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乐器

来源 :音乐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克孜尔石窟壁画上的阮咸类乐器,是我国相对较早、较集中、较丰富的乐器图像资料。加之,克孜尔石窟时间和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为我们了解阮咸类乐器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本文将对其进行一定的梳理。
  关键词:阮咸 克孜尔 石窟 壁画
  阮咸是我国传统弹拨乐器,相传西晋竹林七贤阮咸善于弹奏此乐器而得名。关于此类乐器的渊源,学界通常有两种说法:一是经由西亚传来的琉特属的乐器与中原文化相结合形成、演变而来;二是中原乐器,由弦鼗发展而来。由于阮咸是木质,所以物质遗存甚少,因此,多依靠图像类文物资料结合文献资料了解其发展,我国境内最早的此类乐器形制是在汉画像砖上。除此之外,相对较早、较集中的图像资料便是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上所描绘的了。由于克孜尔石窟的时代性和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为我们了解此类乐器以及流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以下本文将对克孜尔石窟壁画中所出现的阮咸做一定的梳理。
  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南10公里,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同时是我国建造年代最早的(约公元3世纪)和佛教首先抵达国内的区域。石窟中有大量的表现音乐舞蹈的壁画,为我们了解当时、当地的音乐,以及东西音乐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这些乐舞壁画中,所反映的有弹拨类乐器、吹奏类乐器、打击类乐器,以及乐队组合等内容。在壁画中出现阮咸的题材有伎乐天人图、说法图、和伎乐供养三种题材。根据乐器形制,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阮咸有两种形制。
  一、克孜尔石窟壁画中阮咸的形制
  第一种(如图一),音箱正圆,琴面直径约25cm-30cm,大多可见覆手和一对音孔(多为圆形),琴杆细长,一般约为40cm-60cm,直颈,琴头呈三角形或梯形,有四轸,可推断出有四弦,有的四弦绘制的很清晰。演奏时,抱于怀中,形式各异,但多数琴身侧斜,琴头朝上,有持拨弹奏亦有捏指弹奏。西晋傅玄(217-278)《琵琶赋序》:闻之故老云,汉遣乌孙公主,念其行道思慕,使工知音者,裁琴、筝、筑、笙模之属,作马上之乐。观其器,盘圆柄直,阴阳序也。四弦,法四时也。以方语目之,故批把也。取易传于外国也。杜挚以为赢秦之末,盖苦长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二者各有所据, 以意断之,乌孙近焉。唐代杜佑(734-812)《通典·乐》(卷146):阮咸,亦秦琵琶也,而项长过于今制,列十有三柱。武太后时,蜀人蒯朗于古墓中得之,晋竹林七贤图阮咸所弹与此类同,因谓之阮咸。咸,晋世实以善琵琶、知音律称。(自注: 蒯朗初得铜者, 时莫有识之。太常少抑元行冲曰: “此阮咸所造。”乃令匠人改以木为之, 声甚清稚。)通过这两段文献,且不谈其来源和今后发展为何物,至少可以看出无论“弦鼗”或“秦琵琶”都与以上我们所描述的这种乐器的形制是较为相似的。这种琴杆较长的阮咸,被认为是中原叫“弦鼗”的乐器,亦或称“秦琵琶”,之后演变为阮咸,在学界,对于其来源与演变也不断有着各种争议,但郑祖襄在《中国音乐学》2005年第一期《“弦鼗”研究的争议与探讨》一文中却将弦鼗发展为阮咸解释的很清晰。中原石窟也有类似于此形制的阮咸是音箱正圆,相对于前者琴面直径略大,约为30cm-35cm,同样大多可见覆手和一对音孔(多为圆形),但琴杆较短,一般与琴面直径等长或更短,琴头呈三角形梯形或矩形,有四轸,有的可见品和弦。演奏时,抱于怀中,琴头朝上或直立于怀中,有持拨弹奏亦有捏指弹奏。此种阮咸,与我们当今所见的阮咸形制上更加相近。《中国音乐词典》(326):“阮,弹拨乐器据东汉傅玄《琵琶赋》序载是但是人按照琴、筝、筑、箜篌等乐器创制的。圆形音箱,直柄,十二品位,四弦,古称秦琵琶或月琴,唐武则天时,发展成为十三品位,称为阮咸”此种,在壁画中有的甚至将12品、4弦都刻画的较为清晰,如麦积山石窟第4窟。相比之下,这两种阮咸无论从形制、历史文献的描述都十分相似,而且,从时间上不难看出,两者多在中原石窟壁画上共生共存长达800余年,并且数量相当。所以,笔者粗浅的认为石窟壁画所表现的两种阮咸是一类,是中原的阮咸,只不过是大小、长短不一,就像现今的阮咸有大阮、中阮、小阮。此种正是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第一种阮咸。
  图一、克孜尔第77窟窟奏阮咸图
  图二、克孜尔第14窟奏阮咸图
  第二种(如图二),音箱呈正圆,约20cm-25cm,琴杆自琴身到琴头由宽变窄,约40cm-50cm,曲项,琴头多为三角形,有四轸,有的可见弦。演奏时,或抱于怀中或将音响托于右手手腕处,琴头略向下倾,左手按弦,绝大多数是持拨弹奏的。这种阮咸《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新疆卷》认为是龟兹特有的阮咸,的确,此种形制,在龟兹以外的石窟并未见,由于其独特形制,因此有学者认为它们与我们今天所见的维吾尔族拨弦乐器有一定的渊源。周吉先生在《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也提到:“这类阮咸与当代维吾尔族民间流传的牧羊人热瓦甫(又叫山里人热瓦甫)在形制上相近,可能是当代维吾尔族最重要的弹拨类乐器之一的刀郎热瓦甫的始祖”;“多兰热瓦普……乐器的柄似琵琶上窄下宽,柄上无品,这一形制约在公元四世纪的以前形成,在拜城克孜尔千佛洞第二、三、四期窟壁画上会有不少这类乐器。”的确,当今新疆维吾尔族所使用的刀郎热瓦甫与此类龟兹阮咸极为相似。原因如下:其一,此类阮咸音响都无音孔,似为音箱上张有皮或为木质音板;其二,第一类有的有明显的12品,而第二类中都未见有品柱;其三,其形制却与当今刀郎热瓦普相似;其四,在演奏手法上,将音响夹于腋下,勾手弹拨,这与当今的热瓦普演奏有惊人的相似;其五,尚未在其他地区石窟中见于此形制相似的阮咸。这一类乐器,有待于今后细致探讨。由于其与以上第一种所述中原式阮咸有较大的差异,所以称之龟兹阮咸。
  二、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阮咸特点
  克孜尔石窟壁画中两种形制的阮咸是同时存在的两种,《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新疆卷》:“早期壁画出现的是音箱体积较大、琴杆细长、轸槽呈梯形的阮咸。中、晚期壁画中,上述的形制消失,出现了音箱较小、琴杆与音箱连接处较宽、颈部渐窄、琴颈后曲的阮咸。第一种形制与中原接近,后一种为龟兹所特有。”笔者赞成两种形制的观点,但,克孜尔石窟的阮咸,并不分早晚期,如果按《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新疆卷》所说,那么,早期公元4世纪的38窟(三例)、171窟(一例)和中期公元6世纪的14窟中的就不好解释了,因此,笔者赞同形制如77窟、118窟的为中原阮咸,而另者则为龟兹阮咸,两者不分早、晚期。   中原式的阮咸发挥了其弹拨乐器的特点,具有独奏,伴奏的作用。独奏形式在77窟天宫伎乐图中阮咸天人居于金刚和另一天人中间,似为烘托护法。另有一身单独出现在17窟说法图中,只是画面有残不好加以论证。除大型的乐队(38窟伎乐天人图)外,阮咸与其他乐器的组合,乐队中都未见有五弦琵琶或曲项琵琶。乐器组合时它多与排箫搭配。它在三件乐器形成的组合时,都能见有竖箜篌如,8、38、144窟等,并且绝大多数这种情况下都有吹奏乐器和舞蹈。它们与吹奏乐器的合奏中间间插舞蹈,乐舞队列,其乐融融。公元3世纪118窟伎乐天人图中阮咸伎与舞伎合作,阮咸伎人呈边奏边舞状,结合前几例,它与舞蹈是有一定关系的。
  曲项阮咸亦有独奏形式,如公元4世纪171窟和6世纪14窟说法图中7世纪206窟残。其次是与其它类伎乐合作,合作的乐器有弹拨类和吹奏类,其间也必有舞伎。乐队的配置偏重于弹拨类。从图像中分析可得知,阮咸具有独奏能力。在乐队中它虽然不能像琵琶一样局于比较重要的位置,但是它有较强的与舞伎配合的能力。
  三、结语
  从图像上分析,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阮咸有中原式和龟兹式两种,是同时存在的,它们都兼具独奏和伴奏能力,但独奏出现的题材为说法图,亦有可能作为法器或道具出现。作为伴奏乐器,它们与其他乐器合奏,多与其他类的弹拨类乐器配合出现。在演奏时,抱于怀中或夹于腋下,多数为持拨片弹奏,也有边奏边舞的。它们的形式和特点为我们研究阮咸类乐器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基金项目:
  本文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人文社科基地,中亚音乐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项目编号040913C01;新疆师范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编号:XJNU1121。
  参考文献:
  [1]高文.我国最早的弦鼗图像[J].音乐探索,1998,(02).
  [2]郑祖襄.“弦鼗”研究的争议与讨论[J].中国音乐学,2005,(01).
  [3]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4]周菁葆.丝绸之路上的阮咸[J].乐器,2009,(04).
  [5]周吉.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新疆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96.
  [6]万桐书.维吾尔族乐器[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
  [7]王子初,霍旭初.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新疆卷[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
其他文献
摘要:在古筝的若干派别中,河南、山东与浙江在各自的派别范围中都拥有一首《高山流水》,使得古筝曲中有了三首同名却不同曲的名曲。本文即是从音乐表现、风格特征等几方面描述三派各自的风格特点,并对这三首曲目进行比较。  关键词:风格 特征 比较  “筝”这个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又称其为“秦筝”的乐器,距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民间广泛流传并占据着俗乐的首位,产生了如《汉宫秋月》、《出水莲》等大量的优秀作品
期刊
2014年10月16日秋夜,婉约的“东方水城”苏州,迎来了来自北欧“千湖之国”芬兰的天籁之风——芬兰艾斯堡音乐学院(简称EMO)塔皮奥拉青年交响乐团的中国首次巡演,芬兰古典音乐国际交流音乐会奏响苏州。  这是两个以“水”为主题的音乐世界文明的碰撞与融合:西方与东方,北欧宏大与空灵兼具的英雄与神话史诗,与东方深沉浑厚同时细腻动人的大雅国风,在这个夜空中旋流、碰撞、交织、融合……世界少年音乐天才独特演
期刊
摘要:高校音乐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关系到培养人才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在高校音乐教育当中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针对目前我国高校音乐理论教学存在的很多问题,本文在探讨音乐理论教学重要作用和意义之后,提出了教学改革的一些具体措施。如改变传统音乐理论教学思想观念、音乐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拓宽音乐理论教学内容、建立研究型教学模式、音乐理论教学引入数码多媒体教学等。  关键词:高校音乐理论教
期刊
刘桂腾,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沈阳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萨满文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项目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满族音乐研究会常务副a会长。长期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以满族音乐和萨满仪式音乐研究为专。学术论文在国内及美国、加拿大、比利时、荷兰、丹麦、匈牙利、
期刊
树音乐所属国内新锐电音厂牌shadowplay,在电子音乐领域屡出“重拳”,于后山艺术空间举办了多场电子音乐节及电音派对。其中九月下旬举办的为跨时两周的Beijing Sonic电子音乐艺术节,更被业内盛赞“理念最接近国际思路”。刚结束不久的Beijing Sonic余温尚存,10月17日树音乐再度策划“音速北京”十月派对在老地方“后山”热力呈现,届时将由来自伦敦鼎鼎大名的多变电音王子Jack D
期刊
【教学片断】  一、创设情境:  1.导言:今天这节音乐课老师要带领大家到美丽的大森林去郊游。  2.播放歌曲《郊游》音乐,全体同学律动表演。  3.教师:瞧!我们到了,你看美丽的大森林有好多小动物呀。看,都有哪些小动物?(出示课件:美丽的森林) 他们都在快乐的歌唱着,你听他们的歌声真好听,(教师模仿),它们一边唱歌还一边舞蹈呢,谁也想来学习他们。(分别出示青蛙、小鸟、小马、松鼠的图片,让学生声音
期刊
摘要:推广素质教育是21世纪全国教育事业新的要求,音乐教育事业在此前提下应有所改变和完善,本文将从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相互的联系和发展中,探讨一下中等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 音乐教育 教育目标 教育对象  素质,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其即为生理学与心理学上所指的素质,也就是人类先天的生理特点,主要针对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素质是通过先天遗传获得的。狭义角度下的素质又可以被称为禀赋
期刊
赵晓楠,男,满族,现任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系主任、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1989年入读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理论作曲专业以来,系统完成了附中、本科、研究生的专业教育,于2000年毕业留校在音乐学系任教,2002年评为讲师、2008年评为副教授。主要开设少数民族民歌、中国传统音乐基础、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少数民族部分)、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研究(少数民族部分)、工尺谱常识等专业课程、公共课
期刊
摘要:每种艺术形式都有它自己的表现手段,音乐、诗歌、绘画都各有不同。以李斯特的钢琴曲集《旅行岁月》第一集“瑞士”中的《奥伯曼山谷》为研究对象,利用诗画艺术的特征与音乐表现形式的联觉,来阐述钢琴作品是如何用音响来描绘诗情画意的。  关键词:李斯特 钢琴作品 诗情画意 联觉  音乐、诗歌、绘画都有不同的表现手段,例如音乐是以音响、和声、旋律等等塑造形象;美术作品是以色彩、线条、平面或立体的构图方式来表
期刊
摘要: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一批批近现代中国民族音乐家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将中国民族拉弦乐器从民间自由发展的传统乐器提升到以独奏为主,兼具伴奏、重奏功能的专业性乐器。而乐器的制作材料、演奏手法以及艺术表现力的相应提高,则为中国民族拉弦乐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像高胡、中胡、革胡等民族管弦乐队中二胡类乐器的出现,使得二胡又被赋予了新的音乐表现性功能。  关键词:民族乐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