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视角探析格林童话《小精灵》背后的隐意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w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童话故事最显著的特征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赋予动物、植物或无生命的物品以人的感情,并隐喻含教,从而达到倡导人类树立勇敢、热情、善良、乐观的品性,反对卑鄙、怯懦、邪恶、虚伪的人性的目的。格林童话《小精灵》也毫不例外地体现了这一特征,尤其故事中魔力与自我创造力关系的隐喻极富深意。笔者在本文中将从深层次一一探究其背后隐意。
  关键词:《小精灵》 隐喻 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童话隐喻概述
  
  每一则童话都可能隐藏了一个秘密,一个关乎人类梦想、希望、恐惧或道德的秘密。本文将从荣格学派的心理分析角度探讨格林童话《小精灵》背后隐含的意义,解读童话以其文学的形式,如何描绘人类心理上的发展,并转化了一些人类集体潜意识里的情结,特别是帮助人们在社会及心理成长过程中,构建他们的梦想,并进而发掘儿童文学的生命力及其持久不褪的魅力。
  傅林统在《儿童文学的思想与技巧》一书中曾提到,好的童话可以帮助儿童心灵的成长,启发他们的智慧,也就是说童话具有教育的作用。但童话的教育功能并非教训,而是隐含不见的潜移默化,特别是具有传承性质的童话,多由民间传说而来,更是保留了人类生命共同的轨迹。
  许多童话故事富有启发性且名垂千古,而且童话虽主要定位为儿童读物,但却能使不同年龄层的人(成人、儿童)皆受感动,又能使不同世代、地域的人引发心灵的共鸣。此现象也是笔者探询童话心理分析的动机之一。若从荣格的心理分析观点来看,那些共同的轨迹,指的就是人类集体潜意识的部分。荣格的心理分析理论,也被使用于文学批评,如荣格本人就依其理论分析文学名著,探讨文学中永恒的原始形象,试图描绘人类广泛的经验。
  此外,新近的心理分析治疗,如美国加州大学精神分析临床教授艾伦·金更,利用精神分析的专业理论,分析世界各国童话,并将研究所得应用于心理临床的分析治疗,而且,他还发表了有关童话的心理洞察与人生适应的论述,将童话的荣格式心理分析解读带入新时代,由此形成笔者欲以荣格的心理分析理论来解读童话作品的动机之二。
  “童话”包括传承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以及创作童话和幻想童话。如格林童话,是由德国的格林兄弟,广泛搜罗民间故事,并尽量保留民间口传文学的特征而编成。民间文学虽然文字尚未精确,显得较为粗糙且原始,但却更贴近人类自古以来的心理,包含引藏不见的负面情绪和对自然的害怕、恐惧之情。因此,选择童话里民间故事的部份作为分析的主体,主要目的在于探求这些童话中保存的原型形象,探寻另一种解读方法,以了解故事背后的深层意义。
  
  二 《小精灵》背后隐喻的解读与探析
  
  集体潜意识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最重要的基本假设,它贯穿荣格的全部理论。荣格认为,潜意识不仅仅储藏着被压抑的个人记忆与被遗忘的个人经验,而且还包含着两个部份或层面——第一个层面即他所谓的个人潜意识,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基本概念相契合。潜意识的这个层面储存了有关个人曾经历、思考、感受或知晓过的各种事物的记忆。因为受到压抑或者遗忘,它们的存在已经不再被个体意识到了。
  然而在运用他的原型理论解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心理作用与心理形象上的相近之处时,荣格得出了潜意识的第二个层面,即所谓的集体潜意识。潜意识的这个层面包含着人类所共有的心理知见的基本架构,即原型。原型是指一种与生俱来的心理模式,它们是一些先天倾向或潜在的可能性。当我们知道人类内在更多的特质时,便能够认识人类心灵的奥秘、肯定自我,有机会认识和表达自己,并进而与他人和乐共存。
  荣格挖掘出许许多多的原型,有:天真者、孤儿、战士、照顾者、追寻者、爱人者、破坏者、创造者、统治者、魔术师、智者、愚者等等。
  荣格心理分析的文艺观,即在探索文艺作品里,人类具有生命力和生动形式的部份,再加上民间故事的口传文学性质,蕴含了大量的集体潜意识层面,因此采用荣格的心理分析方法解读童话故事《小精灵》,我们将看到魔术师原型以其不同的形式所展现的魔力及影响。
  《小精灵》的故事出自格林童话,而格林童话可能是拥有最多读者的童话选集。故事中的鞋匠有一技在身,已经结婚,一开始生活陷入困境,但他很快就得到小精灵的帮助。这是大多数童话的典型主题,年轻男女获得魔法的协助,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但是,这个故事后来的发展相当出人意料,鞋匠和太太给了精灵表示感谢的礼物,但小精灵却就此一去不回。
  “魔力”在童话里,是个相当普遍的主题,我们只要把《小精灵》和其他童话相比,就能了解这个主题的重要性。在一般青少年童话里,故事中的年轻人唯有过于贪心或邪恶时,才会丧失神奇的宝藏,但在这个故事中,鞋匠并不邪恶,他和太太既知感激又慷慨大方,不过还是丧失了魔力的帮忙,这种损失到底有什么象征意义?
  故事中拥有魔力的是小精灵,也就是魔术师原型的展现。魔术师原型的力量,是借着改变意识形态来改变现实的力量,它们象征故事主人公“想做但做不到的事”。而这个故事中的两个小精灵最大特征就是没有穿衣服,他们既天真又活泼,尚未受到社会传统的束缚或社会意识的重压,这两个精灵代表了童年与青少年时期无忧无虑的心灵,而神奇精灵的消失象征了成长期间不可避免的经验:必须放弃玩耍,扛起工作;必须放弃无知天真,负起重责大任。精灵在穿上鞋匠夫妇送给他们的衣服后就消失了,因为服装乃是反映了社会礼教与文化行为。
  精神分析师艾伦·金也提到:故事中说那些送给精灵的礼物是圣诞礼物。这种指明特殊日期的情况在童话中比较少见,一般童话很少提及明确的时间,部份原因是童话大都语焉不详,这具体日期的展示在此具有特殊意义。我们若能多了解这个故事的文化背景,就能看清这方面的暗示。在德国,精灵是属于异教的产物,源自基督教诞生前所谓的黑暗野蛮时代。故事中的精灵接到圣诞礼物后随即消失,这意指时代较早、百无禁忌的异教文化,与时代较晚、讲究礼教规范的基督文明有所冲突。这种情况和青少年过渡到成年的心理转折正好十分类似。此处的象征正好与服装的象征呼应:圣诞节和衣服都代表了社会化与礼教规范。
  鞋匠的故事中的魔力消失,还包含另一层意义——和创造力有关。小精灵总在夜晚出现,在黑暗中工作。这正好象征了不自觉的创造力。当有意识的思考无法解决问题时,带着问题入睡,并将问题交给内在的精灵,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精灵收到夫妇俩的礼物后,就不再出现,显示意识有碍创造力的发挥。反观现实生活中的艺术表现,许多精美的创作作品,有不少都产生于夜晚。
  
  三 从童话隐喻中升华的教育深意
  
  本文主要以一种荣格式的解读法,诠释童话作品,特别是民间童话,因为其保留了大部分粗糙、原始的叙述,换句话说,原始的意象在民间童话里是丰富且具有表现力的。
  在这篇故事里,都经由魔术师原型的力量来改善主人公的生活,也就是借着改变主人公的意识层面来改变现实的力量。如果没有魔力的出现及帮助,我们会看到鞋匠夫妇的生活愈来愈糟,愈来愈贫困,这都是接近“死亡”的原型。
  精灵离开之后,鞋匠并未因此一蹶不振。他又回去继续做鞋子,而且因此赚了很多钱。此则故事蕴含了在人生道路上一个重要的事实:魔力消失后,工作的责任就随之而来,但与其说主人公丧失精灵魔力的协助,不如说他们已把精灵的魔力内化为自己的一己之长及生活的动力。
  要让内在魔术师原型发挥作用,人在精神上、情感上和身体上与所有生命产生联系是非常重要的。矛盾的是,真正的力量乃是来自于认清人自身的依赖和不独立。人似乎总是要依赖大地、他人和别的精神资源,这是否表示“魔力”代表了人类潜藏的“欲望”,一种不太可能达成的愿望,必须藉由梦境,达到满足。
  整体观之,这些故事都显示自觉与知识的开展会破坏年轻时期的魔力。魔力的消失不是伦理道德的问题,而是人生发展的问题。那不是一种惩罚,只是成长的必然结果。若非由于时间及篇幅的限制,我们一定可以在各国童话里找到这些相关心理作用与心理形象相近的童话,并设法证明由民间故事流传下来的童话,因描述广大的潜意识世界,贴近人性,传递人类经验,而历久而弥新,经典恒存。
  
   参考文献:
   [1] 张莉:《童话心理分析及其在幼儿心理教育中的运用》,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张玉梅:《荆棘地上的觉醒》,《时代文学》(双月版),2006年第6期。
   [3] 刘晓东:《论童话的教育学意义》,《教育科学》,2000年第1期。
   [4] 龚瑛:《童话教学“四招”》,《湖南教育》,2001年第23期。
   [5] 闫春梅:《论童话精神的人文意义》,《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6] 赵晓宇:《论童话“荒诞”的美学特征》,《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0期。
  
   作者简介:张涛,男,1970—,河南南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法、翻译理论研究,工作单位:平顶山工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以美国当代文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所提出的“文学四要素”为立足点,通过对20世纪西方文论研究重心的两次转移加以考察和分析,进而指出20世纪西方文论研究重心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学院中的教授文论家们,为了争取学科第一性主体地位而有意为之的结果。这种做法虽然能够打破作者唯一主体的垄断地位,同时也会削弱文论家们解析文本的话语权力,有将理论解构于自我建构之中的隐患。  关键词:20
期刊
摘要 自80年代中期起,朦胧诗人中北岛、杨炼、严力和多多等人漂泊海外后,在创作中便遭遇语言危机。本文将着重探讨危机在文本中的呈现、危机产生原因以及解决途径,试图为仍处于漂泊状态中的朦胧诗人及其他流散作家寻找一条超越危机的途径。  关键词:流散作家 朦胧诗人 语言 危机  中图分类号:I227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岛、多多和杨炼等朦胧诗人,从他们跨越海岸线起,便伴随着一种
期刊
摘要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与史传对于同一人物的记载叙事体例相同,但二者有着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价值取向、描述内容和叙事视角三个方面。  关键词:仙传 史传 道教 仙人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与史传的交集    在小说史和道教史上,出现了大量的杂传体志怪小说,如《列仙传》、《汉武帝内传》、《汉武帝外传》、《神仙传》、《洞仙传》、《神仙感遇传》、《
期刊
摘要 《淞隐漫录》作为《聊斋志异》一部流传广泛的仿作,在写作手法、描写对象及创作体裁上都基本模仿《聊斋志异》,但又具有自身鲜明的艺术特色。通过对两者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聊斋志异》的“鬼狐性情化”写作手法,与《淞隐漫录》的“凡人灵异化”的写作手法,形成了一对有意味的参照,体现了中国近代文言小说中鬼狐形象逐步消解的趋势。而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蒲王二人所处的迥然不同的社会时代环境,以及由此所带来
期刊
摘要 朱希真是一位经历坎坷、思想复杂的词人,经历青年隐居、中年流离和辗转为官、晚年归隐的曲折道路。于是他的词创作,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和风格,有婉约浓丽、哀怨忧伤的;有清旷潇洒、空灵高远的;也有沉郁豪放、慷慨悲壮的。  关键词:朱希真 生平思想 词 创作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朱敦儒,字希真,洛阳人,生于北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九
期刊
摘要 对《说文解字》中所涉及的阴阳五行学说,许多学者都持否定的态度。本文拟从许慎著书目的、生活时代背景及其思想体系,综合分析其存在的合理性。  关键词:说文解字 阴阳五行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说文解字》千百年来被尊为经典,奉为圭臬,不仅因为它保留了先秦小篆字体及词汇面貌,系统地提出分析文字的理论,探求文字的本意,更因其书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到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
期刊
摘要 诗体与词体的区别表现在题材内容、语言特色、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诸多方面。宋词在表现手段上特别讲究事物的衔接与联系,这与电影术语“蒙太奇”有异曲同工之效。本文将从视距、景深的综合运用,对比、跳跃和淡化、叠印等三种较为基本的蒙太奇手法出发,为宋词提供一种解读方式并对这种现象形成的两点原因略作探讨。  关键词:宋词 蒙太奇 蒙太奇技巧 意境 哲学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本论文通过对先秦典籍《左传》用词上呈现出的特征展开论述,对“以”、“所”以及“告谕”等词进行了总结性的分析,并着重指出在《左传》中,行人辞令的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因此着重分析了辞令中呈现出的委婉含蓄、不卑不亢、刚柔并济等特点,并进一步指出其审美价值。  关键词:《左传》 辞令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左传》作为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大量的先秦语
期刊
摘要 文学的“内部研究”发端于西方,中国文学的“内部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虽然在“内部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出现了很多研究的瓶颈,至今无法解决。本文认为,从学者知识结构构成的角度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西学背景薄弱造成的西方哲学底蕴的不足;另一方面是语言学的困境。  关键词:“内部研究” 语言学 哲学 困境  中
期刊
摘要 《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国际电影大师黑泽明将其改编为电影《罗生门》,并在国际上获得多个大奖。本文就作为小说的《罗生门》和作为电影的《罗生门》,进行解读和比较。  关键词:《罗生门》 小说 电影 语言  中图分类号:I131 文献标识码:A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十分讲究写作技巧,注重艺术形式的完美,表达了本世纪初日本小资产阶级不满现实而又苦于无出路的心情。他的代表作短篇小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