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探究活动 动手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我们已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要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现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从现实生活入手,让学生通过参与身边的数学活动,激发他们内在的情感体验,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主动参与新知探究,营造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可是当今,小学教育面临着种种困惑: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灵气与活力?为什么学生在课程实施中不能体验到快乐与成功?根源之一就是教学方式的滞后。目前,“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易于操作的接受式学习仍有相当大的“市场”。这种以教师主宰课堂的教学方式无视学生的感悟和体验,忽视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剥夺了学生亲身经历知识探究的自由和权利,造就了“高分低能”的非素质型人才,成了阻碍学生终身发展的绊脚石。课改目标要求: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新形势下,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与他人共享成果,这是新世纪人才走向新世纪深处的通行证。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合作交流互动、自主探究的能力。基于以上教学要求,我主张将探究性活动渗透于数学课堂,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探究活动必须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有些教师仍习惯于采用教师言传口授,学生静听、静观、静思为主的学习方式,这种脱离了学生亲身体验,忽视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往往成为无根基的“浮萍”漂泊在“脑海”中,难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心理学研究表明: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作为教师,我们要深悟“实践出真知”的真谛,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身经历、感受、体验和发现知识形成的机会,留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和足够活动的时间,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实践求发展”。甚至让学生走出课堂,把学习置于比课堂更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中,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对知识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丰富、鲜活起来。例如:在讲《测量》一课时,我让学生带上皮尺、三角板、量角器等工具到操场上,到花圃中,到旗杆旁亲自测量高度、面积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计算公式、计算方法的认识。结果证明,我的教学设计非常可行,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课本知识,而且获得了新的东西。
二、探究活动必须注意学生学习主动权的回归
《义务教育数学指导意见》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变数学知识的传授者为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当前的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点早已得到广泛的认同,然而实际的基层教学中,不是言行不一,就是我行我素,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有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操作、实验、讨论等活动形式,看似气氛活跃,实则流于形式。因为是“老师要我们摆、让我们做、叫我们说的”,思路早已限定在框架里,就像只让囚犯在牢笼中活动活动身体一样,学生的思维处于被压抑、被控制状态。作为教师,我们要放弃教师权威的思想,摒弃“霸占”的课堂的做法,抛弃无形的“指挥棒”。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平等、融洽、宽松的课堂氛围,建立“师生互动、情知互动”的数学教学新模式,为学生自主探究开辟一条绿色通道。
三、探究活动必须注重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素质人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承担的任务。面对身心可塑的“未来创新者”,我们要用创新的教育理念,去点燃创新的火花,开发创新的潜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播撒创新的种子。我在这几年的数学教学中是这样做的:1.抓住学生的好动、好问、好奇、好强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所学课要与其他知识相结合,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3.借助教具、学具操作,提高探究创新技能。教学证明,探究的课堂既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开启了学生创新的“思维之门”。
四、探究活动必须着力于形式的多样化
探究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独立探究,即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能使同学们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晰,结论更正确。三是班级集体探究。这几种形式各有利弊,在教学活动中,如果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几种形式配合得当,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进行探究活动时,对学生独立探究能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进行独立解决;对独立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小组合作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要及时让学生进行全班集中讨论。
把探究性活动渗透于数学课堂教学中,既能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让学生掌握探索思考的方法,还能让学生从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索过程,从对知识的认知掌握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解决。这样就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用探究科学的态度与方法认识、发现、改变与创造,真正使今天的学习成为明天适应、参与和改造社会的基础。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探究活动 动手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我们已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要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现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从现实生活入手,让学生通过参与身边的数学活动,激发他们内在的情感体验,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主动参与新知探究,营造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可是当今,小学教育面临着种种困惑: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灵气与活力?为什么学生在课程实施中不能体验到快乐与成功?根源之一就是教学方式的滞后。目前,“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易于操作的接受式学习仍有相当大的“市场”。这种以教师主宰课堂的教学方式无视学生的感悟和体验,忽视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剥夺了学生亲身经历知识探究的自由和权利,造就了“高分低能”的非素质型人才,成了阻碍学生终身发展的绊脚石。课改目标要求: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新形势下,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与他人共享成果,这是新世纪人才走向新世纪深处的通行证。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合作交流互动、自主探究的能力。基于以上教学要求,我主张将探究性活动渗透于数学课堂,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探究活动必须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有些教师仍习惯于采用教师言传口授,学生静听、静观、静思为主的学习方式,这种脱离了学生亲身体验,忽视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往往成为无根基的“浮萍”漂泊在“脑海”中,难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心理学研究表明: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作为教师,我们要深悟“实践出真知”的真谛,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身经历、感受、体验和发现知识形成的机会,留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和足够活动的时间,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实践求发展”。甚至让学生走出课堂,把学习置于比课堂更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中,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对知识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丰富、鲜活起来。例如:在讲《测量》一课时,我让学生带上皮尺、三角板、量角器等工具到操场上,到花圃中,到旗杆旁亲自测量高度、面积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计算公式、计算方法的认识。结果证明,我的教学设计非常可行,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课本知识,而且获得了新的东西。
二、探究活动必须注意学生学习主动权的回归
《义务教育数学指导意见》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变数学知识的传授者为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当前的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点早已得到广泛的认同,然而实际的基层教学中,不是言行不一,就是我行我素,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有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操作、实验、讨论等活动形式,看似气氛活跃,实则流于形式。因为是“老师要我们摆、让我们做、叫我们说的”,思路早已限定在框架里,就像只让囚犯在牢笼中活动活动身体一样,学生的思维处于被压抑、被控制状态。作为教师,我们要放弃教师权威的思想,摒弃“霸占”的课堂的做法,抛弃无形的“指挥棒”。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平等、融洽、宽松的课堂氛围,建立“师生互动、情知互动”的数学教学新模式,为学生自主探究开辟一条绿色通道。
三、探究活动必须注重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素质人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承担的任务。面对身心可塑的“未来创新者”,我们要用创新的教育理念,去点燃创新的火花,开发创新的潜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播撒创新的种子。我在这几年的数学教学中是这样做的:1.抓住学生的好动、好问、好奇、好强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所学课要与其他知识相结合,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3.借助教具、学具操作,提高探究创新技能。教学证明,探究的课堂既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开启了学生创新的“思维之门”。
四、探究活动必须着力于形式的多样化
探究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独立探究,即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能使同学们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晰,结论更正确。三是班级集体探究。这几种形式各有利弊,在教学活动中,如果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几种形式配合得当,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进行探究活动时,对学生独立探究能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进行独立解决;对独立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小组合作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要及时让学生进行全班集中讨论。
把探究性活动渗透于数学课堂教学中,既能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让学生掌握探索思考的方法,还能让学生从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索过程,从对知识的认知掌握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解决。这样就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用探究科学的态度与方法认识、发现、改变与创造,真正使今天的学习成为明天适应、参与和改造社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