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当表现为一个探索与交流的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课堂交流是学生课堂学习、交往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交流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真正地组织好课堂教学中的数学交流,更大地发挥出它的效益,并非很容易的事情,下面,本人就课堂教学进行数学交流如何组织谈一谈个人的
看法。
把握好学生参与数学交流的时机:
数学交流贯穿数学课堂教学的始终,组织学生进行数学交流一定要掌握好时机,否则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让学生面对问题情境进行交流。没有问题作为基础的交流是空洞的交流,学生也无法谈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这里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也可以是学生面对情境或在活动过程中经过观察、经历、体验后提出质疑而自发生成的问题。
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以后组织交流。有的教师在问题提出以后,根本不让学生独立思考就急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或者是教师先讲解了问题的解决思路以后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地进行讲述。这种缺乏学生独立思考与体验的讨论和交流是一种形式上的走过场,学生根本体验不到参与讨论交流的价值,更谈不上交流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反而会养成学生遇困不思而坐等现成结论的坏
习惯。
让学生在某个课堂主题得到解决后组织交流。数学课堂上的某一主题解决以后,学生一定会产生自己的见解、思路和某些情感体验等。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交流自己的体会,提出自己的建议,形成资源共享。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改善学生学习方式,进而提高课堂效益。
安排好学生参与数学交流的組织形式:
数学交流的目的是让学生的思维与情感态度得以充分的外显,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及这样想的理由用语言、动作、图文等形式展示给别人,同时也在听听别人的、看看别人的之后再来反思自己的,最后形成共享,充分地发展自我。因此其组织形式应当灵活多样,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师生谈话式。这是一种师生平等参与双向交流的形式,教师将学习内容设计成若干个有内在联系的问题系列,在课堂上逐个引导,启发学生回答,或纠正回答中的错误,使知识活动逐步深入,这种交流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主动参与,师生之间都可以获得反馈信息,根据这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改善教学活动。
分组讨论式。这是以学生间交流为主的形式,是集体成员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指出讨论的问题,将班级按区域或座位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选一位组长来负责讨论,小组间的意见在全班讨论,并对他组意见进行评价,在小组讨论中,教师注意观察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必要时也介入组中讨论,并对学生的研究给以鼓励。这种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语言交流能力。
实践探究式。这是以学生与教材之间交流为主的形式。教师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以及学生的思想、知识、能力水平等,将教材设计成一系列思考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觀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各种途经去主动研究问题、探索知识、总结规律。这种形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
素质。
创设好学生参与数学交流的途径:
数学交流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但也要为学生创设好参与数学交流的各种途径。
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实践、思考、领悟数学概念、公式的形成过程,讨论、交流探索成果。
在解题教学中,让学生参与解题思路的探索,解题方法的概括。
让学生尝试编拟练习题,学生间进行交换解答或出题者邀请学生上黑板板演,由学生或教师评讲。
让学生互批作业,达到解题方法的互相交流,帮助同学即时改正错误,对发现的不同解法全班交流,互相学习。
指导好学生参与数学交流的策略和方法:
实施数学交流时,交流的主体是学生,尽管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交流策略和方法,但教师还是要作好指导,让学生学会用最简洁的方法和形式来进行表达。这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和推理能力的有效方法。
交流过程中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想法。交流过程中要让学生讲真话,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要尊重学生自己的语言风格,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作一些解释、说明和谈出自己体验时,表达不规范、不完整、不逻辑是正常的事情,教师要让学生讲完,但在学生讲完后要作出纠正和示范。
师生共同交流时要以学生为主,教师重在倾听、组织评价。我发现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就是缺乏倾听学生的意识,让学生中许多创新的火花无法蹦发出来。
作为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做交流的主人,勇敢地去参与数学交流。使数学交流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快乐和享受。
看法。
把握好学生参与数学交流的时机:
数学交流贯穿数学课堂教学的始终,组织学生进行数学交流一定要掌握好时机,否则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让学生面对问题情境进行交流。没有问题作为基础的交流是空洞的交流,学生也无法谈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这里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也可以是学生面对情境或在活动过程中经过观察、经历、体验后提出质疑而自发生成的问题。
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以后组织交流。有的教师在问题提出以后,根本不让学生独立思考就急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或者是教师先讲解了问题的解决思路以后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地进行讲述。这种缺乏学生独立思考与体验的讨论和交流是一种形式上的走过场,学生根本体验不到参与讨论交流的价值,更谈不上交流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反而会养成学生遇困不思而坐等现成结论的坏
习惯。
让学生在某个课堂主题得到解决后组织交流。数学课堂上的某一主题解决以后,学生一定会产生自己的见解、思路和某些情感体验等。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交流自己的体会,提出自己的建议,形成资源共享。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改善学生学习方式,进而提高课堂效益。
安排好学生参与数学交流的組织形式:
数学交流的目的是让学生的思维与情感态度得以充分的外显,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及这样想的理由用语言、动作、图文等形式展示给别人,同时也在听听别人的、看看别人的之后再来反思自己的,最后形成共享,充分地发展自我。因此其组织形式应当灵活多样,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师生谈话式。这是一种师生平等参与双向交流的形式,教师将学习内容设计成若干个有内在联系的问题系列,在课堂上逐个引导,启发学生回答,或纠正回答中的错误,使知识活动逐步深入,这种交流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主动参与,师生之间都可以获得反馈信息,根据这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改善教学活动。
分组讨论式。这是以学生间交流为主的形式,是集体成员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指出讨论的问题,将班级按区域或座位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选一位组长来负责讨论,小组间的意见在全班讨论,并对他组意见进行评价,在小组讨论中,教师注意观察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必要时也介入组中讨论,并对学生的研究给以鼓励。这种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语言交流能力。
实践探究式。这是以学生与教材之间交流为主的形式。教师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以及学生的思想、知识、能力水平等,将教材设计成一系列思考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觀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各种途经去主动研究问题、探索知识、总结规律。这种形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
素质。
创设好学生参与数学交流的途径:
数学交流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但也要为学生创设好参与数学交流的各种途径。
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实践、思考、领悟数学概念、公式的形成过程,讨论、交流探索成果。
在解题教学中,让学生参与解题思路的探索,解题方法的概括。
让学生尝试编拟练习题,学生间进行交换解答或出题者邀请学生上黑板板演,由学生或教师评讲。
让学生互批作业,达到解题方法的互相交流,帮助同学即时改正错误,对发现的不同解法全班交流,互相学习。
指导好学生参与数学交流的策略和方法:
实施数学交流时,交流的主体是学生,尽管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交流策略和方法,但教师还是要作好指导,让学生学会用最简洁的方法和形式来进行表达。这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和推理能力的有效方法。
交流过程中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想法。交流过程中要让学生讲真话,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要尊重学生自己的语言风格,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作一些解释、说明和谈出自己体验时,表达不规范、不完整、不逻辑是正常的事情,教师要让学生讲完,但在学生讲完后要作出纠正和示范。
师生共同交流时要以学生为主,教师重在倾听、组织评价。我发现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就是缺乏倾听学生的意识,让学生中许多创新的火花无法蹦发出来。
作为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做交流的主人,勇敢地去参与数学交流。使数学交流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快乐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