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我走上了教师这个舞台,从真正成为一名教师那天开始,我就发誓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为了上好每一节课,为了让学生多学点知识,为了让我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我课下经常通过各种方式搜集资料,为了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课堂上,有时因为一个学生走神了,而把知识点重复了一遍又一遍,知識的重点都讲了,也练了,怎么学生还出错,这时的我突然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感到了茫然。
通过阅读了有关教学和课改方面的很多文章,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懂得了以前我在讲台上口若悬河、眉飞色舞的讲,而学生成了“录音机”机械的听,又像是木偶一样跟着教师的思维走,这样的课堂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学了,明白了这些我在这方面也就有了些许感悟,特随笔如下:
今天的小学生大都出生于2000年左右,成长在一个完全开放式的社会。他们活泼、好动,接受能力强,自主意识强,对事物经常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喜欢对知识进行批判式学习。传统的课堂学习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掌握“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教学内容,这虽然在近几年的教改中有所变化,但始终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影子。教师在课堂上采取灌输式教育,独自唱着主角,学生则是麻木的听众,长此以往势必制约学生天性的发挥,影响学生潜力的发展。早在2001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就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构建这样的课堂就是要真正把学习作为学习的主体,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书本为中心,不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压抑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束缚了学生主体的发展,而未来的教育不再是倾听者的教育,要放飞课堂,要给学生一个初试羽翼的天空,而不是囚禁心灵的场所。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滔滔不绝,反而是沉默是金。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展现的地方,成为学生个性释放、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家园,一直是我们的理想,也是课改积极提倡的。
众所周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现在人们说的最多的话题。问题的关键不是提出一个口号,大家喊喊就行,关键是弄清楚:还什么,——时间、空间、主动权;为什么还,不需多言;怎样还,这才是关系到课堂生命力质量和效益的最大因素。
首先,精彩的开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前提。
大多数学生他们认为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堂,往往会对这门课程失去自信心,久而久之,还会自动放弃。要改变学生的这种心理,就要看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导入至关重要,犹如一部剧的序幕,虽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却能使学生对整节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一位名人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由自己去发现﹑理解,这样获得的知识理解最深刻、掌握最牢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学习的规律来创设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去发现新的问题,探求新的知识。从本质上说,探究学习是一种发现学习,具有深刻的问题性、广泛的参与性、丰富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搜集、分析、处理信息,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知识技能,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探究活动。探究学习的深度如何,主要看学生有无有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问题的数量是否多,质量是否高。一节课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说明教师善于启发;教师回答不上来的问题越多越好,说明学生的探究有深度。
再者,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是一项富于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这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个人的作用,针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进行综合考虑,精心规划和安排。教师要善于把教学活动从单纯的认知过程导向理性的全面心理体验过程,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探求知识的乐趣。教师可以从认真设计、精心组织教学入手,尊重每一位学生,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在课堂上教师每一个亲切的称呼、友好的眼神、期待的目光和充满爱意的微笑,都可以无形中缩短师生情感的距离,使学生乐于和教师交往。其次,教师的语言要幽默风趣、形象生动、亲切自然,这样会使学生受到启发,受到鼓励,在欢乐中学到知识。再者,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敢于把问题交给学生,并激励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争辩,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从而诱发、激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于读读﹑演演﹑说说﹑写写的互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写作精神,诱发其浓厚的参与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
还有,要创设情景,让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推行创新教育,更是起始于问题,收获于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甚至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教师不仅不能求全责备,还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摆脱原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禁锢,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重组,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新发现﹑新设想,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在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时,应该创设适当的情景指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向教师或其他同学提问,尤其是启发学生将知识与生活、新知识与旧知识紧密联系起来,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积极思维,善于表达,努力实践和创新,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兴趣,磨励意志,增强信心与人合作,并认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不断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遇到难题冷静思考和分析,才能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的条件,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改革的宗旨是要打破束缚学生手脚的做法,让学生主动学习,给学生最大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句话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并不排斥教师讲,而是主张教师“精要讲”,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地讲,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和学生两者如何融洽地营造生动的课堂氛围,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教师在课堂上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己发展的需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结果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堂上教师要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做的一切努力,肯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一切参与活动,肯定学生在课堂中通过积极实践得出的一切结论,肯定赞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创新、发现的行为和活动。有魅力的课堂教学就是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己探究的能动性,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总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获取知识,学会方法,是当前新课程标准的关键所在。在教学活动中只有真正贯彻主体性原则,学习者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才能使学习者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才能充分发挥学习者的智力和潜能。为此,教学活动应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通过阅读了有关教学和课改方面的很多文章,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懂得了以前我在讲台上口若悬河、眉飞色舞的讲,而学生成了“录音机”机械的听,又像是木偶一样跟着教师的思维走,这样的课堂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学了,明白了这些我在这方面也就有了些许感悟,特随笔如下:
今天的小学生大都出生于2000年左右,成长在一个完全开放式的社会。他们活泼、好动,接受能力强,自主意识强,对事物经常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喜欢对知识进行批判式学习。传统的课堂学习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掌握“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教学内容,这虽然在近几年的教改中有所变化,但始终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影子。教师在课堂上采取灌输式教育,独自唱着主角,学生则是麻木的听众,长此以往势必制约学生天性的发挥,影响学生潜力的发展。早在2001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就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构建这样的课堂就是要真正把学习作为学习的主体,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书本为中心,不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压抑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束缚了学生主体的发展,而未来的教育不再是倾听者的教育,要放飞课堂,要给学生一个初试羽翼的天空,而不是囚禁心灵的场所。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滔滔不绝,反而是沉默是金。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展现的地方,成为学生个性释放、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家园,一直是我们的理想,也是课改积极提倡的。
众所周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现在人们说的最多的话题。问题的关键不是提出一个口号,大家喊喊就行,关键是弄清楚:还什么,——时间、空间、主动权;为什么还,不需多言;怎样还,这才是关系到课堂生命力质量和效益的最大因素。
首先,精彩的开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前提。
大多数学生他们认为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堂,往往会对这门课程失去自信心,久而久之,还会自动放弃。要改变学生的这种心理,就要看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导入至关重要,犹如一部剧的序幕,虽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却能使学生对整节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一位名人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由自己去发现﹑理解,这样获得的知识理解最深刻、掌握最牢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学习的规律来创设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去发现新的问题,探求新的知识。从本质上说,探究学习是一种发现学习,具有深刻的问题性、广泛的参与性、丰富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搜集、分析、处理信息,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知识技能,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探究活动。探究学习的深度如何,主要看学生有无有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问题的数量是否多,质量是否高。一节课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说明教师善于启发;教师回答不上来的问题越多越好,说明学生的探究有深度。
再者,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是一项富于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这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个人的作用,针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进行综合考虑,精心规划和安排。教师要善于把教学活动从单纯的认知过程导向理性的全面心理体验过程,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探求知识的乐趣。教师可以从认真设计、精心组织教学入手,尊重每一位学生,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在课堂上教师每一个亲切的称呼、友好的眼神、期待的目光和充满爱意的微笑,都可以无形中缩短师生情感的距离,使学生乐于和教师交往。其次,教师的语言要幽默风趣、形象生动、亲切自然,这样会使学生受到启发,受到鼓励,在欢乐中学到知识。再者,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敢于把问题交给学生,并激励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争辩,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从而诱发、激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于读读﹑演演﹑说说﹑写写的互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写作精神,诱发其浓厚的参与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
还有,要创设情景,让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推行创新教育,更是起始于问题,收获于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甚至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教师不仅不能求全责备,还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摆脱原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禁锢,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重组,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新发现﹑新设想,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在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时,应该创设适当的情景指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向教师或其他同学提问,尤其是启发学生将知识与生活、新知识与旧知识紧密联系起来,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积极思维,善于表达,努力实践和创新,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兴趣,磨励意志,增强信心与人合作,并认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不断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遇到难题冷静思考和分析,才能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的条件,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改革的宗旨是要打破束缚学生手脚的做法,让学生主动学习,给学生最大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句话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并不排斥教师讲,而是主张教师“精要讲”,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地讲,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和学生两者如何融洽地营造生动的课堂氛围,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教师在课堂上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己发展的需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结果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堂上教师要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做的一切努力,肯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一切参与活动,肯定学生在课堂中通过积极实践得出的一切结论,肯定赞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创新、发现的行为和活动。有魅力的课堂教学就是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己探究的能动性,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总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获取知识,学会方法,是当前新课程标准的关键所在。在教学活动中只有真正贯彻主体性原则,学习者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才能使学习者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才能充分发挥学习者的智力和潜能。为此,教学活动应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