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多年的应试教育体制的教育模式下,我国教育事业中的体育科目始终处于弱势的教学地位。随着教育阶段的上升,校园内的体育活动越来越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随着国家全面进行素质教育的理念提出,笔者认为应当在青少年时期的教育阶段,适当的增加课外体育活动,一方面锻炼中学生的体能和身体素质,另一方面落实中学生的全面性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在“阳光体育”背景下,分析和探讨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的重要性,从而提出提升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阳光体育”背景;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
一、“阳光体育”背景介绍
现阶段,我国大力推行“阳光体育”运动理念和活动,秉持着提升我国中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活动的宗旨,落实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茁壮成长。依托于“阳光体育”,着手中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活动。从优化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模式展开“阳光体育”活动,保证中学生每天足够的体育活动时间和运动量,从而逐渐的培养中学生的运动习惯、兴趣以及主观能动性。从而营造校园应有的阳光运动氛围。从而实现我国中学生体魄的健壮,构建锻炼强国。
二、“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中学在课外体育活动方面的组织和管理非常欠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很多中学生呈现体质偏弱的状况。因此在“阳光体育”背景下,加强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也是现实的需要。
(一)有助于中学生的身体健康
现阶段,我国社会已经迈入了互联网、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互联网的普及应用,虚拟化世界的不断延伸,生态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的恶化,进一步促进了我国中学生整体近视数量逐年的增多[1]。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食品的热销,导致了我国中学生整体呈现肥胖的问题[2]。长此以往,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会越发严重,这影响着我国人才的储备和培养,这关乎着祖国未来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增加体育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切实的改善中学生的身体状况。
(二)有助于缓解中学生的学习压力
当前,我国中学生的学业压力和负担依然过重,学校布置的作业以及课后学习内容,几乎占据了中学生的全部课余时间和休息时间。无暇顾及正在处于生长时期的身体的锻炼。因此通过增加体育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一方面通过身体的运动有效的释放压力和负面情况。另一方面有效的缓解学业的压力,及时的补充身体能量。
(三)有助于调节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节奏和方式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促使了人们生活节奏的变快,代步工具直接代替了中学生的行走,减少了中学生上下学的锻炼机会和时间。电子产品的盛行,代替了中学生其他的娱乐玩具和娱乐活动[3]。长时间坐在电脑前或者静止于一个姿势,很不利于中学生的身心放松和成长。因此通过增加体育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能够及时的调节中学生的作息方式和节奏[4]。
三、“阳光体育”背景下提升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对策
(一)完善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的体系
首先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到中学校园的课程体系当中,并且落实体育课程的开展。以“两操一课”为基础,要求全体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切实的保障中学生每天的课外活动和锻炼的时间。
其次重视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技能,落实对中学生课外活动和身体锻炼的专业性辅导。落实体育教师的课外活动责任。
最后建立健全课外体育活动的制度机制,对于表现优异的中学生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有效的激发全体中学生对于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身体锻炼的积极性[5]。增强中学生的锻炼荣誉感。
(二)配备齐全体育硬件設施
遵循我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引进和匹配课外体育活动的硬件设施和器材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的考虑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活动爱好以及校园的场地等因素,配置体现人性化的体育器材,优化校园课外活动场地的标准。
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这对各项体育设施和器材,应当秉持着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一方面优化和简化竞技类的项目流程,另一方面合理的降低运动难度。增加中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体育活动的习惯和爱好。与此同时,活动场地保持清洁性、平整性以及柔软度。保护学生在运动中免受磕碰等伤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阳光体育”背景下,加强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当下中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在教学课程中的增设和落实,逐渐的培养中学生锻炼的习惯,通过体育设施。器材以及场地的配套,组织中学生开展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活动。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切实的增强我国中学生的体能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王同国.“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措施[J].西部素质教育,2017,3 (2):285.
[2]王同国.“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措施[J].西部素质教育,2017 (2):285.
[3]吴逦.阳光体育视域下贵州省望谟县部分中学课余体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
[4]孙正.“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J].林区教学,2010 (10):110-112.
[5]刘永利.济宁市市中区中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阳光体育”背景;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
一、“阳光体育”背景介绍
现阶段,我国大力推行“阳光体育”运动理念和活动,秉持着提升我国中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活动的宗旨,落实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茁壮成长。依托于“阳光体育”,着手中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活动。从优化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模式展开“阳光体育”活动,保证中学生每天足够的体育活动时间和运动量,从而逐渐的培养中学生的运动习惯、兴趣以及主观能动性。从而营造校园应有的阳光运动氛围。从而实现我国中学生体魄的健壮,构建锻炼强国。
二、“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中学在课外体育活动方面的组织和管理非常欠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很多中学生呈现体质偏弱的状况。因此在“阳光体育”背景下,加强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也是现实的需要。
(一)有助于中学生的身体健康
现阶段,我国社会已经迈入了互联网、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互联网的普及应用,虚拟化世界的不断延伸,生态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的恶化,进一步促进了我国中学生整体近视数量逐年的增多[1]。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食品的热销,导致了我国中学生整体呈现肥胖的问题[2]。长此以往,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会越发严重,这影响着我国人才的储备和培养,这关乎着祖国未来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增加体育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切实的改善中学生的身体状况。
(二)有助于缓解中学生的学习压力
当前,我国中学生的学业压力和负担依然过重,学校布置的作业以及课后学习内容,几乎占据了中学生的全部课余时间和休息时间。无暇顾及正在处于生长时期的身体的锻炼。因此通过增加体育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一方面通过身体的运动有效的释放压力和负面情况。另一方面有效的缓解学业的压力,及时的补充身体能量。
(三)有助于调节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节奏和方式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促使了人们生活节奏的变快,代步工具直接代替了中学生的行走,减少了中学生上下学的锻炼机会和时间。电子产品的盛行,代替了中学生其他的娱乐玩具和娱乐活动[3]。长时间坐在电脑前或者静止于一个姿势,很不利于中学生的身心放松和成长。因此通过增加体育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能够及时的调节中学生的作息方式和节奏[4]。
三、“阳光体育”背景下提升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对策
(一)完善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的体系
首先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到中学校园的课程体系当中,并且落实体育课程的开展。以“两操一课”为基础,要求全体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切实的保障中学生每天的课外活动和锻炼的时间。
其次重视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技能,落实对中学生课外活动和身体锻炼的专业性辅导。落实体育教师的课外活动责任。
最后建立健全课外体育活动的制度机制,对于表现优异的中学生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有效的激发全体中学生对于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身体锻炼的积极性[5]。增强中学生的锻炼荣誉感。
(二)配备齐全体育硬件設施
遵循我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引进和匹配课外体育活动的硬件设施和器材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的考虑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活动爱好以及校园的场地等因素,配置体现人性化的体育器材,优化校园课外活动场地的标准。
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这对各项体育设施和器材,应当秉持着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一方面优化和简化竞技类的项目流程,另一方面合理的降低运动难度。增加中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体育活动的习惯和爱好。与此同时,活动场地保持清洁性、平整性以及柔软度。保护学生在运动中免受磕碰等伤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阳光体育”背景下,加强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当下中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在教学课程中的增设和落实,逐渐的培养中学生锻炼的习惯,通过体育设施。器材以及场地的配套,组织中学生开展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活动。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切实的增强我国中学生的体能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王同国.“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措施[J].西部素质教育,2017,3 (2):285.
[2]王同国.“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措施[J].西部素质教育,2017 (2):285.
[3]吴逦.阳光体育视域下贵州省望谟县部分中学课余体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
[4]孙正.“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J].林区教学,2010 (10):110-112.
[5]刘永利.济宁市市中区中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