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当前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大力建设符合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结合这一精神,本文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对当前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校园文化 素质教育 育人合力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是在学校这个特定的教育环境中经过优选集中,形成多元系统,对师生员工起到显性及隐性教育的群体文化。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校园里各方面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二者的有机结合就能产生办学效益;狭义的校园文化则是指学校群体精神的总和,是群体观念的东西通过个体心理的内储外显的运动表现出来的。《高等教育法》规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一大批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新时期教育应当是培养出生存能力强,心理素质好,身体健康的一大批人才,以实现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刻不容缓。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求转变观念,改革现行的教育结构、课程教材、考试制度等、而且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在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同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开始引发越来越多的思考。
一、校园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学校工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1.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反映,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校园文化的任何载体都与教师、社会有着密切联系,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把社会纳入自身内容之中。校园文化把握时代脉搏,集中体现时代精神,融真、善、美于一体,对置身其中的师生熏陶感染,使教师成为社会公众的先生,学生成为众口交誉的新人,校园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校园文化还是一种环境,在培养师生的知、情、意、行的过程中起到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校成员的言行及学校的教育活动产生深层的影响,充分发挥其特有的育人功能。
2.是办好学校的重要保证。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校园精神,其核心是校园文化传统和校风、教风、学风,它集中体现校内整体风貌和个性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育人环境,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细心探索,大胆创新,充分发掘校内所具有的储存、选择、控制和传递等文化功能,建立具有各自特色和网络的校园物质设施、组织制度和精神文化,以丰富学校教育内容、教育活动和优化育人环境,使自己的学校变成名副其实的花园、乐园和学园。团结向上的校风、优良的教学次序、生动活泼的课外生活,对身临其境的人有无形的感召力、约束力,对长期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师生,特别是学生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创设优良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教学次序、和谐的人际环境,用有序代替无序,用安宁代替嘈杂,用高雅代替平庸,用文明代替粗野,使师生精神得到满足,情操得到陶冶,从而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3.具有课堂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首先是思想教育功能。校园文化以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师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其次是创造功能,校园文化活动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实践,大胆尝试,尽显本色,满足学生求异、求新的心理追求,从而有利于主动性思维和创造性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再次是熏陶感染的功能。校园文化的创造是陶冶人们心灵的场所,既有良好的精神氛围,又有与之相适应的整洁、优美、健康有序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建设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熏陶感染教育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
最后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一个十分广阔的育人环境,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是对课堂教育教学活动极为重要的补充和扩展。通过活动的开展,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和学校出版社的建设,对学生的素质成长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巩固课堂知识;二是沟通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三是培养学生自主自理能力;四是培养学生的民主和协作意识。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具有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所共有的特征。同时,由于高职院校是带有地方性、行业性很强的“职业型”,以培养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其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方法有别于普通院校,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又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
1.以“专业性”引导学生理想。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思想上同样趋于定型阶段,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鲜明的专业特色,营造巩固和发展学生的专业思想,使学生牢固树立“学好专业技术,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的职业理想。比如我院护理系曾举办过的“沙场点兵”活动,通过技能比武,突出了自己的鲜明特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以“实践性”实现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始终紧贴人才培养目标,既服务于教育教学活动,又要为开展生产实习、经营服务、社会实践等各项活动创造条件,并把文化和实践贯穿于学校教育之中。只有这种校园文化“熏陶”下的学生才能贴近专业。
3.以“竞争性”培育过硬人才。政府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培养与市场对接的应用型人才更要注重其竞争能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和人才劳务市场的成熟,高职院校学生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在每年的7月份,我院都会积极和人事局等相关部门合作,举行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也为大一大二尚在就读的学生提供了见习的机会,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 4.以“社会性”接轨需求市场。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与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密切相关。高职院校只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合企业文化、农村文化、社会文化等,让学生在这种鲜明的社会大文化熏陶下,“内化”出适应企业需要的素质,才可能“生产”出在文化上与市场“零距离”的“产品”。
5.以“开放性”指导长远建设。开放是人们思想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科学技术不断发展,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内容也不断更新,引发校园文化建设不断调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开放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也涌进了校园,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具有了更强的开放性。
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如何适应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视野下,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培养、校风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在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下,高职校园文化又将如何建设,以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培养出当前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应用性人才,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思考。
1.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就是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弘扬主旋律,消除社会丑恶现象和不良思潮对学生的影响,使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健康、积极的轨道发展,引导学生朝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向健康成长,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这也是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工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民心工程”,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工程”。所以,校园文化活动要以思想教育为主线,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感受、体会、提高、成才,使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逐步树立面向社会、直面挑战的自信心,使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成为大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而且成为大学生成才的第二课堂。
2.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达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制度文化是保障。
校园物质文化是按照教育目的及具体化的教育目标而建设的学校物理环境,它的构造和设计体现了人的价值目标和审美意向,同时这种环境创造出一种境界和氛围,对身在其中的学生起“环境育人”的作用。整洁、优美的校园可以创造出一个蕴涵着丰富文化信息的、充满人文信息的文化环境。因此,在学校建设中必须重视其物质文化的营建,以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功能。要充分重视校园规划和内部硬件文化建设,比如花园里要有温馨提示的绿色文化、校园中要有形式多样的墙壁文化、道路旁要有内容丰富的板报文化、标牌文化等。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和实质。它包括学校教育的价值体系、思想意识、理想信念、思维模式、工作方式和师生关系、校风、集体舆论等。精神文明建设中最重要的是校风建设和思维方式、情感方式的培养。其中校风主要包括教风和学风,但教风是主导、学风是主体。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包括工作作风建设。而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的培养要求每一位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将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取向与高尚的道德情操融于课本知识之中,教书育人,以求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这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也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标志。大学必须发挥制度文化在思想和行为中养成的育人功能,加强法制教育,倡导依法办事、按规办事,增强广大师生的制度意识。那种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学生管理部门的狭隘意识,是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必须纠正。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尤其在学生社团的组织管理上,应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防止学生活动流于形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利用网络文化的优势,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网络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科技条件。网络的虚拟性、交互性、快捷性和开放性,极大地拓展了校园文化主体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通过网络举办专题讲座、征文、论坛等新颖的活动形式,可以使文化传播不受场地、人数、时间的限制而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网络文化赋予了个体充分的自由和创造力,进一步拓展了个体的自由活动空间。网络文化为校园文化主体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网络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的共享特点,可使青年学生在电脑前畅游世界一流的图书馆、展览馆、歌剧院,参观世界一流大学的科学实验室,这无疑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判断能力、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文化中全新的机制特征带来了全新的校园文化环境。网络文化开放性和隐匿性的特点,让不同的文化主体参与其感兴趣的问题中,为校园主体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此,我们应该利用网络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方便、快捷、全面地享受有益的网络信息,建设“红色网站”、网络社团,网络校园等,使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建设空间和环境不断地得到拓展和改善。
4.处理好以下关系,加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一是普及和提高的关系。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在兴趣爱好、文化素质上存有差异,对校园文化的类型、层次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以普及为主,吸引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又要注意提高层次,满足广大学生不同兴趣爱好的发展和成才的需要,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针对学生的专业特征,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做到普及和提高相结合。二是主旋律和多元化的关系。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同时还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多元化。尽可能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三是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传播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主渠道,校园文化建设以其特殊的育人功能对教育教学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延伸,通过熏陶和感染、激励和约束,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开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以依托学生社团组织,逐步塑造特色校园精神,对引导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提高、促进大学生能力素质的转化、丰富大学生闲暇生活及培养锻炼大学生的组织、活动能力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丰富多彩、充满朝气的社团活动为广大学生课余活动和发展个人爱好提供了场所,成为大学生个性品质发展的舞台,也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活力,甚至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
因此,处理好三者关系,使之优势互补,相辅相成,才能形成育人合力,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加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在多元化文化并存、突出竞争意识和个性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当前的校园文化也在发生变化,正朝着多元、多变的方向变迁,直接影响着21世纪的学校教育环境,影响着人才的培养。因此,从素质教育视野出发,积极探索有效的校园文化建设对策,对21世纪的校园文化特别是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我国的人才素质的提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怡舟.浅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科技信息,2006.01:150—154.
[2]雷久相.探析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及内涵[J].教育与职业,2006.05:120—123.
[3]苏华.构建高职院校和谐的校园文化[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5.05:98—101.
[4]王炎琪.不可或缺的校园文化[N].中国教育报,2003—02—25:(3).
[5]邓志革.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01:66—69.
[6]洪震.构建高职校园文化突出职业教育特色[J].教育与职业,2005.05:55—59.
关键词: 校园文化 素质教育 育人合力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是在学校这个特定的教育环境中经过优选集中,形成多元系统,对师生员工起到显性及隐性教育的群体文化。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校园里各方面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二者的有机结合就能产生办学效益;狭义的校园文化则是指学校群体精神的总和,是群体观念的东西通过个体心理的内储外显的运动表现出来的。《高等教育法》规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一大批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新时期教育应当是培养出生存能力强,心理素质好,身体健康的一大批人才,以实现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刻不容缓。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求转变观念,改革现行的教育结构、课程教材、考试制度等、而且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在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同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开始引发越来越多的思考。
一、校园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学校工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1.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反映,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校园文化的任何载体都与教师、社会有着密切联系,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把社会纳入自身内容之中。校园文化把握时代脉搏,集中体现时代精神,融真、善、美于一体,对置身其中的师生熏陶感染,使教师成为社会公众的先生,学生成为众口交誉的新人,校园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校园文化还是一种环境,在培养师生的知、情、意、行的过程中起到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校成员的言行及学校的教育活动产生深层的影响,充分发挥其特有的育人功能。
2.是办好学校的重要保证。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校园精神,其核心是校园文化传统和校风、教风、学风,它集中体现校内整体风貌和个性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育人环境,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细心探索,大胆创新,充分发掘校内所具有的储存、选择、控制和传递等文化功能,建立具有各自特色和网络的校园物质设施、组织制度和精神文化,以丰富学校教育内容、教育活动和优化育人环境,使自己的学校变成名副其实的花园、乐园和学园。团结向上的校风、优良的教学次序、生动活泼的课外生活,对身临其境的人有无形的感召力、约束力,对长期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师生,特别是学生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创设优良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教学次序、和谐的人际环境,用有序代替无序,用安宁代替嘈杂,用高雅代替平庸,用文明代替粗野,使师生精神得到满足,情操得到陶冶,从而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3.具有课堂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首先是思想教育功能。校园文化以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师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其次是创造功能,校园文化活动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实践,大胆尝试,尽显本色,满足学生求异、求新的心理追求,从而有利于主动性思维和创造性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再次是熏陶感染的功能。校园文化的创造是陶冶人们心灵的场所,既有良好的精神氛围,又有与之相适应的整洁、优美、健康有序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建设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熏陶感染教育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
最后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一个十分广阔的育人环境,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是对课堂教育教学活动极为重要的补充和扩展。通过活动的开展,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和学校出版社的建设,对学生的素质成长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巩固课堂知识;二是沟通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三是培养学生自主自理能力;四是培养学生的民主和协作意识。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具有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所共有的特征。同时,由于高职院校是带有地方性、行业性很强的“职业型”,以培养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其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方法有别于普通院校,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又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
1.以“专业性”引导学生理想。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思想上同样趋于定型阶段,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鲜明的专业特色,营造巩固和发展学生的专业思想,使学生牢固树立“学好专业技术,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的职业理想。比如我院护理系曾举办过的“沙场点兵”活动,通过技能比武,突出了自己的鲜明特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以“实践性”实现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始终紧贴人才培养目标,既服务于教育教学活动,又要为开展生产实习、经营服务、社会实践等各项活动创造条件,并把文化和实践贯穿于学校教育之中。只有这种校园文化“熏陶”下的学生才能贴近专业。
3.以“竞争性”培育过硬人才。政府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培养与市场对接的应用型人才更要注重其竞争能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和人才劳务市场的成熟,高职院校学生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在每年的7月份,我院都会积极和人事局等相关部门合作,举行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也为大一大二尚在就读的学生提供了见习的机会,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 4.以“社会性”接轨需求市场。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与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密切相关。高职院校只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合企业文化、农村文化、社会文化等,让学生在这种鲜明的社会大文化熏陶下,“内化”出适应企业需要的素质,才可能“生产”出在文化上与市场“零距离”的“产品”。
5.以“开放性”指导长远建设。开放是人们思想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科学技术不断发展,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内容也不断更新,引发校园文化建设不断调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开放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也涌进了校园,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具有了更强的开放性。
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如何适应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视野下,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培养、校风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在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下,高职校园文化又将如何建设,以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培养出当前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应用性人才,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思考。
1.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就是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弘扬主旋律,消除社会丑恶现象和不良思潮对学生的影响,使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健康、积极的轨道发展,引导学生朝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向健康成长,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这也是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工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民心工程”,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工程”。所以,校园文化活动要以思想教育为主线,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感受、体会、提高、成才,使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逐步树立面向社会、直面挑战的自信心,使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成为大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而且成为大学生成才的第二课堂。
2.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达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制度文化是保障。
校园物质文化是按照教育目的及具体化的教育目标而建设的学校物理环境,它的构造和设计体现了人的价值目标和审美意向,同时这种环境创造出一种境界和氛围,对身在其中的学生起“环境育人”的作用。整洁、优美的校园可以创造出一个蕴涵着丰富文化信息的、充满人文信息的文化环境。因此,在学校建设中必须重视其物质文化的营建,以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功能。要充分重视校园规划和内部硬件文化建设,比如花园里要有温馨提示的绿色文化、校园中要有形式多样的墙壁文化、道路旁要有内容丰富的板报文化、标牌文化等。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和实质。它包括学校教育的价值体系、思想意识、理想信念、思维模式、工作方式和师生关系、校风、集体舆论等。精神文明建设中最重要的是校风建设和思维方式、情感方式的培养。其中校风主要包括教风和学风,但教风是主导、学风是主体。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包括工作作风建设。而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的培养要求每一位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将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取向与高尚的道德情操融于课本知识之中,教书育人,以求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这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也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标志。大学必须发挥制度文化在思想和行为中养成的育人功能,加强法制教育,倡导依法办事、按规办事,增强广大师生的制度意识。那种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学生管理部门的狭隘意识,是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必须纠正。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尤其在学生社团的组织管理上,应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防止学生活动流于形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利用网络文化的优势,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网络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科技条件。网络的虚拟性、交互性、快捷性和开放性,极大地拓展了校园文化主体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通过网络举办专题讲座、征文、论坛等新颖的活动形式,可以使文化传播不受场地、人数、时间的限制而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网络文化赋予了个体充分的自由和创造力,进一步拓展了个体的自由活动空间。网络文化为校园文化主体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网络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的共享特点,可使青年学生在电脑前畅游世界一流的图书馆、展览馆、歌剧院,参观世界一流大学的科学实验室,这无疑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判断能力、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文化中全新的机制特征带来了全新的校园文化环境。网络文化开放性和隐匿性的特点,让不同的文化主体参与其感兴趣的问题中,为校园主体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此,我们应该利用网络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方便、快捷、全面地享受有益的网络信息,建设“红色网站”、网络社团,网络校园等,使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建设空间和环境不断地得到拓展和改善。
4.处理好以下关系,加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一是普及和提高的关系。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在兴趣爱好、文化素质上存有差异,对校园文化的类型、层次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以普及为主,吸引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又要注意提高层次,满足广大学生不同兴趣爱好的发展和成才的需要,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针对学生的专业特征,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做到普及和提高相结合。二是主旋律和多元化的关系。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同时还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多元化。尽可能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三是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传播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主渠道,校园文化建设以其特殊的育人功能对教育教学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延伸,通过熏陶和感染、激励和约束,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开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以依托学生社团组织,逐步塑造特色校园精神,对引导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提高、促进大学生能力素质的转化、丰富大学生闲暇生活及培养锻炼大学生的组织、活动能力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丰富多彩、充满朝气的社团活动为广大学生课余活动和发展个人爱好提供了场所,成为大学生个性品质发展的舞台,也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活力,甚至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
因此,处理好三者关系,使之优势互补,相辅相成,才能形成育人合力,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加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在多元化文化并存、突出竞争意识和个性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当前的校园文化也在发生变化,正朝着多元、多变的方向变迁,直接影响着21世纪的学校教育环境,影响着人才的培养。因此,从素质教育视野出发,积极探索有效的校园文化建设对策,对21世纪的校园文化特别是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我国的人才素质的提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怡舟.浅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科技信息,2006.01:150—154.
[2]雷久相.探析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及内涵[J].教育与职业,2006.05:120—123.
[3]苏华.构建高职院校和谐的校园文化[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5.05:98—101.
[4]王炎琪.不可或缺的校园文化[N].中国教育报,2003—02—25:(3).
[5]邓志革.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01:66—69.
[6]洪震.构建高职校园文化突出职业教育特色[J].教育与职业,2005.05: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