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提问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达到启发学生智慧,启迪学生思想,传授当堂知识的作用,当然,也是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方法。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展开提问,让提问串起整个教学课堂,让提问的艺术闪耀在全部过程中,提高课堂效率呢?本文将展开具体的论述。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课堂提问 趣味提问 相机提问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设计一个精巧的问题,可以快速启迪学生智慧,使他们自由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感受到真理的智慧;设计一个奇妙的问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向课堂探求语文知识的兴趣,发散他们的思维。所以对于提问环节的设置,语文教师要经过深思熟虑,而不是随心所欲,那么怎么才能把良好的提问环节嵌入整个课堂?熟练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呢?笔者认为,不妨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趣味故事,有效提问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一句话点破了提问的区别,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做课堂的智者,这样才能有效地引领学生达到成功的彼岸。作为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形象思维的发展占主要部分,他们从小就会听故事,喜欢讲故事,这时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设计一些趣味性强的故事类型问题,学生会很喜欢融入这个过程,张开想象的翅膀,任由思维随老师翱翔。
我在教学苏教版第七册《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时,当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学生已经充分认识到人类当初没有火的困苦生活之后,我便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朋友,在这个时候,一个勇敢而富有同情心的神普罗米修斯挺身而出,他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不怕各种艰难困苦,冒着生命危险为人类盗取了火种,给人间带来了光明。那么你觉得他的哪种行为最让你感动呢?学生因为已经学习了无火的痛苦,就更能体会到有火的珍贵,以及普罗米修斯带来火种的了不起的英雄行为,对普罗米修斯的做法展开了充分的思考和梳理,在他们自由发言阶段,有的同学谈到了普罗米修斯躲起来,从太阳车上盗取火种的勇敢行为让他感动;有的谈到了普罗米修斯看到人民生活穷困潦倒,民不聊生,而毅然决然决定盗火那种为民造福的精神而感动;也有的谈到了普罗米修斯明明意识到盗火行为会遭遇严惩,而大义凛然地知“错”犯“错”的那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而动容。有趣的故事提问,确实触动了学生敏感的情感神经,让他们有话可说,而且非说不可,达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
二、瞄准时机,巧妙设问
课堂提问要设计精巧、精当、精妙,表现出教师十足的教学智慧。尤其在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上,在什么地方设置问题、什么时候抛出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教师对语文文本就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解读作者所要表述的文字意义以及深层内涵,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间和步骤,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是说,教师提问,要适时、适度,把握好提问时机。做好前后文的衔接工作,时机把握充分后,能有效沟通文本前后文,达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槐乡五月》时,文章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它以如诗般美妙动人的语言来表达和描绘,运用了错落有致的对称句式,使全文呈现了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设计的问题能够瞄准时机,巧妙抛出,无疑将会把这篇文章的主旨自然生发开来,很好地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淀,为他们的语言发展提供很棒的素材。在第二教时的教学中,拎出最后一个自然段:“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这句话,为什么要这样说?五月为什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孩子和槐花有着怎样深厚的感情?以此为感情基线,引领孩子去读课文,品味文本,让学生逐步认识到课文所表达的“沐浴槐花香”“感受槐花乐”几个生活场景,都是与孩子息息相关的,以孩子的话题串起了课文的认知和理解,学生能够领略到人花交融,花美人更美的艺术境界。
三、紧抓重点,扣题提问
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教师要是把握准了,分析透了,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有效掌控教学重难点,针对教学重难点生发、设计问题,可以像打靶正中靶心一样,正确漂亮,牢牢把握课堂教学方向,顺利解决课堂难点问题。相当于在学生扫除“拦路虎”遇到困难时,老师适当地帮扶一把,有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效果,使学生豁然开朗,守得云开见月明。
例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我们不妨这样提问:“孩子们,在我们的眼中,天游峰可谓是又高又险,我们爬上去都感到困难,那么打扫起来就更难了,太累了。老人觉得累吗?你可以从哪儿开出来?”在这样一个重点的地方来提问,有助于幫助学生深入解读课文,把握文本深层意蕴。学生们深入研究课文就会知道:“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这样一句话其实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学生能够提炼出老人对天游峰的热爱以及对扫路工作的热爱。当最后我跟老人告别时,握住老人的手约定30年后再见时,提问学生:“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来说这句话呢?”在蕴含文句处提问,更能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人物性格,并且入情入境,角色互换,实现语文课堂上的情感共鸣,和谐共生。
【结 语】
正所谓教无定法,教师只要精心设计课堂问题,辅以有趣故事设计,适当时机发问,紧扣文章重难点提问,问到关键,問到实质,那么何谈没有高效课堂呢?
【参考文献】
【1】方明主编.陶行知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7)
【2】黄全明,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科研.浙江教育出版社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提问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达到启发学生智慧,启迪学生思想,传授当堂知识的作用,当然,也是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方法。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展开提问,让提问串起整个教学课堂,让提问的艺术闪耀在全部过程中,提高课堂效率呢?本文将展开具体的论述。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课堂提问 趣味提问 相机提问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设计一个精巧的问题,可以快速启迪学生智慧,使他们自由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感受到真理的智慧;设计一个奇妙的问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向课堂探求语文知识的兴趣,发散他们的思维。所以对于提问环节的设置,语文教师要经过深思熟虑,而不是随心所欲,那么怎么才能把良好的提问环节嵌入整个课堂?熟练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呢?笔者认为,不妨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趣味故事,有效提问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一句话点破了提问的区别,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做课堂的智者,这样才能有效地引领学生达到成功的彼岸。作为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形象思维的发展占主要部分,他们从小就会听故事,喜欢讲故事,这时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设计一些趣味性强的故事类型问题,学生会很喜欢融入这个过程,张开想象的翅膀,任由思维随老师翱翔。
我在教学苏教版第七册《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时,当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学生已经充分认识到人类当初没有火的困苦生活之后,我便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朋友,在这个时候,一个勇敢而富有同情心的神普罗米修斯挺身而出,他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不怕各种艰难困苦,冒着生命危险为人类盗取了火种,给人间带来了光明。那么你觉得他的哪种行为最让你感动呢?学生因为已经学习了无火的痛苦,就更能体会到有火的珍贵,以及普罗米修斯带来火种的了不起的英雄行为,对普罗米修斯的做法展开了充分的思考和梳理,在他们自由发言阶段,有的同学谈到了普罗米修斯躲起来,从太阳车上盗取火种的勇敢行为让他感动;有的谈到了普罗米修斯看到人民生活穷困潦倒,民不聊生,而毅然决然决定盗火那种为民造福的精神而感动;也有的谈到了普罗米修斯明明意识到盗火行为会遭遇严惩,而大义凛然地知“错”犯“错”的那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而动容。有趣的故事提问,确实触动了学生敏感的情感神经,让他们有话可说,而且非说不可,达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
二、瞄准时机,巧妙设问
课堂提问要设计精巧、精当、精妙,表现出教师十足的教学智慧。尤其在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上,在什么地方设置问题、什么时候抛出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教师对语文文本就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解读作者所要表述的文字意义以及深层内涵,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间和步骤,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是说,教师提问,要适时、适度,把握好提问时机。做好前后文的衔接工作,时机把握充分后,能有效沟通文本前后文,达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槐乡五月》时,文章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它以如诗般美妙动人的语言来表达和描绘,运用了错落有致的对称句式,使全文呈现了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设计的问题能够瞄准时机,巧妙抛出,无疑将会把这篇文章的主旨自然生发开来,很好地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淀,为他们的语言发展提供很棒的素材。在第二教时的教学中,拎出最后一个自然段:“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这句话,为什么要这样说?五月为什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孩子和槐花有着怎样深厚的感情?以此为感情基线,引领孩子去读课文,品味文本,让学生逐步认识到课文所表达的“沐浴槐花香”“感受槐花乐”几个生活场景,都是与孩子息息相关的,以孩子的话题串起了课文的认知和理解,学生能够领略到人花交融,花美人更美的艺术境界。
三、紧抓重点,扣题提问
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教师要是把握准了,分析透了,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有效掌控教学重难点,针对教学重难点生发、设计问题,可以像打靶正中靶心一样,正确漂亮,牢牢把握课堂教学方向,顺利解决课堂难点问题。相当于在学生扫除“拦路虎”遇到困难时,老师适当地帮扶一把,有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效果,使学生豁然开朗,守得云开见月明。
例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我们不妨这样提问:“孩子们,在我们的眼中,天游峰可谓是又高又险,我们爬上去都感到困难,那么打扫起来就更难了,太累了。老人觉得累吗?你可以从哪儿开出来?”在这样一个重点的地方来提问,有助于幫助学生深入解读课文,把握文本深层意蕴。学生们深入研究课文就会知道:“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这样一句话其实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学生能够提炼出老人对天游峰的热爱以及对扫路工作的热爱。当最后我跟老人告别时,握住老人的手约定30年后再见时,提问学生:“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来说这句话呢?”在蕴含文句处提问,更能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人物性格,并且入情入境,角色互换,实现语文课堂上的情感共鸣,和谐共生。
【结 语】
正所谓教无定法,教师只要精心设计课堂问题,辅以有趣故事设计,适当时机发问,紧扣文章重难点提问,问到关键,問到实质,那么何谈没有高效课堂呢?
【参考文献】
【1】方明主编.陶行知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7)
【2】黄全明,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科研.浙江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