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形势下,让企业文化进入校园,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是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方式,也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方向。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仍存在着合作层次低,企业成本过高,高校培养学生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本文将从我国校企合作之现状及如何更好引进企业文化以推进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企业文化;校企合作;高职院校
随着高职教育不断发展,许多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等以促进学生就业。实践证明,引进企业及企业文化进入校园,实现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双赢之举,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增强了学校的办学活力和实力,提高了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同时为企业提供了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满足了企业用人需求。
一、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1、企业角度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最大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由于缺乏利益驱动机制和具体的实施细则,企业一方无利可图,致使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难以维持。另外,院校培养的学生水平达不到企业的用人要求,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水平也相对较弱,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经常出现随便离岗或不愿从事一线生产、服务工作、眼高手低,甚至集体离职现象,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而且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贡献得不到认可,相应的支出费用得不到补偿,在校企合作中难以实现责权利的对等,这些原因使校企合作成为院校一厢情愿的单相思,作为校企合作主体之一的企业,并没有参与到教学改革中来。
2、高校角度
大部分高校并未真正意识到校企合作对于提高自身办学质量、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作用。合作形式依然属于较低级层级,无系统性,很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是为应付教育部或各省市组织的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未建立健全必要的运行机制,合作大多是松散、短期、低层次合作,能不能真正合作下去,很大程度上依赖组织者与企业领导之间的私人情感和人缘关系。合作形式也限于表面上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接受捐赠的实习设备等。
3、社会角度
校企合作是一项很复杂的长期工作。有效的校企合作不仅依赖院校和企业的积极参与,也同样离不开社会和政府的参与。因为重大的政策问题极有可能会涉及到财政、工商、税务、企业管理等有关政府部门,我国目前的校企合作存在执行不力、职能不清、行业企业缺位、学校被迫越位等问题,缺乏一个相关各方组成的职责清晰、各司其职,能够保证校企合作有效实施的运作体系。
二、改变“校企合作”模式瓶颈的若干建议
1、借鉴企业文化营造校园职场氛围
高校可开展对接企业实际和市场需求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竞赛、“企业家沙龙”、“职场赢家”、“就业冠军评选”等活动,营造高校师生共同参与的职场氛围,使大学生在校园人文环境中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形成就业的内在驱动力。
2、让企业及企业文化更加深入到高校的教学活动、实践活动
目前,高校毕业生普遍有职业素质差、眼高手低、实际动手能力弱等特点。在高校就业指导课中引进企业文化,聘请企业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大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运转模式,转变错误的就业观念并引导学生认识职场、进入职场、适应职场。同时,高职教育是讲究实践性的教育活动,通过校企合作平台联合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高校要把企业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的重要场所,开展“企业顶岗实习”、“企业一日游”、“创业实训体验”等活动,搭建开放式、立体化的实践平台,把企业作为大学生实践教育的“练兵场”、“大讲堂”。
3、校企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具有企业意识的专业教师
通过校企共同合作,建立教师“走出去、请进来”的双向流动机制,花大力气打造一支新型的“双师型”师资团队。一方面,积极引进在企业工作的技术能手和技术专家进入教师队伍,同时聘请社会上和企业中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员、名师专家、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扩大“双师型”队伍规模。另一方面,加强在职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重点培养具备专业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潜力的中青年教师,鼓励优秀教授参与企业经营和生产,并积极参与企业的市场前景分析、产品质量论证、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咨询工作。
4、完善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目前,政府部门在推进校企合作领域的首要任务是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比如,明文规定企业必须承担为职业教育服务的义务和责任,但同时又考虑到企业的经济利益,对承担了校企合作任务的企业给与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在高职院校中全方位引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逐渐推行就业准入制,加强职业教育同就业市场之联系,要求劳动者在就业前或上岗前接受起码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教育,形成由政府引导、校企参与、共同合作的校企合作机制。
实践证明,单方面的帮助和过分依赖必定不能长久和稳定,成功的合作一定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原则和基础上。高职院校需不断更新校企合作观念,探索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提高自身教学和科研水平,形成能够吸引企业参与合作的魅力和实力,主动地多层次全方位地为企业服务。政府部门也要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法规上给高职院校以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蔡天作,蔡冬根.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问题与对策.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5)
[2]何成才.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12(3)
[3]李颖,尤立明.实施双赢战略加强校企合作.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8)
[4]许学军,王红林,单桂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和认识分析.成人教育,2013(11)
[5]芮秀文.“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就业机制”的构成及完善.江苏高教,2012(5)
[6]刘书梅,韩茜,严涛,张志彬.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的分析及思考.职教论坛,2011(20)
[关键词]企业文化;校企合作;高职院校
随着高职教育不断发展,许多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等以促进学生就业。实践证明,引进企业及企业文化进入校园,实现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双赢之举,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增强了学校的办学活力和实力,提高了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同时为企业提供了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满足了企业用人需求。
一、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1、企业角度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最大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由于缺乏利益驱动机制和具体的实施细则,企业一方无利可图,致使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难以维持。另外,院校培养的学生水平达不到企业的用人要求,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水平也相对较弱,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经常出现随便离岗或不愿从事一线生产、服务工作、眼高手低,甚至集体离职现象,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而且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贡献得不到认可,相应的支出费用得不到补偿,在校企合作中难以实现责权利的对等,这些原因使校企合作成为院校一厢情愿的单相思,作为校企合作主体之一的企业,并没有参与到教学改革中来。
2、高校角度
大部分高校并未真正意识到校企合作对于提高自身办学质量、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作用。合作形式依然属于较低级层级,无系统性,很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是为应付教育部或各省市组织的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未建立健全必要的运行机制,合作大多是松散、短期、低层次合作,能不能真正合作下去,很大程度上依赖组织者与企业领导之间的私人情感和人缘关系。合作形式也限于表面上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接受捐赠的实习设备等。
3、社会角度
校企合作是一项很复杂的长期工作。有效的校企合作不仅依赖院校和企业的积极参与,也同样离不开社会和政府的参与。因为重大的政策问题极有可能会涉及到财政、工商、税务、企业管理等有关政府部门,我国目前的校企合作存在执行不力、职能不清、行业企业缺位、学校被迫越位等问题,缺乏一个相关各方组成的职责清晰、各司其职,能够保证校企合作有效实施的运作体系。
二、改变“校企合作”模式瓶颈的若干建议
1、借鉴企业文化营造校园职场氛围
高校可开展对接企业实际和市场需求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竞赛、“企业家沙龙”、“职场赢家”、“就业冠军评选”等活动,营造高校师生共同参与的职场氛围,使大学生在校园人文环境中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形成就业的内在驱动力。
2、让企业及企业文化更加深入到高校的教学活动、实践活动
目前,高校毕业生普遍有职业素质差、眼高手低、实际动手能力弱等特点。在高校就业指导课中引进企业文化,聘请企业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大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运转模式,转变错误的就业观念并引导学生认识职场、进入职场、适应职场。同时,高职教育是讲究实践性的教育活动,通过校企合作平台联合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高校要把企业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的重要场所,开展“企业顶岗实习”、“企业一日游”、“创业实训体验”等活动,搭建开放式、立体化的实践平台,把企业作为大学生实践教育的“练兵场”、“大讲堂”。
3、校企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具有企业意识的专业教师
通过校企共同合作,建立教师“走出去、请进来”的双向流动机制,花大力气打造一支新型的“双师型”师资团队。一方面,积极引进在企业工作的技术能手和技术专家进入教师队伍,同时聘请社会上和企业中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员、名师专家、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扩大“双师型”队伍规模。另一方面,加强在职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重点培养具备专业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潜力的中青年教师,鼓励优秀教授参与企业经营和生产,并积极参与企业的市场前景分析、产品质量论证、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咨询工作。
4、完善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目前,政府部门在推进校企合作领域的首要任务是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比如,明文规定企业必须承担为职业教育服务的义务和责任,但同时又考虑到企业的经济利益,对承担了校企合作任务的企业给与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在高职院校中全方位引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逐渐推行就业准入制,加强职业教育同就业市场之联系,要求劳动者在就业前或上岗前接受起码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教育,形成由政府引导、校企参与、共同合作的校企合作机制。
实践证明,单方面的帮助和过分依赖必定不能长久和稳定,成功的合作一定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原则和基础上。高职院校需不断更新校企合作观念,探索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提高自身教学和科研水平,形成能够吸引企业参与合作的魅力和实力,主动地多层次全方位地为企业服务。政府部门也要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法规上给高职院校以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蔡天作,蔡冬根.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问题与对策.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5)
[2]何成才.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12(3)
[3]李颖,尤立明.实施双赢战略加强校企合作.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8)
[4]许学军,王红林,单桂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和认识分析.成人教育,2013(11)
[5]芮秀文.“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就业机制”的构成及完善.江苏高教,2012(5)
[6]刘书梅,韩茜,严涛,张志彬.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的分析及思考.职教论坛,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