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类词语的语义交融现象探析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zhan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媒体高频词,“暴”类词语的数量呈扩大趋势,并且呈现出复杂的语义交融现象。这种语义交融既有词源方面的原因,也有大众认知习惯方面的原因,反映了传播媒介对语言发展的巨大影响和汉字形符在词义引申中的重要作用。对“暴”类词语的规范应遵循表义明确、读音从俗从简、大众认可的原则。
  关键词:暴 爆 曝 语义交融
  由“暴”“爆”“曝”为构词语素所构成的一类词语,如“暴涨”“火爆”“曝光”等,由于字形上都有核心部件“暴”,因此本文将此类词语统称为“暴”类词语。近年来,“暴”类词语频频出现在报刊、杂志等(尤其是网络)媒体上。此类词语词义正在演化之中,数量呈扩大趋势且词语间音义错综交织,甚至令人眼花瞭乱,使用时不知所措。那么,“暴”类词语之间词义上有何关联与区别?此类词语的语义演化有何规律?如何规范?
  对于“暴”类词语,前人从不同的角度作过一些研究。早在2003年,《咬文嚼字》第9期曾经从语言规范化的角度对“惊爆”与“惊曝”的用法进行过讨论[1];杨绪红从词典收录新词的角度对“暴”与“爆”的构词能力进行了分析对比[2];唐欣从词义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暴光”演变到“曝光”的过程[3]。但缺乏从音形关系、构词理据、发展趋势、规范原则等方面对“暴”类词语进行的综合系统的研究。本文将在描写“暴”类词语的语义交融现象的基础上,对其形成原因进行探讨,并尝试根据其核心语义特征规范其读音与书写形式。
  本文例句大部分来自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和网络博客。
  一、“暴”类词语的核心语义特征
  面对诸多的“暴”类词语,我们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读音与释义[4],将“暴”“曝”“爆”的语义特征和构词情况作一个初步的梳理。
  (一)“暴”的基本涵义和构词分析
  暴1,音bào,有3个义项:①突然而且猛烈;②凶狠残暴;③急躁。如“暴雨,暴怒”等,其核心义素是[+速度快]、[+强度大]。
  暴2,音bào,有两个:①鼓起突出;②显露出来。以[+鼓起]、[+显露]为核心义素,如“暴露”。
  暴3,音pù,书面语,含义是“晒”,义同“曝”,其核心义素是[+晒]。
  暴4,音bào,书面语,含义是“糟蹋”,如“自暴自弃”。暴4是典型的书面用语,且与其他“暴”类词语语义关联不大,因此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从现代汉语词典的词语收录情况来看,暴2、暴3的构词能力非常有限,构成的常用词只有“暴露”“暴光”“暴晒”等几个。暴1的构词能力较强,构成的常见词语大约有46个,从语法属性上看,包括三类:
  名词性的词语:“暴力,暴徒,暴民,暴君,暴利,暴行,暴政,暴雨,暴风,暴雪,家暴,磁暴”等。这些词语中既有指人名词,也有表示人的行为的名词,还有表示自然现象的名词。其共同语义特征是“突然发生而且力量强大”。
  动词性的词语:“暴打,暴走,暴发,暴富,暴红,暴瘦,暴病,暴亡,暴死,暴毙,暴涨,暴增,暴跌,暴跳如雷,暴怒,暴晒,暴饮暴食”等。这些词语大都具有“突发而猛烈”的语义特征,“暴”常常充当修饰性成分。
  形容词性的词语:“暴烈,暴躁,暴戾,火暴,粗暴,残暴,狂暴,强暴,暴虐,暴热”等。这些词语大多是并列式复合词,其词义也多与“突然猛烈”有关。
  1.“曝”的基本语义和构词分析
  曝1,音bào,旧读pù,即“曝光”,有两个义项:①使照片底片或感光纸感光;②比喻隐秘的事(多指不光彩的)显露出来,被众人知道。由“感光”义产生比喻义“隐秘的事情被人知道”。
  曝2,音pù,书面语,即“晒”,如“一曝十寒”。
  以“曝”为构词语素构成的常见词语主要是动词性的,除了《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曝光”“曝晒”“曝露”之外,还有正在形成中的单音节动词“曝”和双音节词语“惊曝”“自曝”“网曝”“被曝”“首曝”“再曝”“突曝”等。
  2.“爆”的基本语义和构词分析
  爆,音bào,有三个义项:①猛然破裂或迸出;②突然发生,出人意料地出现;③烹调方法,用滚油稍微一炸或滚水稍微一煮。
  以“曝”为构词语素构成的常见词语有动词和形容词两类,其中动词性词语占多数:
  动词性词语:“爆炒,爆发,爆冷门,爆料,爆粗口,爆猛料,爆裂,爆满,爆棚,爆破,爆炸,惊爆,引爆,爆红”。
  形容词性词语:“火爆,劲爆”。
  名词性词语:“爆款”。(词典未收录)
  综合上述“暴”类词语的基本语义和构词情况可以看出,“暴”的构词能力最强,主要充当修饰性成分,组成偏正式的复合词,其语义特征是“迅猛而有力”;“曝”的构词范围较窄,日常使用最多的是动词“曝光”,其比喻义类似“揭秘”,且多用于贬义;“爆”的构词能力较强,构成的词语大多为动词,且具有“猛烈”“迸出”义。
  二、“暴”类词语的语义交融现象
  从当前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暴”类词语的音、形、义,既有一词多义现象,又有词与词形近义通现象,还有词与词之间互为异形词的现象,甚至有些词语以往在语音、语义、字形上有分工,但在当下使用中形成大量语义共通的复杂现象。
  (一)“暴”与“曝”的交融
  “暴”与“曝”的交融目前主要体现在三组词的混用上:“暴光”与“曝光”,“暴晒”与“曝晒”,“暴露”与“曝露”。
  1.“暴光”与“曝光”
  “暴光”与“曝光”两词《现代汉语词典》均收录,二者互为异形词,意义相同,可以通用。从目前搜集的语料来看,媒体和大众大多使用“曝光”,但“暴光”也有使用。如:
  (1)从第一个“黄金周”起,我们还采取暗访方式,对接待部门的服务水准和接待准备进行监督,对一些问题进行了曝光。(人民网)   (2)安岳驾校内幕大暴光。(资阳大众网 2013-05-18)
  “曝光”的“底片感光”的本义随摄影数字技术的发展使用越来越少,其比喻义更为常见,而“暴”的最常见义是突然而猛烈,因此大众在表达“揭秘”义时倾向于使用“曝光”,较少使用“暴光”。
  2.“暴晒”与“曝晒”
  “暴晒”有两读,一为pùshài(暴晒1),并列式复合词,也就是“晒”的意思。二为bàoshài(暴晒2),偏正式复合词,义为“在强烈的阳光下久晒”。第二种含义“晒”的程度更深。
  “曝晒”,读为pùshài,词典释义为“晒”,词义等同于暴晒1。
  两词在“晒”的意义上有交叉融合之处,导致有些使用者混淆其用法。下面是同一事实,不同网站分别使用两个词语。
  (3)“暴晒村主任”究竟是“无奈”还是“作秀”? 村民“暴晒村主任”长达四个小时之久,对于此次“捆绑”“暴晒”事件,究竟是村民们为解未兑现承诺之恨,做出的“无奈”选择,还是村主任为引起上级领导关注而“处心积虑”利用此次事情“作秀”? (东北新闻网 2013-05-07 )
  (4)村主任被绑露天曝晒 李昊是西安城西三桥街道办西凹里村主任,1日,他被村民绑到一家企业大门前曝晒近4小时。(南方新闻网 2013-05-06)
  上述两例的内容为同一个新闻事实,“暴晒”“曝晒”混用,按其准确含义,显然用“暴晒2”更合适。也有将暴晒2误用为“曝晒”的,如:
  (5)武昌汉口两大车站广场无任何遮阳设施,每天上万“早到”旅客遭烈日曝晒(标题)(《长江日报》 2011-09-04)
  例(5)在标题下的正文中又详细解释“市民在烈日下苦等50分钟候车”,此文用“曝晒”有不当之处,表达“烈日下长时间的晒”,用“暴晒”比“曝晒”更合适。
  在当前实际使用中,随着“晒”表“公开”义的使用频率的加大,“暴晒”和“曝晒”都引申出了新的表“公开揭黑”的比喻义,与“曝光”成为近义词。如:
  (6)何奉芹:干部队伍除虫防蛀可用曝晒的“土方法”, 寻根究底,干部腐败都是在“无光”的环境下进行,所以“曝晒”是防腐的妙招。(荆楚网 2013-04-16)
  (7)破除垄断收入:让市场化的阳光暴晒福利腐败。(东北新闻网 2006-07-25)
  从以上两例的使用来看,“暴晒”与“曝晒”可以互换,在意义上多有交叉融合之处。
  3.“暴露”与“曝露”
  “暴露”,bào lù,(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问题等)显露出来。如“暴露目标,衣着暴露”。
  “曝露”,pù lù,义为“露在野外”;但随着“曝”的意义发展,“曝露”也产生了新的用法。如:
  (8)财政部检查曝露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灰幕。(中金在线 2011-02-15)
  (9)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周二警告称,美国青少年不应在社交网站上曝露过多的个人信息,原因是此举可能给其未来的生活带来困扰。(新浪科技 2009-09-09)
  上例中的“曝露”的意义不再是“露在野外”,而是“显露出来”,尤其是“显露出不为人知的黑幕和缺点”,与“暴露”的意义非常相近。
  (二)“暴”与“爆”的交融
  “暴”与“爆”的交融体现在动词“暴发”与“爆发”的部分混用,“暴红”与“爆红”的混用上。
  1.“暴发”与“爆发”
  “暴发”,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还可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如“山洪暴发”。
  “爆发”,指因爆炸而迅猛发生,多用于具体事物。例如:“这一带的火山正处在活跃期,随时都有爆发的危险。”也指“像爆炸那样突然地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重大事变,及力量、情绪等等。例如:“1927年秋,爆发了一场农民革命。”
  两词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爆发”侧重于猛烈性,多用于火山、重大事件等;“暴发”侧重于突发性,多用于洪水、传染病等。但在现实生活中兼有“突发”而“猛烈”时令大众迷茫困惑无从选择。如下例,同一则新闻,标题和正文分别使用“暴发”和“爆发”。
  (10)美国白蛾近期或将暴发 青岛投资1500万空中灭虫(标题)
  岛城下月将开展“空中灭虫”战役了。昨日,记者从市林业局获悉,根据林业部门前期调查预测,今年的美国白蛾情况依然不容乐观,存在局部爆发成灾的隐患。(青岛新闻网 2013-05-07)
  同理,“山洪”应使用“暴发”,但也有用“爆发”。如:
  (11)山洪爆发的应对招数,尤其是在山区,剧烈的强降水会导致山洪爆发、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中国天气网 2011-05-10)
  “快速致富的人”是“暴发户”,但也有人称之为“爆发户”,意为“象火山爆发一样富起来的人”,只不过更为夸张罢了。如“《大爆发户》”(网络小说题名)。由于“猛烈性”与“突发性”相互之间不仅不排斥,还有相似之处,因此很多使用者常常将“暴发”与“爆发”混用。
  2.“暴红”与“爆红”(两词《现代汉语词典》均未收录):
  “暴红”,短时间内提高了知名度,红起来。如“一夜暴红”。
  “爆红”,很快地红起来,并具有爆炸般的轰动性效果。
  (12)坐拥“台湾第一美女”“第一性感女神”等多项封号的林志玲无疑是“一夜暴红”这个名词的绝佳代言人。入行十多年的林志玲一直籍籍无名,却在年过30之后享受到了娱乐暴发户的待遇。
  (13)台媒:《我是歌手》爆红值得当局深入思考。(中国新闻网 2013-04-18)
  上例“暴红”与“爆红”并无多大区别,“暴红”强调迅速,但“爆红”不仅强调迅速,还强调影响力的巨大和场面的宏大性,表现力似乎更强。   (三)“曝”与“爆”的交融
  “曝”与“爆”的交融体现在“曝”与“爆”“惊曝”与“惊爆”“网曝”与“网爆”的混用上。
  1.“曝”与“爆”
  “曝”即“曝光”,指“揭露出、暴露出违法黑幕等”。“爆”有“爆炸开裂”的含义。但随着“爆”的使用频率的提高,也通过比喻产生出表示像爆炸那样裂开揭露出,隐秘的黑幕或不光彩的事情被突然揭露出来并具有爆炸性的效果。如:
  (14)去年11月,互联网爆出疑似重庆市北碚区区委书记雷政富不雅视频。(深圳卫视 2013-05-09)
  (15)街道办书记被曝上班赌博 叼烟发牌摞1沓钞票(光明网 2013-03-27)
  上例中“曝”与“爆”均有“揭露不法现象”的含义,相比之下,“曝”强调动作行为的性质,“爆”更强调动作产生的效果。
  2.“惊曝”与“惊爆”
  “惊曝”,强调隐秘的事情公之于众,着眼于揭秘并使人吃惊。
  “惊爆”也有“让公众知道”的含义,但着眼于出人意料之外,让人格外震惊,所以有“惊爆眼球”的说法。再如:
  (16)“许留山”长沙店惊曝用鞋刷刷餐具 被令停业整顿(光明网 2013-04-28)
  (17)物价部门提醒:“特价惊爆价”原来都是“虚晃一枪” (新华网 2012-11-26)
  以往,“惊曝”的宾语通常是内幕、黑幕、不为人知的不良行为等;“惊爆”更强调意外和令人大吃一惊的主观感受,与价格、眼球之类的名词性成分搭配,只能说“惊爆价”“惊爆眼球”。但现在“惊曝”与“惊爆”有部分合流的倾向。如:
  (18)WIFI随时传输 易享派SD卡8G惊曝313元。(中关村在线 2013-04-30)
  (19)涂料惊爆内幕 让消费者防不胜防。(南方新闻网 2011-09-13)
  这些例句中二者区别不大,合流的趋势明显。
  3.“网曝”与“网爆”
  近年来,由于网络具有大众性、互动性、匿名性的特点,使得网络成为揭露内幕交易、腐败丑恶现象的重要阵地,因而由“网络曝光”缩略而来的“网曝”一词也逐步形成,有些网络曝光带来令人震惊的类似于爆炸的效果,因此也促使“网爆”一词得以形成。
  (20)网爆中信“神仙报价”公式 专家“看不懂”。(每日经济新闻 2011-07-08)
  (21)网曝云南劳保厅服务大厅公务员每天只工作6小时。(人民网 2013-04-17)
  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各样的“网曝”或“网爆”会越来越多。
  4.“暴”类词语的发展趋势
  随着媒体和大众的不断高频使用,“暴”类词语活跃在网络、报纸等媒体上,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其数量呈扩大趋势。“暴”“曝”“爆”三个词由于表义的核心成分不同,因而其意义引申和语法功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演变趋势。
  第一,“暴”的“曝晒”义进一步萎缩,由“突然、暴躁”义向单音节程度副词“特别”义转化,如“装备暴差”,“心情暴差”“超级暴好消息”“身材暴好”等。
  第二,“曝”的构词能力逐渐增强,从最初常用的“曝光”一词中提取出核心语素“曝”, 与其它语素构成一批新的词语,如“自曝、网曝”等,“曝”还可以直接自由独立成词。如:
  (22)不曝不知道,一曝吓一跳!谁能想到那个大名鼎鼎、为人低调的老谋子居然是7个孩子的爹?都说狡兔三窟,不得不佩服老谋子老谋深算啊!(凤凰网博文)
  值得注意的是,“曝光”的对象最初大部分都是黑幕、缺点、丑闻等极不光彩的事情,但是现在“曝光”的对象越来越宽泛,许多中性事物也成为曝光的搭配对象,这种曝光有点故弄玄虚的味道。比如:
  (23)哈弗上海车展阵容曝光,H2、H7、H8领衔。(凤凰汽车 2013-04-17)
  第三,“爆”向表程度的单音节极性副词发展。“爆”以其跟“爆炸”相关的联想义如“热闹红火、有轰动效应”而成为媒体和大众的新宠。“惊爆、爆猛料、爆炒、爆款、爆红”等新词体现出“爆”在表义上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因而备受媒体语言表达的喜爱。因此,“爆”可以充当补语,表结果或状态,这是“暴”与“曝”都不具备的功能。如:“丑到爆!”“价格低到爆!”“热到爆!”“小林可爱到爆!”“信用卡刷爆了!”“乐爆了! ”等。这类表达方式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三、“暴”类词语的语义交融成因与使用规范
  (一)“暴”类词语语义交融的原因
  “暴”类词语之所以语义交融,既有历史上的语源方面的原因,也有日常生活中大众使用汉字构词时望形生义的认知习惯上的现实原因。
  1.历史语源原因
  从历史上来看,“暴”有两种读音,对应两个本义:一音pù,按《说文解字》:会意字,晞也,像双手捧着米在太阳下晒;其二音bào,按《说文解字》,“疾有所趋也”,义为“快速”。两种读音本是由两个形近的汉字承担,后来字形讹变二合一为现在的“暴”字的字形,该过程可以参见唐欣(2009),本文在此不作详细论述。
  “暴”与“爆”属同源词,都读为bào。“暴”由快速义引申出“突然、暴躁、暴虐”等义。《说文》:“爆,灼也。从火暴声。”火裂迸散也,如“爆竹、爆炸、爆米”。暴声符兼表义,从暴声的很多词都有“猛烈”义,因此“暴”与“爆”在表“快速、猛烈”义上有共通之处。
  “暴”与“曝”是本字与后起字的关系,在“晒”的义项上都读为pù。“曝”字大约是汉代以后的后起字,为区别起见,给“暴”字加上日旁,成为“曝”。“曝”产生后,分担了“暴”的“曝晒”义,但是“暴”本身的“曝晒”义并没有完全废除,延续至今,造成现代汉语中“暴光”和“曝光”共存的局面。同时由于以往“暴”的其他义项读bào的频率非常高,而“曝”的构词能力相对较弱,只有有限的几个词。人们在使用中将“曝光”中的“曝”从俗读作bào。因此“暴光”和“曝光”不仅意义相同,而且都有两个没有区别意义作用的读音并存,但由此带来的困扰是:“曝”的构词能力增强后,由“曝”构成的其他词语如“惊曝”“自曝”中的“曝”究竟读“pù”还是读“bào”?   2.望“形”生义的大众认知习惯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普通民众对语言文字的使用不会像语言学家那样去考辨词语的源流,对于形声字,往往是根据汉字望形生义,依据汉字的形旁确定其意义的类别,依靠声旁确定汉字的读音。这种语言认知习惯运用到“暴”类词语中来时,很容易引起语义混淆。如“惊曝”与“惊爆”语义越来越相近,二者都有“令人吃惊”义,“曝”形旁为“日”,义为“揭露秘密之事”,如同将隐秘之事置于阳光之下,隐秘的黑幕多令人吃惊。“爆”形旁为“火”,意为像火药爆炸一样迸裂散开从而众所周知,其新闻效果类似于爆炸。据此人们常常有“爆炸性消息”的说法,因此同样也是令人非常吃惊的。所以,“曝”与“爆”的声旁相同,形旁在表义理据上有相通之处,要明确区分有一定的难度。
  (二)“暴”类词语的规范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暴”类词语的语义呈现出交融交叉现象,有的完全交融,有的部分语义有明确的分工,但部分语义纠葛在一起。为避免使用上的混乱,对这些词语需进行归并或分化,原则是表义明确,读音从俗从简,大众认可。
  1.“暴”与“爆”
  “暴”与“爆”都有“突然、猛烈”义,意义有交叉,但侧重点不同:“暴”侧重个体的快速变化,“爆”侧重在群体规模化的热闹哄动效应。随着“爆”的使用频率和范围的加大,“火暴”与“火爆”“暴发”与“爆发”“暴红”与“爆红”都有合流的倾向,但合流的程度有深浅之别。二者在有些搭配组合上的分工更应加以明确规范,不宜混同,但有些则可静观其变。
  “火暴”与“火爆”不宜混同,早在2001年,就有学者提出,将“火暴”与“火爆”分化[5],“暴”有“暴躁、暴虐”义,而“爆”没有,因此表“暴躁、急躁”义宜用“火暴”;“爆”有“红火、兴旺”义,而“暴”没有,因此表“热闹、红火”义宜用“火爆”。
  “暴发”与“爆发”不宜混同,“暴发”表“短时间内发财”义义时,与“暴富、暴涨、暴跌”等同类,侧重强调个体事物的状态快速变化,不宜用“爆发”。二者都可表“突然发作”义,“爆发”的固定搭配有“火山、怒火、革命、罢工、起义、战争”等,义为像火一样猛烈的事物,不宜用“暴发”。
  “暴红”与“爆红”由于“红”的语义的影响,都可引起群体哄动的效果,二者作区分的必要性并不大。
  2.“暴”与“曝”
  “暴”与“曝”与意义纠葛在一起,“暴”“曝”的两种读音并存,都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困惑。
  “暴光”与“曝光”应该统一读音,逐步废除“暴光”。二者意义完全相同且都保留两种读音实无必要,检索《人民日报》(1946~2007年),“曝光”3230次,“暴光”仅4次。笔者曾对中文系的30个大学生进行过一次小调查,结果是“曝光”与“暴光”的选择比例是27:3,“曝光”的频率大大高于“暴光”,所以最好将二者合并为“曝光”,并将读音统一为“bào guāng”。“曝”新构成的词语如“网曝”“自曝”“首曝”都跟“曝光”义有关。“曝”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曝”的意义和读音也亟需统一和明确。根据大众望“形”生义、望“形”读字的习惯,最好是承认“曝”的文白异读,只在 “一曝十寒”“曝露于野”等成语中保留文读pù,其它曝族词中的“曝”最好统一读为bào。
  “暴晒”与“曝晒”不宜混同,二者都有“晒”的含义,但“暴晒”程度更强,有“强烈久晒”之义,“曝晒”没有这种含义;“曝晒”受“曝光”的影响有“揭露黑幕”义,此义“暴晒”目前不直接具备。因此表“烈日下久晒”宜用“暴晒”,如“夏季皮肤不能暴晒”。普通的“晾晒”宜用“曝晒”,表揭黑揭秘的用“曝晒”。但“曝晒”中的“曝”究竟读“pù”还是读“bào”成了一个难题,似乎表“晒”的本义读“pù”合适,表“揭黑”义的“曝晒”与“曝光”关系密切,读“bào”似乎更通俗。
  “暴露”与“曝露”都有“露在外头无所隐蔽”义,但“暴露”还有“显露(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问题等”义。“曝露”原本没有“显露缺陷”义,但随着“曝光”使用越来越广泛,“曝露”也引申出类似的含义,把阴暗面暴露出来,与“暴露”义趋同。二者是合并还是分立还有待观察。
  3.“爆”与“曝”
  “爆”与“曝”本来表义各有分工,“爆”与“爆炸”相关,“曝”与“曝光”相关,二者关联不大,不易混淆,但传媒业的发展和使用者表意的需要共同促使二者在表达上产生了交集。传播媒介为公开黑幕和快速扩散这些信息提供了一个公共平台,使用者也希望表达方式更醒目、更具冲击力。传媒这个平台使这些表达方式得到高频复制,从而增强了这些词语的生命力。
  “惊爆”与“惊曝”不宜混同,二者的搭配对象有同有异。当搭配对象是黑幕、令人吃惊的事件或信息时,从语义和用法上两词都说得通,但用“惊曝”更客观。有些搭配组合上的分工二者是有明确区分的,比如,与“价格”搭配,只能用“惊爆价”,“惊爆”可以搭配受到影响的人或地域,如“惊爆全城”,构成具有使动语法意义的动宾结构,但“惊曝”没有这样的组合能力。
  “网爆”与“网曝”目前意义与用法基本一致,类似的词语如“爆出”与“曝出”的用法也很相近,意义趋同,但在表达效果上“爆”比“曝”似乎还要略胜一筹,二者处于竞争态势。究竟如何发展还有待观察,但在读音上,最好是将此类“曝”统一读为bào,因为如果读为 wǎngpù则极为拗口。
  四、结语
  通过对“暴”类词语义交融现象的描写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传播媒介对语言符号包括词语的选择、新词的形成、词义的引申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语言在人们的使用过程中不断地演化发展,词汇的变化表现得尤其显著。传播媒介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正如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塑造和控制人类交往和行动的规模和模式”[6],语言符号是传播的必要载体,但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也在词义衍生、类推扩展等方面影响着语言的发展演化。传播媒介在表达的时候有其明确的目的性,吸引读者的眼球是其直接目标,因而会选择视觉和听觉冲击力较大的词语,“暴”类词语的词义本身具有“猛烈”“快速”“突然”等构成要素,在冲击力上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媒体语言的首选,媒体的高频使用使其意义、语法功能都得以快速的扩展。
  第二,汉字的形符在词义的引申中成为重要的理据之一。
  汉字形符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对于现代汉语书面语而言,首先诉诸于人的视觉认知,进而通过联想促进新的引申义的产生。如“爆”的形符为“火”,人们自然而然地将“爆”与“火”联系在一起,“爆”的引申义因而与“火热”“热烈”相关。“曝”的形符为“日”,让人联想到阳光,并与阴暗势不两立。类似的新词还有“晒”,本由英语“share”谐音而来,但与汉语原有的“晒”相结合,产生了新的针对公共领域的“公开展示”义。如“晒帐本”等[7],其中“晒”的形符“日”也起了一定的提示作用。还有网民自造的汉字“囧”字,本义为“光明”,被赋予“郁闷、无奈”义,完全就是因为“囧”字的字形与人的郁闷表情极为相似。因此,在媒介语言日益平民化的今天,汉字的形符直接诉诸于人的视觉,对原有词语新的引申义的产生具有提示、区别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海宁.“惊爆”还是“惊曝”?[J].咬文嚼字,2003,
  (9):35~36.
  [2]杨绪红.论“暴”“爆”及其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7,(6):96~98.
  [3]唐欣.从“暴光”和“曝光”谈起——兼论词义发展的一些规律
  [J].怀化学院学报,2009,(12):105~108.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
  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朱斌.“火暴”与“火爆”[J].语文建设,2001,(2):
  20~21.
  [6][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M].南
  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唐玉环.网络新词“晒”的形成和发展:语言符号与传播的互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5):130~133.
  (唐玉环 湖南长沙 长沙学院中文与新闻传播系 410003)
其他文献
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大型集团公司在企业内部实行内部模拟市场化管理的前提下,如何搞好物资管理工作。一计划,物资管理的龙头;二、成本管理、物资管理的中心环节;三、资金运
我毕业于舞铜市戏校,曾在西平县豫剧团挑梁并担任业务团长。2000年调入河南省豫剧二团,同年拜青年表演艺术家豫西调须生领军李树建为师,十年来在老师的精心辅导下,艺术水平有了长
历史插图作为一种直观教材,是中学课本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历史插图,则应通过科学分析,来弄清其功能或用途。
计算了高放废物处置库固化体内外的辐射剂量场,并将之作为热源叠加到温度场计算方程,使剂量场与温度场耦合起来,在温度场计算中,不仅考虑了固化体内存在的剂量场对其的影响。而且
以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学习者为研究主体,阐述了学习者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中出现英语化特征的内外因,进而分别讨论了内外因解释力的大小。我们发现,内因主要是母语磨蚀,解释力几乎
日本在二战中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战后从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这个民族的残忍与坚韧发人深省。武士道被称为“大和魂”,武士道思想对日本社会影响深远。本文就武士道思想来源
改革举措的贯彻和经济体制的转轨带来了中国社会结构全面而深刻的转型。在社会的转型过程中,现实生活的各种变化必然带来各种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畸变的社会心理
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班上任课教师的纽带,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的骨干力量。班级是学校最
考虑了泥沙吸附和解吸、沉降和再悬浮对水相和泥沙相核素浓度的影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吸附动力学方程和泥沙工程学建立了河流核素迁移的整体模型,进而得到分相模型.运用所
本文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在对济南市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生存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是其难以适应城市生活的重要因素,政府应有针对性地着力改善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