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生命中没有什么比自由的成长更幸福的事,教育中也没有什么比剥夺这种自由成长权利更大的悲剧。所以推进新课改,敬业一定要科学,不能无视学生的个体需求而进行过度开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应当是爱岗敬业的全新内涵。
【关键词】无“微”不至;新课改;敬业;科学
先来看看我们一些教师的日常工作——
时间上,从早上七点到晚上十点多钟,不论学生自习课还是课间操,甚至住校生就寝,教师都要去“看”,学生时时处于教师的“责任心”监督之下。
教学上,备课周密,清楚地知道每节课要教什么、为何教和如何教,即使是最细微之处也替学生想到了;讲课细致,不厌其烦地把从问题到结论的每一个细节都讲得滴水不漏,把理解的问题全变成了记忆的问题;练习全面,唯恐漏了一种题型,少了一种解法,即使是同一类型的题目也要练上若干遍,全然不知绝大多数练习是无效劳动。教师完全成了教学的主宰者,甚至恨不得代替学生去学习。
不能不说这些教师的工作无“微”不至,十分辛苦,然而辛苦就是敬业吗?尤其是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
诚然,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教师的细致关心和热情帮助,需要教师不怕辛苦的敬业精神。但这种爱心一旦有缺陷,辛勤的劳动一旦不科学,就不一定能祈盼到最美好的结局,甚至不经意间还会衍生出一个个“美丽的错误”。
从学生的感受看,这种无“微”不至的辛苦,不少学生并不能理解,很多时候还会生出厌倦和反感来,用他们的话来说是“实在受不了这种无自由的爱”。可见它会引发学生对教育的逃避。
从教师的心态看,不做到无“微”不至,心里就不踏实。此心理状态源于对学生的不了解不信任。学生在这些居高临下的老师眼里始终是没长大的孩子,而不是一个有着学习自主权的人,更不是独立意义上的教育的主体。面对那么多充满个性的活生生的学生,事必躬亲的结果只能是疲于应付各种“到位”。对学生的了解和研究相应地减少了,教育者的内心当然就会不安,不去“看”学生“盯”学生,不去反复强调,如何放心得下?辛苦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安慰自己。
从工作的方式看,教育教学上这种无“微”不至过分强调了时间和量的积累,其实是在打“消耗战”、“疲劳战”,类似于广种薄收。这显然不是科学的工作方式,不仅使得不得要领的教育教学方式与题海无边的战术得以广泛应用,也使得学生有了再也减不掉的学习负担。难怪会出现“教师越是辛苦,学生负担越重”的悖论。当然,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还有其他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但教师不科学的工作方式所起的推波助澜作用也绝对不能忽视。
从实际的效果看,这种无“微”不至的辛苦实质就是“教育过度”,是变相的包办代替,结果有悖于教育的初衷。因为它剥夺了教育过程中本该多多益善的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的机会及自主学习发展的权利,也剥夺了学生承担人生各种责任的训练,把学生调教成循规蹈矩的“乖孩子”。当学生渐渐习惯这种不需要自己择食进食咀嚼消化的教育方式后,对教师就会产生极大的依赖性,自立自主的意识丧失,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无从谈起。
显然,这种无“微”不至,这种辛苦,违背了新课标的精神。所以推进新课改,敬业也要科学。
以前读过一本书,书名叫《你的教育生态了吗?》,这是一个教育的“外行”对当前教育的感悟。作者吴一舟是学生物的,他把“生态”的概念引入到教育领域,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透视教育,认为教育也存在着“生态环境”,也讲究“生态平衡”,更需要“生态保护”,而种种世俗的成才观、模式化的教育所引发的学生心理不健康、创造力低下等诸多问题,正是教育生态环境恶化的表现。教师科学的敬业正是这种生态教育理念的重要表现之一。教育的确需要教师辛苦敬业有所作为,但辛苦一定要有“道”,不能无视学生的个体需求而进行过度开发。教育也需要“无为”,需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智慧,更需要“可持续发展”。
科学的敬业首先要求教师必须牢固地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新观念。这是新课改最基本、最核心的教育理念,也是爱岗敬业的全新内涵。它要求每一位教师敬业时不仅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还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只有这样,新课程的实施才能高屋建瓴,学生的发展要求才能得到真正的尊重和满足。
科学的敬业要求教师在教育中必须以一种“无为在行,有为在心”(吴一舟语)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成长。生命中没有什么比自由的成长更幸福的事情,也没有什么比剥夺这种自由成长权利更大的悲剧。所以教育的最大功能不是想方设法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找寻到最适合那个学生的成长方法和成功之路,归还其思维、选择和尝试的权利,让他成为他应该成为的那个人。
科学的敬业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长期以来,教师一直是课堂上贡献者的角色。他们忙忙碌碌,辛苦于学生的接受学习、被动学习、机械学习,满足于学生的听懂学会。殊不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多的是知识的容器。新课改则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自身角色,从知识的辛辛苦苦的传授者转换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激发者、合作学习的参与者、探究学习的指导者,让学生从课堂的单纯的“消费者”真正成为努力付出的贡献者。
科学的敬业还要求学校必须彻底改变以时间和量的积累为主体的评价考核机制。必须要匡正这样一种观念,即不应该只看教师在教室里泡了多少时间,学生做了多少习题,而应该注重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注重教师给了学生多少自由发展的空间。教师也要明确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讲科学讲效率才是最好的敬业,自身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才是更高层次的敬业。
收稿日期:2010-09-14
【关键词】无“微”不至;新课改;敬业;科学
先来看看我们一些教师的日常工作——
时间上,从早上七点到晚上十点多钟,不论学生自习课还是课间操,甚至住校生就寝,教师都要去“看”,学生时时处于教师的“责任心”监督之下。
教学上,备课周密,清楚地知道每节课要教什么、为何教和如何教,即使是最细微之处也替学生想到了;讲课细致,不厌其烦地把从问题到结论的每一个细节都讲得滴水不漏,把理解的问题全变成了记忆的问题;练习全面,唯恐漏了一种题型,少了一种解法,即使是同一类型的题目也要练上若干遍,全然不知绝大多数练习是无效劳动。教师完全成了教学的主宰者,甚至恨不得代替学生去学习。
不能不说这些教师的工作无“微”不至,十分辛苦,然而辛苦就是敬业吗?尤其是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
诚然,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教师的细致关心和热情帮助,需要教师不怕辛苦的敬业精神。但这种爱心一旦有缺陷,辛勤的劳动一旦不科学,就不一定能祈盼到最美好的结局,甚至不经意间还会衍生出一个个“美丽的错误”。
从学生的感受看,这种无“微”不至的辛苦,不少学生并不能理解,很多时候还会生出厌倦和反感来,用他们的话来说是“实在受不了这种无自由的爱”。可见它会引发学生对教育的逃避。
从教师的心态看,不做到无“微”不至,心里就不踏实。此心理状态源于对学生的不了解不信任。学生在这些居高临下的老师眼里始终是没长大的孩子,而不是一个有着学习自主权的人,更不是独立意义上的教育的主体。面对那么多充满个性的活生生的学生,事必躬亲的结果只能是疲于应付各种“到位”。对学生的了解和研究相应地减少了,教育者的内心当然就会不安,不去“看”学生“盯”学生,不去反复强调,如何放心得下?辛苦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安慰自己。
从工作的方式看,教育教学上这种无“微”不至过分强调了时间和量的积累,其实是在打“消耗战”、“疲劳战”,类似于广种薄收。这显然不是科学的工作方式,不仅使得不得要领的教育教学方式与题海无边的战术得以广泛应用,也使得学生有了再也减不掉的学习负担。难怪会出现“教师越是辛苦,学生负担越重”的悖论。当然,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还有其他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但教师不科学的工作方式所起的推波助澜作用也绝对不能忽视。
从实际的效果看,这种无“微”不至的辛苦实质就是“教育过度”,是变相的包办代替,结果有悖于教育的初衷。因为它剥夺了教育过程中本该多多益善的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的机会及自主学习发展的权利,也剥夺了学生承担人生各种责任的训练,把学生调教成循规蹈矩的“乖孩子”。当学生渐渐习惯这种不需要自己择食进食咀嚼消化的教育方式后,对教师就会产生极大的依赖性,自立自主的意识丧失,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无从谈起。
显然,这种无“微”不至,这种辛苦,违背了新课标的精神。所以推进新课改,敬业也要科学。
以前读过一本书,书名叫《你的教育生态了吗?》,这是一个教育的“外行”对当前教育的感悟。作者吴一舟是学生物的,他把“生态”的概念引入到教育领域,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透视教育,认为教育也存在着“生态环境”,也讲究“生态平衡”,更需要“生态保护”,而种种世俗的成才观、模式化的教育所引发的学生心理不健康、创造力低下等诸多问题,正是教育生态环境恶化的表现。教师科学的敬业正是这种生态教育理念的重要表现之一。教育的确需要教师辛苦敬业有所作为,但辛苦一定要有“道”,不能无视学生的个体需求而进行过度开发。教育也需要“无为”,需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智慧,更需要“可持续发展”。
科学的敬业首先要求教师必须牢固地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新观念。这是新课改最基本、最核心的教育理念,也是爱岗敬业的全新内涵。它要求每一位教师敬业时不仅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还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只有这样,新课程的实施才能高屋建瓴,学生的发展要求才能得到真正的尊重和满足。
科学的敬业要求教师在教育中必须以一种“无为在行,有为在心”(吴一舟语)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成长。生命中没有什么比自由的成长更幸福的事情,也没有什么比剥夺这种自由成长权利更大的悲剧。所以教育的最大功能不是想方设法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找寻到最适合那个学生的成长方法和成功之路,归还其思维、选择和尝试的权利,让他成为他应该成为的那个人。
科学的敬业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长期以来,教师一直是课堂上贡献者的角色。他们忙忙碌碌,辛苦于学生的接受学习、被动学习、机械学习,满足于学生的听懂学会。殊不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多的是知识的容器。新课改则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自身角色,从知识的辛辛苦苦的传授者转换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激发者、合作学习的参与者、探究学习的指导者,让学生从课堂的单纯的“消费者”真正成为努力付出的贡献者。
科学的敬业还要求学校必须彻底改变以时间和量的积累为主体的评价考核机制。必须要匡正这样一种观念,即不应该只看教师在教室里泡了多少时间,学生做了多少习题,而应该注重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注重教师给了学生多少自由发展的空间。教师也要明确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讲科学讲效率才是最好的敬业,自身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才是更高层次的敬业。
收稿日期:201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