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要有效

来源 :文理导航·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20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老师在上纪伯伦的《浪之歌》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海浪对海岸的爱专一吗?”一位小男孩答道,“海浪爱得很不专一,海浪不但爱海岸,还爱美人鱼、有情人,还有那美丽的女人。”老师对男孩的回答不置可否,只是说道“这是这位同学的理解”,然后就自顾自地讲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即“海浪对海岸爱得很专一”。
  当时在听课的我不禁为这位教师感到惋惜,由于忽略了对学生回答的倾听与思考,忽略了课堂教学评价,她错失了一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深入思考的好机会,一个本可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充满探究色彩与生成趣味的感人学习场面就这样与我们擦肩而过。
  男孩的回答明明是有问题的,可是这位教师出于某种考虑并没有指出。如果当时教师能够抓住男孩的回答,给予男孩以正确的评价与指导,再组织一次讨论,也许孩子们自己就会有新的发现——“海浪的博爱恰恰是与海岸相联系的,对美人鱼、有情人、礁石的爱都是在海岸边发生的,正是爱着海岸,所以也爱海岸的一切事物。海浪对海岸的爱是多么深沉而又博大啊!”由于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弱化,课堂教学流于形式缺乏深刻性,学生也失去了应有的发展机会,这不能不说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遗憾。
  上面这个案例反映了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就是课堂教学评价的缺失。
  有些教师片面认为课堂教学评价就是要以鼓励为主,因而面对学生的回答不论对错,往往以没有针对性的“非常好”、“你真棒”、“你太聪明了”或是请学生用掌声进行评价。课堂上其乐融融,一幅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热闹景象。试问如果课堂评价的唯一功能就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固然可以这样做,事实上经过观察,教师不分青红皂白的全部肯定式的评价并不能持久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有的学生把教师所谓激励式的评价看得很廉价,久而久之会渐渐失去兴趣,同时空泛的评价由于缺乏针对性与指导性也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导致课堂教学评价缺失和评价失真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是由于:
  1.理念上的偏差。有些教师认为,课堂教学评价要以鼓励学生为主,因而认为对学生不正确的回答最好不要指出来,这样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分夸大了课堂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而忽略了课堂教学评价的其它功能。
  2.教学评价方式单一、教学评价能力有待提高。对于有一部分教师而言,课堂教学评价能力较弱,不能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对学的回答迅速做出反应,给予学生准确公正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往往笼统而模糊,甚至有些教师常常盲目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不能对学生不正确的发言做出纠正与指导。
  怎样才能让语文教学评价更有效呢?
  首先,教师要全面认识课堂评价的作用,把握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把课堂教学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要充分请注意课堂教学评价的调节作用,把握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是出于尊重的客观评价,而不是对学生的回答一律充满主观臆断地唱赞歌;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发展。
  其次,有效地课堂教学评价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语言丰富,具有启发性与感染力。
  如一位教师在上《皇帝的新装》这课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是这样评价学生的:
  课堂展示一:明确学习目标
  通过预习交流你觉得本文应该学习什么?
  老师提问了四名学生,四名学生分别从作者、人物形象、启示、收获等方面来谈了自己的想法。这位教师是这样评价的,“很好,太棒了,你们不但学习好,而且会学习,有针对性的学习才会更有效率。”
  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运用,便于学生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有时学生的观点与见解不但准确而且富有新意,能给被评价者以多方面的启发,使被评价者认清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互动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评价的过程也成为了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
  学生的思维广阔而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自己独特的发现与体验。面对学生开放的思维多元的回答,教师该如何做出有效评价呢?
  1.依据学科特点,实施多元评价
  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与体验,发现并捕捉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创见,实施多元评价,让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语文课堂教学因教师准确、多元的评价与指导而充满生成性,因此创造语文课堂的精彩。
  2.关注个性差异,给予恰当评价
  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学生以恰当评价,让一些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看到希望,找到前进的方向。
  3.抓住有价值的不同见解,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如文章开头提到的《浪之歌》的案例,当学生在对问题有不同见解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不同见解,借以拓宽教学思路,让它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将学生的思考与学习引向深入,创造课堂教学的亮点。
  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反之将影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把握正确的评价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引领学生走进更广阔的学习天地。
其他文献
课题:小马过河  学习目标:  1.能按课文中的对话提示语,读出句子应有的语气。  2.通过朗读、表演、给动画片配音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深刻体会到遇事要自己动脑筋亲自尝试的道理。  3.继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感受学习的快乐。  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难点:理解老牛、松鼠说法不同的原因,进而理解老马说的话中包含的道理。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具:投影  
期刊
课题:色彩的对比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欣赏 评述  教学目标:  1.学习和运用色彩的对比知识。  2.让学生了解色彩对比知识,培养学生对色彩美的表现力,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  3.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习好方法,感悟色彩的强烈对比效果。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了解色彩对比知识,培养学生对色彩美的表现力,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  2
期刊
一、第一轮复习  1.第一轮复习的形式:“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理解为主,做题为辅  (1)目的:过三关  ①过记忆关  必须做到: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牢记所有的基本概念(定义)、公式、定理,推论(性质,法则)等。  ②过基本方法关  需要做到:以基本题型为纲,理解并掌握中学数学中的基本解题方法,例如:配方法,因式分解法,换元法,判别式法(韦达定理),待定系数法,构造法,反证法等。  ③
期刊
【教学内容分析】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以自然常识为内容的诗歌。全诗共5节,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语言优美,好读易记。  【教学对象分析】  本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表现欲强。有一定的学习习惯,比较乐于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们初步掌握了抓住课文里的重点词语进行质疑的方法。  【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力求体现面向全体学生,
期刊
阅读理解是高考中经久不衰的经典词汇,由于它总的分值高,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因此它至始至终都占据高考的主导地位,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对它非常重视。北京四中的李俊和老师曾说过“得阅读者得高考”,毫不夸张的说,阅读理解是学生在高考中考取高分的关键,由此可见阅读理解在学生的平时训练中以及高考中都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我们在查阅英语教学大纲时不难发现这样一句话“要侧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广东省的高考题就
期刊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大家熟知的叶老先生的一句名言。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下面是我的一次作文讲评课的教学案例。  一、师出示作文题目与作文要求(用大屏幕展示)  1.给学生的作文题目是:______我想对您说  2.作文要求是:说真话、写真事、吐真情、表达自己的心声。  二、根据这次作文的要求和我们平时评改作文的经验,你认为本次作文评改主要从那些
期刊
怎样做好散文阅读题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找线索,理思路,明确文章主旨  散文一般都有一条组织材料的线索,或为人物,或为事件,或为事物(时间、地点、道具),或为情感。找到了这条线索,就能较容易地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主旨。当然,也有的散文没有明显的线索,那么,理清思路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了。分析文章结构,就是根据散文的结构特点,分析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找出中心句、过渡句、关
期刊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后,进一步学习在演示文稿中利用绘图工具画图。我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将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重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了教学资源的再开发,使学生更加生动地接受教材知识。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平面图形已有一定认识,但在学习如何对图形进行阴影设置、旋转、三维效果、图形的组合以及叠放层次方
期刊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学习并理解周长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基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时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摸一摸、量一量、议一议、算一算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探究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
期刊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让学生以创新为乐,以创新为荣,发挥创造潜能,释放创造的激情,是语文教学迈进创新境界的前提。  一、点燃创新的火花——质疑  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可疑处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现代心理学家亦认为,疑是思维的开始,创新的火花。学生的质疑是创造灵感的闪现,有了疑问,他们才能主动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有疑到解疑到创新,这正是事物发展的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