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震震后恢复重建是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完成之后灾区从无序状态转变到有序状态的必经过程,是灾区人民恢复正常生活和生产状态的必然步骤。本文以汶川地震后所涉及的部分恢复重建项目为背景,就项目管理中应注意的重要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震后重建;承包商;管理;框架结构
2008 年 5 月 12 日,我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震级达里氏 8 级,最大烈度达11 度的特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地震区城乡房屋大量损毁,其中房屋倒塌780万间,损坏2459万间。汶川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为尽快帮助灾区人民恢复正常生产和生活状态,我国政府迅速组织开展了震后恢复重建工作。作者参与了企业部分项目的震后恢复重建工作,修复房屋类别包括框架结构和砖混结构,重建工程基础形式分别为钢筋混凝土承台基础和挖孔桩基础,钢筋混凝土承台基础、挖孔桩基础两种基础均是框架结构,重建单独项目的建筑面积均在5000m2以上。修复加固的有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修复加固主要内容有钢筋双面加固、钢板网加固、装饰面修复,其中主要修复工程有两栋框架结构合计12000m2以上、砖混住宅楼三栋合计8000m2以上,。在重建和修复项目实施过程中,以上项目均聘请了专业的监理公司。下面笔者主要结合自身体会,简要阐述在震后恢复重建项目管理中应注意哪些重要问题,应遵守哪些重要原则。
1 决策科学化,风险最小化
对于地震震后恢复重建项目,无论是政府投资还是企业自主重建,在选择项目管理方法时必须遵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尊重客观规律,一步一步按照科学的程序进行,即“先论证,后决策”。根据震后恢复重建的实际情况,先将已成熟的管理模式应用于实践,成熟一项应用一项,坚决杜绝“边投资、边论证”的做法。由于震后恢复重建项目具有规模大、投资多、技术复杂、工期紧、牵涉面广等特征,如果仍采用领导随意拍板的决策方式,将很难做出正确决策,给政府和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在具体的项目管理中,决策管理部门应集思广益,依靠集体的智慧,做出科学的决策。
地震灾害发生后,灾区生产生活几乎完全处于瘫痪状态。灾害造成原有秩序改变,也为震后恢复重建工程中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承包商,也不可能完全预测所有潜在的风险。因此,在震后恢复重建项目实施过程中,应该本着风险最小化的原则,尽可能按质按量按时完成项目目标。众所周知,工期、质量和成本三大目标控制是衡量一个项目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三大目标控制”是将有限的投资合理使用,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按期完成工程任务。工期得不到控制的工程即使工程质量满足要求,由于投资效益不能及时实现,这将对灾区人民造成严重的损失。工程质量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得到保证,汶川地震再次证明了工程质量是何等重要。因此,在恢复重建项目实施中,应严把质量关,确保恢复重建项目达到抗震设计等级要求。工程成本是震后重建过程中最难控制的一项。在应急阶段,由于进度要求比较高,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这就难免会增加项目的支出,所以在震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应该切实做好成本控制工作。一般而言,如果工程项目的范围越广,管理牵涉的单位和人员越广以及它的步骤越复杂的话,项目的不可控制因素就越多。在国外,项目的风险研究常常放在很重要的地位,有时重要性不亚于项目经济效益和财务评价。决策管理部门在项目前期掌握项目足够的信息,分析各种项目管理模式的风险程度,使工程的风险系数降到最低。
2 明确各方职责,严格筛选监理单位
参与震后恢复重建项目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责任主体和施工图审查、工程质量监督及检测等有关监管机构,应强化管理,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落实恢复重建工程各方责任主体及有关机构质量责任。建设单位要择优选择勘察、设计、施工单位,需抗震加固工程的设计应当委托原设计单位或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勘察设计单位要加强原始资料收集、现场踏勘等环节的工作,按照规划要求进行。施工单位应严格按设计文件要求施工,执行国家技术标准,强化建筑材料进厂检验,强化施工质量过程控制。监理单位要针对工程特点制定相应的监理规划及监理实施细则,严格按照审查合格的设计文件和有关标准规范要求实施监理。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应严格按照修订后的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审查,对不符合标准的施工图设计文件,不得出具审查合格书。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应严格按照有关管理规定和技术标准进行检测,对检测数据和检测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在现行的项目管理框架体系下,是否拥有合格的监理工程师,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设项目的成败。因为监理工程师在一定程度上是使震后恢复重建项目得到高质量专业服务的保证。高质量的监理服务完全靠监理人员的能力,完成工作所消耗的时间,公正客观的态度、管理能力、专业经验、技术力量以及监理人员与承包商之间的合作等。因此,政府部门在选择项目管理模式时,应该将监理工程师的能力考虑进去,以确保实现工程项目管理目标。
3 严格甄选承包商,施工管理专业化
在震后恢复重建项目实施过程中,承包商作为震后恢复重建项目专业化的实施主体,在成功的项目实践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开展震后恢复重建项目管理中,必须充分考虑承包商的专业能力,包括资金、技术、管理、工程经验等。只有实现专业化协作才能提高震后重建的效率、提高震后恢复重建项目管理水平。对于小型项目,效果可能不是很明显。但对于一些大型的、复杂的、技术含量高的震后恢复重建项目,承包商的专业能力就显得及其重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建设领域的改革,监理参与项目已成为一种必然。对于合同关系比较复杂的管理模式,业主若没有监理单位的支持,工程的三大目标就很难实现。所以要选择好的项目管理模式,业主要充分考虑承包商和监理的综合能力,使之与管理方法相匹配。
现代项目管理理念倡导分工与协作统一。在震后恢复重建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同参与主体应发挥各自的特长、相互协助、以达成预定的项目目标。无论是国际上先进的项目管理模式,还是当前国家大力推行的代建制,都是在倡导用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公司取代或协助缺乏工程管理经验的使用单位、投资人作为管理单位,改善业主方的项目管理水平。政府作为震后恢复重建的主导力量,不仅要对项目建设过程负责,而且要对项目建设的成败和项目运营的好坏负责。在大型公共建筑的恢复重建过程中,政府部门既要负责筹措项目的建设资金,又要对项目实施进行监管,同时还要对资金使用进行监管。可以说政府部门的任务繁重。因此,政府恢复重建项目管理部门在选取震后重建项目管理模式时,应该考虑到自身的技术和项目管理水平,合理地选择专业化机构,从而实现对整个建设项目的各方面进行最直接、最有效的控制。
4 仔细排查工程隐患,确保工程安全
针对重建工程的施工安全,政府部门一再强调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按规定采取严格的施工安全措施,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大安全巡查力度,切实抓好建筑生产安全工作。对于震后复工的工程项目,要进行深入细致的隐患排查,并须经各方责任主体签字确认符合复工安全生产条件后方可复工。对复工工程已完成部分的受损情况,要进行重点检查和评估,对于危险性较大的工程,要重新制定建筑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对震损房屋拆除,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震后部分房屋要修复加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恢复重建注重抗震加固鉴定工作,受损房屋建筑工程根据应急评估结论可修复和加固的,应当按照所在地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鉴定,并依据鉴定结果确定修复和加固措施。恢复重建项目要确保结构安全和抗震设防要求,要符合节能、抗震、自然通风、公共卫生等要求,注重节能环保,大力推行绿色施工,合理利用和减少建筑垃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有效利用能源和资源。要体现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
5 遵守规范,严把会审和技术交底关
承包商在震后恢复重建项目施工中应严格遵守国家规范和标准,确保建筑工程质量。汶川震害再次表明,不按照规范设计和施工的建筑物在地震中都会遭受巨大的破坏,恢复重建的项目不能再重蹈覆辙。建筑施工是将设计意图转化为实际产品的过程。在施工前,图纸会审是明确设计意图、实现设计目的不可或缺的步骤。因此,震后恢复重建项目管理人员应格外重视图纸会审工作,确保各方理解和严格贯彻设计意图。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施工地质条件可能存在变数或施工图纸过于理论化,工程变更现象就时有发生。项目管理人员应做好工程变更的协调工作,合理控制工程变更的影响。根据笔者多年的工程经验,工程变更工作对项目的施工进度、质量和成本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在施工过程中不控制好工程变更的数量,不做好变更审核和签证,项目竣工结算工作将会难以顺利开展,影响项目竣工后的正常运行,这与震后恢复重建项目的初衷是相背离的。
6 结束语
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完成后,灾区亟需要从无序状态转变到有序状态,恢复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震后恢复重建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震后恢复重建绝非一蹴而就,需要多方付出艰苦的努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震后重建项目管理方法是确保项目成功的关键。只有管理措施得当,才能高效、快速地开展和完成震后恢复重建工作。
参考文献:
[1]高永祥,池慧,徐新. 汶川地震震后重建工程中引入项目管理模式的现实思考[J]. 建设监理, 2008,(10) .
[2]傅强. 从震后经营性基础设施重建探讨PPP模式的应用[J]. 山西建筑, 2009,(01) .
[3]刘俊发.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11) .
[4]徐玖平, 孙彩玉. 汶川特大地震震后重建工程工期影响因素分析[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8,(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