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已有三十多年历史,但其发展效果并不理想。本文概括了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起源及其特点,并分析了其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期为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旅游是以农村自然环境、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内容和乡土文化为基础,通过整体规划布局和工艺设计,加上一系列配套服务,为人们提供观光、旅游、休闲、增长知识、了解和体验乡村民俗生活等为一体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1]自20世纪末,我国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以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逐渐受到城市居民的喜爱,成为大众型的旅游模式。
1、农业生态旅游的特点及类型
1.1 农业生态旅游的特点
(1) 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旅游资源可以简要的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与工业不同,农业本身就包含许多自然属性,如土地、气候、水源等,因此注定了农业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人们在劳作和生活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的将文化与农业融为一体,为农业增添了新的内涵,如农村的农耕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正是农业携带的各种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融合,才形成了农业生态旅游的吸引物,吸引城镇居民回归自然。
(2) 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中国在地理上跨越面积大,地理区位的不同导致农业耕作条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北方干旱,多种植小麦,南方高温,多种植水稻。在这种巨大的差异下,地区之间的文化也有着明显的不同,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写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特定的地域、气候环境,使得人们的耕作方式、生活习惯、居住建筑都富有地区特色,如陕西全年干旱少雨,人们就住在窑洞里;福建等地全面湿热,人们为了防止洪水冲击,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吊脚楼。
(3)具有资源利用率强的特点。农业生态旅游既具有农业的属性,又具有旅游业的属性。农业耕作要依赖当年的气候、降水量、温度等自然条件;而旅游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表现为人们出游的时间的不固定性。两者之间共同作用,相互补充,能够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创造多重经济效益。在气候条件不利于传统农作物耕种时,可以选择种植成熟期短的植物,满足游客体验农耕的需求;在气候条件有利时,种植传统农作物,通过传授种植知识、技巧等方式提高农业生态旅游的知识性。
(4) 具有体验性强的功能。农业生态旅游除了具有生态旅游的特性之外,与其他旅游方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参与性为主,其他形式为辅的旅游活动。旅游者要自己种植农作物、除杂草、收获果实才能够体会到农业生态旅游的乐趣。旅游者参与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参与农作物的耕种、果实的采摘、家禽的喂养等多种方式,深度体验农业生态旅游。
1.2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形式。从我国目前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来看,不同地域之间农业生态旅游存在形式有所差异,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观光型农园:主要以展示各种农产品为主,介绍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及生产过程。通过开放农产品种植园区,满足游客观光、采摘、品尝果实等各种需求。同时,根据园区自身实力配备多媒体、指示牌等,展现农业生态旅游的教育功能;如广东省番禹龙农业大观园。
农业公园:将农业生产、农产品交易、旅游者休闲融为一体。农业公园一般以高技术农业生产、农村自然环境、农村民风民俗为主要内容,方便游客多样化的体验农业生态旅游。目前国内农业公园多是综合性的,包括服务区、观光区、水果区、花卉区及活动区等。
民宿农庄:以乡村宁静的环境、独特的乡村文化和丰富的农产品吸引近距离的旅游者。旅游者在农庄内干农家活、吃农家饭、住农家房,真正体验农民日常的生活;如山东泰安的家庭农庄。
2.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生态旅游认识上存在误区。农业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个分支,具有生态旅游的重要特性,即旅游者渴望体验原生态自然及人文环境。而许多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商和当地政府加大投资力度,盲目的改善当地基础设施,大规模的修建楼房,将原本乡土气息浓郁的乡村,改为坐落在乡村的“城市”。不仅不能够吸引旅游者,反而让前来旅游的游客失望而归。此外,有的地方仅仅把农业生态旅游作为吸引游客的噱头,当地的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当地的文化在缺乏保护意识下被游客所同化,失去了生态旅游的内涵。
2.2政府引导不到位。任何行业的发展,都需要政府部门起到监督和引导的作用。农业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分支,涉及的行业众多,如林业、牧业、建筑业、餐饮业、旅游业;需要政府部门统一、协调各个行业同步发展。但目前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缺乏政府部门的有效管理,造成行业混乱、旅游产品良莠不齐等现象。
2.3 旅游产品同质性严重。农业生态旅游具有地域差异性大的特点,但纵观我国各地发展现状,开发的项目多为观光型农园、农业园区等;而活动的形式仅仅局限于“干农家活、吃农家饭、住农家房”的层面,旅游产品同质性严重,文化性不强,缺乏高端、精品旅游项目;导致游客在目的地滞留时间短、重游率低。部分旅游地已注意参与对农业生态旅游的重要性,但挖掘还不够深入,造成旅游产品形式过于单一,落入“春季赏花、秋季摘果”的俗套。[4]
3、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农业生态旅游规划要合理。在开发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前,必须对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以及目标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特色拟定规划方案。规划方案应涉及对产业的布局、对客源市场的分析,并且充分挖掘当地特色的资源,发展具有独特性、条件优越的旅游地区。在开发过程中,要进行综合性、多样化的旅游活动项目设计,将生态旅游与农业完美的结合,将现代化农业科技、农业知识与生态旅游理念融合,充分体现出农业生态旅游的参与性、观赏性、科教性、娱乐性,尽可能的发挥农业生态旅游多样化特性。
3.2 完善行业经营管理制度。健全的行业经营管理制度是行业发展的必要前提,这些制度既要约束经营者的行为,同时也要约束旅游者的行为。一方面,农业生态旅游经营者多数为农民,缺乏管理经验与意识,造成服务和管理质量不高。另一方面,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不文明现象,造成生态环境不可逆转的破坏。行业经营管理制度的建立,从旅游的六要素方面约束经营者和旅游者的行为,既提高了旅游地的接待条件和能力,又能够督促旅游者制约不文明行为,从而促进农业生态旅游健康的发展。
3.3 政府部门加强监管意识。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农民是发展的主体,政府是行业发展的倡导者和支持者。政府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行业法规法规,保证行业能够稳定持续的发展。此外,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组织,定期不定期的明察暗访,以保证法律法规起到监管和保护的作用。另外,应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民积极的参与农业生态旅游。
4.结语
农业生态旅游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产业,要充分发挥其与旅游其他行业的不同之处,才能够吸引广大旅游者。此外,农业生态旅游具有很强的地域差异性,在开发前充分挖掘当地特色能够增强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的可行性。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应该注重将农业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以农村环境、文化为吸引物,旅游者和经营者的生态理念为重要保障,并在政府部门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监督和保护下,实现农村原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业生态旅游的长足发展。(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廖军华.对我国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09(8):2042-2045.
[2]胡建团.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策略[J].商业评论,2013(424):14-15.
关键词: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旅游是以农村自然环境、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内容和乡土文化为基础,通过整体规划布局和工艺设计,加上一系列配套服务,为人们提供观光、旅游、休闲、增长知识、了解和体验乡村民俗生活等为一体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1]自20世纪末,我国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以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逐渐受到城市居民的喜爱,成为大众型的旅游模式。
1、农业生态旅游的特点及类型
1.1 农业生态旅游的特点
(1) 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旅游资源可以简要的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与工业不同,农业本身就包含许多自然属性,如土地、气候、水源等,因此注定了农业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人们在劳作和生活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的将文化与农业融为一体,为农业增添了新的内涵,如农村的农耕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正是农业携带的各种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融合,才形成了农业生态旅游的吸引物,吸引城镇居民回归自然。
(2) 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中国在地理上跨越面积大,地理区位的不同导致农业耕作条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北方干旱,多种植小麦,南方高温,多种植水稻。在这种巨大的差异下,地区之间的文化也有着明显的不同,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写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特定的地域、气候环境,使得人们的耕作方式、生活习惯、居住建筑都富有地区特色,如陕西全年干旱少雨,人们就住在窑洞里;福建等地全面湿热,人们为了防止洪水冲击,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吊脚楼。
(3)具有资源利用率强的特点。农业生态旅游既具有农业的属性,又具有旅游业的属性。农业耕作要依赖当年的气候、降水量、温度等自然条件;而旅游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表现为人们出游的时间的不固定性。两者之间共同作用,相互补充,能够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创造多重经济效益。在气候条件不利于传统农作物耕种时,可以选择种植成熟期短的植物,满足游客体验农耕的需求;在气候条件有利时,种植传统农作物,通过传授种植知识、技巧等方式提高农业生态旅游的知识性。
(4) 具有体验性强的功能。农业生态旅游除了具有生态旅游的特性之外,与其他旅游方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参与性为主,其他形式为辅的旅游活动。旅游者要自己种植农作物、除杂草、收获果实才能够体会到农业生态旅游的乐趣。旅游者参与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参与农作物的耕种、果实的采摘、家禽的喂养等多种方式,深度体验农业生态旅游。
1.2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形式。从我国目前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来看,不同地域之间农业生态旅游存在形式有所差异,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观光型农园:主要以展示各种农产品为主,介绍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及生产过程。通过开放农产品种植园区,满足游客观光、采摘、品尝果实等各种需求。同时,根据园区自身实力配备多媒体、指示牌等,展现农业生态旅游的教育功能;如广东省番禹龙农业大观园。
农业公园:将农业生产、农产品交易、旅游者休闲融为一体。农业公园一般以高技术农业生产、农村自然环境、农村民风民俗为主要内容,方便游客多样化的体验农业生态旅游。目前国内农业公园多是综合性的,包括服务区、观光区、水果区、花卉区及活动区等。
民宿农庄:以乡村宁静的环境、独特的乡村文化和丰富的农产品吸引近距离的旅游者。旅游者在农庄内干农家活、吃农家饭、住农家房,真正体验农民日常的生活;如山东泰安的家庭农庄。
2.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生态旅游认识上存在误区。农业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个分支,具有生态旅游的重要特性,即旅游者渴望体验原生态自然及人文环境。而许多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商和当地政府加大投资力度,盲目的改善当地基础设施,大规模的修建楼房,将原本乡土气息浓郁的乡村,改为坐落在乡村的“城市”。不仅不能够吸引旅游者,反而让前来旅游的游客失望而归。此外,有的地方仅仅把农业生态旅游作为吸引游客的噱头,当地的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当地的文化在缺乏保护意识下被游客所同化,失去了生态旅游的内涵。
2.2政府引导不到位。任何行业的发展,都需要政府部门起到监督和引导的作用。农业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分支,涉及的行业众多,如林业、牧业、建筑业、餐饮业、旅游业;需要政府部门统一、协调各个行业同步发展。但目前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缺乏政府部门的有效管理,造成行业混乱、旅游产品良莠不齐等现象。
2.3 旅游产品同质性严重。农业生态旅游具有地域差异性大的特点,但纵观我国各地发展现状,开发的项目多为观光型农园、农业园区等;而活动的形式仅仅局限于“干农家活、吃农家饭、住农家房”的层面,旅游产品同质性严重,文化性不强,缺乏高端、精品旅游项目;导致游客在目的地滞留时间短、重游率低。部分旅游地已注意参与对农业生态旅游的重要性,但挖掘还不够深入,造成旅游产品形式过于单一,落入“春季赏花、秋季摘果”的俗套。[4]
3、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农业生态旅游规划要合理。在开发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前,必须对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以及目标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特色拟定规划方案。规划方案应涉及对产业的布局、对客源市场的分析,并且充分挖掘当地特色的资源,发展具有独特性、条件优越的旅游地区。在开发过程中,要进行综合性、多样化的旅游活动项目设计,将生态旅游与农业完美的结合,将现代化农业科技、农业知识与生态旅游理念融合,充分体现出农业生态旅游的参与性、观赏性、科教性、娱乐性,尽可能的发挥农业生态旅游多样化特性。
3.2 完善行业经营管理制度。健全的行业经营管理制度是行业发展的必要前提,这些制度既要约束经营者的行为,同时也要约束旅游者的行为。一方面,农业生态旅游经营者多数为农民,缺乏管理经验与意识,造成服务和管理质量不高。另一方面,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不文明现象,造成生态环境不可逆转的破坏。行业经营管理制度的建立,从旅游的六要素方面约束经营者和旅游者的行为,既提高了旅游地的接待条件和能力,又能够督促旅游者制约不文明行为,从而促进农业生态旅游健康的发展。
3.3 政府部门加强监管意识。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农民是发展的主体,政府是行业发展的倡导者和支持者。政府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行业法规法规,保证行业能够稳定持续的发展。此外,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组织,定期不定期的明察暗访,以保证法律法规起到监管和保护的作用。另外,应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民积极的参与农业生态旅游。
4.结语
农业生态旅游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产业,要充分发挥其与旅游其他行业的不同之处,才能够吸引广大旅游者。此外,农业生态旅游具有很强的地域差异性,在开发前充分挖掘当地特色能够增强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的可行性。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应该注重将农业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以农村环境、文化为吸引物,旅游者和经营者的生态理念为重要保障,并在政府部门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监督和保护下,实现农村原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业生态旅游的长足发展。(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廖军华.对我国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09(8):2042-2045.
[2]胡建团.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策略[J].商业评论,2013(424):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