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童话故事最显著的特征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赋予动物、植物或无生命的物品以人的感情,并隐喻含教,从而达到倡导人类树立勇敢、热情、善良、乐观的品性,反对卑鄙、怯懦、邪恶、虚伪的人性的目的。格林童话《小精灵》也毫不例外地体现了这一特征,尤其故事中魔力与自我创造力关系的隐喻极富深意。笔者在本文中将从深层次一一探究其背后隐意。
关键词:《小精灵》 隐喻 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童话隐喻概述
每一则童话都可能隐藏了一个秘密,一个关乎人类梦想、希望、恐惧或道德的秘密。本文将从荣格学派的心理分析角度探讨格林童话《小精灵》背后隐含的意义,解读童话以其文学的形式,如何描绘人类心理上的发展,并转化了一些人类集体潜意识里的情结,特别是帮助人们在社会及心理成长过程中,构建他们的梦想,并进而发掘儿童文学的生命力及其持久不褪的魅力。
傅林统在《儿童文学的思想与技巧》一书中曾提到,好的童话可以帮助儿童心灵的成长,启发他们的智慧,也就是说童话具有教育的作用。但童话的教育功能并非教训,而是隐含不见的潜移默化,特别是具有传承性质的童话,多由民间传说而来,更是保留了人类生命共同的轨迹。
许多童话故事富有启发性且名垂千古,而且童话虽主要定位为儿童读物,但却能使不同年龄层的人(成人、儿童)皆受感动,又能使不同世代、地域的人引发心灵的共鸣。此现象也是笔者探询童话心理分析的动机之一。若从荣格的心理分析观点来看,那些共同的轨迹,指的就是人类集体潜意识的部分。荣格的心理分析理论,也被使用于文学批评,如荣格本人就依其理论分析文学名著,探讨文学中永恒的原始形象,试图描绘人类广泛的经验。
此外,新近的心理分析治疗,如美国加州大学精神分析临床教授艾伦·金更,利用精神分析的专业理论,分析世界各国童话,并将研究所得应用于心理临床的分析治疗,而且,他还发表了有关童话的心理洞察与人生适应的论述,将童话的荣格式心理分析解读带入新时代,由此形成笔者欲以荣格的心理分析理论来解读童话作品的动机之二。
“童话”包括传承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以及创作童话和幻想童话。如格林童话,是由德国的格林兄弟,广泛搜罗民间故事,并尽量保留民间口传文学的特征而编成。民间文学虽然文字尚未精确,显得较为粗糙且原始,但却更贴近人类自古以来的心理,包含引藏不见的负面情绪和对自然的害怕、恐惧之情。因此,选择童话里民间故事的部份作为分析的主体,主要目的在于探求这些童话中保存的原型形象,探寻另一种解读方法,以了解故事背后的深层意义。
二 《小精灵》背后隐喻的解读与探析
集体潜意识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最重要的基本假设,它贯穿荣格的全部理论。荣格认为,潜意识不仅仅储藏着被压抑的个人记忆与被遗忘的个人经验,而且还包含着两个部份或层面——第一个层面即他所谓的个人潜意识,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基本概念相契合。潜意识的这个层面储存了有关个人曾经历、思考、感受或知晓过的各种事物的记忆。因为受到压抑或者遗忘,它们的存在已经不再被个体意识到了。
然而在运用他的原型理论解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心理作用与心理形象上的相近之处时,荣格得出了潜意识的第二个层面,即所谓的集体潜意识。潜意识的这个层面包含着人类所共有的心理知见的基本架构,即原型。原型是指一种与生俱来的心理模式,它们是一些先天倾向或潜在的可能性。当我们知道人类内在更多的特质时,便能够认识人类心灵的奥秘、肯定自我,有机会认识和表达自己,并进而与他人和乐共存。
荣格挖掘出许许多多的原型,有:天真者、孤儿、战士、照顾者、追寻者、爱人者、破坏者、创造者、统治者、魔术师、智者、愚者等等。
荣格心理分析的文艺观,即在探索文艺作品里,人类具有生命力和生动形式的部份,再加上民间故事的口传文学性质,蕴含了大量的集体潜意识层面,因此采用荣格的心理分析方法解读童话故事《小精灵》,我们将看到魔术师原型以其不同的形式所展现的魔力及影响。
《小精灵》的故事出自格林童话,而格林童话可能是拥有最多读者的童话选集。故事中的鞋匠有一技在身,已经结婚,一开始生活陷入困境,但他很快就得到小精灵的帮助。这是大多数童话的典型主题,年轻男女获得魔法的协助,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但是,这个故事后来的发展相当出人意料,鞋匠和太太给了精灵表示感谢的礼物,但小精灵却就此一去不回。
“魔力”在童话里,是个相当普遍的主题,我们只要把《小精灵》和其他童话相比,就能了解这个主题的重要性。在一般青少年童话里,故事中的年轻人唯有过于贪心或邪恶时,才会丧失神奇的宝藏,但在这个故事中,鞋匠并不邪恶,他和太太既知感激又慷慨大方,不过还是丧失了魔力的帮忙,这种损失到底有什么象征意义?
故事中拥有魔力的是小精灵,也就是魔术师原型的展现。魔术师原型的力量,是借着改变意识形态来改变现实的力量,它们象征故事主人公“想做但做不到的事”。而这个故事中的两个小精灵最大特征就是没有穿衣服,他们既天真又活泼,尚未受到社会传统的束缚或社会意识的重压,这两个精灵代表了童年与青少年时期无忧无虑的心灵,而神奇精灵的消失象征了成长期间不可避免的经验:必须放弃玩耍,扛起工作;必须放弃无知天真,负起重责大任。精灵在穿上鞋匠夫妇送给他们的衣服后就消失了,因为服装乃是反映了社会礼教与文化行为。
精神分析师艾伦·金也提到:故事中说那些送给精灵的礼物是圣诞礼物。这种指明特殊日期的情况在童话中比较少见,一般童话很少提及明确的时间,部份原因是童话大都语焉不详,这具体日期的展示在此具有特殊意义。我们若能多了解这个故事的文化背景,就能看清这方面的暗示。在德国,精灵是属于异教的产物,源自基督教诞生前所谓的黑暗野蛮时代。故事中的精灵接到圣诞礼物后随即消失,这意指时代较早、百无禁忌的异教文化,与时代较晚、讲究礼教规范的基督文明有所冲突。这种情况和青少年过渡到成年的心理转折正好十分类似。此处的象征正好与服装的象征呼应:圣诞节和衣服都代表了社会化与礼教规范。
鞋匠的故事中的魔力消失,还包含另一层意义——和创造力有关。小精灵总在夜晚出现,在黑暗中工作。这正好象征了不自觉的创造力。当有意识的思考无法解决问题时,带着问题入睡,并将问题交给内在的精灵,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精灵收到夫妇俩的礼物后,就不再出现,显示意识有碍创造力的发挥。反观现实生活中的艺术表现,许多精美的创作作品,有不少都产生于夜晚。
三 从童话隐喻中升华的教育深意
本文主要以一种荣格式的解读法,诠释童话作品,特别是民间童话,因为其保留了大部分粗糙、原始的叙述,换句话说,原始的意象在民间童话里是丰富且具有表现力的。
在这篇故事里,都经由魔术师原型的力量来改善主人公的生活,也就是借着改变主人公的意识层面来改变现实的力量。如果没有魔力的出现及帮助,我们会看到鞋匠夫妇的生活愈来愈糟,愈来愈贫困,这都是接近“死亡”的原型。
精灵离开之后,鞋匠并未因此一蹶不振。他又回去继续做鞋子,而且因此赚了很多钱。此则故事蕴含了在人生道路上一个重要的事实:魔力消失后,工作的责任就随之而来,但与其说主人公丧失精灵魔力的协助,不如说他们已把精灵的魔力内化为自己的一己之长及生活的动力。
要让内在魔术师原型发挥作用,人在精神上、情感上和身体上与所有生命产生联系是非常重要的。矛盾的是,真正的力量乃是来自于认清人自身的依赖和不独立。人似乎总是要依赖大地、他人和别的精神资源,这是否表示“魔力”代表了人类潜藏的“欲望”,一种不太可能达成的愿望,必须藉由梦境,达到满足。
整体观之,这些故事都显示自觉与知识的开展会破坏年轻时期的魔力。魔力的消失不是伦理道德的问题,而是人生发展的问题。那不是一种惩罚,只是成长的必然结果。若非由于时间及篇幅的限制,我们一定可以在各国童话里找到这些相关心理作用与心理形象相近的童话,并设法证明由民间故事流传下来的童话,因描述广大的潜意识世界,贴近人性,传递人类经验,而历久而弥新,经典恒存。
参考文献:
[1] 张莉:《童话心理分析及其在幼儿心理教育中的运用》,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张玉梅:《荆棘地上的觉醒》,《时代文学》(双月版),2006年第6期。
[3] 刘晓东:《论童话的教育学意义》,《教育科学》,2000年第1期。
[4] 龚瑛:《童话教学“四招”》,《湖南教育》,2001年第23期。
[5] 闫春梅:《论童话精神的人文意义》,《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6] 赵晓宇:《论童话“荒诞”的美学特征》,《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0期。
作者简介:张涛,男,1970—,河南南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法、翻译理论研究,工作单位:平顶山工学院。
关键词:《小精灵》 隐喻 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童话隐喻概述
每一则童话都可能隐藏了一个秘密,一个关乎人类梦想、希望、恐惧或道德的秘密。本文将从荣格学派的心理分析角度探讨格林童话《小精灵》背后隐含的意义,解读童话以其文学的形式,如何描绘人类心理上的发展,并转化了一些人类集体潜意识里的情结,特别是帮助人们在社会及心理成长过程中,构建他们的梦想,并进而发掘儿童文学的生命力及其持久不褪的魅力。
傅林统在《儿童文学的思想与技巧》一书中曾提到,好的童话可以帮助儿童心灵的成长,启发他们的智慧,也就是说童话具有教育的作用。但童话的教育功能并非教训,而是隐含不见的潜移默化,特别是具有传承性质的童话,多由民间传说而来,更是保留了人类生命共同的轨迹。
许多童话故事富有启发性且名垂千古,而且童话虽主要定位为儿童读物,但却能使不同年龄层的人(成人、儿童)皆受感动,又能使不同世代、地域的人引发心灵的共鸣。此现象也是笔者探询童话心理分析的动机之一。若从荣格的心理分析观点来看,那些共同的轨迹,指的就是人类集体潜意识的部分。荣格的心理分析理论,也被使用于文学批评,如荣格本人就依其理论分析文学名著,探讨文学中永恒的原始形象,试图描绘人类广泛的经验。
此外,新近的心理分析治疗,如美国加州大学精神分析临床教授艾伦·金更,利用精神分析的专业理论,分析世界各国童话,并将研究所得应用于心理临床的分析治疗,而且,他还发表了有关童话的心理洞察与人生适应的论述,将童话的荣格式心理分析解读带入新时代,由此形成笔者欲以荣格的心理分析理论来解读童话作品的动机之二。
“童话”包括传承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以及创作童话和幻想童话。如格林童话,是由德国的格林兄弟,广泛搜罗民间故事,并尽量保留民间口传文学的特征而编成。民间文学虽然文字尚未精确,显得较为粗糙且原始,但却更贴近人类自古以来的心理,包含引藏不见的负面情绪和对自然的害怕、恐惧之情。因此,选择童话里民间故事的部份作为分析的主体,主要目的在于探求这些童话中保存的原型形象,探寻另一种解读方法,以了解故事背后的深层意义。
二 《小精灵》背后隐喻的解读与探析
集体潜意识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最重要的基本假设,它贯穿荣格的全部理论。荣格认为,潜意识不仅仅储藏着被压抑的个人记忆与被遗忘的个人经验,而且还包含着两个部份或层面——第一个层面即他所谓的个人潜意识,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基本概念相契合。潜意识的这个层面储存了有关个人曾经历、思考、感受或知晓过的各种事物的记忆。因为受到压抑或者遗忘,它们的存在已经不再被个体意识到了。
然而在运用他的原型理论解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心理作用与心理形象上的相近之处时,荣格得出了潜意识的第二个层面,即所谓的集体潜意识。潜意识的这个层面包含着人类所共有的心理知见的基本架构,即原型。原型是指一种与生俱来的心理模式,它们是一些先天倾向或潜在的可能性。当我们知道人类内在更多的特质时,便能够认识人类心灵的奥秘、肯定自我,有机会认识和表达自己,并进而与他人和乐共存。
荣格挖掘出许许多多的原型,有:天真者、孤儿、战士、照顾者、追寻者、爱人者、破坏者、创造者、统治者、魔术师、智者、愚者等等。
荣格心理分析的文艺观,即在探索文艺作品里,人类具有生命力和生动形式的部份,再加上民间故事的口传文学性质,蕴含了大量的集体潜意识层面,因此采用荣格的心理分析方法解读童话故事《小精灵》,我们将看到魔术师原型以其不同的形式所展现的魔力及影响。
《小精灵》的故事出自格林童话,而格林童话可能是拥有最多读者的童话选集。故事中的鞋匠有一技在身,已经结婚,一开始生活陷入困境,但他很快就得到小精灵的帮助。这是大多数童话的典型主题,年轻男女获得魔法的协助,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但是,这个故事后来的发展相当出人意料,鞋匠和太太给了精灵表示感谢的礼物,但小精灵却就此一去不回。
“魔力”在童话里,是个相当普遍的主题,我们只要把《小精灵》和其他童话相比,就能了解这个主题的重要性。在一般青少年童话里,故事中的年轻人唯有过于贪心或邪恶时,才会丧失神奇的宝藏,但在这个故事中,鞋匠并不邪恶,他和太太既知感激又慷慨大方,不过还是丧失了魔力的帮忙,这种损失到底有什么象征意义?
故事中拥有魔力的是小精灵,也就是魔术师原型的展现。魔术师原型的力量,是借着改变意识形态来改变现实的力量,它们象征故事主人公“想做但做不到的事”。而这个故事中的两个小精灵最大特征就是没有穿衣服,他们既天真又活泼,尚未受到社会传统的束缚或社会意识的重压,这两个精灵代表了童年与青少年时期无忧无虑的心灵,而神奇精灵的消失象征了成长期间不可避免的经验:必须放弃玩耍,扛起工作;必须放弃无知天真,负起重责大任。精灵在穿上鞋匠夫妇送给他们的衣服后就消失了,因为服装乃是反映了社会礼教与文化行为。
精神分析师艾伦·金也提到:故事中说那些送给精灵的礼物是圣诞礼物。这种指明特殊日期的情况在童话中比较少见,一般童话很少提及明确的时间,部份原因是童话大都语焉不详,这具体日期的展示在此具有特殊意义。我们若能多了解这个故事的文化背景,就能看清这方面的暗示。在德国,精灵是属于异教的产物,源自基督教诞生前所谓的黑暗野蛮时代。故事中的精灵接到圣诞礼物后随即消失,这意指时代较早、百无禁忌的异教文化,与时代较晚、讲究礼教规范的基督文明有所冲突。这种情况和青少年过渡到成年的心理转折正好十分类似。此处的象征正好与服装的象征呼应:圣诞节和衣服都代表了社会化与礼教规范。
鞋匠的故事中的魔力消失,还包含另一层意义——和创造力有关。小精灵总在夜晚出现,在黑暗中工作。这正好象征了不自觉的创造力。当有意识的思考无法解决问题时,带着问题入睡,并将问题交给内在的精灵,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精灵收到夫妇俩的礼物后,就不再出现,显示意识有碍创造力的发挥。反观现实生活中的艺术表现,许多精美的创作作品,有不少都产生于夜晚。
三 从童话隐喻中升华的教育深意
本文主要以一种荣格式的解读法,诠释童话作品,特别是民间童话,因为其保留了大部分粗糙、原始的叙述,换句话说,原始的意象在民间童话里是丰富且具有表现力的。
在这篇故事里,都经由魔术师原型的力量来改善主人公的生活,也就是借着改变主人公的意识层面来改变现实的力量。如果没有魔力的出现及帮助,我们会看到鞋匠夫妇的生活愈来愈糟,愈来愈贫困,这都是接近“死亡”的原型。
精灵离开之后,鞋匠并未因此一蹶不振。他又回去继续做鞋子,而且因此赚了很多钱。此则故事蕴含了在人生道路上一个重要的事实:魔力消失后,工作的责任就随之而来,但与其说主人公丧失精灵魔力的协助,不如说他们已把精灵的魔力内化为自己的一己之长及生活的动力。
要让内在魔术师原型发挥作用,人在精神上、情感上和身体上与所有生命产生联系是非常重要的。矛盾的是,真正的力量乃是来自于认清人自身的依赖和不独立。人似乎总是要依赖大地、他人和别的精神资源,这是否表示“魔力”代表了人类潜藏的“欲望”,一种不太可能达成的愿望,必须藉由梦境,达到满足。
整体观之,这些故事都显示自觉与知识的开展会破坏年轻时期的魔力。魔力的消失不是伦理道德的问题,而是人生发展的问题。那不是一种惩罚,只是成长的必然结果。若非由于时间及篇幅的限制,我们一定可以在各国童话里找到这些相关心理作用与心理形象相近的童话,并设法证明由民间故事流传下来的童话,因描述广大的潜意识世界,贴近人性,传递人类经验,而历久而弥新,经典恒存。
参考文献:
[1] 张莉:《童话心理分析及其在幼儿心理教育中的运用》,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张玉梅:《荆棘地上的觉醒》,《时代文学》(双月版),2006年第6期。
[3] 刘晓东:《论童话的教育学意义》,《教育科学》,2000年第1期。
[4] 龚瑛:《童话教学“四招”》,《湖南教育》,2001年第23期。
[5] 闫春梅:《论童话精神的人文意义》,《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6] 赵晓宇:《论童话“荒诞”的美学特征》,《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0期。
作者简介:张涛,男,1970—,河南南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法、翻译理论研究,工作单位:平顶山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