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鱼翅”讲讲政治,这个可以有。
“听讲”的当然不是鱼翅本身,咱没吃过鱼翅也不至于傻到如此。官员滥吃鱼翅,由来已久,在饮食场、交际场,或明或暗地存在着一个“鱼翅江湖”,它才是“被讲”的对象。——当然也不妨这样理解:在“鱼翅”的问题上讲讲政治。鱼翅消费本关乎经济、社会文化,但在我们这里,由于公务接待的“沾染”,情境变得更为复杂。
现在,局面突然出现简单化的趋势。既然“公务鱼翅”横行霸道,那就先动它。
在近日推出的《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中,有着诸多亮点,但无疑,人们最容易记住的是“鱼翅燕窝”。这不是一个高尚的名称,但一定是高贵的字眼,由它,可以涵盖诸多寻常百姓怎么想都想不出的高档食物。
《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第十条规定,工作餐应当供应家常菜,不得提供鱼翅、燕窝等高档菜肴和用野生保护动物制作的菜肴,不得提供香烟和高档酒水,不得使用私人会所、高消费餐饮场所。
公眾习惯称之为“公务接待新规”。而某种意义上,它的新旧与否,就在于有没有禁止鱼翅。很显然,鱼翅既然成为一种规格或象征,那么高层籍铁规剥夺官员“食翅权”,自然也是释放强烈信号。强硬“治嘴”,提升新规的可操作性,回应民意期待,俱在其中。
别忘了,剥夺官员“食翅权”,也是一种政治承诺。2012年6月底,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明确表示,将在三年内发文规定公务接待不得食用鱼翅。对这一表态,公众极其感兴趣,视为中央层面开始在“治嘴”问题上具体化、务实化的明确迹象。
如今,一年多一点,“禁翅令”就铿锵落地。而提前兑现承诺,又与众多网友“三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意愿合拍。人们如此对“禁翅令”加以十二分期望,源于对官员的饕餮大嘴的憎恶。以“治嘴”视角看,鱼翅的被禁止,肯定不是最难的一件事。当然,“治嘴”无易事,当年“四菜一汤”的无疾而终就是明证,但是在诸多需要发力推动的事体上,“禁翅”有压倒一切的需要。
回到前述,我们面对的“鱼翅江湖”,是公款吃喝的最高境界。这不仅是指食欲上的贪得无厌,亦指“抵御”监督上的伎俩无穷。宴必鱼翅,偷吃也欢,不少官员是要靠鱼翅挣面子。
今年春节后,商务部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自八项规定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倡议出台以后,鱼翅营业额下跌70%,鲍鱼和燕窝的销量下降40%。官场之外的鱼翅消费并没有被禁,这个数字,令官员是“翅客”主力军的推测坐实。
而今年9月,《参考消息》援引的法新社报道也提到,资源保护组织皮尤慈善基金会的鲨鱼专家安杰洛说,中国内地和香港的鱼翅消费都在大幅下滑,“这与中国政府的反腐行动有关”。
鱼翅消费者,非贵即富。鱼翅消费的风向,如此受“公务鱼翅”所影响,其实没有出乎意料。
当制度的利刃一刀刀刮去消费鱼翅的“流毒”后,我们无法不相信这一点:先予以制度性“治嘴”,直接抓住要害,比运用经济、文化等手段慢慢“调控”,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既然,在中国当下,解决“公务鱼翅”问题就会一下子改变局面,有什么理由不选择让制度马上“披上盔甲”呢?
谁都不能否认,在鱼翅消费骤降的情况下,制度的乘胜追击,是一种政治智慧。
无疑,国际上,包括国内近年来兴起的“拒吃鱼翅,保护鲨鱼”行动,打上的是非政治性标签。企业家、明星们的奔走呼吁,广告口号“没有消费就没有杀戮”在文化意义上的直指人心,亦见效果。但是就“受众”而言,显然,被我行我素的官场风气所裹挟的爱翅官员不容易听得进去,如果鱼翅能带来仕途帮助和其他利益,他们为什么要听从那些温柔的劝告呢?
说到底,官员拒绝吃鱼翅,也应该是一种政治操守。如果他们不能自觉拥有这种品质,根本的出路,还是在于制度的出击。和“鱼翅”讲讲政治,更重要的是向贪婪之嘴亮剑。这和反腐本一个道理。
让鱼翅成为“鱼刺”。这种事,想想就很有快感。
这不是阴暗的诅咒,而是——制度来了。
“听讲”的当然不是鱼翅本身,咱没吃过鱼翅也不至于傻到如此。官员滥吃鱼翅,由来已久,在饮食场、交际场,或明或暗地存在着一个“鱼翅江湖”,它才是“被讲”的对象。——当然也不妨这样理解:在“鱼翅”的问题上讲讲政治。鱼翅消费本关乎经济、社会文化,但在我们这里,由于公务接待的“沾染”,情境变得更为复杂。
现在,局面突然出现简单化的趋势。既然“公务鱼翅”横行霸道,那就先动它。
在近日推出的《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中,有着诸多亮点,但无疑,人们最容易记住的是“鱼翅燕窝”。这不是一个高尚的名称,但一定是高贵的字眼,由它,可以涵盖诸多寻常百姓怎么想都想不出的高档食物。
《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第十条规定,工作餐应当供应家常菜,不得提供鱼翅、燕窝等高档菜肴和用野生保护动物制作的菜肴,不得提供香烟和高档酒水,不得使用私人会所、高消费餐饮场所。
公眾习惯称之为“公务接待新规”。而某种意义上,它的新旧与否,就在于有没有禁止鱼翅。很显然,鱼翅既然成为一种规格或象征,那么高层籍铁规剥夺官员“食翅权”,自然也是释放强烈信号。强硬“治嘴”,提升新规的可操作性,回应民意期待,俱在其中。
别忘了,剥夺官员“食翅权”,也是一种政治承诺。2012年6月底,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明确表示,将在三年内发文规定公务接待不得食用鱼翅。对这一表态,公众极其感兴趣,视为中央层面开始在“治嘴”问题上具体化、务实化的明确迹象。
如今,一年多一点,“禁翅令”就铿锵落地。而提前兑现承诺,又与众多网友“三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意愿合拍。人们如此对“禁翅令”加以十二分期望,源于对官员的饕餮大嘴的憎恶。以“治嘴”视角看,鱼翅的被禁止,肯定不是最难的一件事。当然,“治嘴”无易事,当年“四菜一汤”的无疾而终就是明证,但是在诸多需要发力推动的事体上,“禁翅”有压倒一切的需要。
回到前述,我们面对的“鱼翅江湖”,是公款吃喝的最高境界。这不仅是指食欲上的贪得无厌,亦指“抵御”监督上的伎俩无穷。宴必鱼翅,偷吃也欢,不少官员是要靠鱼翅挣面子。
今年春节后,商务部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自八项规定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倡议出台以后,鱼翅营业额下跌70%,鲍鱼和燕窝的销量下降40%。官场之外的鱼翅消费并没有被禁,这个数字,令官员是“翅客”主力军的推测坐实。
而今年9月,《参考消息》援引的法新社报道也提到,资源保护组织皮尤慈善基金会的鲨鱼专家安杰洛说,中国内地和香港的鱼翅消费都在大幅下滑,“这与中国政府的反腐行动有关”。
鱼翅消费者,非贵即富。鱼翅消费的风向,如此受“公务鱼翅”所影响,其实没有出乎意料。
当制度的利刃一刀刀刮去消费鱼翅的“流毒”后,我们无法不相信这一点:先予以制度性“治嘴”,直接抓住要害,比运用经济、文化等手段慢慢“调控”,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既然,在中国当下,解决“公务鱼翅”问题就会一下子改变局面,有什么理由不选择让制度马上“披上盔甲”呢?
谁都不能否认,在鱼翅消费骤降的情况下,制度的乘胜追击,是一种政治智慧。
无疑,国际上,包括国内近年来兴起的“拒吃鱼翅,保护鲨鱼”行动,打上的是非政治性标签。企业家、明星们的奔走呼吁,广告口号“没有消费就没有杀戮”在文化意义上的直指人心,亦见效果。但是就“受众”而言,显然,被我行我素的官场风气所裹挟的爱翅官员不容易听得进去,如果鱼翅能带来仕途帮助和其他利益,他们为什么要听从那些温柔的劝告呢?
说到底,官员拒绝吃鱼翅,也应该是一种政治操守。如果他们不能自觉拥有这种品质,根本的出路,还是在于制度的出击。和“鱼翅”讲讲政治,更重要的是向贪婪之嘴亮剑。这和反腐本一个道理。
让鱼翅成为“鱼刺”。这种事,想想就很有快感。
这不是阴暗的诅咒,而是——制度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