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谓品牌?工信部在推进品牌建设过程中一直在倡导这样的定义:品牌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承诺,是企业对于所交付产品或服务的利益的承诺,即企业作出承诺后,通过自身努力兑现承诺的,从而逐渐获取顾客的初步信任、深度信任,最终建立忠诚度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品牌被赋予的含义越来越深。品牌是培育出来的,其本身并不复杂。人们对品牌最朴素的认知是区分企业与竞争对手,譬如区分苹果是张三的,还是李四的,这就已经具备了品牌最基本的属性。
品牌是一个中性词,是在企业与竞争对手相区分后,令接受其产品或服务的顾客形成的一种感知。这种感知不论好坏,都是品牌的内涵。
人们对品牌的理解虽然有着共同的方向及准则,但对于品牌的价值认知与感受却是见仁见智的。就苹果一例而言,有人认为张三品牌好,也有人更喜欢李四品牌(原因可能是更绿色环保些)。因此,对品牌的理解是与消费者个人的知识、理解及需求相关的。
中国历史上并不缺乏品牌意识
品牌是与经济发展相伴的。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投入到品牌建设的热情、主动性可能更高。反之,若对品牌建设的热情更投入,经济就可能得到更快的发展。二者之间是一种相互联动的关系。工信部在近年推进品牌建设过程中发现,正处于上升期、需要迈过一级台阶、突破发展壁障的企业群体,在投入品牌热情、积极性方面更突出。这说明,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要想化茧成蝶,会将品牌作为突破口和台阶。培育品牌是企业关心自身发展的结果,培育品牌必然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中国北宋年间(960-1127年,距今有1000多年)的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就有很强的品牌意识,其用一只兔子作为自身的形象代表,并在包装上印刷广告(现在企业所做的广告也无非如此):“收买上等钢条(质精良),造功夫细针(好工艺),不偷工(讲究诚信),民便用(产品功能特性满足消费者需求),若被兴贩,别有加饶(如果售卖还有优惠,即营销政策),请记白。”像这样完善的商品意识、品牌意识,在宋朝就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了。这说明中国企业并不缺乏商品意识、品牌意识,只是在漫长发展历程中落后了。因此,中国制造品牌不能妄自菲薄,要多增加来自中国制造历史的自信,但同时也要看到现实的问题,即目前与国外企业存在差距。
如今,中国的制造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一定地位。中国手表企业却用全球钟表市场83%的产量,换来全球钟表市场收入的5%,且进出口价格差距很大。
据中国钟表协会公布的《2015年1-12月中国海关钟表产品进出口量值》数据,机械表出口单价为21.5美元,进口单价为557美元。二者之间差异较大。假如这样的差异源于机械表是西方(如瑞士)传统精益机械制造的优质产业,那么中国钟表企业在电动表这类产品上总能有些优势吧?然而事实却并不如此。电动表出口单价为3.85美元,进口单价为57.4美元,差距依旧很大。
需真正保护品牌价值
面对如此境况,中国手表行业、手表企业应如何发展?这其中有产业结构、工艺结构、需求结构等方面的问题,但归根结底是,企业没有真正保护品牌的价值。
中国企业应该承认与国外企业的差距,也应看到中国品牌建设工作在加速进行。2013年-2015年的世界500强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分别有25、29、31家入围,虽然增长幅度不大,但中国企业确实在进步。
2015年,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顺差3.69万亿元。贸易顺差的存在说明一个国家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是受到欢迎的。如果中国企业能够拥有更好的品牌、更高的附加价值,贸易顺差可能会更多。中国企业要认识到,中国制造在国际上是有竞争力的,希望这一竞争力在未来能够变得更强、更有价值。
培育品牌归根到底是创造价值。品牌对人们而言有很多种解读,譬如一种文化现象、传播现象、形象符号、美学、艺术等。这些解读都是正确的,但其本质是研究顾客感知价值的科学,其他的表象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服务的。
品牌培育的试点企业、示范企业,在试点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把整个企业的资源、能力整合到同一系统中,通过系统、高效地管理,最终实现为顾客创造更高价值的目标。这是工信部所倡导的品牌培育的思路与方法。
政府与企业代表着各自不同的利益,但肩负的责任却是相同的。二者都在使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高的价值,在价值实现市场的转化后,生产得到持续运行。这是政府与企业共有的规律。
培育品牌最终要解决的是顾客的利益问题,并且在股东、政府、员工、合作伙伴、供应商等利益相关方之间寻找平衡点。平衡点找得适合,那其就是企业品牌培育的润滑剂、品牌上升的台阶。如果企业不能协调好这种利益,企业品牌(提升)就会受到阻碍。这是企业在品牌培育中需要关注的事情,唯顾客论的品牌培育是事倍功半的。
品牌是一种企业承诺
无论如何解读,如果企业不能持续地履行承诺,那么企业品牌就无法与顾客建立联系。假如品牌是一种承诺,那么培育品牌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增强企业履行承诺的能力。企业希望通过广告、网站、产品说明、宣传传播等手段让人们对企业产生怎样的认知,就是企业的承诺。企业必须时时恪守并兑现这样的承诺。
企业承诺了很多,每个企业都在承诺自身拥有精良的质量、良好的原料、严格的工艺、先进的设备、优秀的团队、良好的服务,这都是企业正在做的事情。顾客每感到一次企业承诺的兑现,对品牌的美好体验就加深一重。企业每违背一次承诺,就是在企业品牌账户上转走一笔资产。
企业兑现承诺不是靠少数部门就能解决的事情。营销公司、广告部、公关部、企业文化部都负有这样的责任,但企业的技术部、质量部、生产部、人力资源部等同样在为企业得以恪守承诺承担着责任。因此,培育品牌是企业各个部门都应参与进其中,并承担职责,建立科学的过程,协调各部门行动,进而实现品牌培育目标的过程。这就是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所做的事情。
试点企业、示范企业,都应建立这样的共识,即构建科学的品牌管理体系,实现在全流程提升顾客的感知价值。企业要尽可能地多用客观数据分析自身,客观数据比主观数据更能令企业感受到品牌实实在在的魅力。如市场占有率的变化、溢价水平的变化,与竞争对手、竞争区域的变化,进入新销售渠道、销售领域的变化。
希望试点、示范企业能在自己的企业中画出这条价值链,把品牌引向更有影响力的、世界级品牌的路径。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品牌被赋予的含义越来越深。品牌是培育出来的,其本身并不复杂。人们对品牌最朴素的认知是区分企业与竞争对手,譬如区分苹果是张三的,还是李四的,这就已经具备了品牌最基本的属性。
品牌是一个中性词,是在企业与竞争对手相区分后,令接受其产品或服务的顾客形成的一种感知。这种感知不论好坏,都是品牌的内涵。
人们对品牌的理解虽然有着共同的方向及准则,但对于品牌的价值认知与感受却是见仁见智的。就苹果一例而言,有人认为张三品牌好,也有人更喜欢李四品牌(原因可能是更绿色环保些)。因此,对品牌的理解是与消费者个人的知识、理解及需求相关的。
中国历史上并不缺乏品牌意识
品牌是与经济发展相伴的。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投入到品牌建设的热情、主动性可能更高。反之,若对品牌建设的热情更投入,经济就可能得到更快的发展。二者之间是一种相互联动的关系。工信部在近年推进品牌建设过程中发现,正处于上升期、需要迈过一级台阶、突破发展壁障的企业群体,在投入品牌热情、积极性方面更突出。这说明,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要想化茧成蝶,会将品牌作为突破口和台阶。培育品牌是企业关心自身发展的结果,培育品牌必然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中国北宋年间(960-1127年,距今有1000多年)的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就有很强的品牌意识,其用一只兔子作为自身的形象代表,并在包装上印刷广告(现在企业所做的广告也无非如此):“收买上等钢条(质精良),造功夫细针(好工艺),不偷工(讲究诚信),民便用(产品功能特性满足消费者需求),若被兴贩,别有加饶(如果售卖还有优惠,即营销政策),请记白。”像这样完善的商品意识、品牌意识,在宋朝就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了。这说明中国企业并不缺乏商品意识、品牌意识,只是在漫长发展历程中落后了。因此,中国制造品牌不能妄自菲薄,要多增加来自中国制造历史的自信,但同时也要看到现实的问题,即目前与国外企业存在差距。
如今,中国的制造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一定地位。中国手表企业却用全球钟表市场83%的产量,换来全球钟表市场收入的5%,且进出口价格差距很大。
据中国钟表协会公布的《2015年1-12月中国海关钟表产品进出口量值》数据,机械表出口单价为21.5美元,进口单价为557美元。二者之间差异较大。假如这样的差异源于机械表是西方(如瑞士)传统精益机械制造的优质产业,那么中国钟表企业在电动表这类产品上总能有些优势吧?然而事实却并不如此。电动表出口单价为3.85美元,进口单价为57.4美元,差距依旧很大。
需真正保护品牌价值
面对如此境况,中国手表行业、手表企业应如何发展?这其中有产业结构、工艺结构、需求结构等方面的问题,但归根结底是,企业没有真正保护品牌的价值。
中国企业应该承认与国外企业的差距,也应看到中国品牌建设工作在加速进行。2013年-2015年的世界500强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分别有25、29、31家入围,虽然增长幅度不大,但中国企业确实在进步。
2015年,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顺差3.69万亿元。贸易顺差的存在说明一个国家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是受到欢迎的。如果中国企业能够拥有更好的品牌、更高的附加价值,贸易顺差可能会更多。中国企业要认识到,中国制造在国际上是有竞争力的,希望这一竞争力在未来能够变得更强、更有价值。
培育品牌归根到底是创造价值。品牌对人们而言有很多种解读,譬如一种文化现象、传播现象、形象符号、美学、艺术等。这些解读都是正确的,但其本质是研究顾客感知价值的科学,其他的表象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服务的。
品牌培育的试点企业、示范企业,在试点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把整个企业的资源、能力整合到同一系统中,通过系统、高效地管理,最终实现为顾客创造更高价值的目标。这是工信部所倡导的品牌培育的思路与方法。
政府与企业代表着各自不同的利益,但肩负的责任却是相同的。二者都在使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高的价值,在价值实现市场的转化后,生产得到持续运行。这是政府与企业共有的规律。
培育品牌最终要解决的是顾客的利益问题,并且在股东、政府、员工、合作伙伴、供应商等利益相关方之间寻找平衡点。平衡点找得适合,那其就是企业品牌培育的润滑剂、品牌上升的台阶。如果企业不能协调好这种利益,企业品牌(提升)就会受到阻碍。这是企业在品牌培育中需要关注的事情,唯顾客论的品牌培育是事倍功半的。
品牌是一种企业承诺
无论如何解读,如果企业不能持续地履行承诺,那么企业品牌就无法与顾客建立联系。假如品牌是一种承诺,那么培育品牌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增强企业履行承诺的能力。企业希望通过广告、网站、产品说明、宣传传播等手段让人们对企业产生怎样的认知,就是企业的承诺。企业必须时时恪守并兑现这样的承诺。
企业承诺了很多,每个企业都在承诺自身拥有精良的质量、良好的原料、严格的工艺、先进的设备、优秀的团队、良好的服务,这都是企业正在做的事情。顾客每感到一次企业承诺的兑现,对品牌的美好体验就加深一重。企业每违背一次承诺,就是在企业品牌账户上转走一笔资产。
企业兑现承诺不是靠少数部门就能解决的事情。营销公司、广告部、公关部、企业文化部都负有这样的责任,但企业的技术部、质量部、生产部、人力资源部等同样在为企业得以恪守承诺承担着责任。因此,培育品牌是企业各个部门都应参与进其中,并承担职责,建立科学的过程,协调各部门行动,进而实现品牌培育目标的过程。这就是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所做的事情。
试点企业、示范企业,都应建立这样的共识,即构建科学的品牌管理体系,实现在全流程提升顾客的感知价值。企业要尽可能地多用客观数据分析自身,客观数据比主观数据更能令企业感受到品牌实实在在的魅力。如市场占有率的变化、溢价水平的变化,与竞争对手、竞争区域的变化,进入新销售渠道、销售领域的变化。
希望试点、示范企业能在自己的企业中画出这条价值链,把品牌引向更有影响力的、世界级品牌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