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旅行遭遇雪灾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dncs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元月,我和先生离开南京住在海南三亚的海景度假屋,享受了半个月的碧海连天、艳阳高照、惠风和畅。2月1日,我们将踏上返回南京的旅程,之前关于冰雪灾害的报道,让我心情忐忑不安。下午三点,三亚凤凰机场在催促旅客登机,可是这时南京方面传来开始下小雪的消息。我们购买的打折机票不能退票或改签,只能祈祷暴雪来得晚一点吧。
  可是老天爷不给面子,飞机刚进入江西境内,就开始一阵阵地颠簸,稍倾,机身颠簸加剧,不仅前后左右摇晃,而且上下急剧震动起来,完全是地震的感觉!一二十分钟过去了,心里一阵阵发慌,我下意识地抓紧椅背,坏了,飞机一定进入雨团中了。这种情形一般只有在梅雨期下暴雨的强气流中才会出现,今天可能要出现暴雪了。飞机要赶紧穿过强对流带才行啊!我目不转睛地盯着荧屏上的航线图,果然,飞机在景德镇上空迅速由东北方向转向正北方向飞行,看样子要改降合肥了,可是转了一圈后却落不下来,突然转向正东,向常州方向而去,还是不行;继续向东,到达上海上空后,开始了长时间的盘旋。这时,再外行的旅客也明白发生了什么,机舱里一片可怕的寂静。终于广播响了,告知旅客飞机降落在上海浦东机场。
  空中惊魂三个小时后,飞机降落在跑道上,又等了一个小时,终于滑到了机位上。顿时机舱里打手机的声音响成一片:“老妈,不要等我回家吃饭了。”“老伴,我差点见不到你啦。”我心中也暗自抱怨航空公司,这样的航班就应该取消。再一想,之前南京机场已经关闭了5天,旅客大量滞留,不如此见缝插针地飞行,还有别的选择吗?想到这里,心中释然。
  眼前这般情况,按照惯例机场应该把我们送到附近旅馆住一夜,次日再用大巴或者飞机送回南京。可是一个钟头过去了,没有动静,两个钟头过去了,乘务组没有拿出任何方案计划。广播里一遍遍提醒乘客耐心等待,空姐一次又一次送水递茶安抚情绪。但是,狭窄的机舱还是骚动起来,小孩哭,大人喊饿,洗手间前面排起长长的队伍。到底在等什么?机组成员告知,在等着给飞机化冰、加油。当天迫降浦东机场的飞机太多,要排队等候,至少要等五六个小时,然后与南京方面联系,等天气好转后再飞过去。这太漫长啦,一部分乘客强烈要求下飞机。机组与场站联系后,同意把他们送到候机厅,但是后果自负。
  望着舷窗外铺天盖地白茫茫一片,真是“燕山雪花大如席”。根据我几十年从事天气预报工作的经验,在大气环流没有出现根本性调整之前,恶劣天气必然循环反复。我们该怎么办?下飞机,深更半夜,荒郊野外,暴风雪中等待我们的将是什么?不下,难道还要再次经历空中惊魂、坐困机场吗?我和老伴商议,还是健康第一,安全第一,于是毅然走向舱门。
  “阿姨,你也要下去吗?”一个空姐拉住我,她脸上不再是职业的微笑,而是发自内心的关切。见我们去意已决,她温柔地为我拉上羽绒服的帽子。我看着这些比我女儿还年轻的女孩子,她们还穿着单薄的裙装,已经忙碌了7个多小时,后面还有更多更难挨的时光啊。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确实要多些体谅和关怀,我说:“你们辛苦了,快进去吧,别冻着。”
  走出候机厅已经是晚上11点,居然还赶上了去火车站的末班大巴。一路上雪势不减,但是机场高速、浦东高架桥、延安东路过江隧道却一路畅通,六七十公里的车程一个多小时就到了。第二天看电视才知道,为了保障主干线通畅,数以万计的军民连续扫雪铲冰,奋战了整整18个小时。
  步下大巴,风雪扑面,没过脚脖的积雪立刻灌满了鞋子。我们拖着箱子、肩背手提行李向最近的一家旅馆走去,几十米开外,就看见门上挂着大大的客满的牌子,走近几步,只见大堂里的加床已经排到大门口了。正在踌躇间,一位中年妇女迎上来:“要住旅馆吗?东华宾馆三百八。家庭旅馆80块一夜。”要是在平时,遇到这样拉客的,我总是避之不及,这会儿,却毫不犹豫地说:“去家庭旅馆。”尽管心知肚明,这样的旅馆肯定在偏僻的小巷,条件简陋。
  足足走了20分钟,我们在一家住户前停下,门上也没有旅馆的招牌。也顾不得许多了,主人把我们领上二楼,打开房门,一间五六平方米的房子里两张小床,一台18吋的电视,一盏8瓦的日光灯哆哆嗦嗦地闪着,发黄的墙壁上挂着一台叶子板都脱落的空调。“怎么样,彩电空调齐全,可以吧?”我点头表示认可。
  放下行李,已经午夜时分,旅馆对面山东饺子馆居然还没有打烊,女老板一边在一个澡盆里剁白菜,一边下饺子。地上一片稀泥湿雪,桌子上堆满了残羹剩饭。我仿佛回到30年前插队过的河南农村。不禁莞尔,自己动手收拾饭桌,一碗饺子下肚,立刻从头顶暖到脚底。
  钻进被窝,享受着空调的微微暖意,老伴叹道:“我们早晨还在海南温泉里泡澡,晚上却在上海雪地中滑跤,这一天的经历如同梦境一样。”我回应说:“满桌珍馐美味难抵风雪途中一晚热气腾腾的水饺,三尺陋屋安眠,一天游历大千世界,这也是旅游的乐趣啊!”
  第二天早晨,我们加入到火车站广场前排队购物的长龙中,三天后,终于走进家门。
  (责编:孙展)
其他文献
肖国述是安徽省霍邱县石店镇桥岗村小学原校长、退休教师,共产党员。  如今已年近古稀的肖国述乐善好施,同事们为他粗算了一笔扶贫济困账,从1964年脱下戎装,拿起教鞭迄今,他每学期平均资助穷孩子十几名。受他资助的贫困生累计在900人次以上。  桥岗小学所在的桥岗村是全省挂了号的穷村。前些年,村小学每学期总有一些孩子因出不起学杂费而徘徊在校外。肖国述无论是当普通教师还是当校长,从没忘记接济他们。特困户吴
期刊
白头翁杂记    人到老年,心态也不同。欲火不宜太旺,私心不宜太重,心态不平衡,情绪肯定波动,使免疫功能减退,各种疾病跟踪而至。人有私心,并不奇怪,谁人没有?但私心太重,欲望太盛,则给自己带来很多烦恼。  我是想多活几年的,因而,我力求超脱些,潇洒些。就我自己说,该得到的已经得到不少,在个人利益上似乎没什么需要追求的。人到老年,应该轻松些,这不是指少做工作,而是指少有精神负担,少有烦恼。而一切烦恼
期刊
父亲长得清瘦矮小,大字不识几个,人又老实木讷,甚至有些迂腐。他一辈子就喜欢精心伺候村里分给他的几块薄田。而母亲年轻的时候,高挑清秀,端庄美丽。母亲怎么会嫁给极不般配的父亲,这一直是个谜。长大以后我才知道,母亲的祖上是富农,出身不好,就嫁给了一贫如洗的父亲。于是,我很为母亲忿忿不平,对父亲也多了些怨恨,甚至不愿和他多说话。父亲偶尔和我搭话,我也吝啬于回报一个笑容。  直至上了大学,每次给家里写信,我
期刊
老爸从乡下来城里小住,就仿佛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什么都感到新鲜好奇。你看他,只要出去遛一圈,回来肯定说得绘声绘色、口沫横飞。什么女模特袒胸露肩当街走啦,什么商场开张舞狮子啦,他认为都是重大新闻。  让老爸感到实实在在有收获的,还是节假日厂商上街搞促销派发小礼品。嘿嘿,要是撞到老爸手中,那就如同哑巴捡元宝——说不出的开心。这种“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是他在家乡农村几十年不遇的。什么小梳子、小袋洗发水等等
期刊
晚上,手机在叫,是妈。坐直身子,心一下子提上来,妈很少主动来电话。  妈直奔主题,她说,这次你弟弟摸底考试又砸了,成绩差得让老师吃惊,从来没有过。妈喋喋不休、不停数落。  我已经十多岁了,父母人到中年才按农村的生育政策生下弟弟,期望值特高,现在弟弟正好到了给压力就反弹的年纪。我称之为叛逆,妈总结为“耳朵根硬”。  星期六一早,我乘农工线班车回老家,急于送给妈一点安慰。进屋还未坐定,妈要我一同去弟弟
期刊
父亲是地下党,被叛徒出卖,母亲无力抚养6个孩子,不得不11岁就做了煤矿苦力,这一切都在50年后见到生身母亲时才知道谜底……     清明节前夕,我回访阔别50年的故乡,去探访90岁的老母亲。我的家乡在江西井冈山龙门乡的一个小山村。我只依稀记得村民都叫那里“花山岭”。  当年因为父亲常年在外,母亲一个人无力拉扯6个孩子,才求人带我出门打工。1950年3月,11岁的我跟着几个乡亲到附近砂矿当童工。20
期刊
婆婆退休不到半年时间,由于成天坐在麻将桌上很少活动,身体开始“中部崛起”,走起路来气喘吁吁,整个人好像生了锈似的,没有一丝活力。最可怕的是婆婆的抵抗力越来越差,三天两头不是头痛就是脑热,往医院跑成为家常便饭,简直是个名副其实的“药罐子”。  全家人都为婆婆的健康状况担忧,我们都建议她戒掉牌瘾多多锻炼。婆婆自己也意识到退休之后的这半年,忽略了身体健康。通过考察,婆婆最终发现年轻时打过的腰鼓蛮合她的胃
期刊
近年来,老伴迷上了象棋。买棋书,记棋谱,吟棋诗,说棋语,满心棋事,不亦乐乎。真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们都戏称她为“棋痴”,老伴不恼,笑而纳之。  老伴原不爱下象棋,皆因小外孙惹起。小外孙今年12岁,常和小朋友们在一起下象棋,老伴在一旁观战,外孙每每求助于外婆,但外婆不通此道,爱莫能助,于是为了外孙,老伴便踏入棋途。  起先,老伴只是充当外孙的棋伴,“马踩半边田”,“炮打隔山”
期刊
英国老妇用冰箱帮75只乌龟冬眠    英国泽西岛老妇雪莉·尼莉的家中拥有两台巨大的冰箱,但里面几乎没装什么食物,而是睡着75只冬眠的乌龟!这75只乌龟都是雪莉所养。由于英国冬天的气候并不特别寒冷,为了能让这些乌龟安心冬眠,雪莉只好将它们全都装进冰箱中,小乌龟睡在饼干桶里,大乌龟则肩并肩地睡在冰箱食品格中。  据雪莉称,乌龟一般要冬眠3个月时间,冬眠时的温度最好在3摄氏度到8摄氏度之间。可英国冬天并
期刊
千里寻“家”    总是很想“家”。1969年,十几岁的我们离开北京,上山下乡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几十年后,我和当年的连队战友、好朋友侯培君准备在当年的兵团相聚。侯培君那时是我们的团部医生,所以她在连队的外号也彻底叫响了——猴皮筋。  “大青山青又长,乌兰布和宽又广……”少小来此老大回的我们,此行没和当地打招呼,乘上火车就去了,幸运的是一到当地就遇到了军人风度干部模样的张玲。张玲是当年分到兵团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