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一个人的成长是会受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等教育形式的影响的,学校教育是人才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则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因为家庭教育是习惯形成的学校,父母是习惯形成的老师,而良好的习惯往往会形成良好的性格并进而形成其能力。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影响很大,表明了家庭教育在教育过程里的重要性。
关键词家庭教育、影响、习惯形成、能力培养、重要性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日本.福泽渝吉
其父如讲求礼节,从小教子,则其子到老年都举止符合礼仪,懂得与人交往的原则,具有威信仪,就是其父从小教育的成效。
--——日本.贝原益轩
父母是我的领路人,带领我迈进了知识的大门。
——中国.佚名
人的成长,必须接受教育,才能成长为一个人才。学校教育是规模性教育,是人才成长的摇篮,但家庭教育则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我国的教育体制是国家统一办学为主,因此其生源的选择就必然采取封闭式的,由小学到中学升到大学,其组成结构是一个正立的三角形,越往上面,其空间就越窄,乃至于人们称大学为象牙塔,称上大学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就是我国教育的现状,当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教育日益发展,我国高校普遍扩大招生,于是能进入大学深造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毕竟不可能每个人都能上大学,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参与社会就业,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成为可用之才,所以说,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就更显现其重要性了。
纵观古今中外,成功人士在成为名人、伟人之前,都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如周恩来,其母陈氏以严格的家教来约束孩子,经常讲那些抗暴起义的古代传说,使他形成了反抗家长专制的梦想;而其奶妈则常常告诉他有关农民的生活,形成了他的民主思想。吴小莉是公众熟知的媒体名人,家庭里受到其母亲的影响最大,据她自述,她的职业病,即对人的好奇心和许多事都勇于尝试,皆缘自母亲的影响。这些人的幼年、少年时期在家庭中处处受到父母的关爱,在心灵上受到了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他们懂得去关爱他人,尊重别人,充分体现了家庭是习惯形成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的理念。
婴儿出生后最初接触的环境是家庭环境,最初接触的人是父母,因此父母就成了人类最早的老师,父母也就成了最自然的教育者。面每个人的学习,生活,都是从模仿开始的,积累一定感知以后才能成为个人的知识和应对的能力。例如:父母孝敬自己的父母,孩子将来也会孝敬他们;演员的孩子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演技;画师的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也学会了画画技法;在这样的基础上,孩子慢慢地具有了创造性。
年少的孩子,就像幼小的树枝很软,有弹性,其可塑性强,他们常常按照所观察到的行为来行事,这是因为儿童所观察到的行为对他们自己的行为发生影响,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A.Bandura)提出的观察学习的概念,是指通过对他人的行为习惯,处事方式及结果的观察来进行的学习。班杜拉的实验是:通过儿童观看成人玩金属玩具和充气塑料娃娃的不同情况,观察儿童所发生的行为的过程。首先把被试儿童分为两组,一组观看的内容是,成人装配金属玩具一分钟后,开始用拳头打塑料娃娃,坐在娃娃身上,用木槌捶它,用脚踢它,
同时还喊着“打倒它”;另一组儿童观看的则是:成人安静地坐着摆弄金属玩具,根本不去碰充气塑料娃娃。然后,把两组儿童合在一起,让每个儿童都和充气娃娃玩。结果发现,那些观看到成人有侵犯性行为的儿童则都表现出对娃娃有侵犯性行为,而目睹成人安静地装配金属玩具的儿童则很少表现出对娃娃有侵犯性行为。由此可见,如果我们不希望孩子习得哪些行为,首先要保证我们自己不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而希望孩子习地的行为或良好的习惯,我们首先要做出榜样,这充分地体现了身教重于言教,体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抓好家庭教育。
首先、 为人父母者要培养孩子具备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性格。有人说,性格是天生的,其实并非如此,人生下来,根本没有性格差异,性格是生命力在顺应环境条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也就是说性格是人的生命力作为生存能力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姿态,就如同一棵小树,当它被大石头压住不能笔直向上长时,它就会斜长出来,去获取阳光,雨露。而不同的性格在现实生活能力方面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譬如直爽性格的人容易被他人所接受,社交活动范围自然广泛得多,那么就会有走向各种人生道路的可能性;而孤僻性格者,其社交活动范围就会狭窄些,因为他的行为古怪,让人难以接受,而且做事不愿与人直接配合处理,让人不知所措,结果往往半途而废,走向人生的道路可能一直处于封闭状态,由此看来,性格往往就代表着能力,良好的性格培养就可以改正坏习惯,使他们的人生之路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其次、 要培养孩子的能力。家庭是培养孩子能力的最佳处所,当孩子与父母接触时,他们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去学习为人处世的能力当孩子能理解他人的心情,增强感觉,掌握物种习性,也就在日常活动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不管哪一种能力都可以通过培养而使之形成,诸如“与人相处、交往的能力,明辩是非的能力等等”。由此孩子就具备生存,生活的能力。
再次、 父母对孩子要多一些赞美,少一指责,即给孩子以鼓励的“生长素”。赞美孩子会使他们努力向上,也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其实孩子因为头脑里尚无既[定的理论束缚,思考起来思维相当广阔,对事物常有出人意表的理解和没察力,当你经常的赞美,也许他成长后真的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才,如果你一味地指出他的缺点和不足,那么孩子就会以为自己一无是处,缺少自信,自然也就活不出朝气和勇气。自信心对于人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个缺乏自信心的人,便缺乏了在各种能力发展上的主动积极性,那么人的各项感官与功能及其综合能力的发挥就肯定不充分了。例如,地中外都曾有过这样的实验:在同一所学校,相同的教师上课,如果将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班级学生当问题班级学生来教,而将一个成绩较差的班级学生当作优秀学生班级来教。一段时间下来,会发现原来成绩差距很远的两个班级的学生竟然相关无几了,其原因在于差班学生受到不明真相的老师对他们所持信心的鼓励,因此学习积极性大增,而原来优秀班级的学生则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怀疑的影响,自信心被挫伤,致使学习态度转变,影响了学习成绩。因此说,自信心就如同人能力的催化剂,将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将各部分功能推到最佳状态,使人高水平发挥能力,而这样的重复,会将人的能力提到一个新的水准。像一些伟人,名人,他们往往是在超凡的自信心的驱动下,敢于对自己提出高要求,并鼓励自己不断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因此对孩子多一些赞美,少一些指责,是一个人成长的“生长素”。
又次、 家庭教育里父母要把爱子和教子结合起来,切忌“无教而有爱”,也不能“爱而不教”,过分溺爱和放纵孩子,都可能是导致孩子性格发展不良,从而缺乏忍耐性和适应性,这很不利于其成长。父母对孩子的爱应是“爱得其所,爱得有方”,从而使孩子在爱心中成长。
最后、 父母与孩子相处时应处于平等的位置,作为父母要放弃高姿态,和孩子一起前进,一同成长,这就如同白色的鸟飞入了一片雪白的芦花丛中,浑没有了踪迹,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总用成人的理念去教育孩子,必然会如“乌鸦入芦花”一样不和谐,无法和孩子融洽相处,孩子也就无法理解父母的想法,这样孩子也就很难教育好了。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孩子的成长,学校教育有其重要性,社会教育也有很大的影响,但家庭教育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当父母亲给孩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时,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就会成长为我们所期待的人才。
参考资料:
《心理健康》第二版 主编 边玉芳本 2005、1
《性格与人际关系》---刘天雄
关键词家庭教育、影响、习惯形成、能力培养、重要性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日本.福泽渝吉
其父如讲求礼节,从小教子,则其子到老年都举止符合礼仪,懂得与人交往的原则,具有威信仪,就是其父从小教育的成效。
--——日本.贝原益轩
父母是我的领路人,带领我迈进了知识的大门。
——中国.佚名
人的成长,必须接受教育,才能成长为一个人才。学校教育是规模性教育,是人才成长的摇篮,但家庭教育则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我国的教育体制是国家统一办学为主,因此其生源的选择就必然采取封闭式的,由小学到中学升到大学,其组成结构是一个正立的三角形,越往上面,其空间就越窄,乃至于人们称大学为象牙塔,称上大学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就是我国教育的现状,当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教育日益发展,我国高校普遍扩大招生,于是能进入大学深造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毕竟不可能每个人都能上大学,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参与社会就业,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成为可用之才,所以说,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就更显现其重要性了。
纵观古今中外,成功人士在成为名人、伟人之前,都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如周恩来,其母陈氏以严格的家教来约束孩子,经常讲那些抗暴起义的古代传说,使他形成了反抗家长专制的梦想;而其奶妈则常常告诉他有关农民的生活,形成了他的民主思想。吴小莉是公众熟知的媒体名人,家庭里受到其母亲的影响最大,据她自述,她的职业病,即对人的好奇心和许多事都勇于尝试,皆缘自母亲的影响。这些人的幼年、少年时期在家庭中处处受到父母的关爱,在心灵上受到了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他们懂得去关爱他人,尊重别人,充分体现了家庭是习惯形成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的理念。
婴儿出生后最初接触的环境是家庭环境,最初接触的人是父母,因此父母就成了人类最早的老师,父母也就成了最自然的教育者。面每个人的学习,生活,都是从模仿开始的,积累一定感知以后才能成为个人的知识和应对的能力。例如:父母孝敬自己的父母,孩子将来也会孝敬他们;演员的孩子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演技;画师的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也学会了画画技法;在这样的基础上,孩子慢慢地具有了创造性。
年少的孩子,就像幼小的树枝很软,有弹性,其可塑性强,他们常常按照所观察到的行为来行事,这是因为儿童所观察到的行为对他们自己的行为发生影响,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A.Bandura)提出的观察学习的概念,是指通过对他人的行为习惯,处事方式及结果的观察来进行的学习。班杜拉的实验是:通过儿童观看成人玩金属玩具和充气塑料娃娃的不同情况,观察儿童所发生的行为的过程。首先把被试儿童分为两组,一组观看的内容是,成人装配金属玩具一分钟后,开始用拳头打塑料娃娃,坐在娃娃身上,用木槌捶它,用脚踢它,
同时还喊着“打倒它”;另一组儿童观看的则是:成人安静地坐着摆弄金属玩具,根本不去碰充气塑料娃娃。然后,把两组儿童合在一起,让每个儿童都和充气娃娃玩。结果发现,那些观看到成人有侵犯性行为的儿童则都表现出对娃娃有侵犯性行为,而目睹成人安静地装配金属玩具的儿童则很少表现出对娃娃有侵犯性行为。由此可见,如果我们不希望孩子习得哪些行为,首先要保证我们自己不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而希望孩子习地的行为或良好的习惯,我们首先要做出榜样,这充分地体现了身教重于言教,体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抓好家庭教育。
首先、 为人父母者要培养孩子具备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性格。有人说,性格是天生的,其实并非如此,人生下来,根本没有性格差异,性格是生命力在顺应环境条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也就是说性格是人的生命力作为生存能力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姿态,就如同一棵小树,当它被大石头压住不能笔直向上长时,它就会斜长出来,去获取阳光,雨露。而不同的性格在现实生活能力方面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譬如直爽性格的人容易被他人所接受,社交活动范围自然广泛得多,那么就会有走向各种人生道路的可能性;而孤僻性格者,其社交活动范围就会狭窄些,因为他的行为古怪,让人难以接受,而且做事不愿与人直接配合处理,让人不知所措,结果往往半途而废,走向人生的道路可能一直处于封闭状态,由此看来,性格往往就代表着能力,良好的性格培养就可以改正坏习惯,使他们的人生之路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其次、 要培养孩子的能力。家庭是培养孩子能力的最佳处所,当孩子与父母接触时,他们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去学习为人处世的能力当孩子能理解他人的心情,增强感觉,掌握物种习性,也就在日常活动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不管哪一种能力都可以通过培养而使之形成,诸如“与人相处、交往的能力,明辩是非的能力等等”。由此孩子就具备生存,生活的能力。
再次、 父母对孩子要多一些赞美,少一指责,即给孩子以鼓励的“生长素”。赞美孩子会使他们努力向上,也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其实孩子因为头脑里尚无既[定的理论束缚,思考起来思维相当广阔,对事物常有出人意表的理解和没察力,当你经常的赞美,也许他成长后真的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才,如果你一味地指出他的缺点和不足,那么孩子就会以为自己一无是处,缺少自信,自然也就活不出朝气和勇气。自信心对于人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个缺乏自信心的人,便缺乏了在各种能力发展上的主动积极性,那么人的各项感官与功能及其综合能力的发挥就肯定不充分了。例如,地中外都曾有过这样的实验:在同一所学校,相同的教师上课,如果将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班级学生当问题班级学生来教,而将一个成绩较差的班级学生当作优秀学生班级来教。一段时间下来,会发现原来成绩差距很远的两个班级的学生竟然相关无几了,其原因在于差班学生受到不明真相的老师对他们所持信心的鼓励,因此学习积极性大增,而原来优秀班级的学生则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怀疑的影响,自信心被挫伤,致使学习态度转变,影响了学习成绩。因此说,自信心就如同人能力的催化剂,将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将各部分功能推到最佳状态,使人高水平发挥能力,而这样的重复,会将人的能力提到一个新的水准。像一些伟人,名人,他们往往是在超凡的自信心的驱动下,敢于对自己提出高要求,并鼓励自己不断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因此对孩子多一些赞美,少一些指责,是一个人成长的“生长素”。
又次、 家庭教育里父母要把爱子和教子结合起来,切忌“无教而有爱”,也不能“爱而不教”,过分溺爱和放纵孩子,都可能是导致孩子性格发展不良,从而缺乏忍耐性和适应性,这很不利于其成长。父母对孩子的爱应是“爱得其所,爱得有方”,从而使孩子在爱心中成长。
最后、 父母与孩子相处时应处于平等的位置,作为父母要放弃高姿态,和孩子一起前进,一同成长,这就如同白色的鸟飞入了一片雪白的芦花丛中,浑没有了踪迹,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总用成人的理念去教育孩子,必然会如“乌鸦入芦花”一样不和谐,无法和孩子融洽相处,孩子也就无法理解父母的想法,这样孩子也就很难教育好了。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孩子的成长,学校教育有其重要性,社会教育也有很大的影响,但家庭教育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当父母亲给孩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时,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就会成长为我们所期待的人才。
参考资料:
《心理健康》第二版 主编 边玉芳本 2005、1
《性格与人际关系》---刘天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