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舆论导向 打造精品内容 创新报道模式

来源 :中国广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Mete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民广播80年的风雨历程,前后经历了初创期、改革期和成熟期等三个时期。从提出“自己走路”到“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的方针,再到媒体融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组建,广播已进入“大音频”的传播语境。本文认为,广播未来需要从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和形式手段创新三个方面持续发力,在新的传播语境下,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广播新闻   媒体融合    报道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2020年11月5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关于推动新时代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做强做优的意见》,指出要“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加快提升内容产品竞争力”,“建设全媒体服务、智慧化传播、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推动广播电视高质量创新性发展”。①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需要提升报道质量,并进一步借助新媒体扩大宣传效果,生产更多为受众喜闻樂见的新闻产品。
  回望广播发展的80年历程,人民广播事业在一代代广播人的披荆斩棘中砥砺前行,广播新闻在不断探索中提质升级,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一、广播新闻的发展历程
  (一)初创期
  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诞生于战火烽烟中。1949年北平解放后,新华广播电台迁入北平,新中国成立后改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50年4月10日,早间新闻节目《首都报纸摘要》(《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前身)开播,成为新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地位最高的广播节目。早在1950年,时任中宣部副部长、新闻总署署长的胡乔木同志就提出 “广播要学会自己走路”的理念。上世纪50年代初,在全国新闻工作会议上,发布新闻作为广播的首要任务之一被正式提出。1964年,由时任广播局局长的梅益同志起草、经局党组讨论通过的《宣传业务整改草案提纲》提出了“广播作为一个新闻机关,要有自己的评论和采访力量”等改进广播的意见。
  (二)改革期
  改革开放之后,全国的广播改革继而兴起,并先后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出现过两次热潮。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新闻工作十分重视,胡耀邦同志对宣传工作提出了三条基本要求:讲事实、讲真话、讲道理。1983年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实行中央、省、市、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在广播“自己走路”的方针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的要求。1986年12月15日,广东珠江经济台创办,形成了以大板块、热线电话、主持人直播为主要特征的“珠江模式”,随后,上海将广播按照新闻、文艺、教育、经济等进行分类,形成了系列台的宣传体系。在这个阶段,各级广播电台自采自编的广播新闻报道开始增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开办了评论专栏。广播评论节目的出现,使广播新闻拥有了更多话语权和舆论引导能力。
  (三)成熟期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电视媒体的强力冲击下, 广播媒体面临巨大的挑战,听众数量下滑。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激起了全国人民继续改革的激情,也点燃了广播媒体人改革创新的热情,全国上下出现了广播大发展的繁荣局面。1994年10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评论节目《新闻纵横》开播,节目通过对新闻事实的客观评述,表达观点和态度。②这一时期的广播新闻主体地位得以凸显,节目质量得到了提高,节目形式日趋丰富。
  21世纪以来,广播的发展进入快车道。2002年12月26日的全国广播工作座谈会上,时任广电总局局长的徐光春同志提出 2003年为“广播发展年”的构想,各级广播电台全面推进广播频率专业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2002~2004年推出中国之声、音乐之声、都市之声等,整合频率资源,形成核心竞争力。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舆论宣传工作,2019年1月25日,习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自此,媒体融合的步伐从简单相加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融模式迈进。
  二、广播的媒介特征变迁
  历经80载的风雨历程,广播新闻在不同类型的新闻报道中,以快速、准确的报道语言记录了重大的历史瞬间,满足了不同时期人们的信息需求。广播新闻在影响力、传播力、交互性等几个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广播新闻内容也由“广播”变为“窄播”,收听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和场景化的特征。
  (一)伴随性媒介
  上世纪80年代,时任广播电视部部长的吴冷西曾提出,新闻是广播电视的主体,要把办好新闻放在第一位。④广播新闻,相较于报纸新闻,有着更高的时效性和生动的表现力,不仅可以通过快讯、简讯、详讯或录音新闻等形式将重大事件的过程展示出来,还可以将现场音响生动地记录下来,富有极强的现场感。⑤1983年一项抽样调查表明,广播听众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94.58%,其中稳定听众占72.07%,每天收听30分钟以上的人群达到62.53%,⑥这充分说明,在当时的中国,广播是大部分居民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到了媒体融合时代,广播新闻报道呈现出融合图文、视频、音频、H5页面等全媒体形态,形成多侧面、多角度、多感觉、多层次的传播矩阵。
  (二)从“广播”到“窄播”
  以往,广播媒介是非选择性的,听众只能被动地接受讯息。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网络音频的发展,听众在节目内容、收听方式上有了更多元化的选择,可以对优质的作品进行反复播放、分享、评论等。获取信息的方式已从“人找讯息”转变为“讯息找人”。无数信息根据受众的兴趣和偏好进行分类,被推送到受众面前,人们的收听活动更加个性化,收听的内容和场景更加多元化。
  (三)互动传播
  在新媒体时代,广播在新技术的赋能下更加注重传播的互动性。从传统的歌曲点播、听众热线,到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形成线上线下、不同平台之间的联动,受众在获取资讯的同时还能够参与到节目中,热情被大大激发。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王小艺的朋友圈》H5场景视频,以竖屏的形式、平民化的视角为两会宣传预热,拉近了两会议程与民众生活的距离,新鲜的互动方式引发网友在微信朋友圈的大规模转发,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广播新闻的局限与发展困境
  从1998年起,网络媒体初露端倪,而电视新闻和报纸新闻的改革力度也有所加强,这些变化使广播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广播的深层改革势在必行。
  (一)易逝性的传播方式
  广播具有即时同声传播特性,作为听觉媒介,可以把现实生活中最新、值得报道的事件通过无线电波传递给听众,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与此同时,广播的一个缺陷就是信息的易逝性。广播新闻过耳即逝的特征造成了广播新闻资源的极大浪费。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贵州人民广播电台采用录音磁带把播出的内容录制下来,并将系列报道的内容汇编成册,公开出版,既弥补了广播媒体一播即逝、不留痕迹的劣势,又提高了广播新闻专题的利用率。当下,广播更是只有走媒体融合之路,与其他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才能取长补短,形成广播的整体合力效应。
  (二)浅表化的信息内容
  在碎片化时代,人们的信息获取有着“短平快”的特征。同时,用户对于透视新闻事件本质的深度报道需求日益增长,广播新闻应对报道细节加以整合,给予新闻事件和问题更透彻的分析,并加强评论和深度报道的力度,引导舆论,掌控媒体的话语权。
  四、结语
  随着媒体深度融合的步伐加快,广播与其他行业的跨界发展逐渐深入,促使广播进入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广播+”时代。而语言合成技术的发展、声音社交的逐渐兴起、音频应用场景将更加多元,也赋予了广播新闻内容和手段更多的可能性。在未来,广播新闻需在坚持舆论导向的基础上,打造精品内容、创新报道模式,在“大音频”的传播语境下,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现象级融媒体产品。
  注释
  ①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推动新时代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做强做优的意见》的通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站,2020年11月5日。
  ②申启武:《改革开放 30年广播新闻节目形态的演变与发展》,《现代传播》,2008年第2期。
  ③哈艳秋、赵珊:《2003 中国广播发展年研究》,《现代传播》,2004年第3期。
  ④杨青:《新闻是广播电视的主体——吴冷西同志谈广播电视新闻》,《新闻战线》,1982年第6期。
  ⑤杨伟光:《发挥广播特点提高新闻时效》,《现代传播》,1980年第3期。
  ⑥姜平章:《广播的优势》,《現代传播》,1985年第3期。
  罗晓慧:《谈广播新闻资源的再利用》,《新闻窗》,1997年第6期。
  【本文系2020成都大学“课程思政”专项研究课题“短视频等自媒体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 和成都大学CC国家众创空间2020年度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课题“短视频等自媒体背景下影视专业学生的创业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ccyg2020010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成都大学传媒研究院副研究员)
  (本文编辑:聂巧)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新闻史“专史”存在的广播史一直以来沿袭着报刊史的研究范式,将政治变迁作为广播史断代与分期的节点,这多少忽视了推动广播发展的其他一些逻辑。在纪念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诞生80周年之际,本文尝试从“技术”这一驱动广播发展的深层逻辑出发,审视其发展历程,在为广播史研究探索出更多可能性路径的同时,也为广播在融媒体语境下的发展探寻新的道路。  【关键词】人民广播 80周年 技术 发展道路  【中图分类
期刊
1950年5月22日,随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藏语广播的开播,新中国民族语言宣传事业启程,迄今走过70年峥嵘岁月,目前已形成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朝鲜语等多种民族语言,广播、新媒体等多个平台发布的民族语言节目矩阵。  70年来,一代代民族语言人满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满怀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深厚感情,精心办好民族语言节目,把党的声音传遍祖国的辽阔疆域,传到各族人民心里,为促进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和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我给家乡带个货》的媒体融合案例分析,试图通过新闻场域理论来寻找媒体融合的方式方法。文章强调在融合中发挥媒体特性,丰富利用新闻场域中关系各方优势,打造融合传播效果。  【关键词】新闻场域 议程设置 媒体融合 直播带货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在很长一段时间,传统大众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都无法用成功来定义,很可能是媒体自身特质造成它们之间融
期刊
【摘要】本文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5G新媒体平台“央视频”的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施工在线直播为例,提炼总结了“慢直播”的传播特点:直播内容的自我阐释、直播形式的真实自然、直播过程的温暖陪伴。认为“慢直播”更多地赋予了用户自主建构的能力,受众在观看“慢直播”的过程中纾解了心理焦虑,获得情感能量。本文结合接受美学理论为“慢直播”的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慢直播受众心理 央视频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杭州文广集团杭州之声 “无障碍电影”公益项目,通过主持人的现场讲解,让视障人士实现在影院“观影”的愿望。近几年来,该项目的讲解人从主持人扩展到更多志愿者,公益队伍的扩大、政商资源的运作使该公益活动得以持续发展。本文结合杭州之声“我的声音你的眼”公益项目的实际操作,阐述其发端、发展、解说技巧,展望未来口述影像传播在服务视障人士中的作用。  【关键词】无障碍电影 电影解说 口述影像 视障
期刊
编者按: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助力下,国内媒体融合持续深入推进,全媒体传播态势已经形成,以其强渗透力与场景附着、社交增能及传受时空关系重构,深刻改变了媒体生态与传播格局。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讲话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
期刊
【摘要】2020年3月份,美股屡次熔断,全球资本市场剧烈波动。笔者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评论员,在“央视频”和“央视新闻”客户端等总台旗下的新媒体平台多次参与相关主题的新媒体直播。本文以“美股高频熔断”总台新媒体直播为例,就相关经验得失进行思考总结,并就融媒体时代广电媒体的多元化可持续发展提出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直播 技术创新 广播电视转型 流程再造  【中图分类号】G221 【
期刊
【摘要】本文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节目《天使日记》为例,分析广播新闻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的实践路径与社会价值。认为《天使日记》的节目内容选择具有典型性、故事性,节目的音频博客形式实现了节目创新的日常化、陌生化效果,节目对口语和音乐的运用彰显了广播的声音特色。《天使日记》具有记录历史、纾解公众焦虑、凝聚社会共识、提振抗疫信心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广播新闻 天使日记 新冠肺炎 音频博客 暖新闻  
期刊
主题策划:本刊编辑部  栏目主持:吕晓虹 聂巧  编者按: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難题,消除贫困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参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已使8.5亿多人摆脱贫困,占世界脱贫人口的70%。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
期刊
【摘要】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实现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本文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以山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在助力脱贫攻坚中的宣传报道实践,从广播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宣传等角度讲好脱贫故事。  【关键词】广播媒体 新媒体 融合创新 脱贫攻坚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2017年6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吕梁、忻州、太原等地,瞻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