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NASDAQ泡沫破灭以后,曾经风光一时的.com公司大量倒闭,从2001年第一季度美国经济出现衰退迹象开始。即使一些老牌的通信企业也纷纷裁员,像北电、朗讯、阿尔卡特等。这使一些人产生了对高新技术产业前景的悲观看法。其实,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长远发展持悲观看法是没有根据的。事实上,一个世纪以来,汽车、微机等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都曾对市场产生过或大或小的冲击,由于非理性狂躁以及由此导致的市场崩溃会造成经济的短期振荡。而在振荡过去后,新技术新产品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作用仍会显现出来。
中国数据通信在经历了传统电信体制的巨大变革之后,获得了蓬勃的生命力。从较早的分组数据网(X.25)、数字数据网(DDN),到近几年来建立的帧中继和ATM宽带数据网,中国公用数据通信网得到不断完善、壮大。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以IP技术为核心的数据网络得到空前发展,高端网络设备成为网络明星 ,骨干网向宽带高速跃进。国内外厂商既竞争又联合,共同推动了数据通信技术的进步和数据通信市场的扩张。
让我们听听专家、厂商以及电信运营商的观点:
吴敬琏:中国通信业充满商业机会
对于中国的通信产业,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吴敬琏先生认为:网络股泡沫的破灭会在短期内对通信产业乃至整个经济造成某些消极影响,但这并不会阻止高新技术产业的长期发展。中国所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这主要是因为:
第一,中国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通信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由于幅员广大和人口众多的巨大国内市场,使中国独具优势。
第二,对于中国的通信企业,只在1999年—2000年美国的网络股狂热接近尾声时才有所跟进,还来不及吹起太大的泡沫,因此,所谓“财富效应”造成的正负面影响,也都不像美国那样严重。
第三,由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受到泡沫破灭的打击,在争夺人才等资源的竞争上给中国企业造成了某种特殊的机会。
中国的通信产业仍在以很高的速度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上网人数仍在以高速度增长;各种电子器件的制造速度增长很快;在已有的骨干电信网络的基础上,建设入户网络和发展无线移动用户,乃至解决城市宽带入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以及无线上网的2.5G、3G等等,仍然有望形成新的热点;电子营销、B2B、电子销售、电子采购、电子市场有进一步发展;一些企业开始用网络技术改造企业的经营流程,使成本迅速降低。
吴先生建议,为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现在需要防止“热炒概念”等“升虚火”行为,为了培育创业企业,当前最需关注的工作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挥国内科技人才的潜力。第二,在西方IT产业大量裁员的条件下,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华(或回国)创业。第三,为创业企业提供更好的“孵化”服务。
华为:带着阳光走进2002
由于经济的非凡表现而备受关注的国家中,当非中国莫属;而在中国的网络通信行业,最不可忽视的力量自然也少不了华为。通过对著名网络通信设备制造商华为的关注和勾勒,我们不难得到中国网络通信企业发展的一个侧影。
华为认为:国内从事数据通信产品开发起步晚,从这个意义上看,“自主研发”好象是一条漫长而投入巨大的路。但事实上“自主研发”是一种更宽泛的概念,并不是所有部件都得由自己设计制造,而是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即充分利用国外的各种成熟技术和芯片,结合自己对国内市场和行业现状的了解来设计、生产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赢得先机。
在众多的国内厂商中,华为在“自主研发”的路上是走得最坚决的一个。华为对“自主研发”的理解是:只有自己掌握了技术、拥有自己的产品,才能有更长久的生命力,才能在强手如林的市场上占一席之地。华为的产品研发走的是两条路,一是兼容,二是创新。技术上,以跟踪为主,跟踪业界最好的数据通信产品的发展方向,实现国内外产品相互替代、相互兼容。这样,产品就可以迅速提升,一步到位,跟上市场需求。同时结合其对国内电信用户的了解,加强与用户的交流与反馈,不断满足用户实际应用的需求,形成自己的产品特点。华为模式对国内数据通信厂商在入世后的大环境下如何全面赶超国外诸强也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思科、3Com、朗讯和北电等国外厂商技术力量雄厚,目前占据着大部分高端市场,并具有大规模、低成本的运作能力。在高端市场上他们仍以其技术和品牌优势占据领先地位。
国外厂商在低端产品市场上的领先地位主要得益于其技术和品牌效应的积累。而国内产品经过长期的发展,无论是质量还是性能与之相比都没有太大的差距。对于掌握了核心技术的国内厂商,更可以通过与用户的良好沟通和了解,可以迅速推出新产品、新功能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将技术积累优势和理解反映到产品中。而在高端产品市场,虽然国外厂商仍将保持技术上的领先,但国外厂商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被以华为为代表的国内厂商一举打破,其优势地位已受到强有力的挑战,与国内产品的距离也将继续缩小。
数据通信产品市场是一个竞争趋于白热化的市场,同时也是一个合作的市场。各厂商之间在竞争中进行合作,以合作开发和技术资源共享的形式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技术的进步,开拓和瓜分新的市场,共同获得高额的市场回报。技术互通曾经在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中显示出极大的威力,成为实力雄厚的厂商之间合作的典型模式,也是实力较弱的厂商快速进入市场的一条捷径。
站在研发一线的华为认为数据通信的技术发展将主要体现在:
数据中心及存储局域网:电信网是按照传统的话音来设计的,强调的是集中管理。而对于未来的城域或区域宽带网,可能不是集中管理,而是分布式管理。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大的用户,完全可以采用IDC就近接入,将其服务器托管在IDC。
HFC及相关节点:通常各个城市的有线电视网络都可以称之为HFC网络,即光纤和同轴电缆混合的网络。由于使用了光缆作为电视台和用户居住地之间的连接介质,其带宽可以达到750兆到860兆左右,甚至可以达到1G。所以单从带宽这一点来说,有线电视网络有一个先天的优势,而且它的优势已经深入到了千家万户,因此未来HFC将成为数据通信的重要载体。
终端接入设备:随着骨干网的强劲发展,作为公用通信网重要组成部分的用户接入网,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各种技术和设备层出不穷,但是随着用户对带宽的要求日益强烈,接入网已成为网络发展的新瓶颈。
高速、高可靠、高带宽的路由及全光交换:由于互联网的数据业务量一直爆炸性持续增长,使同步光纤网(SONET)难以承受如此巨大的业务量。近年来,一项新的技术——密集波分复用(DWDM)应运而生并逐步走向成熟,使得未来骨干网将步入一个全光网的时代。
面对下一代网络向IP化、宽带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今后三年,以太网交换机产品及相关ASIC开发将作为华为的市场拓展重点,预计2001-2004年研发投入20亿人民币。
在提及阻碍数据通信发展的因素时,华为认为:通信资源的相互融合是世界发展趋势,而我国的各种行业专网由部门拥有,自成体系。出于部门利益造成的投资保护如果得不到解决,将对我国数据通信业的健康发展造成消极后果,所以国家应该尽快制订相关政策和措施,打破围墙,形成全国统一的通信网络资源。
此外,入世后我们可以分享国际分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但是对数据通信这个新兴的高科技产业来讲,我国无论从技术、体制还是对市场上,在国际分工中都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国际分工带来了市场的细分和用户资源的再分配,如何占据技术和市场的制高点,抢占更多的用户资源,并避免在市场细分和用户资源再分配过程中造成投资的浪费,将是影响2002年我国数据通信发展的重要课题。
中国电信:
以太网为动力 麦特卡尔夫定律做蓝本
中国电信集团技术发展部数据处丁震处长日前对媒体表示,中国电信希望在2002年看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厂商推出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并对此充满信心。
丁处长说,在当前许多国际通信运营公司业务紧缩、利润下降、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中国的电信业在经过十多年超高速发展后,目前仍以较高速度发展。2001年电信业务量比2000年增长26%左右,这说明中国的通信企业充满着活力。中国拥有巨大的日益成长发展的国内通信市场与庞大的通信基础网络结合起来的先入为主的优势,是任何国际运营商所不具有的。
在以太网为动力的全球信息革命中,中国国内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迅速崛起,对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新的世纪,为实现国家在“十五计划”提出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方针意义更为深远,当前全球经济在这场信息革命的推动下经过了近十年的高速发展。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将更加开放,更加完全融入全球化的经济之中。因此国内企业也必须面对更加激烈残酷的竞争。中国民族通信制造业十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过市场竞争的洗礼,中国电信业能在短短的时间内,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话用户市场并以其惊人的发展速度引起全球的瞩目。中国电信认为这与“巨大中华”的崛起、与国外电信设备制造商的竞争,以及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断增强是密不可分的。
随着全球经济的调整,电信业与通信制造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作为运营商,中国电信充满了信心。近年来,在放松管制、市场竞争、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电信网络正在从电子交换的方式向包交换的方式演变,正在从单一的话音网络向宽带多媒体发展。这一变化,无论是对电信运营商还是设备制造商,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可喜的是我国民族通信制造业,紧紧把握住了发展的趋势,紧密跟随技术发展的大方向,像当初在程控交换机领域形成整体突破一样,在数据领域也形成了整体突破的态势。
电信业的网络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原来的只支持语音通信的网络转变为提供以数据业务为主的多媒体综合业务网。作为运营商,中国电信希望越来越多的国内厂商提供满足市场需求和用户所需要的技术产品、方案和服务,为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信息化的差距,实现跨越的发展而努力。
电信领域的麦特卡尔夫定律表明:网络价值同网络用户数量的平方成正比。它揭示了电信发展的关键在于普及。作为电信领域中的技术制高点,数据通信的发展比传统电信更依赖于人的观念的变化和更新,也将更深刻地影响人的观念。我国近年来数据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服务的发展,远远超前于国民观念的转变进程。大力普及数据通信知识,使人的观念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将对促进新世纪数据通信事业的发展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中国数据通信在经历了传统电信体制的巨大变革之后,获得了蓬勃的生命力。从较早的分组数据网(X.25)、数字数据网(DDN),到近几年来建立的帧中继和ATM宽带数据网,中国公用数据通信网得到不断完善、壮大。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以IP技术为核心的数据网络得到空前发展,高端网络设备成为网络明星 ,骨干网向宽带高速跃进。国内外厂商既竞争又联合,共同推动了数据通信技术的进步和数据通信市场的扩张。
让我们听听专家、厂商以及电信运营商的观点:
吴敬琏:中国通信业充满商业机会
对于中国的通信产业,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吴敬琏先生认为:网络股泡沫的破灭会在短期内对通信产业乃至整个经济造成某些消极影响,但这并不会阻止高新技术产业的长期发展。中国所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这主要是因为:
第一,中国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通信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由于幅员广大和人口众多的巨大国内市场,使中国独具优势。
第二,对于中国的通信企业,只在1999年—2000年美国的网络股狂热接近尾声时才有所跟进,还来不及吹起太大的泡沫,因此,所谓“财富效应”造成的正负面影响,也都不像美国那样严重。
第三,由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受到泡沫破灭的打击,在争夺人才等资源的竞争上给中国企业造成了某种特殊的机会。
中国的通信产业仍在以很高的速度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上网人数仍在以高速度增长;各种电子器件的制造速度增长很快;在已有的骨干电信网络的基础上,建设入户网络和发展无线移动用户,乃至解决城市宽带入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以及无线上网的2.5G、3G等等,仍然有望形成新的热点;电子营销、B2B、电子销售、电子采购、电子市场有进一步发展;一些企业开始用网络技术改造企业的经营流程,使成本迅速降低。
吴先生建议,为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现在需要防止“热炒概念”等“升虚火”行为,为了培育创业企业,当前最需关注的工作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挥国内科技人才的潜力。第二,在西方IT产业大量裁员的条件下,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华(或回国)创业。第三,为创业企业提供更好的“孵化”服务。
华为:带着阳光走进2002
由于经济的非凡表现而备受关注的国家中,当非中国莫属;而在中国的网络通信行业,最不可忽视的力量自然也少不了华为。通过对著名网络通信设备制造商华为的关注和勾勒,我们不难得到中国网络通信企业发展的一个侧影。
华为认为:国内从事数据通信产品开发起步晚,从这个意义上看,“自主研发”好象是一条漫长而投入巨大的路。但事实上“自主研发”是一种更宽泛的概念,并不是所有部件都得由自己设计制造,而是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即充分利用国外的各种成熟技术和芯片,结合自己对国内市场和行业现状的了解来设计、生产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赢得先机。
在众多的国内厂商中,华为在“自主研发”的路上是走得最坚决的一个。华为对“自主研发”的理解是:只有自己掌握了技术、拥有自己的产品,才能有更长久的生命力,才能在强手如林的市场上占一席之地。华为的产品研发走的是两条路,一是兼容,二是创新。技术上,以跟踪为主,跟踪业界最好的数据通信产品的发展方向,实现国内外产品相互替代、相互兼容。这样,产品就可以迅速提升,一步到位,跟上市场需求。同时结合其对国内电信用户的了解,加强与用户的交流与反馈,不断满足用户实际应用的需求,形成自己的产品特点。华为模式对国内数据通信厂商在入世后的大环境下如何全面赶超国外诸强也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思科、3Com、朗讯和北电等国外厂商技术力量雄厚,目前占据着大部分高端市场,并具有大规模、低成本的运作能力。在高端市场上他们仍以其技术和品牌优势占据领先地位。
国外厂商在低端产品市场上的领先地位主要得益于其技术和品牌效应的积累。而国内产品经过长期的发展,无论是质量还是性能与之相比都没有太大的差距。对于掌握了核心技术的国内厂商,更可以通过与用户的良好沟通和了解,可以迅速推出新产品、新功能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将技术积累优势和理解反映到产品中。而在高端产品市场,虽然国外厂商仍将保持技术上的领先,但国外厂商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被以华为为代表的国内厂商一举打破,其优势地位已受到强有力的挑战,与国内产品的距离也将继续缩小。
数据通信产品市场是一个竞争趋于白热化的市场,同时也是一个合作的市场。各厂商之间在竞争中进行合作,以合作开发和技术资源共享的形式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技术的进步,开拓和瓜分新的市场,共同获得高额的市场回报。技术互通曾经在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中显示出极大的威力,成为实力雄厚的厂商之间合作的典型模式,也是实力较弱的厂商快速进入市场的一条捷径。
站在研发一线的华为认为数据通信的技术发展将主要体现在:
数据中心及存储局域网:电信网是按照传统的话音来设计的,强调的是集中管理。而对于未来的城域或区域宽带网,可能不是集中管理,而是分布式管理。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大的用户,完全可以采用IDC就近接入,将其服务器托管在IDC。
HFC及相关节点:通常各个城市的有线电视网络都可以称之为HFC网络,即光纤和同轴电缆混合的网络。由于使用了光缆作为电视台和用户居住地之间的连接介质,其带宽可以达到750兆到860兆左右,甚至可以达到1G。所以单从带宽这一点来说,有线电视网络有一个先天的优势,而且它的优势已经深入到了千家万户,因此未来HFC将成为数据通信的重要载体。
终端接入设备:随着骨干网的强劲发展,作为公用通信网重要组成部分的用户接入网,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各种技术和设备层出不穷,但是随着用户对带宽的要求日益强烈,接入网已成为网络发展的新瓶颈。
高速、高可靠、高带宽的路由及全光交换:由于互联网的数据业务量一直爆炸性持续增长,使同步光纤网(SONET)难以承受如此巨大的业务量。近年来,一项新的技术——密集波分复用(DWDM)应运而生并逐步走向成熟,使得未来骨干网将步入一个全光网的时代。
面对下一代网络向IP化、宽带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今后三年,以太网交换机产品及相关ASIC开发将作为华为的市场拓展重点,预计2001-2004年研发投入20亿人民币。
在提及阻碍数据通信发展的因素时,华为认为:通信资源的相互融合是世界发展趋势,而我国的各种行业专网由部门拥有,自成体系。出于部门利益造成的投资保护如果得不到解决,将对我国数据通信业的健康发展造成消极后果,所以国家应该尽快制订相关政策和措施,打破围墙,形成全国统一的通信网络资源。
此外,入世后我们可以分享国际分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但是对数据通信这个新兴的高科技产业来讲,我国无论从技术、体制还是对市场上,在国际分工中都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国际分工带来了市场的细分和用户资源的再分配,如何占据技术和市场的制高点,抢占更多的用户资源,并避免在市场细分和用户资源再分配过程中造成投资的浪费,将是影响2002年我国数据通信发展的重要课题。
中国电信:
以太网为动力 麦特卡尔夫定律做蓝本
中国电信集团技术发展部数据处丁震处长日前对媒体表示,中国电信希望在2002年看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厂商推出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并对此充满信心。
丁处长说,在当前许多国际通信运营公司业务紧缩、利润下降、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中国的电信业在经过十多年超高速发展后,目前仍以较高速度发展。2001年电信业务量比2000年增长26%左右,这说明中国的通信企业充满着活力。中国拥有巨大的日益成长发展的国内通信市场与庞大的通信基础网络结合起来的先入为主的优势,是任何国际运营商所不具有的。
在以太网为动力的全球信息革命中,中国国内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迅速崛起,对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新的世纪,为实现国家在“十五计划”提出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方针意义更为深远,当前全球经济在这场信息革命的推动下经过了近十年的高速发展。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将更加开放,更加完全融入全球化的经济之中。因此国内企业也必须面对更加激烈残酷的竞争。中国民族通信制造业十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过市场竞争的洗礼,中国电信业能在短短的时间内,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话用户市场并以其惊人的发展速度引起全球的瞩目。中国电信认为这与“巨大中华”的崛起、与国外电信设备制造商的竞争,以及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断增强是密不可分的。
随着全球经济的调整,电信业与通信制造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作为运营商,中国电信充满了信心。近年来,在放松管制、市场竞争、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电信网络正在从电子交换的方式向包交换的方式演变,正在从单一的话音网络向宽带多媒体发展。这一变化,无论是对电信运营商还是设备制造商,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可喜的是我国民族通信制造业,紧紧把握住了发展的趋势,紧密跟随技术发展的大方向,像当初在程控交换机领域形成整体突破一样,在数据领域也形成了整体突破的态势。
电信业的网络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原来的只支持语音通信的网络转变为提供以数据业务为主的多媒体综合业务网。作为运营商,中国电信希望越来越多的国内厂商提供满足市场需求和用户所需要的技术产品、方案和服务,为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信息化的差距,实现跨越的发展而努力。
电信领域的麦特卡尔夫定律表明:网络价值同网络用户数量的平方成正比。它揭示了电信发展的关键在于普及。作为电信领域中的技术制高点,数据通信的发展比传统电信更依赖于人的观念的变化和更新,也将更深刻地影响人的观念。我国近年来数据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服务的发展,远远超前于国民观念的转变进程。大力普及数据通信知识,使人的观念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将对促进新世纪数据通信事业的发展起到根本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