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B面

来源 :第二课堂(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la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人物,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就是这样一位大师,在人格上却向来被人唾骂。
  培根从小就抱负不凡,一心要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为了能出人头地,他费尽心机,后来投靠了他姨父的政敌,女王的宠臣艾塞克斯勋爵,出任其私人顾问。艾塞克斯经常送钱给培根,把挥霍无度的培根从债主手中解救出来,还向培根赠送了一大笔财产和一套华丽的住所。然而这一切并没有使这位才华横溢的贵族就此满足。他过着放荡的生活,因挥金如土,被债权人送进了监狱。当然,又是他的救星艾塞克斯把他从监狱里领了出来。
  可后来当艾塞克斯勋爵失去了女王的宠信,要被审判时,培根见风使舵,摇身一变,竟然主动要求参加起诉,在法庭上大放厥词,指控艾塞克斯阴谋篡夺王位。培根的演说使群情激愤,法官判定艾塞克斯死刑。培根把自己的恩人送上了断头台,满以为会得到一大笔赏赐,但当他得知这次出卖良心举动的收获仅仅是1200英镑时,便大失所望,回到书斋去写他的论文了。
  拉瓦锡是法国著名的化学家,“燃烧的氧气说”的提出者,被后人称为近代化学之父。但此人靠继承父母和姨妈的巨额遗产发家,并且为了追求更多金钱,他向包税局投资50万法郎,承包了食盐与烟草的征税大权,当上了包税官,这实际上就是“买官敛财”。结果在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中,拉瓦锡成为革命的对象,被送上断头台。当拉瓦锡亮出科学家的招牌希望能赦免时,过激的革命派回答:“共和国不需要学者,只需要为国家而采取的正义行动!”
  沈括是我国古代科学界的泰斗,他博学善文,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被誉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这让他名垂青史。但他热衷政治,喜欢检举揭发他人,尤其是对苏轼蓄意栽赃无中生有的伎俩向来被世人不齿。
  苏轼因抵制新政被人陷害下放到杭州担任通判后,沈括作为钦差大臣到杭州检查农田水利建设。沈括到杭州见到苏轼后,嘘寒问暖一番,回忆“当日在馆阁之事”。临行时他向苏轼索要新作,沉浸在昔日旧友的情谊中的苏轼没有多想,就把近来所作的许多诗词抄给沈括。沈括一回到京城,立刻在苏轼的诗文中寻章摘句找出一些贬低诽谤新政的句子,加以详细“注释”后迅速呈送给宰相王安石和宋神宗等,并说苏轼这些诗句“词皆讪怼”,如何居心叵测,如何恶意诽谤新政,藐视朝廷、讽刺皇上等等,不愧“文字捕快”的称号。可王安石尽管在政见上与苏轼不同,但他相信苏轼的人品,所以在看到沈括的举报材料后,对人说“沈括是个小人”。
  王安石没有看错沈括,后来王安石罢相,沈括立马转身,诋毁新政,与王安石划清界限,向新宰相吴充上书,痛陈新政弊端。但吴充也很看不起沈括的为人,就把他检举王安石的报告递给了神宗皇帝。宋神宗一看这不是落井下石吗?怎么两面三刀,朝秦暮楚?于是开始冷遇沈括,后将他贬出京城。
  一代儒学大师朱熹的道德文章做得漂亮,可个人私德却并不那么高尚,他的某些行径令人鄙夷,成了道貌岸然伪君子的代名词。朱熹在明处把自己打扮成无人欲的神,在台州残忍地拆散唐仲友、严蕊一对情侣,枉法强权推行“灭人欲”的主张。可背地里朱熹色欲横行,在武夷山调戏寡妇,在京中勾引二位尼姑为妾。这是典型的口是心非、阴阳两面。同时他诬陷忠臣,颠倒黑白,为所欲为,所作所为在当时就被人耻笑,其学被斥为伪学,其人被斥为伪师。
  还有阮大铖,此人确有文学才华,尤善词曲,他的《和箫集》和《咏怀堂诗》都是词曲佳品,令人印象深刻,但他的人品不佳,他为人偏激、狡猾,依附邪党,不择手段,与马士英等狼狈为奸,对东林、复社文人大加迫害,南京城陷后乞降于清,因此引起当时人士的公愤,留下百代骂名。
  人生有A、B两面,A面再光鲜,也掩盖不了B面的龌龊。有些人是科学、文学上的伟人,但又是人格、道德上的小人。还是那句话,无论你做什么,归根结底是做人。“立德、立言、立功”是人生的大境界,是“三不朽”,在这里面,德为先。难怪有句话说得精辟:有才有德是人才,无才无德是蠢材,无才有德是庸才,有才无德是害才。在封建社会,害才是留不得的,因为他危害极大,尽管他有才,但品德败坏,到头来往往要走上断头台。
  (编辑 文 墨)
其他文献
第一次记住朱向前的名字,是做他的学生之前读他的短篇小说《地牯的屋·树·河》。那是一篇很难读的小说,有百分之五十的方言我不懂,百分之十的字不认识,是查着《新华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