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數学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点学科,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灌输式”、“一刀切”式的教育教学方式已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及人才培育的需求。如何更好地开展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已是教师普遍关注的话题。而分层教学法的出现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师指明了道路,它尊重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是推动因材施教教学实施的有力保障。基于此,本文从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工作经验出发,针对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一番个人看法的阐述,以期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法;合理分层;分层提问;分层作业
分层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依据学生的差异性对学生进行分层,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施以恰当、合理的指导,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组织形式。它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很好地突破以往教学中忽视学生差异性的局限,使不同层次、能力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取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为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应从自身学科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究分层教学法的有效实施策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使其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乐趣,为枯燥的数学教学注入无限生机与活力。
一、从学生差异性出发,合理地进行分层
开展分层教学的依据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个体间存在有一定的差异性,具体体现在学生的性格特征、思维方式、学习能力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全方位地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实现均衡、全面的发展,从而不断优化数学学习的效果。
例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相关因素,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级。A层级是数学基础好、学习态度积极、接受能力强的;B层级是数学基础一般、学习态度良好,接受能力一般的;C层级是数学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在对学生分层时,首先要确保学生的自尊心不受到损害。完成分层后,为了更好地促进差生的转换,教师可以按照2:3:1的比例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从而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此一来,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地分层,不仅使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学生,还为分层教学提供了依据,使数学教学得以顺利进展下去。
二、设计分层提问,激发学生学习信心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关注度的重要途径和方式。然而问题的设置也要讲求合理性。在开展分层教学活动中,为了满足不同能力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分层型的提问,针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简单要求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即可;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增加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为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巧妙设计分层型的课堂提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以“平面直角坐标系”这部分内容为例,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活动后,为了检验学生的成果,我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解答: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特征和组成要素是什么?每一象限内的点有何不同?数轴上的点与坐标是什么关系?让学生思考、解答。前两个问题都是基础类的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特征及每个象限点的特征可以得出结论。而对于最后一个相对抽象的问题,我将它抛给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思考二者的特征来得出答案。这样一来,通过分层提问的设置,不仅帮助学生很好地巩固了所学知识,还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设计分层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提高
课后作业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途径和方式。在开展分层教学活动时,教师也应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给学生设置分层型的作业。作业的布置可以分为课内巩固和课外拓展延伸两种。课内巩固是针对所学基础知识而设置的一些习题,此类作业要求学生全部完成;课外拓展延伸是可选择性的作业,这种类型的作业难度相对较大、综合性较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性的完成。为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设计一些分层型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提高,使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和发展。
例如,以“二元一次方程组”这部分内容为例,完成教学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两种类型的作业,一类是基础型习题,包括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如何判定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如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等等,题目比较简单,是针对全体学生设计的,意在帮助学生巩固本课所学知识。还有一类是拓展提升类的题目,要求学生设计一道与生活有关的、涉及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习题。这类题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解答。如此,通过设计分层型的课后作业,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总之,分层教学作为一种尊重学生差异性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对优化教学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所在,积极探究分层教学法的有效实施策略,开展因材施教教学,为实现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李虹.浅议初中数学中的分层教学策略[J].中华少年,2016
[2] 李瑞.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8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法;合理分层;分层提问;分层作业
分层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依据学生的差异性对学生进行分层,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施以恰当、合理的指导,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组织形式。它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很好地突破以往教学中忽视学生差异性的局限,使不同层次、能力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取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为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应从自身学科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究分层教学法的有效实施策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使其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乐趣,为枯燥的数学教学注入无限生机与活力。
一、从学生差异性出发,合理地进行分层
开展分层教学的依据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个体间存在有一定的差异性,具体体现在学生的性格特征、思维方式、学习能力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全方位地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实现均衡、全面的发展,从而不断优化数学学习的效果。
例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相关因素,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级。A层级是数学基础好、学习态度积极、接受能力强的;B层级是数学基础一般、学习态度良好,接受能力一般的;C层级是数学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在对学生分层时,首先要确保学生的自尊心不受到损害。完成分层后,为了更好地促进差生的转换,教师可以按照2:3:1的比例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从而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此一来,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地分层,不仅使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学生,还为分层教学提供了依据,使数学教学得以顺利进展下去。
二、设计分层提问,激发学生学习信心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关注度的重要途径和方式。然而问题的设置也要讲求合理性。在开展分层教学活动中,为了满足不同能力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分层型的提问,针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简单要求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即可;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增加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为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巧妙设计分层型的课堂提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以“平面直角坐标系”这部分内容为例,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活动后,为了检验学生的成果,我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解答: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特征和组成要素是什么?每一象限内的点有何不同?数轴上的点与坐标是什么关系?让学生思考、解答。前两个问题都是基础类的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特征及每个象限点的特征可以得出结论。而对于最后一个相对抽象的问题,我将它抛给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思考二者的特征来得出答案。这样一来,通过分层提问的设置,不仅帮助学生很好地巩固了所学知识,还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设计分层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提高
课后作业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途径和方式。在开展分层教学活动时,教师也应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给学生设置分层型的作业。作业的布置可以分为课内巩固和课外拓展延伸两种。课内巩固是针对所学基础知识而设置的一些习题,此类作业要求学生全部完成;课外拓展延伸是可选择性的作业,这种类型的作业难度相对较大、综合性较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性的完成。为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设计一些分层型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提高,使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和发展。
例如,以“二元一次方程组”这部分内容为例,完成教学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两种类型的作业,一类是基础型习题,包括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如何判定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如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等等,题目比较简单,是针对全体学生设计的,意在帮助学生巩固本课所学知识。还有一类是拓展提升类的题目,要求学生设计一道与生活有关的、涉及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习题。这类题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解答。如此,通过设计分层型的课后作业,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总之,分层教学作为一种尊重学生差异性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对优化教学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所在,积极探究分层教学法的有效实施策略,开展因材施教教学,为实现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李虹.浅议初中数学中的分层教学策略[J].中华少年,2016
[2] 李瑞.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