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哲学的开拓者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h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研究军事哲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战胜敌人,更不是因为喜欢战争,而为了最终革军事之命,彻底消灭战争。因为,战争毕竟会消耗每一个国家太多的资源,浪费巨大的社会财富,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无比的痛苦和灾难。”将军的回答无时不透着哲人的思考。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记者专程采访了我军著名的军事哲学家、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江西籍将军梁必骎少将。
  听说是受家乡主办的《老友》杂志委托来采访,梁必骎少将在百忙中推掉其他事务,欣然接受采访。采访中,约他书稿的出版社电话不断。中午,将军执意留下我这个初次见面的陌生人到他家吃午饭,将军对故乡和父老乡亲们的深情厚意可略见一斑。
  梁必骎将军1939年12月出生在有“将军村”之称的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渼陂村。从这个普通的古老村庄里,先后走出了4位共和国的将军。他们是梁兴初、梁必业、梁仁芥、梁必骎。
  同其他3位将军相比,梁必骎虽然没有统领过千军万马,在战场上同敌人撕杀。但他用自己的哲学思想和著作影响着共和国一大批军队的初、中、高级干部,其影响力同样不可小视。
  
  从小立志,为强大的国防建设而奋斗
  
  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在梁必骎的记忆中,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平民的景象是永远都抹不掉的。1944年夏,侵华日军已经像秋后的蚂蚱,但仍在作垂死挣扎,格外凶残。在一个阴雨天里,日本鬼子到湖南衡阳农村扫荡。那时,梁必骎也在湖南衡阳,遇到了这场灾难。父母亲匆忙带着梁必骎兄妹4人逃往山里,大哥拉着二哥在前面跑,母亲一手抱着妹妹,一手拉着年仅5岁的梁必骎紧跟其后,沿着池塘边向前狂奔。“叭”一声枪响,二哥突然像被什么力量推了一下,跌倒在池塘里,兄妹几个都被吓哭了。母亲赶紧跑上前去,吃力地把二哥从池塘里拉上来。原来是一颗子弹穿透雨伞,贴着二哥的头皮飞了出去。
  日本鬼子撤退后,梁必骎在返回村子的路上看到了一具具血淋淋的尸体、大声哭喊的人群和被焚毁的房屋,凡来不及逃离的乡亲们都惨遭日本鬼子杀害。这副惨烈的场景强烈地震撼着梁必骎幼小的心灵,也给他终生留下了难以抹平的伤痕。梁必骎捏紧小拳头,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让我们国家强大起来,不再受人欺负!
  
  除非考第一名,不然就没法读书
  
  梁必骎的父亲是铁路职工,母亲在家干一些杂活,用来维持生计。梁必骎自小聪慧好学,但是家里的经济状况无法供他上学。母亲心痛地说:“孩子,除非你总考第一名,不然的话就读不起书。”原来当地小学有规定,全年级考试成绩第一名者可以免去所有学杂费。梁必骎没有让父母失望,他上小学后果然身手不凡,每年都是成绩第一名。小学毕业时,他本来被保送到吉安县立中学,但在当时那个信息还很封闭的年代,梁必骎偶尔听说有个白鹭洲中学很有名时,便放弃保送的机会,考上了具有悠久历史、据说文天祥在700多年前也曾就读过的这所历史上称之为白鹭洲书院的学堂。
  上了中学的梁必骎,没有忘记儿时立下的誓言。15岁那年,他拿出一个笔记本,在封面上工工整整地写上“军事记”三个大字,开始记述一些军事知识和自己的体会看法。
  
  一篇《致胜论》,成为他人生“致胜”的转折点
  
  1957年,梁必骎以优异的成绩被西安航空学院(今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录取。他在繁忙的学习中并未放弃自己对军事知识的学习和业余研究,还尝试写作军事方面的文章,其中一些文章受到了当时全军唯一的一份军事杂志《八一杂志》的重视和赞扬。1959年元旦,《八一杂志》给他寄来新年礼物:一封热情洋溢的鼓励信和几本军事理论方面的书籍。这些都极大地鼓舞着梁必骎,也更加坚定了他从事军事科学研究,为国防建设和解放军的强大作贡献的决心。
  1959年,学校把梁必骎调整到国家刚刚设立的尖端技术专业,学习火箭、导弹的遥控遥测技术。这时他已经利用课余时间,边研究边写作那篇对自己将来产生重大影响的论文。1961年底,倾注他多年心血的、长达10万字的军事论文----《致胜论》终于诞生了。
  次年5月的一天,梁必骎接到学校的通知:上级军事部门有一位首长来学校,要找他谈话。梁必骎匆匆赶到校长办公室,见到一个大个子军人。原来,他的论文通过学校转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有关领导看了后认为不错,但心里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疑问:一个学习尖端技术的在校大学生何以写出如此有分量、有见地的长篇军事论文?于是就决定派出一位大校专程到西北工业大学考察梁必骎。“写这篇论文花费了多长时间?” 大校亲切地问道。“两年。” 梁必骎认真作答。“我能看看你写作论文的草稿吗?” 大校又问。“我马上去拿,20分钟内送来!” 梁必骎说罢转身就朝宿舍跑去。“不用急,慢慢来。” 大校冲着他的背影喊道。
  不一会儿,满头大汗的梁必骎抱着厚厚的一摞草稿交给了大校。两天后,考察完论文作者真伪的大校微笑着对梁必骎说:“跟我一同去北京工作吧。”梁必
  惊讶地说:“我还没有毕业呢!等毕业论文和答辩完成后再走行吗?”“你已经毕业了!”校长与大校先后不容分辩地答道。原来,经过三年困难时期,梁必骎染上了肺结核,大校按照上级指示,要带梁必骎到北京治病并调到军事科学院工作。
  就这样,才华出众的梁必骎人生命运从此改变,与军事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个月后,当1962年7月梁必骎正式毕业时,军事科学院即函告西北工业大学:“经总政治部批准,你校学生梁必骎毕业后到军事科学院工作。”在学校举行的毕业典礼上,校长向全体师生高兴地宣布:“今年我们学校出了两个了不起的毕业生……”这其中一个“了不起的毕业生”正是梁必骎。
  
  论文受到元帅重视,选择军事哲学为研究领域
  
  梁必骎到军事科学院工作后,深感自己专业知识欠缺,就拼命自学军事方面的知识。那时,办公楼最后一个熄灯的准是梁必骎。
  1969年,珍宝岛事件发生前后,梁必骎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及时撰写了3万多字的《略论战略突然袭击问题》一文。叶剑英元帅看到这篇论文后十分重视,仔细阅读,并称赞梁必骎很有才华。这篇论文对当时的战略形势以及应采取的对策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也引起其他领导的高度重视,这篇论文至今还存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档案馆里。
  在实际工作中,梁必骎敏锐地认识到,军事研究不能总是停留在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上,更应该从世界观、方法论的角度揭示军事的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于是,他把主要精力和兴趣逐渐转移到军事哲学领域。
  毛主席在1937年提出了“军事辩证法”这一概念,但后继的研究者屈指可数,学科建设也不完备,梁必骎觉得这里大有文章可做。然而,正当他准备大展宏图之际,“文化大革命”的政治风暴也向他逼近。
  
  “文化大革命”中受排挤,发配新疆基层部队
  
  西飞鸣铁龙,回首京中。钢心铸定叹文戎。目送阳关别战友,将士伤容。
  
  笔下震雷洪,往事无穷。八年帷幄正春风。总是明年花更好,到处芳红。
  
  ----1969年6月梁必骎于兰州火车站所作《由京调疆怀感》(浪淘沙)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梁必骎坚持真理,不附和当时掌权的造反派的错误举动,受到排挤。1969年初,他被调往新疆。有关“护送”人员专门给新疆方面打招呼:不要给梁必骎任何职务,让他作为一名屯垦战士到基层接受再教育。
  新疆部队有关方面的领导看过梁必骎的档案后认为,让他当一名普通战士那是埋没人才。当时正值组建兵团现役部队,29岁的梁必骎就被派去当了营长。
  初到基层部队,下面都在议论“来了个年轻的大学生营长”,一些资格比他老的下属不大服气。梁必骎到独立营上任没多久,就去靶场检查工作,正碰上一个老连长带着战士进行训练射击。“全体起立!”老连长大声喊道。“报告营长,我们正在实弹射击,因为枪太旧,弹着点老偏低,成绩不理想,请指示。”“是枪的问题吗?”梁必骎反问道。“肯定是。如果营长不相信,不妨自己试一试。”这时,陪在身边的副营长也不说话,等着看梁必骎的笑话。
  梁必骎接过枪仔细检查了一下,发现没有问题。于是严肃地对连长说:“在靶场内不许喊全体起立,这违反了操作规程。”“请给我12发子弹,先试射3发,后9发计算成绩,看看是不是枪的问题。”结果,9发子弹打出86环的好成绩。梁必骎转身对连长说:“枪那有什么问题?是你没有在训练前把严冬射击的要领给战士们讲清楚。”连长红着脸说:“我不懂,请营长指示。”梁必骎说:“第一,今天温度达到零下21度,空气密度大,子弹飞行的阻力加大,势必造成弹着点比正常温度偏低。第二,今天是雪景,准星缺口上容易出现虚光,也容易导致弹着点偏低。请你马上停止射击,带领队伍总结经验,经过训练后再进行实弹射击。”这个连队按照梁必骎的指示做,第二天果然打出了好成绩,老连长后来也成了他的好朋友。
  梁必骎所在的部队靠近边境,当时中苏关系紧张。所以他特别重视部队的军事演习,尤其注重培养战士们在西北艰苦环境中的作战能力。有一天晚上,在零下23度大风雪的条件下,他带领全营战士进行了一次伏击战演习。在返回营地的路上,他即兴写下了《伏击战演习》(卜算子):皓皓千重山,蜿蜒一通道。部队卧雪无踪影,只待敌人到。堵头又截尾,响彻冲锋号。勇猛分割四面歼,声威震天吼。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工作,梁必骎在全营树立起了威信,领导班子也更加团结,各项工作很快走在了部队的前头。
  梁必骎回忆说,那段时间虽说离开了科研岗位,但基层的军旅生涯使他获得了许多书本上得不到的实践经验,对他后来的科研工作起到了十分有益的作用。
  
  讲授军事科学方法论,写作全军第一部《军事方法学》
  
  社会演进,科学分合,思行得杰作。遥想当年,致胜篇磨,为今谋轮廓。风风雨雨,崎崎岖岖,道路如涉炼火,等闲岂能闲过?!因战而研,目标争和。于无处,方知学问几多。百步行半矣,继往开来吟新歌!
  
  ----1990年10月梁必骎于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所作《军事方法论出版咏》
  
  1978年,全军院校陆续恢复。不久,梁必骎被调到军委直属的南京高级步兵学校任学员队政委。这使他的工作得以继续,并先后发表了多篇军事思想方面的文章,其中一篇名为《军队院校学习的辩证法》,得到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
  1981年,梁必骎被选派到北京政治学院深造。他一边系统学习军政组织指挥的理论、艺术和方法,一边围绕军事哲学与军事实践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写作和发表了许多论文。
  1983年,梁必骎又回到南京高级步兵学校先后担任宣传部长、研究生办公室主任兼研究生导师,配合教学需要,讲授军事科学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写作《军事方法学》,于1990年10月出版。这是全军第一部军事方法学著作。据查询,当时也未见其他国家有军事方法学著作。
  
  要职务还是要时间?梁必骎果断地选择了后者
  
  1990年年底,梁必骎重新调回军事科学院。院领导原打算让他到一个部门担任负责人。梁必骎经过反复思考,婉言谢绝了领导的好意,他提出要集中精力研究军事哲学的奥妙。紧接着,他就受领了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延续课题----《军事哲学》的研究任务。在全军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由梁必骎主编的《军事哲学》于1995年5月出版,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直到今天,这本书还被许多军事院校、部队当作军事哲学的基础教材。
  梁必骎总是以战略家的眼光关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已经在全军拥有较高知名度、成果丰硕的梁必,始终觉得还有一些缺憾:作为军事哲学的学科建设,一定要有“史”做支撑,没有史,这个理论好像是从天上凭空掉下来一样。于是他接着申请了一项军事哲学思想史研究课题。1998年,他主编的近100万字的《军事哲学思想史》出版,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在军事哲学的学科体系基本确立后,梁必骎又盯住了高技术战争与军事革命这一前沿研究领域,先后出版了带有创新性和填补空白的《高技术战争哲理》与《军事革命论》。他提出,今后必须把目光瞄准“军事哲学怎样更好地扎根当代军事实践,面向当代军事实践,服务于当代军事实践”这个研究方向。
  幼年时所见的血腥场面与后来所接触的大量事实,使梁必骎深刻地认识到:不能有效地自卫就只能挨打、受人欺负、遭人屠杀。只有正义的力量彻底战胜和消灭了邪恶的力量,人民才能过上真正和平幸福的生活。正如他在几部专著的前言中一再表述的那样:既是为了打赢正义之战去研究军事,也是为了让人类最终“革军事之命”而去研究军事。
  
  事业成功和身体健康的几点感悟
  
  梁必骎将军的成功经历,对年轻的学者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专心、专志、专业”可以说是将军成功的制胜法宝。从15岁作笔记开始,他的人生虽然经历许多磨难,但他一直没有放弃对军事哲学的学习和研究。
  要确定一个具体的目标,将自己的精力和智慧在此聚焦。将军的成功绝非偶然,是可以想见的。《致胜论》的写作花费了两年时间,实际上可以上溯到15岁时他开始作军事笔记,也可以说将军儿时的心里已经对军事产生了兴趣,一直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他的学习动机。
  要把自己的研究与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结合起来。将军在大学里学的是飞机、电子专业,但他却以一篇军事论文成名。因为他的志趣在军事。
  要选择好研究方向。陈云同志有一句量化的名言:“我们每做一件事情,要用90%的时间去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然后用10%的时间去做就行了”。梁必骎将军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选择了军事哲学这个高端领域。相反,许多人没有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研究方向选择不够慎重和严谨。
  对事物的发展要有一定的预测能力,要有前瞻性。梁必骎将军的研究开始是具体的军事问题,后来他敏感地意识到军事哲学的重要性,并预测出军事哲学在指导未来军事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提前介入,从而占据了这个学术高地。
  要注重学科的交叉和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梁必骎将军没有就军事研究军事,而是巧妙地把军事学与哲学有机结合,在这个交叉学科领域大展宏图。
  研究更要耐得住寂寞,淡泊名利。科学研究实际上是一个十分复杂、十分漫长、非常艰辛的脑力劳动,期间会有各种各样的名利诱惑,如果不能坚持,将可能半途而废。梁必骎将军以坚强的毅力坚持自己的研究,其研究的深度和取得的成果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就不足为奇了。
  在长期的工作中,梁必骎将军坚持锻炼身体,摸索出一套保健方法,对老年朋友也会有一定帮助。其实,小时的梁必骎患有肠胃病等多种疾病,最后还得了严重的肺结核。正是这些疾病促使梁必骎将军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注意锻炼身体。从中学开始,他每天坚持跑步1500米以上。他十分喜欢打乒乓球,喜欢爬山、游泳等健身活动。最关键的是坚持,如果实在太忙,也要打几场乒乓球,每天跑步或爬山1小时,从不间断。同时要注意均衡膳食营养。梁必骎将军烟酒不沾,每周量一次血压。
  将军说,最根本的是要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你用愉快的心情对待不愉快的事情,你就很愉快。相反,你如果用不愉快的心情对待愉快的事情,也会不愉快的。”看来,将军已经巧妙地将军事哲学的思想和理念自觉地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了。难怪将军在著作层出、影响力跨越国界的同时,也保持着一个健康而充满活力的体魄。
其他文献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革命老区人民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1951年8月,由谢觉哉同志率领的“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革命根据地访问团”来到吉安老区访问。8月18日,访问团第三分队第五队一行11人,由金燕吉(时任省农民协会办公室副主任)带队,带着党中央和毛主席对老革命根据地的亲切关怀,深入到原峡江县老苏区当年开展革命活动最早的四区(下辖19个乡)走访慰问。在此期间,除县、区领导亲自陪同外,我作为县民政助理
期刊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度过的。那时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看电影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当时我们的共和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农村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只要听说哪个地方晚上放电影,我从下午开始就无心上课写作业了。放了学,回家放下书包的第一件事,就是满院子找小伙伴传递消息,约好吃完饭一起去看电影。大家心里想着电影,往往三口两口就扒完饭。哪个小伙伴家的饭晚一点,我们就站在他家门外急得直跳,
期刊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深秋的一个星期天早晨,我肚子饿得实在难受,便窜到市郊自由市场里花5角钱抢购到1斤结了籽的老空心菜,宝贝似的捧回学校,把它分成3份。取出1份小心翼翼切成一截截,掺进从食堂领来的不足3两米饭里煮粥。不瞒说,课堂上我眼睁睁看着学生喊饿、晕倒的更是屡见不鲜,不胜枚举。   没等菜粥熬稠就被我舔得精打光。随后忙着多解了几次裤扣瞎放了几个响屁而已,肚子照常大吵小闹。百无聊赖的我信步在大街上闲逛
期刊
谢慰孙,1932年出生于江西樟树,195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水利电力学院。青年时代,他怀着对建设家乡的浓情厚意,来到了南昌城建系统。从那时起,他一直从事市政工程设计、施工、城市规划、咨询、监理等技术工作,一干就是53年。他1983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是全省较早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他曾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首届理事会理事,江西省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建设工程高级技术职务任职条件评审委员
期刊
我有一个好老伴,农家女,结婚后与她相濡以沫40余年。在家中,她是贤妻良母,典型的东方女性;在工作岗位上,她兢兢业业,多次获奖,光荣入党;退休后,她又很快地适应了新的社会角色。我十分庆幸自己找到了这么一位贤惠的好妻子。尤其让我感动的是,在我66周岁生日这一天,她瞒着我和三个孩子,偷偷地为我置办了一桌丰盛的中式“寿宴”,没有买生日蛋糕,也没有点红蜡烛,只是拿出了孩子们过节前送来的一瓶高档红酒。在我惊喜
期刊
人生不求高职位,但不能没有高品位;工作不计高报酬,但不能没有高标准。”这是江西省吉安军分区干休所卫生所长解春根常说的一句话。   解春根14年如一日,把确保老干部健康长寿作为不懈的追求,先后被总政、南京军区评为先进老干部工作者和老干部保健工作先进个人,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3次荣立三等功。吴邦国、曾庆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军委、总后和军区首长到吉安军分区干休所视察时,对卫生所建设及他个人的贡献给
期刊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我想起了斯诺。   埃德加·斯诺,是中国人熟知的名字,特别是我们这些上了一些年纪的人,无不知道他多次来过中国,而且几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的接见并与之长谈。   我之所以想起他,不仅因为他是首先把鲁迅著作介绍到西方的人士之一,而且更主要的是,他不畏艰险,排除各种阻挠,毅然进入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陕甘宁边区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他为英美报刊写了许多轰动一时的新
期刊
红军翻越过的巴朗山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半个多世纪前,红军翻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在二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路上,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怀着对红军革命精神的无限崇敬,寻觅红军长征走过的足迹,7月上旬,我们沿着长征在四川行军的部分路线,历时10天,行程1700余公里;沿着303省道,穿越卧龙自然保护区,翻越巴朗山,途经达维、小金、塔公草原,转行215省道,走丹巴、经康定到达泸
期刊
我俩是退休多年的夫妻,刚退休就积极参加跑步、打羽毛球等多种健身运动,但因受天气制约、运动量过大、缺乏情趣等原因而未能坚持。一次偶然的机会,被优美而富有节奏感的乐声所吸引,突发一试拉丁舞健身的念头,不想这一试而不能收,坚持至今依然兴趣不减。年轻的舞友们说:“看你们敏捷优美的舞步,全然是年轻人了!”老年朋友见了我们也夸我们越活越年轻。我们自己也确实感觉到拉丁舞给了我们健康的体质、青春的活力。   运动
期刊
芝麻又叫胡麻、乌麻,既可食用,又可作为油料,是保健食疗佳品之一。芝麻分为黑白两种,食用以白芝麻为好,补益药用则以黑芝麻为佳。我国古代养生学家陶弘景认为芝麻“八谷之中,惟此为良”。   芝麻中所含的芝麻素,具有抗氧化作用和一定抗癌作用,能保护心脏和肝脏,延缓衰老。黑芝麻对身体虚弱、早衰而导致的脱发,对药物性脱发、某些疾病引起的脱发都有一定食疗效果。芝麻含有大量油脂,有很好的润肠通便作用,还能增加皮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