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袁振国教授曾说过:“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随着新课改教学的推进,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提问意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人就此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意识;提高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9(c)-0000-00
数学恰恰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科,随着新课改教学的推进,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提高他们的提问能力呢?下面,本人就这一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在数学学科中,任何新知识的构建过程都是通过对于旧知识的反复推敲和运用,并结合反思再进而形成的,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这一过程体现了学生在认知上的矛盾与冲突,而这一矛盾与冲突恰恰就是一种很好的问题情境。因此,数学教师应该精心创设具有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思维快速运转,使其通过积极思考与反思,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进而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比如,我在教授学生恒等变形原理时,设计了“诡辩题揭秘”的问题情境:如果a=b,则2=1,误证:因为a=b,两边都乘以a时,得出a2=ab,当两边同时减去b2时,得出:a2-b2=ab-b2 ,将两边分解因式,得出:(a+b)(a-b)=b(a-b),两边同时除以a-b,得出:a+b=b又a=b,所以得:2b=b,然后两边同除以b,最终得出:2=1。但是根据常识判断,2是不可能等于1的。所以全班学生都感到很困惑,但是从推理的表面来看,又看不出什么问题,于是大家都忍不住想马上找到矛盾所在,此时,所有学生的问题意识都被调动起来,纷纷参与到探寻其根源的队伍中。通过大家的努力,终于发现了如下问题:
①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代数式,是否为恒等变形?
②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代数式,是否为恒等变形?
2 创设联想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所有的数学知识之间,总是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我们通过引申、推广、类比、联想等方式,都能得到新的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先解决一个于此有关的、更容易入手的问题。然后通过类比、联想等思维方式将这些问题贯穿起来,巧妙的将问题进行情境转移,诱导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性的提出问题。我们来看一下这个例子:在教三点共圆时,出示几个这样的问题:
①过一点画圆,你能做到吗?若能,能画几个?怎么画?
②过两点画圆,你能做到吗?若能,能画几个?怎样画?
然后大家开始思考,并动手画圆,并轻松的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然后我再问大家还有什么 疑问吗?结果很多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过三点画圆,能画几个呢?”“四点呢?五点呢?”由此可见,创设具有联想性的情境,对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3 引导学生看书做笔记,并提出疑问
现行初中数学教材的一大优势就是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因此,我在教学中,就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培养学生读书、做笔记的习惯,并引导他们从书中提出疑问。例如我在教授“简易方程”这一节时,首先提示学生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三大方面,使学生有重点的查看教材,并引导学生将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记录下来,从而形成良好的记录读书笔记的习惯。然后再对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在哪里?各部分的具体内容有哪些?通过这些问题来考察学生是否仔细阅读了教材,能否找出真正的重点和难点。最后,我再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引导他们进行质疑:
①一个方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你是从哪段文字或语句看出来的?x2-2x+1=(x-1)2;2x=3;7x-1;4=12-8这些都是方程吗?为什么?
②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让学生通过看书做笔记,再获得新的认知冲突,从而提出质疑,最后解决问题。又如对于同类项的概念“所含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称同类项”,大部分学生都能背出来,但并一定都能理解其内涵,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概念中的两个“相同”所指的是否是同一内容?通过质疑让学生牢牢掌握新知识和新概念,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 巧妙设计问题,诱导学生质疑
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启发和诱导学生进行思考。比如我在教“圆
柱、圆锥的侧面积”时,课前用彩纸做了两个无底的圆柱和圆锥。当我拿着两个无底的圆柱、圆锥走进教室时,学生们纷纷表示出极大的兴趣,脸上都流露出对期待的表情:“老师这节课会讲什么呢?”,可见,这一情境的设置,有效的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冲动,使他们全神贯注的等待课程的开始。然后我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圆柱、圆锥的侧面积,请你们派个代表来剪开这个圆柱、圆锥的一侧,我们来观察一下它们的侧面图。”接着再次质疑:“你们有什么办法测量它们的侧面积吗?”此时,学生们带着疑惑进行讨论、分析、比较,从而进一步提高提问意识和质疑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问题既是知识的载体,也是知识的结晶,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和提问能力,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意识;提高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9(c)-0000-00
数学恰恰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科,随着新课改教学的推进,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提高他们的提问能力呢?下面,本人就这一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在数学学科中,任何新知识的构建过程都是通过对于旧知识的反复推敲和运用,并结合反思再进而形成的,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这一过程体现了学生在认知上的矛盾与冲突,而这一矛盾与冲突恰恰就是一种很好的问题情境。因此,数学教师应该精心创设具有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思维快速运转,使其通过积极思考与反思,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进而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比如,我在教授学生恒等变形原理时,设计了“诡辩题揭秘”的问题情境:如果a=b,则2=1,误证:因为a=b,两边都乘以a时,得出a2=ab,当两边同时减去b2时,得出:a2-b2=ab-b2 ,将两边分解因式,得出:(a+b)(a-b)=b(a-b),两边同时除以a-b,得出:a+b=b又a=b,所以得:2b=b,然后两边同除以b,最终得出:2=1。但是根据常识判断,2是不可能等于1的。所以全班学生都感到很困惑,但是从推理的表面来看,又看不出什么问题,于是大家都忍不住想马上找到矛盾所在,此时,所有学生的问题意识都被调动起来,纷纷参与到探寻其根源的队伍中。通过大家的努力,终于发现了如下问题:
①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代数式,是否为恒等变形?
②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代数式,是否为恒等变形?
2 创设联想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所有的数学知识之间,总是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我们通过引申、推广、类比、联想等方式,都能得到新的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先解决一个于此有关的、更容易入手的问题。然后通过类比、联想等思维方式将这些问题贯穿起来,巧妙的将问题进行情境转移,诱导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性的提出问题。我们来看一下这个例子:在教三点共圆时,出示几个这样的问题:
①过一点画圆,你能做到吗?若能,能画几个?怎么画?
②过两点画圆,你能做到吗?若能,能画几个?怎样画?
然后大家开始思考,并动手画圆,并轻松的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然后我再问大家还有什么 疑问吗?结果很多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过三点画圆,能画几个呢?”“四点呢?五点呢?”由此可见,创设具有联想性的情境,对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3 引导学生看书做笔记,并提出疑问
现行初中数学教材的一大优势就是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因此,我在教学中,就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培养学生读书、做笔记的习惯,并引导他们从书中提出疑问。例如我在教授“简易方程”这一节时,首先提示学生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三大方面,使学生有重点的查看教材,并引导学生将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记录下来,从而形成良好的记录读书笔记的习惯。然后再对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在哪里?各部分的具体内容有哪些?通过这些问题来考察学生是否仔细阅读了教材,能否找出真正的重点和难点。最后,我再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引导他们进行质疑:
①一个方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你是从哪段文字或语句看出来的?x2-2x+1=(x-1)2;2x=3;7x-1;4=12-8这些都是方程吗?为什么?
②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让学生通过看书做笔记,再获得新的认知冲突,从而提出质疑,最后解决问题。又如对于同类项的概念“所含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称同类项”,大部分学生都能背出来,但并一定都能理解其内涵,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概念中的两个“相同”所指的是否是同一内容?通过质疑让学生牢牢掌握新知识和新概念,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 巧妙设计问题,诱导学生质疑
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启发和诱导学生进行思考。比如我在教“圆
柱、圆锥的侧面积”时,课前用彩纸做了两个无底的圆柱和圆锥。当我拿着两个无底的圆柱、圆锥走进教室时,学生们纷纷表示出极大的兴趣,脸上都流露出对期待的表情:“老师这节课会讲什么呢?”,可见,这一情境的设置,有效的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冲动,使他们全神贯注的等待课程的开始。然后我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圆柱、圆锥的侧面积,请你们派个代表来剪开这个圆柱、圆锥的一侧,我们来观察一下它们的侧面图。”接着再次质疑:“你们有什么办法测量它们的侧面积吗?”此时,学生们带着疑惑进行讨论、分析、比较,从而进一步提高提问意识和质疑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问题既是知识的载体,也是知识的结晶,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和提问能力,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