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生的年龄基本在15到18岁的范围内,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在生理上发展上已经成熟、定性,心理上产生“成人感”也是必然的,他们渴望并试图转换社会角色。而现如今,高中生爱情现状是恋爱群体愈来愈大,其模仿成人情侣行为的程度也很高,正是在这一阶段,高中生已有爱的悸动,且其恋爱生活现状大多不如人意,所以这个时期成为了爱情教育的良好契机。但我们的初衷并非鼓励青少年“早恋”,而是让青少年从理性出发,正确看待教材中爱情选文,从中塑造正确爱情价值观。
从高中生语文学习特点来看,高中教材涉及内容广泛丰富,但由于科目繁多、负担较重,这就要求语文教材中的选文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中爱情题材选文恰恰也是人文性的展现。爱情题材选文在语文教材中举足轻重,并予以语文教育开拓性意义。
一、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爱情题材选文分析
爱情题材作品被引入高中语文教材,正是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标(2017版)所倡导的“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的理念。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情教育的关键即: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爱情题材选文的价值,并发挥其育人作用。这些选文经过打磨筛选才被编者编入至教科书中,可见其对青少年身心特征及认知水平有积极意义。本文专门就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年 11 月第二版)中爱情题材选文进行分析。
(一)选文分布情况
经查阅,《现代汉语词典》中“爱情”的释义是:指两个人之间相爱的感情;而对“题材”的解释是:指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中具体描写的生活事件或现象。因此界定“爱情题材”的标准即为关于两个人之间相爱情感的材料或事件。
因此,按照其标准并通过概括综合,将教材中的爱情题材选文的安排情况列表,如表1所示:
现行人教高中语文必修教材5册书中有共有79篇课文,此中爱情题材选文有12篇。可以说,爱情题材选文在语文必修教科书中的分布范围还是较广的。
1.从册数看,5册必修课本都涵盖了爱情题材选文,其中以必修2、必修3数目最多;
2.从单元看,20个单元有7个单元与爱情题材有关联,各个单元各有1至2 篇;
3.从文体看,戏剧有1 篇,小说有2篇,诗歌有9篇。除散文外,四大文体皆有所涉及,其中诗歌且尤以古诗词居多;
4.从地域看,只有我国作品而未有外国作品,稍有欠缺。
5.从时代看,古代及现当代均有涉及,以古代居多,占9篇,现代的只有3篇。
(二)选文主要特点
纵览高中语文教材的变革,我们可以发现,人文性逐渐凸显,多展现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其中新编入的爱情题材选文已然成为新课标语文教材的亮点。通过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可以看出其爱情题材选文大致具有如下特点:
1.传承经典,悦纳心灵
现代语文教材的课文系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是传授语文常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和培养审美情操的主要倚赖,且人教版选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引入的爱情题材选文,都是编者凝集心血选入,极具经典性。
其经典性大致体现在两大方面。其一,在形式上,入选的爱情题材选文在语言、结构上有经典性。例如《雨巷》,首尾节只存“逢著”和“飘过”之差。每节押韵2-3次,从头至尾未曾换韵。而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其诗语言和结构都值得细细推敲。其二,在思想上,其入选爱情题材选文皆立意深远,有利于青少年正确爱情观的确立。如《氓》,提出了男女交往的原则,警示青少年爱情不能盲目,要有意识鉴定求爱者的真伪,应该重视礼义、信义。之所以说教科书中爱情选文传承经典、悦纳心灵,古典文学占据比例大是一重要原因,古代推崇含蓄高雅、专一坚贞的爱情,这在当今时代下的爱情观仍有借鉴意义。
2.含蓄内敛,耐人寻味
中国人的性格蕴藉,看待爱情,中国人的立场亦是如此。婉约派代表词作《声声慢》中诗人在丈夫去世后无可寄托的孤寂心情是通过景物描写寄托出来的,借景抒情向来是古代文人采取的手法,古代是如此,现当代作品《边城》(节选)亦是含蓄,翠翠和傩送深爱对方,未有一句“我爱你”,更没有金石之盟,即便最终傩送临走,也未有二人缱绻的别离,单留下两人的孤单。在西方高呼爱情的时候,中国人甚至在今天谈及爱情时都稍显羞涩。不过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当今青少年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对爱情充满好奇和向往,如何通过教科书中爱情题材选文正确引导青少年爱情观显得尤为重要。
3.美学悲剧,价值独特
无论是《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迫于封建势力双双殉情,还是《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周萍和四凤、繁漪之间的爱情纠葛,又或是《林黛玉进贾府》中宝黛的爱情在封建礼法摧毁下不胜一击,再或是《边城》(节选)中亲情与爱情之间抉择的两难,不难发现,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爱情题材选文多具有悲剧性。
悲剧常展现的是近距离的人生,距离愈近,看得也愈是清晰透彻,选文中的悲剧现象多具有美学意义,越是痛心,越能唤起人们内心对美好爱情的期盼。然而,并非每位同学都能发现其美学意义,这就需要教师在爱情教育中不仅让学生看见其悲剧性,还要挖掘其美感。
同时,悲剧亦有警示意义,现如今高中生恋爱生活多有极端,而选文的悲剧性可警示高中生正视当下自身的不理性行为。可见,其悲剧性选文具有多重价值。
二、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爱情题材选文存在问题
(一)未涉及西方优秀爱情题材文学作品
根据统计,整套必修教材没有一篇西方爱情题材选文。虽说我们要追寻我国优秀文化教育价值,但是多元文化的教育价值同样也须寻求。语文的现代性决定了语文教育应兼顾国际性和民族性的同一。在语文教育中,多元文化的直观体现就在于教材,编者应重视西方文学作品,适当编入教材中,并发挥其教育作用。 (二)未涉及散文文体
必修教材中没有涉及到散文文体,实在是一大憾事。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体,其短小精美,极具审美价值。当今时代,散文已成为流行文学,在文学界占有很高的地位,连网络中的爱情散文也数不胜数。与其让学生盲目探求,不妨精选几篇精美的散文编入教材中。
(三)内容散,不集中
当代语文教材采用单元组合方式编排选文。人教版教材是以语文与生活联系(人文主题)为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划分的。爱情与生活息息相关,按照人教版这种划分方法,爱情题材选文自然都散落在各个单元中,其单元与单元之间又缺乏明显的内在逻辑,并不存在集中学习爱情题材选文的单元。那么,学生学习涉及到爱情的选文时往往是零散的、非系统的,不利于健全学生发展爱情教育。
(四)视野窄,较单一,重古轻今
之所以说教材视野窄,是因为翻开教材,即便是看到爱情题材选文,很难直观看到爱情的意义,即便有似乎也是说教,脱离学生主体性,使得学生在真正面临实际情况是措手不及。不仅如此,编者还重古轻今,选入的爱情的题材作品往往大都是古代作品,就连三篇现代文也非当代作品,严重与当代生活脱节。
三、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爱情题材选文的未来构想
(一)应扩大爱情题材选文选材的范围
编者在编选课文时不应局限于古代作品,更不应局限于一种文体,而应扩宽文本获取渠道,善于开发挖掘当今时代优秀的爱情题材作品,从多方面考虑选择合适的爱情题材选文。
针对其构想,在此略举几篇本人认为适合编入教材中的爱情作品,给教材编者以粗浅参考,张爱玲的散文《爱》寄托了作者在热恋时对爱的独到理解,其透露的“凄美”必然让学生为之动容;拜伦的诗歌《她走在美的光影里》中形容女子如白昼,其意像一反古往今来以花、月描写女子的俗套,这可以给学生们新鲜感,甚至写作启发;罗琳的小说《哈利波特》系列记录了孩子青春期成长的整个过程:他们的真挚友谊、爱恨忧思以及暗中相许……
当然还有许多精致的爱情作品值得我们去发现并编入教材为其所用,但值得一提的是,范围的扩大并不意味着编者能忽视道德底线,把“伪”文学传递给青少年,还应把道德教育作为底线,培养道德高尚的、美好的爱情才是爱情教育的初衷。
(二)應增强选文编排的适切性和科学性
爱情题材选文的编选要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确立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连续性,使得学生在回归现实生活的世界中,能够建构起自身的爱情意识,形成自身独到的审美价值观。而力求选文编排的科学性,在编写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基本指导思想就有体现:坚持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增强教材的科学性和时代性。爱情教育不是一时就可完成的,而是潜移默化、由浅入深的;爱情教育也非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要规范严谨、有序完整,要契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和语文教育规律。我认为,专门设立爱情单元是可行的,大大方方地对学生谈爱情,便于对学生的爱情观形成深刻的影响,也免了分散重复的说教。
(三)加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语文是母语课程,其课程资源易寻。能否有效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影响着语文课程内容的质量的好坏。充沛的课程内容需要的丰富课程资源支撑,反之,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又是语文课程内容建设的切实保障。爱情可能是香花也可能是恶草,就看如何把爱情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应善于在语文实践中挖掘且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爱情题材选文在语文教材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是语文课程性质的基本要求,还是语文课程资源的优势所在,更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重要意义。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应该对爱情教育持有关注,并编排好相关的选文,同时语文教学也应充分利用教材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月茹.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爱情题材作品教学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4.
[2]曹小玲.不要在语文课堂上对爱情欲语还休——对中学生爱情教育的反思[J].科学教育,2008(1).
从高中生语文学习特点来看,高中教材涉及内容广泛丰富,但由于科目繁多、负担较重,这就要求语文教材中的选文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中爱情题材选文恰恰也是人文性的展现。爱情题材选文在语文教材中举足轻重,并予以语文教育开拓性意义。
一、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爱情题材选文分析
爱情题材作品被引入高中语文教材,正是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标(2017版)所倡导的“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的理念。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情教育的关键即: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爱情题材选文的价值,并发挥其育人作用。这些选文经过打磨筛选才被编者编入至教科书中,可见其对青少年身心特征及认知水平有积极意义。本文专门就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年 11 月第二版)中爱情题材选文进行分析。
(一)选文分布情况
经查阅,《现代汉语词典》中“爱情”的释义是:指两个人之间相爱的感情;而对“题材”的解释是:指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中具体描写的生活事件或现象。因此界定“爱情题材”的标准即为关于两个人之间相爱情感的材料或事件。
因此,按照其标准并通过概括综合,将教材中的爱情题材选文的安排情况列表,如表1所示:
现行人教高中语文必修教材5册书中有共有79篇课文,此中爱情题材选文有12篇。可以说,爱情题材选文在语文必修教科书中的分布范围还是较广的。
1.从册数看,5册必修课本都涵盖了爱情题材选文,其中以必修2、必修3数目最多;
2.从单元看,20个单元有7个单元与爱情题材有关联,各个单元各有1至2 篇;
3.从文体看,戏剧有1 篇,小说有2篇,诗歌有9篇。除散文外,四大文体皆有所涉及,其中诗歌且尤以古诗词居多;
4.从地域看,只有我国作品而未有外国作品,稍有欠缺。
5.从时代看,古代及现当代均有涉及,以古代居多,占9篇,现代的只有3篇。
(二)选文主要特点
纵览高中语文教材的变革,我们可以发现,人文性逐渐凸显,多展现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其中新编入的爱情题材选文已然成为新课标语文教材的亮点。通过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可以看出其爱情题材选文大致具有如下特点:
1.传承经典,悦纳心灵
现代语文教材的课文系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是传授语文常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和培养审美情操的主要倚赖,且人教版选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引入的爱情题材选文,都是编者凝集心血选入,极具经典性。
其经典性大致体现在两大方面。其一,在形式上,入选的爱情题材选文在语言、结构上有经典性。例如《雨巷》,首尾节只存“逢著”和“飘过”之差。每节押韵2-3次,从头至尾未曾换韵。而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其诗语言和结构都值得细细推敲。其二,在思想上,其入选爱情题材选文皆立意深远,有利于青少年正确爱情观的确立。如《氓》,提出了男女交往的原则,警示青少年爱情不能盲目,要有意识鉴定求爱者的真伪,应该重视礼义、信义。之所以说教科书中爱情选文传承经典、悦纳心灵,古典文学占据比例大是一重要原因,古代推崇含蓄高雅、专一坚贞的爱情,这在当今时代下的爱情观仍有借鉴意义。
2.含蓄内敛,耐人寻味
中国人的性格蕴藉,看待爱情,中国人的立场亦是如此。婉约派代表词作《声声慢》中诗人在丈夫去世后无可寄托的孤寂心情是通过景物描写寄托出来的,借景抒情向来是古代文人采取的手法,古代是如此,现当代作品《边城》(节选)亦是含蓄,翠翠和傩送深爱对方,未有一句“我爱你”,更没有金石之盟,即便最终傩送临走,也未有二人缱绻的别离,单留下两人的孤单。在西方高呼爱情的时候,中国人甚至在今天谈及爱情时都稍显羞涩。不过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当今青少年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对爱情充满好奇和向往,如何通过教科书中爱情题材选文正确引导青少年爱情观显得尤为重要。
3.美学悲剧,价值独特
无论是《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迫于封建势力双双殉情,还是《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周萍和四凤、繁漪之间的爱情纠葛,又或是《林黛玉进贾府》中宝黛的爱情在封建礼法摧毁下不胜一击,再或是《边城》(节选)中亲情与爱情之间抉择的两难,不难发现,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爱情题材选文多具有悲剧性。
悲剧常展现的是近距离的人生,距离愈近,看得也愈是清晰透彻,选文中的悲剧现象多具有美学意义,越是痛心,越能唤起人们内心对美好爱情的期盼。然而,并非每位同学都能发现其美学意义,这就需要教师在爱情教育中不仅让学生看见其悲剧性,还要挖掘其美感。
同时,悲剧亦有警示意义,现如今高中生恋爱生活多有极端,而选文的悲剧性可警示高中生正视当下自身的不理性行为。可见,其悲剧性选文具有多重价值。
二、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爱情题材选文存在问题
(一)未涉及西方优秀爱情题材文学作品
根据统计,整套必修教材没有一篇西方爱情题材选文。虽说我们要追寻我国优秀文化教育价值,但是多元文化的教育价值同样也须寻求。语文的现代性决定了语文教育应兼顾国际性和民族性的同一。在语文教育中,多元文化的直观体现就在于教材,编者应重视西方文学作品,适当编入教材中,并发挥其教育作用。 (二)未涉及散文文体
必修教材中没有涉及到散文文体,实在是一大憾事。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体,其短小精美,极具审美价值。当今时代,散文已成为流行文学,在文学界占有很高的地位,连网络中的爱情散文也数不胜数。与其让学生盲目探求,不妨精选几篇精美的散文编入教材中。
(三)内容散,不集中
当代语文教材采用单元组合方式编排选文。人教版教材是以语文与生活联系(人文主题)为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划分的。爱情与生活息息相关,按照人教版这种划分方法,爱情题材选文自然都散落在各个单元中,其单元与单元之间又缺乏明显的内在逻辑,并不存在集中学习爱情题材选文的单元。那么,学生学习涉及到爱情的选文时往往是零散的、非系统的,不利于健全学生发展爱情教育。
(四)视野窄,较单一,重古轻今
之所以说教材视野窄,是因为翻开教材,即便是看到爱情题材选文,很难直观看到爱情的意义,即便有似乎也是说教,脱离学生主体性,使得学生在真正面临实际情况是措手不及。不仅如此,编者还重古轻今,选入的爱情的题材作品往往大都是古代作品,就连三篇现代文也非当代作品,严重与当代生活脱节。
三、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爱情题材选文的未来构想
(一)应扩大爱情题材选文选材的范围
编者在编选课文时不应局限于古代作品,更不应局限于一种文体,而应扩宽文本获取渠道,善于开发挖掘当今时代优秀的爱情题材作品,从多方面考虑选择合适的爱情题材选文。
针对其构想,在此略举几篇本人认为适合编入教材中的爱情作品,给教材编者以粗浅参考,张爱玲的散文《爱》寄托了作者在热恋时对爱的独到理解,其透露的“凄美”必然让学生为之动容;拜伦的诗歌《她走在美的光影里》中形容女子如白昼,其意像一反古往今来以花、月描写女子的俗套,这可以给学生们新鲜感,甚至写作启发;罗琳的小说《哈利波特》系列记录了孩子青春期成长的整个过程:他们的真挚友谊、爱恨忧思以及暗中相许……
当然还有许多精致的爱情作品值得我们去发现并编入教材为其所用,但值得一提的是,范围的扩大并不意味着编者能忽视道德底线,把“伪”文学传递给青少年,还应把道德教育作为底线,培养道德高尚的、美好的爱情才是爱情教育的初衷。
(二)應增强选文编排的适切性和科学性
爱情题材选文的编选要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确立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连续性,使得学生在回归现实生活的世界中,能够建构起自身的爱情意识,形成自身独到的审美价值观。而力求选文编排的科学性,在编写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基本指导思想就有体现:坚持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增强教材的科学性和时代性。爱情教育不是一时就可完成的,而是潜移默化、由浅入深的;爱情教育也非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要规范严谨、有序完整,要契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和语文教育规律。我认为,专门设立爱情单元是可行的,大大方方地对学生谈爱情,便于对学生的爱情观形成深刻的影响,也免了分散重复的说教。
(三)加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语文是母语课程,其课程资源易寻。能否有效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影响着语文课程内容的质量的好坏。充沛的课程内容需要的丰富课程资源支撑,反之,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又是语文课程内容建设的切实保障。爱情可能是香花也可能是恶草,就看如何把爱情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应善于在语文实践中挖掘且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爱情题材选文在语文教材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是语文课程性质的基本要求,还是语文课程资源的优势所在,更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重要意义。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应该对爱情教育持有关注,并编排好相关的选文,同时语文教学也应充分利用教材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月茹.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爱情题材作品教学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4.
[2]曹小玲.不要在语文课堂上对爱情欲语还休——对中学生爱情教育的反思[J].科学教育,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