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指出,高职教育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必须要坚持以人品为本的道德教育、以人格为本的素质教育、以人情为本的情感教育、以人文为本的文化教育和以人气为本的团队精神教育这几个原则。
[关键词]以人为本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杨兴华(1957- ),男,江西星子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江苏 常州213164)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0-0138-0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以人为本的直接解释是以人为“根本”,“人”不是抽象的概念。面对高职教育学生群体,坚持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以人品为本的道德教育
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其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兼善天下。在中国传统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中,家不仅是组成社会的细胞,更重要的是伦理政治的原型,也是个体道德的起点与原发点。中国文化是以家国天下的五伦为基础的,其基本的机制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推己及人,最后达到家国天下如一家,以此作为道德教育的民族特色。传统道德教育的有力影响是这种把家庭伦理作为道德教育的源头活水,这是它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与现代中国道德教育的缺陷与无力形成鲜明的对比。
修身,就是以人品为本的道德教育,它要求不只是培养个体的德行,更重要的是要以此作用于现实社会,最终实现家国一体的统一,以此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以人品为本的职业教育也是养成教育,它要求养成学生良好的人品,以修炼人性方面的缺陷,据此得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这对学生一生良好的人品的形成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求得一个安身立命的基础。学生的人品如果到了高职院校还没有得到有效完善的话,他毕业后将很难有这样一个环境来养成良好的人品,因此,以人品为本的道德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以人格为本的素质教育
人格是通过个体的性格特征所表现出来的人的个体尊严、能力、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着重强调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不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教育思想培养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思想要以学生人格教育为本,注重提高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的素质,尤其是加强人格教育,造就一批有理想、有主体意识、有创新意识和鲜明时代精神特征的复合型多元化发展的技术人才。这包括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学会尊重别人、尊重自己、学会与人相处、与人合作,正确认识社会和他人,增强自信心,发展健全的人格,勇敢迎接各类挑战;同时,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了解并热爱本职工作,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情操。
三、以人情为本的情感教育
培养一个懂人情、知荣辱,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有着高度的义务感,对社会集体和他人有着高度责任感的学生,实际上就是一种情感教育。这种情感教育要以人情为本,通过对人的情感实施教化、培养、引导,使其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克服和抑制消极颓废、丑陋的情感发生、发展,将健康、美好的情感稳定、持久地发展下去。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情感丰富,追求个性,但其思想、情绪和行为表现不稳定,其情感世界可塑性大。唯有实施情感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以人情感人,以人情动人,用“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导他们,才能打开学生心灵,培养和健全学生的人格。
四、以人文为本的文化教育
人文教育是对一切社会成员的“人化”教育,即培养“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品质和对这些品质的高度自觉。人文教育是最基本、最具普遍意义的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部分。②
中国传统人文道德教育的精髓在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既是古代大学教育的纲领,也是进行道德教育,造就所谓“大人”的纲领,它实际上构造了传统人文道德教育的文化模式和大思路,给中国的文化教育深深地烙上了厚重的人文情怀。也就是说,以人文为本的文化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文化模式与大思路。
人文教育自高等教育诞生之日起就伴随其发展,其消长的原因乃是基于高等教育不同的价值取向所致。大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应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人文精神,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对社会的责任感,高等学校既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富有前瞻性的思维方式,一种创新的精神,一种价值观,给学生以启迪,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自然,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己。③高等教育的本质功能就是在充分关照个体、尊重人性的基础上育人,进而在此基础之上完成其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功能。
对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来说,由于学制短,学生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各方面的文化素质普遍较差,进行适当的以人文为本的文化教育,不但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因为人类所追求的并不只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满足,人类更需要精神的享受和情感的满足,这就需要靠人文文化的滋润和养育。而一直以来,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未被我们重视,在理工科院校尤甚,文科院校也并不很重视这些方面的教育。像哲学艺术类课程,在普通专业一般不会开设,整个社会观念和国家的教育政策都更注重以就业为导向的功利目的,学校普遍重视科学、技术和技能教育,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处于边缘地位,高职学生人文缺失比较严重,高职院校普遍忽视了人文精神教育和人生意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也许是科技精英、高技能人才,但是这样的人才往往精神空虚,缺乏高尚的情感、丰富的精神世界与优雅的个性品质。这样的人才容易价值判断不明确,思想意识混乱,人生意义以满足物质欲望为精神境界,品味粗俗,长此下去,对个人、对社会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更谈不上对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除了担负科技创新的重任以外,还要担负传播以人文为本的文化教育的职责,以此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人生追求与生活态度。
五、以人气为本的团队精神教育
所谓团队精神,是指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由相互合作的个体所组成的团队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是团队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与目标,通过团队一定的互动沟通运作机制和团队文化的规范与熏陶,形成的一种积极向上、拼搏进取、互相帮助、真诚协作、顾全大局的意愿与气质作风。④团队能力实质上是一个人的社会能力在团队工作中的综合体现,在职业教育的道德教育中,应该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职业教育不仅要使个体的社会专业能力得到提升与锻炼,更重要的是使个体与社会、与职业场所以及未来同事和谐地合作与相处。⑤
人气,在这里是指人在别人中受欢迎的程度,也包括所有人或事物受欢迎的程度。以人气为本的团队精神教育,就是要教育每一位高职学生在团队中能找到相对适合自己的位置,使整个团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拼搏进取、互相帮助、彼此真诚合作、顾全大局的意愿与气质风貌,使团队凝聚力得到体现,使团队努力的成果远远大于各部分努力之和。
这里引用余世维博士的一句话:“强大的企业和民族都是教育出来的。”⑥卓越的团队也是教育出来的,没有人天生优秀,也没有企业天生卓越,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和规范的行为模式的一群人,是没有力量的,只能是乱马拉车,各走各的道,不可能快速平稳地驶向目的地。以人气为本的团队精神教育,就是要教育每一名高职学生都具备良好的与人合作的团队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注释]
①罗晓明.人格本位[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8.
②林凡成.论发达国家和地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J].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职教与经济研究,2007(4):8.
③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3.
④石考平.职业教育更需要培养学生团队精神[J].教育与职业,2004(24):47.
⑤侯洁.职业教育中团队精神的培养[J].成人教育,2001(7):44.
⑥余世维.经理人容易犯的11个错误[EB/OL].http://iask.sina.com.cn/b/2646782.
html?SHID=1236586328.327,2005-10-18.
[关键词]以人为本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杨兴华(1957- ),男,江西星子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江苏 常州213164)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0-0138-0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以人为本的直接解释是以人为“根本”,“人”不是抽象的概念。面对高职教育学生群体,坚持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以人品为本的道德教育
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其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兼善天下。在中国传统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中,家不仅是组成社会的细胞,更重要的是伦理政治的原型,也是个体道德的起点与原发点。中国文化是以家国天下的五伦为基础的,其基本的机制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推己及人,最后达到家国天下如一家,以此作为道德教育的民族特色。传统道德教育的有力影响是这种把家庭伦理作为道德教育的源头活水,这是它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与现代中国道德教育的缺陷与无力形成鲜明的对比。
修身,就是以人品为本的道德教育,它要求不只是培养个体的德行,更重要的是要以此作用于现实社会,最终实现家国一体的统一,以此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以人品为本的职业教育也是养成教育,它要求养成学生良好的人品,以修炼人性方面的缺陷,据此得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这对学生一生良好的人品的形成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求得一个安身立命的基础。学生的人品如果到了高职院校还没有得到有效完善的话,他毕业后将很难有这样一个环境来养成良好的人品,因此,以人品为本的道德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以人格为本的素质教育
人格是通过个体的性格特征所表现出来的人的个体尊严、能力、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着重强调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不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教育思想培养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思想要以学生人格教育为本,注重提高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的素质,尤其是加强人格教育,造就一批有理想、有主体意识、有创新意识和鲜明时代精神特征的复合型多元化发展的技术人才。这包括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学会尊重别人、尊重自己、学会与人相处、与人合作,正确认识社会和他人,增强自信心,发展健全的人格,勇敢迎接各类挑战;同时,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了解并热爱本职工作,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情操。
三、以人情为本的情感教育
培养一个懂人情、知荣辱,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有着高度的义务感,对社会集体和他人有着高度责任感的学生,实际上就是一种情感教育。这种情感教育要以人情为本,通过对人的情感实施教化、培养、引导,使其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克服和抑制消极颓废、丑陋的情感发生、发展,将健康、美好的情感稳定、持久地发展下去。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情感丰富,追求个性,但其思想、情绪和行为表现不稳定,其情感世界可塑性大。唯有实施情感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以人情感人,以人情动人,用“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导他们,才能打开学生心灵,培养和健全学生的人格。
四、以人文为本的文化教育
人文教育是对一切社会成员的“人化”教育,即培养“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品质和对这些品质的高度自觉。人文教育是最基本、最具普遍意义的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部分。②
中国传统人文道德教育的精髓在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既是古代大学教育的纲领,也是进行道德教育,造就所谓“大人”的纲领,它实际上构造了传统人文道德教育的文化模式和大思路,给中国的文化教育深深地烙上了厚重的人文情怀。也就是说,以人文为本的文化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文化模式与大思路。
人文教育自高等教育诞生之日起就伴随其发展,其消长的原因乃是基于高等教育不同的价值取向所致。大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应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人文精神,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对社会的责任感,高等学校既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富有前瞻性的思维方式,一种创新的精神,一种价值观,给学生以启迪,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自然,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己。③高等教育的本质功能就是在充分关照个体、尊重人性的基础上育人,进而在此基础之上完成其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功能。
对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来说,由于学制短,学生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各方面的文化素质普遍较差,进行适当的以人文为本的文化教育,不但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因为人类所追求的并不只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满足,人类更需要精神的享受和情感的满足,这就需要靠人文文化的滋润和养育。而一直以来,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未被我们重视,在理工科院校尤甚,文科院校也并不很重视这些方面的教育。像哲学艺术类课程,在普通专业一般不会开设,整个社会观念和国家的教育政策都更注重以就业为导向的功利目的,学校普遍重视科学、技术和技能教育,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处于边缘地位,高职学生人文缺失比较严重,高职院校普遍忽视了人文精神教育和人生意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也许是科技精英、高技能人才,但是这样的人才往往精神空虚,缺乏高尚的情感、丰富的精神世界与优雅的个性品质。这样的人才容易价值判断不明确,思想意识混乱,人生意义以满足物质欲望为精神境界,品味粗俗,长此下去,对个人、对社会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更谈不上对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除了担负科技创新的重任以外,还要担负传播以人文为本的文化教育的职责,以此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人生追求与生活态度。
五、以人气为本的团队精神教育
所谓团队精神,是指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由相互合作的个体所组成的团队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是团队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与目标,通过团队一定的互动沟通运作机制和团队文化的规范与熏陶,形成的一种积极向上、拼搏进取、互相帮助、真诚协作、顾全大局的意愿与气质作风。④团队能力实质上是一个人的社会能力在团队工作中的综合体现,在职业教育的道德教育中,应该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职业教育不仅要使个体的社会专业能力得到提升与锻炼,更重要的是使个体与社会、与职业场所以及未来同事和谐地合作与相处。⑤
人气,在这里是指人在别人中受欢迎的程度,也包括所有人或事物受欢迎的程度。以人气为本的团队精神教育,就是要教育每一位高职学生在团队中能找到相对适合自己的位置,使整个团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拼搏进取、互相帮助、彼此真诚合作、顾全大局的意愿与气质风貌,使团队凝聚力得到体现,使团队努力的成果远远大于各部分努力之和。
这里引用余世维博士的一句话:“强大的企业和民族都是教育出来的。”⑥卓越的团队也是教育出来的,没有人天生优秀,也没有企业天生卓越,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和规范的行为模式的一群人,是没有力量的,只能是乱马拉车,各走各的道,不可能快速平稳地驶向目的地。以人气为本的团队精神教育,就是要教育每一名高职学生都具备良好的与人合作的团队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注释]
①罗晓明.人格本位[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8.
②林凡成.论发达国家和地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J].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职教与经济研究,2007(4):8.
③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3.
④石考平.职业教育更需要培养学生团队精神[J].教育与职业,2004(24):47.
⑤侯洁.职业教育中团队精神的培养[J].成人教育,2001(7):44.
⑥余世维.经理人容易犯的11个错误[EB/OL].http://iask.sina.com.cn/b/2646782.
html?SHID=1236586328.327,2005-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