键影响。冷战时代非盟
作者以一个全新的审视现代化的分析框架为出发点,探讨1700—1789年间的“第一波半现代化”中法国和西班牙的现代化历程。18世纪法国和西班牙的波旁王室在战败后带来的财政危机和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来谋求富国强兵之道。法国和西班牙的改革主要从政治、经济和财政三个层面进行:在政治改革中,两国试图恢复中央权威;在经济改革中,两国都一定程度地开放市场;在财政改革中,两国尝试通过向特权阶级征税和紧缩等方式渡过危机。在特权阶级的阻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下,法国和西班牙在这三个领域的改革最终都未能成功,但是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