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自组织理论分析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演化规律,能够很好地揭示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本质,使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针对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进而使中职计算机课堂更加有序、更加和谐,并为教学理论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一、问题提出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仍停留在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即以教师广播演示为主,学生模仿为辅。通过分析与比较发现现行教学模式使学习者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从而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在老师们“苦口婆心”演示下一点点地流失。然而,21世纪需要的是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这要求我们的教学模式必须与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同步,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协作调查、自主探究,在社会实践中发现多元见解,最终形成一定的职业素养。
基于自组织理论分析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能够揭示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本质,使教学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二、自组织理论特性分析
(一)自组织理论释义
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哈肯对“自组织”是这样描述的,“如果没有外部命令,而是某种默契,工人们协同工作,各尽职责来生产产品,我们把这种过程称为自组织。”
(二)自组织理论形成的条件
一个系统是否具有自组织特性,是由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相互运作的方式决定的。根据新课标的标准分析基于自组织理论对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分析具有现实意义,分析框架图(如图1所示)。
三、自组织理论在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和优化
(一)创设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只有开放系统,才能从无序向不平衡有序结构(耗散结构)转变。同理,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只有在与外界不断交换信息,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才能获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开放性问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索、创新的平台,使他们成为一个發现者,课堂上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怎么样”;与学生讨论时,要给予不同层次,不同观点的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的机会。
例如,笔者在讲授《Word 2010综合应用》时,尝试使用生本教育的教学模式——先做后学,边学边教,以学促教。结合16届亚洲运动会在广州举行的契机,笔者给学生提出了利用Word 2010软件以“激情盛会,和谐亚洲”为主题创作邀请函的前置作业,课前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如收集素材、设计草图、美工设计和展示成品。课堂上,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上机操作和创作,然后通过“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最后把修改后的作品寄发给亲朋好友。根据心理效应,学生只有在一种安全开放的环境里,才有可能做到不必迎合教师,不必顺从他人,充分地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个人的创造潜能才有有效发挥并得到升华。
(二)远离平衡态,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域,是一种动态的“活”结构,它强烈依赖于外部条件,并且只有在系统各元素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形成新秩序。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远离平衡态。开学初,师生共同制定评选 “学习能手”“创作之星”“技能之星”等活动方案,评选的标准以学生们讨论为主、教师为辅民主定制,学期末,一旦被当选的学生,在平时成绩项目上老师给予相应的鼓励和加分,并张贴光荣榜。教学实践证明,通过树立典型,利用榜样效应,引导学生时刻以班级之星的标准要求自我,并努力仿效成功者的学习方法和刻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也让获奖者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身的自信心。学生一旦明确了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课堂上由原来的老师“要我学”向“我要学”过渡,促使他们主动思考,探究为什么,从而对计算机创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的思维远离平衡态,使学生获得积极奋进的内驱力。
(三)非线性相互作用,层次教学,让各个层次的学生个性得以发展
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形成有序结构的内在原因,分析相互作用机制在建立系统演化模型中是最重要的工作。
中職生的计算机基础、心理特征、兴趣爱好和项目特长都不尽相同,他们的接受能力有快有慢,形成技能的过程也有长有短,如果用统一的教法和评价手段,实施“一刀切”是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水平,在教学中,笔者选择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和个性特征,把学生分成相应的学习小组,课前分别给不同的小组准备不同难度的前置作业,在教学中老师要尽量关注每一位学生,以“不落下一个孩子”为教学目标,通过“一对一”“好帮差”“中带差”等手段。对成绩差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长处,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起他们的上进心和自我表现欲望;对成绩好的学生,要不断提高要求,调动他们的进取欲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跳一跳可以摘到苹果”成功的喜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有效地利用“涨落”现象促进有效课堂
“涨落”现象是形成自组织的动力机制,通过涨落,使系统脱离原来的不稳定平衡态,这些非平衡和非线性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涨落被放大成为巨涨落,使系统发生突变,系统得以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从低级向高级有序进化。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孔茨曾经说过:“领导者和主管人员,假如他要设计一个人们乐意在其中工作的环境,就必须使这个环境体现出对个人的激励作用。”
例如,笔者在《Corel Draw12自主教材》讲授位图处理内容时,笔者给学生下发课前准备好的海报效果图,由于作品涉及的知识点和技术相对简单,绝大部分学生热情高涨,干劲十足,这时就要充分利用这些积极的干扰机制,引导其他学生在这种精神和热情的影响下,努力实现教学管理目标(涨)。
而当笔者在讲授综合练习时,上课时给学生下发课前准备好的手提袋效果图时,由于本作品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还要结合之前所学的知识才能设计出来,对很多学生而言是一道难题,这时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把复杂作品分解成“零件”,分步骤分层次进行有效教学,以便采取有效的策略消除这些不利影响(落)。由此可见,涨和落无所谓好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利用或消除涨落,对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使中职计算机教学管理达到有序,最大化实现教学目标。
(五)利用协同和竞争使教学成为自组织过程,促进和谐课堂
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要素之间既存在整体同一性,又存在个体差异性。在教学运行管理中,整体同一性表现为协同,个体差异性表现为竞争。哈肯认为,自组织系统演化的动力是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竞争和协同,而不是外部指令,最终形成一种总的趋势,从而支配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即自组织起来。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小组的成员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目标一致、相互支持的有机整体,通过协同结合成为一个稳定性管理实体。竞争的存在和结果可能造成系统内部或系统之间更大的差异性、非均匀性和不平衡性,从系统演化角度看,竞争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也只有在竞争中才可能出现差异。因此,中职计算机教学管理要合理有效地利用协同和竞争,形成民主化教学氛围,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利用他们之间的协同作用使学生成为自发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利用竞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形成非平衡机制,为教学课堂形成自组织创造条件,促进课堂更加和谐。
四、结语
总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现代教育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在。”只有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是为了“不教 的目的,才能使他们在自我体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技能,形成职业化的素养,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人才发展的需要。
一、问题提出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仍停留在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即以教师广播演示为主,学生模仿为辅。通过分析与比较发现现行教学模式使学习者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从而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在老师们“苦口婆心”演示下一点点地流失。然而,21世纪需要的是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这要求我们的教学模式必须与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同步,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协作调查、自主探究,在社会实践中发现多元见解,最终形成一定的职业素养。
基于自组织理论分析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能够揭示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本质,使教学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二、自组织理论特性分析
(一)自组织理论释义
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哈肯对“自组织”是这样描述的,“如果没有外部命令,而是某种默契,工人们协同工作,各尽职责来生产产品,我们把这种过程称为自组织。”
(二)自组织理论形成的条件
一个系统是否具有自组织特性,是由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相互运作的方式决定的。根据新课标的标准分析基于自组织理论对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分析具有现实意义,分析框架图(如图1所示)。
三、自组织理论在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和优化
(一)创设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只有开放系统,才能从无序向不平衡有序结构(耗散结构)转变。同理,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只有在与外界不断交换信息,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才能获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开放性问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索、创新的平台,使他们成为一个發现者,课堂上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怎么样”;与学生讨论时,要给予不同层次,不同观点的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的机会。
例如,笔者在讲授《Word 2010综合应用》时,尝试使用生本教育的教学模式——先做后学,边学边教,以学促教。结合16届亚洲运动会在广州举行的契机,笔者给学生提出了利用Word 2010软件以“激情盛会,和谐亚洲”为主题创作邀请函的前置作业,课前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如收集素材、设计草图、美工设计和展示成品。课堂上,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上机操作和创作,然后通过“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最后把修改后的作品寄发给亲朋好友。根据心理效应,学生只有在一种安全开放的环境里,才有可能做到不必迎合教师,不必顺从他人,充分地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个人的创造潜能才有有效发挥并得到升华。
(二)远离平衡态,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域,是一种动态的“活”结构,它强烈依赖于外部条件,并且只有在系统各元素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形成新秩序。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远离平衡态。开学初,师生共同制定评选 “学习能手”“创作之星”“技能之星”等活动方案,评选的标准以学生们讨论为主、教师为辅民主定制,学期末,一旦被当选的学生,在平时成绩项目上老师给予相应的鼓励和加分,并张贴光荣榜。教学实践证明,通过树立典型,利用榜样效应,引导学生时刻以班级之星的标准要求自我,并努力仿效成功者的学习方法和刻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也让获奖者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身的自信心。学生一旦明确了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课堂上由原来的老师“要我学”向“我要学”过渡,促使他们主动思考,探究为什么,从而对计算机创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的思维远离平衡态,使学生获得积极奋进的内驱力。
(三)非线性相互作用,层次教学,让各个层次的学生个性得以发展
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形成有序结构的内在原因,分析相互作用机制在建立系统演化模型中是最重要的工作。
中職生的计算机基础、心理特征、兴趣爱好和项目特长都不尽相同,他们的接受能力有快有慢,形成技能的过程也有长有短,如果用统一的教法和评价手段,实施“一刀切”是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水平,在教学中,笔者选择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和个性特征,把学生分成相应的学习小组,课前分别给不同的小组准备不同难度的前置作业,在教学中老师要尽量关注每一位学生,以“不落下一个孩子”为教学目标,通过“一对一”“好帮差”“中带差”等手段。对成绩差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长处,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起他们的上进心和自我表现欲望;对成绩好的学生,要不断提高要求,调动他们的进取欲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跳一跳可以摘到苹果”成功的喜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有效地利用“涨落”现象促进有效课堂
“涨落”现象是形成自组织的动力机制,通过涨落,使系统脱离原来的不稳定平衡态,这些非平衡和非线性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涨落被放大成为巨涨落,使系统发生突变,系统得以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从低级向高级有序进化。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孔茨曾经说过:“领导者和主管人员,假如他要设计一个人们乐意在其中工作的环境,就必须使这个环境体现出对个人的激励作用。”
例如,笔者在《Corel Draw12自主教材》讲授位图处理内容时,笔者给学生下发课前准备好的海报效果图,由于作品涉及的知识点和技术相对简单,绝大部分学生热情高涨,干劲十足,这时就要充分利用这些积极的干扰机制,引导其他学生在这种精神和热情的影响下,努力实现教学管理目标(涨)。
而当笔者在讲授综合练习时,上课时给学生下发课前准备好的手提袋效果图时,由于本作品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还要结合之前所学的知识才能设计出来,对很多学生而言是一道难题,这时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把复杂作品分解成“零件”,分步骤分层次进行有效教学,以便采取有效的策略消除这些不利影响(落)。由此可见,涨和落无所谓好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利用或消除涨落,对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使中职计算机教学管理达到有序,最大化实现教学目标。
(五)利用协同和竞争使教学成为自组织过程,促进和谐课堂
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要素之间既存在整体同一性,又存在个体差异性。在教学运行管理中,整体同一性表现为协同,个体差异性表现为竞争。哈肯认为,自组织系统演化的动力是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竞争和协同,而不是外部指令,最终形成一种总的趋势,从而支配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即自组织起来。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小组的成员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目标一致、相互支持的有机整体,通过协同结合成为一个稳定性管理实体。竞争的存在和结果可能造成系统内部或系统之间更大的差异性、非均匀性和不平衡性,从系统演化角度看,竞争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也只有在竞争中才可能出现差异。因此,中职计算机教学管理要合理有效地利用协同和竞争,形成民主化教学氛围,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利用他们之间的协同作用使学生成为自发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利用竞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形成非平衡机制,为教学课堂形成自组织创造条件,促进课堂更加和谐。
四、结语
总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现代教育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在。”只有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是为了“不教 的目的,才能使他们在自我体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技能,形成职业化的素养,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人才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