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袖清风 活得踏实(散文)

来源 :北京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yal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是外婆九个孩子中唯一长成的孩子,其余的孩子都夭折了。说起母亲,不得不提起外婆。小时候听外婆说,家里很苦,外婆年轻时是从安徽蒙城县被卖到安徽怀远县马城孝义乡我外公家的,就一直跟着外公过日子,过了一辈子。外婆不识字,所以命运对她来说,是没办法三言两语说得清的。至于外婆的那几个孩子是怎么没的,是男是女,母亲也很少跟我们提起,因为提起来实在没有什么好说的。
   外婆到晚年七八十岁的时候脑子不太好使,她也没有痴呆,就是整天糊里糊涂的,总觉得母亲没有给她吃饱饭。我年少时不理解她,后来成熟些就有些明白,一个女人生下九个孩子,如果只留下来一个,那种伤心的痛是没法向外人道说的,只有憋在心里,但她作为母性的本能和对孩子的情感却不会减少。外婆一直跟着母亲生活,带着我们兄妹四个。我们那时候年龄尚幼,尚不能理解大人的苦痛。所以到后来,外婆晚年的脑子有些问题时,就自然觉得顺理成章了。
   听母亲说,外婆曾经奶过一对双胞胎,比母亲年龄小,算是养子,但是成年后他们认亲母就回去了,很少来我家看外婆。我都见过,虽算远房,也叫他们舅舅,两个双胞胎舅舅长得很像。
   双胞胎舅舅之中的哥哥家,生下来的孩子也是一对双胞胎,跟他们的父亲一样,两个很相像,我一直分不清那两个孩子哪个是哥哥哪个是弟弟。因为他们的孩子眼窝有点深陷,我们兄妹经常暗地里称呼他们“毛客眼”。这个称呼怎么来的,我也说不清,总之小兄弟俩长得像极了。每次他们跟着舅妈来我家,我们就说“毛客眼”又来了,挺好笑的,但并没有恶意,毕竟我们当时也都是十多岁的孩子。
   那时候我们的家境也不好,但是每次舅舅或舅妈来,母亲总要拾掇一些我们穿旧的衣裳让他们带回去给孩子穿。除了那对“毛客眼”,舅舅家还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连双胞胎共四个孩子。父辈中的那对双胞胎里,有一个舅舅是我外婆奶大的,不好意思来,每次就让舅妈来。舅妈来我家常常空着手,很少会带礼物。但母亲还是一样,把家里能用的吃的穿的都给她带回去。那些年下来,母亲也算接济着把他们家给带起来了。
   这话有点远,但我还是顺便提一下。外婆还曾认养过一个干女儿,我们孩子们管她叫大姨。大姨守寡早,带着一儿一女过日子。虽说是干女儿,但是对外婆很孝顺,每到逢年过节,或者一些有说头的日子,例如六十六岁吃块肉啦之类的日子,大姨都要带上肉呀鱼呀地来看外婆,或者给她做件新衣裳。她一年里会来个四五趟,过得时间长些就顺便带着我们玩。我们见她来,总是没大没小的,爬到她身上去听她讲古。她也没脾气,对我们兄妹们都很好。她手巧,常常顺带做双鞋子,或者缝些冬令棉衣什么的,她到我家一住下来,就把这些活做完再回去。外婆八十岁过世后,她哭得像泪人一样,特意从寿衣店买来纸人做成的侍女,把自己的手指咬破,在纸人的眼睛上滴上鲜血,说是这样就可以睁开眼能使唤侍候外婆了,还给纸人起了个名字叫春兰,说是专门去服侍外婆的。她做这些的时候,好像是天经地义的。外婆一生不识字,好饭菜没有吃过几口,没享过多少福,临终时有这样一个有情有义的干女儿,做到这样,也算欣慰。
   话又回来说,母亲这样九子一成就成了独养女儿,外公那时候家境贫困,老弟兄四个,也就只活她一个孩子。母亲几岁到祖父家开始做童养媳的,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母亲是做童养媳到父亲家的。祖父家有些田地,我曾祖(我们称呼太太)是乡绅,家里有宅院私塾什么的。家族里穿衣特别讲究,母亲说平日里穿得也像登台(家乡俗话,就是像唱戏出场一样隆重),我祖父到九十岁了还见新不穿旧,倒是能体现一些祖上遗风。
   母亲和父亲的家都在一个乡里,两家住的地方不是太远,隔三四里地,母亲还是可以经常回到自己的家里去。父亲是祖父的长子,等到母亲成年,和父亲有了第一个孩子即我的哥哥时,父亲就当兵去了。
   母亲年幼时读书成绩很好,她只读过三年书,那时候时兴跳级。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从一年级跳到三年级再跳到五年级。上到五年级参加毕业考试的时候,她把试卷都做完了,以为老师还是会像往年一样,到每个学生的座位上去收卷子。她是第一个交卷,做完后把考卷放在座位上就走了。结果其他同学的试卷都交上去了,她的考卷没人收。最后只有她没有考试分数,再加上外公外婆是上岁数了才养的她,外公外婆在家里也没人照顾,母亲就此结束了学业。母亲提起这事的时候,看上去轻描淡写的,我总感觉她心里也是十分的难受,但当时家里的条件就这样,这也是没法子的事情。
   母亲的聪慧还是得到了乡邻的认可。母亲十八岁时开始做安徽怀远县孝义乡的乡长。她说那时候下乡基本是骑马,到老乡家吃饭,都是自己掏钱,哪像现在不给钱就随便吃人家的。大饥荒的时候,母亲每次检查工作回来都很晚,常常是不知什么时候能回来吃上饭。粮食本来就少,再加上供应不够,回来晚了没饭吃就只能让肚子饿着。母亲的人缘好,十里八乡都知道母亲的为人,乡亲们都敬重她。回来晚了,食堂的阿姨偷偷地把馒头藏在怀里递给她,她说那年月,就是靠这些馒头活了下来。有次下雪天,她忙完工作,连夜提着一袋米给住在山里的外公送去,因为没吃的,外公已经饿了好几天了。她说如果没有这袋米,外公怕是要饿死了。
   以前听母亲说起这些往事的时候,我就想,年轻时候的母亲一定受过不少苦,但她骑在马上的样子一定也很威风。母亲生得端庄,年轻时很俊秀,虽说穿得素朴,但衣裳穿起来显得人很俏。家里有母亲年轻时的照片,和父亲在一起,父亲身穿戎装笔挺地站着,手上戴着一副白手套;母亲静静地坐在那里,实在是好看。
   但母亲受的苦难却是刚刚开始。年轻的父亲因为癌症去世,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全压在了母亲的身上。记得母亲说起她把父亲从上海的医院里乘火车往老家安徽运回的时候,父亲已然过世。那年月路途远,母亲没有其他法子把父亲运回家,只能乘火车。那是1973年,母亲带着父亲一起坐火车,但又不能让人知道他已经过世,只能忍住眼泪,强撑着把父亲一路带回老家。一路上她把父亲用过的脸盆用具都扔了,回到家里,母亲这才哭出声来。    自那以后,抚养我们四个未成年孩子的重担就压在母亲一个人的身上。每逢过春节的时候,母亲都不吃饭,自己跑到房间去,问她,她说困了要睡一会儿,其实是在偷偷地哭,不想让我们知道。父亲去世时,我们兄妹中最大的哥哥才十二岁,我最小六虚岁。我们没法理解母亲那时的艰难和悲苦。
   家里在吃饭的时候,母亲常常都离我们远远的自己吃,因为菜不够。家里只有母亲一个人的工资,所以吃咸菜的时候很多,母亲给它起个名字叫“打不离硬上”。一旦哪天煮了鱼,我们四个孩子很快就把鱼身子给抢着吃了,母亲看着盘子就说,我爱吃鱼头。几十年后,母亲才说,鱼太少不够孩子们吃,她只能吃鱼头。
   尽管这样,母亲还是会伸出援手帮助别人。母亲所在的单位是水利局下属的仓库,是一个小规模的转运站,离附近农村很近。有时候单位大门开着,就会有人进来卖些零杂东西什么的。
   有次来了一位要饭的妇女,我印象很深,她约摸三十岁的年纪,一张黝黑瘦削的脸,身子骨单薄得很,穿件土蓝色的衣裳。她来的时候总背着半麻袋干硬的馒头和谷米之类的食物,她跟母亲说,这些都是她要饭要来的,吃不完,能不能用这些干馒头给她换点钱,她跑了很多家都没卖掉,她真的很需要钱。母亲就拿出秤把干粮称上,称完后给她一点钱,她就千恩万谢地走了。过些日子她还来,还是半麻袋左右的馊馒头干稻谷什么的,母亲还给买下来,切切剁碎,用来喂鸡,这样干粮也不致糟蹋。如此,要饭的妇女不间断地过来,我们家的鸡也喂得肥肥的。要饭的妇女这样持续了有一年半之久,就再没来过,不知道她后来怎样了。母亲说过此事,她说别人要饭不容易,要看人脸色,要受人欺负,还担心狗咬。要多了馒头干了馊了都没法吃,如果不是穷,谁愿意去要饭呢?她想多要饭多换钱,就给她换点吧。
   这样我们每到中秋,母亲养的鸡,也是我们孩子们期盼很久的鸡就可以宰着吃了。我们再也不用想办法把鸡塞到石头缝里,等待雨天,说鸡淋雨淋死了;也不用扔进河里说鸡淹死了。为了想吃一只鸡,我们绞尽脑汁,想尽了招数。现在这些鸡可以让母亲的善心得到回报。我们回家还可以吃到肥肥的老母鸡下的鸡蛋,母亲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着生活的美好。
   母亲的单位每到年终的时候或者过几年都会给职工评级,母亲有两次机会都可以上调一级工资,但她都让给了别人。同事问她为什么,她说让给的那个人家里困难,平时工作积极,踏实、任劳任怨,我当干部的,理应把这些让给他们。何况多点钱,别人也可以养家小,都不容易,我们的日子不都是亲戚邻居帮衬着过来的吗?不能忘了这些。后来还有一次调级机会,母亲也让给了别人。我知道母亲有几次调级机会都让给了别人,对她来说都习惯了。她始终没有忘记的是党费,她按时交,从未落下过。我不是共产党员,但我母亲是,她十八岁入党,始终忠诚于自己的良心和品格。
   渐渐地我们都长大了,母亲看到哥哥姐姐都一天天成熟起来,想到未来的工作问题,就调到一个新单位,负责行政后勤,也就是当时热门的行政部门,分管福利分房。
   我记得刚搬到新单位的时候,每到晚上家里总会不断地有人前来送礼,但母亲都是婉言谢绝,一个不收。有的人则在背后说母亲的闲话,说三道四;还有耍横的,找茬找到我家,看我母亲软弱打了起来,外婆看不过,上前劝架,结果外婆被打得鼻青眼肿,躺了好多天,母亲只能忍气吞声。等到大家的房子分配下来,很多人对母亲的看法大为改观,从敌视到尊敬,母亲再次赢得了新单位同事的尊重。写到这里,我忽然觉得眼眶禁不住湿润润的,也许到今天我才懂得自己的母亲。我那时养的猫在母亲分房期间被人扔进水池里,让我伤心了好些天,它是我养了多年的好伙伴,叫咪咪。从那以后我就不愿再养猫了,因为受不了失去的痛。
   母亲和父亲去世多年后的一件事也令人称奇。母亲多年一直很少到父亲的坟前,尽管每到清明我们会去给父亲烧纸钱。母亲说父亲不该丢下她和一群孩子自己先走。这样,母亲在二十多年后,快到退休的时候,就是五十九岁那年的某一天,她晚上做梦,梦到父亲给她送来一沓钱。早晨醒来她把梦里的事情说给姐姐听,姐姐说这只是梦而已。两日后,母亲去买彩票,两元一张的那种体育彩票,买了三张,其中一张中了一台拖拉机,卖掉后有了一万元。母亲说这是父亲送给她的钱,从此后,母亲的生活不再拮据。
   也许母亲的含辛茹苦感动了上天。我们的一位老邻居说,这要在从前,像你母亲这样,是要树贞洁牌坊的。时代过去了,但操守还在,真情不变。
   母亲退休后,日子过得比较悠闲。我每次问她,你后悔吗?她说不后悔,她说两袖清风,活得踏实。这是母亲晚年的写照,她只是中国千千万万母亲中的一位,我爱我的母亲,我为母亲骄傲!
  责任编辑 王 童
其他文献
季栋梁这部中篇小说的标题,无疑来自《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这首旨在表现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情的诗作的起首句,即是“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所谓“行行重行行”,意即远行的人一直在往前走,离后面的送别者越来越远了。但就所写题材而言,季栋梁的这个中篇小说,却很显然与男女相思之情无关。那么,一个与男女之情无关的中篇小说,为什么要命名为“行行重行行”呢?我想,恐怕只能从男主人公八碗那一再遭遇的人
记忆中,外公的老家种着很多橘子树。橘子树四季常青,枝叶茂密,春季开花,秋冬黄果累累。外公在闲暇时总喜欢照料那些树。秋天的时候,橘子熟了,外公就会站在院子里,望着黄黄的橘子,开心地笑着。  每到橘子丰收的时候,外公便会请村民们一起帮忙摘橘子,然后把橘子装在大卡车上,卖给橘子贩子。这也是每年外公最开心的时候。看着村民赞不绝口地吃着自己种的橘子,外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我却高兴不起来,看着那些光秃秃的树枝
面对夫家遗弃,一个都市女孩的另类抗争,荒唐而又悲壮,主人公在努力证明自己的同时也丧失了自我,令人唏嘘……一  “哐啷——!”  伴随着清脆的响声,那尊青翠和粉彩相间的《出水芙蓉》琉璃摆件在地板上四分五裂。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芙蓉即荷花,是蓝辛最喜欢的花。这尊琉璃摆件是蜜月旅行时从台湾带回来的,出自闻名遐迩的琉璃工坊,由蓝辛最喜欢的台湾女星杨惠珊亲制,造价4000台币,被她奉为至爱。现在
同学们,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严格确定的现象十分有限,不确定的现象(随机现象)却是大量存在的。概率是对随机现象的一种数学描述,用来刻画随机现象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概率可以帮助人们对一些随机现象做出预测和判断,为人们合理、理性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是客观存在的,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把试验次数很大时事件发生的频率作为其概率的估计值,频率与概率分属于不同的数学分支,但它们之间的联系
十几年下来,我感情积蓄不丰,但也绝非一张白纸,断续地谈过几场恋爱,不过有关我的恋爱,基本上属于独角戏的一类。那些我所倾慕的对象,无非是这一幕幕戏中,用到的道具而已。说白了,恋爱史即暗恋史,同时也就是单身史吧。  首场暗恋,发生在我七岁的时候,当时,我看到九宫格里,汉字笔画稀疏,像一个很大的铁笼子豢养着一只瘦削的鸟;当时我年纪幼小,功力甚浅,只能制造出这些瘦骨嶙峋的鸟。笔画繁琐些的,就没有能力制造了
主持人语  又是一年新春至。送走不平凡的庚子年,我们迎来了一个新的开始。  过去的一年里,尽管疫情突发,但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与期盼从来没有缺席。中秋节的葡萄、月饼,春节的福字、春联,元宵节的花灯、元宵,无不寄托着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祝祷。我国幅员辽阔,因此,各地对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不尽相同,表现出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今天,初初就带大家走进八(下)第一单元,去感受各地不同的风俗民情,体验其中
2020年是联合国成立75周年。联合国大会举行纪念峰会,通过《纪念联合国成立75周年宣言》,重申对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平、正义、性别平等等方面的承诺。目前,没有任何其他全球性组织拥有联合国的合法性、号召力和制定规范的影响力。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与国际法是构建一个更加和平、繁荣和公正的世界不可或缺的基础。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联合国的基本情况吧。  出生日期:1945年1 0月24日  家庭住址:
1. 侧卧冲锋型  2. 婴儿蜷缩型  3. 脸朝下摊大饼型  4. 头枕手摊大饼型  5. 仰臥思考型  6. 熊抱枕头型  1.冷静腹黑的执行者  睡觉时侧卧,手臂伸向前方,像是扛着枪要冲锋陷阵的样子。这样的人遇事很理智,一旦做出决策就一定会认真执行,不达目的不罢休。  2.细腻敏感的玻璃心  这是典型的自我保护姿势,也是小婴儿在妈妈肚子里时的姿态。这样的人一般没什么安全感,不管外表看起来是多
这是一部好读、耐看的爱情小说。  说它好读,是从其人物关系及情节设置而言的。可能与作者的专业编剧身份相关,这是一部剧本味很浓的小说,人物关系相当纠结。男主角文江翰是女主角方颜的合法丈夫,但他们的婚姻是假的跨国婚姻,目的是让方颜顺利拿到绿卡,而后和自己的男友李泽铭结婚。这一设计来自李泽铭的姐姐李泽慧,而李泽慧又是文江翰的前夫,拿到绿卡后的方颜却爱上了文江翰并放弃了绿卡。这组纠结的人物关系确保了小说悬
吴谨言,1990年出生在四川都江堰,10岁考进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学习芭蕾舞。2007年,她到中央芭蕾舞团工作,在那里一跳就是两年。  因受伤转行学表演  18岁那年,吴谨言跟着团里去南方演出。有一次在台上练功,一个大跳下来,脚面的骨头一声脆响,吴谨言就有种“塌陷”的感觉。“随行医生为了不耽误晚上的演出,给我打了一针封闭,开了止疼药,把我的脚包得跟个包子一样。我跟男演员借了一双40码的软鞋,就上去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