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研究了技术预见、关键技术选择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从方法学、科学技术观的角度分析了技术预见、关键技术选择在技术创新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技术预见和关键技术选择是制订和实施技术创新战略的重要手段和基础,应当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对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本文分析了传统的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差异,提出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技术创新应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本文还探讨了在我国开展技术预见和关键技术选择的方法和应遵循的原则,提出应从战略视角把握关键技术选择,进一步指出在技术预见的基础上促进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对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技术预见;关键技术选择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08)01-0018-05
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预见的研究及其应用逐渐受到各国的广泛重视,并成为一股世界潮流,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技术预见活动不仅在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发达国家在政府的组织下大规模开展,而且在印度、泰国、土耳其、爱尔兰和南非等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也不断扩大。目前我国正处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要求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向可持续的方向转变。通过广泛开展技术预见活动,促进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识别和优先支持一批对国家可持续发展具有长期重要影响的战略技术,开发一批对重要产业、区域有重要影响的技术群,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从而为国家科技发展和创新提供互动平台,为应对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提供有力支撑,其意义十分重大。
1 技术预见是制订和实施技术创新战略的重要手段和基础
1.1 技术预见的内容和特点
科技进步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举世公认,但任何国家为其科技发展所能提供的资源总是稀缺的,必须集中在对社会经济发展最有效率和最重要的方向上,而技术预见为这种方向的确定提供了一个工具和作为决策的战略信息。技术预见的兴起缘于对这样的认识,即是技术发展和社会发展相互作用而不只是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技术发展的轨迹。技术预见活动的假定条件是:未来的技术发展存在多种可能性,最后是哪一种可能会变为现实,则要依赖于我们现在的选择。
英国技术预见专家马丁(B.Martin)在1995年给技术预见下了这样的定义:对未来较长时期内的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其目标是要确定具有战略性的研究领域,以及选择那些对经济和社会利益具有最大化贡献的通用技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给技术预见也下了相类似的定义:系统研究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在未来的长期发展状况,以选择那些能给经济和社会带来最大化利益的通用技术。
在技术预见的发展观中,包含了以下要点:①系统性发展。即强调超越局部利益,实现资源整合、多元互动。如英国第一轮技术预见,强调技术与市场的互动;第二轮预见计划,强调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全面整合。当前的技术预见不仅应重视未来发展中科学技术的能力推动,更应重视未来发展中的经济、社会、市场对科技的需求拉动。②战略性发展。强调超越传统的常规发展模式,集中力量,推动跨越式发展。聚焦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特别是战略优先领域、关键技术和通用新技术,是技术预见的关注焦点。③可持续发展。强调超越科技发展可能产生的新的问题,关注未来技术可能产生的社会效益,包括对环境的影响,而不仅仅着眼于技术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认为,当代技术预见是一种技术发展的整体化预测、系统化选择和最优化配置。简而言之,就是在对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和环境较长期的未来进行整体化预测的基础上,系统化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领域、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利用市场的优化配置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来最终实现技术发展推进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最大化。而本文所讨论的技术预见,是指由政府系统组织的国家层面的技术预见活动,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把技术预见或关键技术选择作为政府科技管理部门一项重要职能定期开展;二是通过采取科学的方法和程序,把来自社会各领域专家的分散智力综合起来,从而形成整合的战略性智力,以正确把握未来技术发展的趋势,寻找适合本国发展的技术和发展方向,有效应对相关挑战;三是从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出发分析未来科学技术,重视预见基础上的综合分析,实现从预见到选择的认识上的跨越。
1.2 技术预见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关系
自1971年日本完成第一次大规模的技术预见活动至今,技术预见已经取得了深入的发展。第一代技术预见只考虑技术内在推动力;第二代技术预见加入了对市场因素的关注;第三代技术预见则不仅关注市场,而且将整个社会纳入了考察范围,各种利益相关者均被加入到技术预见活动中,预见结果包含解决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的政策建议。
技术预见成为世界潮流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竞争,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而一般企业无力单独承担相应技术研究开发的成本和风险,客观上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技术预见恰好提供了一个系统的选择工具,用于确定优先支持项目,将有限的公共科研资金投入到关键技术领域。同时,技术预见提供了一个强化国家或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手段。国家技术国家或区域创新体系的效率高低,不仅取决于某一个创新单元的绩效,更取决于各创新单元之间的耦合水平。技术预见过程本身就是加强各单元之间联系与沟通的过程,使人们对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达成共识。预见未来技术发展动向是一项复杂的、高成本的系统工程,政府组织的国家技术预见活动有利于中小企业把握未来技术发展机会,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此外,现代科学技术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在创造繁荣机会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一系列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由政府组织的技术预见可以引导人们对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给予更多的关注从而起到一定的预警作用。因此技术预见为政府、企业、研究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协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公共服务平台,为技术创新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结合。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就应用了技术预见的手段。
需要指出的是:技术预见虽然能为政府制定科技发展战略、选择优先领域、确定研发资金投入等方面提供广泛指导,但其结果不能代替综合决策。影响未来科技发展的因素有许多,在科技管理决策中,不仅需要考虑科技身的发展,还要考虑本国的科技能力和经济实力,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技术的需求等诸多方面。制定技术创新战略,要 在把握世界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提出技术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实现方案。技术预见代表了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前景分析,因而是制定国家或区域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基础,是制订和实施国家或区域技术创新战略的重要手段,应当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在技术发展水平上处于劣势、处于技术赶超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技术预见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识别技术发展机遇的重要手段,为超前部署提供有效支撑,而且能够显著降低超越成本,因而在国家的技术创新战略中居于重要地位。
2 可持续发展与技术创新理念的融合
现代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践业已表明,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经济持续增长也同样以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为重要前提。自熊彼特于1912年提出技术创新理论以来,虽然技术创新的理论体系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要点始终体现在通过对生产要素、生产条件和生产的组织方式进行重组,以建立效能更高的生产体系,获得更高的利润。将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促进力量和有效配置资源的手段,是传统技术创新理论的基本特性,它与可持续发展存在显著的差异性:①在本质内涵上,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良好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努力使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得到全面提高。传统的技术创新则注重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生产组织进行重新组合,以建立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生产体系,获得更大经济利润;②在行为主体上,可持续发展是政府、企业、国际组织和公众通过系统论证的、充分运用经济、公约、合作、行政和法律的手段,采取的是系统战略。传统技术创新的主体最终的行为主体只能是企业;③在追求目标上,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目标的协调统一,而传统的技术创新所追求的最直接、最根本的目标就是经济目标。
传统的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的着眼点主要是实现经济效益而非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它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某些方面甚至是冲突的,这是造成当今各种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要原因。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整体的发展观,是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协调发展过程。技术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但并不是所有的技术创新都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因此,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技术创新应该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统一和动态平衡,应当是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只讲经济效益、忽视新技术的应用对社会和环境可能带来不利影响,是一种短期行为,最终会阻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强调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而不讲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就失去了内在的动力,导致整个社会创新的萎缩,最终使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无法实现。因此,应通过市场机制和社会管理机制的结合,把可持续发展思想贯彻、融汇到技术创新过程的各个环节,维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适当的张力,达到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这是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前我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可持续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建立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对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 基于技术预见的关键技术选择战略研究
3.1 技术预见与关键技术选择的关联
未来国家间竞争的一个集中表现是战略性关键技术领域的竞争。如何合理配置国家或区域的科技资源,有效地选择本国或区域科技发展战略和确定重点发展领域,已成为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开展技术预见和关键技术选择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手段之一。
一般而言,技术预见与关键技术选择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其相似之处在于强调科技与经济的一体化,强调技术的市场实现,都是通过构建官产学研互动平台和建立沟通、协商与协调机制来强化官产学研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使各方对于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及其作用形成共识,并据此相应调整各自的战略。技术预见活动为关键技术选择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关键技术选择是在技术预见活动的结果之上,在国家经济、社会、科技、环境发展战略目标的约束下进一步开展的技术评估和筛选工作。技术预见的范围较广,从一国的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的相互协调的宏观层次到区域或产业协会的中观层次,直到单个公司和研究组织的微观层次。而国家关键技术选择则突出技术发展的战略性、前瞻性、宏观性和综合性,强调国家目标的实现。技术预见和国家关键技术选择应从未来10年或更长时期的技术发展情景出发,围绕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通过识别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和国家安全具有关键作用的重大技术,从而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战略性的技术支撑。目前,许多国家已将技术预见、关键技术选择与科技规划工作进行整合,作为确保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重大举措。
前已述及,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预见,除了考虑技术自身因素外,还要系统地考虑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人口和文化等社会需求因素。例如,清华大学开展的以节水、节能和COD削减为目标的工业技术优选决策综合咨询平台建设,采用“自底向上”的技术预见方法,对典型行业未来10-30年各技术发展情景开展了技术评估和预见,提出了优先发展的确保国家COD削减、节水、节能目标实现的关键技术,具体回答了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工业化转型的途径,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3.2 从战略视角把握关键技术选择
世界各国根据问题的不同方面,对关键技术选择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述。美国白宫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认为,关键技术是“对美国的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技术”;德国研究与科技部认为是“对国家经济有决定性影响,而且考虑到技术发展趋势,并可在大约十年左右有重要商业应用的技术”;日本经济企划厅认为是“对日本90年代后期至2010年的产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虽然认识上存在一些差异,但其宗旨都是通过产业界、学术界和官方的密切结合,制订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复合性的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和能充分推动产业升级的一系列关键技术计划。我国“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研究组”撰写的研究报告中,对国家关键技术作了如下界定:国家关键技术是指那些对振兴产业、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保障国家安全起决定性作用的技术群。
世界各国关键技术选择的实践表明:关键技术选择不是一般的单纯从技术发展的层面来考虑重点技术领域的选择,而要紧紧围绕实现国家目标的需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国情,把握国际科技发展的大趋势,着眼于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才能为推动本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维护国家安全的目标服务。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选择国家关键技术除应考虑到国外关键技术选择的一般原 则外,还应充分考虑本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与过程性,例如,该技术的突破、创新和应用应当对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应用领域广,能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其他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能够在中短期(如10或15年)内投入应用,并且能同其他技术配套形成具有良好市场需求的产品、设备、系统或工程。
目前,我国关键技术选择的目标是通过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的密切结合,制订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复合性的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和能充分推动产业升级的一系列关键技术计划,在实践中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1)单元技术发展与系统集成相结合原则。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集成化的系统,关键性、全局性的科技突破,离不开关键单元技术的突破,而单元技术作用的有效发挥有赖于系统集成的效率。
(2)需求与供给相结合原则。为了避免成果发育方向与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系统性的技术选择应该从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科技战略目标出发,综合国家经济发展目标、国家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发展基础、国际科技发展主流动向、产业国际竞争的态势和国际分工等,来研究本国关键技术选择问题。
(3)互动、反馈与优化原则。决策环境中必须累积足够的决策用技术知识库,以体现技术政策的阶段性和动态性。创造一个能整合不同参与者意见的互动环境,使技术预见成为国家创新系统中一个很重要的协调机制。
(4)关键技术与通用技术相结合原则。关键技术是国家长期经济繁荣及安全发展所必要的技术,往往并不一定具有高成长性的市场机会,但是在社会及环境方面意义重大;通用技术的选择能提供产业在规划研发资源时一个共通的架构,以减少研发投资的重复,促成技术扩散。特别要关注那些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必须由国家直接关注的全局性、宏观性、综合性问题,如有关资源、环境、人口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领域。
(5)前瞻性原则与特殊需要原则。许多关键技术往往是需要政府进行长期的、持续支持,需要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努力才能见效。政府应该树立对关键性战略技术的长期支持观念,特别是对于技术投入能力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更需要在相对集中的领域进行持续支持。在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实现技术跨越,政府的持续支持就显得更为重要。
(6)宏观与中微观相结合原则。重大项目往往受制于过度分散的利益格局,在技术创新力量动员、战略产业布局、配套技术及产业的发展以及政府与企业间的协调等方面缺乏系统有效的安排。政府必须按照国家目标和市场需求、总体规划与分类指导来平衡部门利益,从中作出谨慎、合理的选择,以保持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
(7)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原则。多年来,我们在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学习、引进发达国家的最新知识、尖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等方面做了巨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战略技术长期依靠国外的状态对国家发展存在巨大隐患,难以持续。面对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新一轮技术竞争的挑战,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必须实现从以跟踪模仿为主向以自主创新、跨越发展为主转变。
4 结论
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各国政府普遍把强化对研究开发的投入、识别关键技术发展向、夺取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制高点作为国家战略的重点,而技术预见和关键技术选择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未来技术发展的态势进行跟踪研究和预见,将有利于把握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重点,选择既符合国际技术发展的主流,又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方向,培育国家关键技术并努力实现产业化。这是事关未来国家发展的竞争力的重大问题。在技术预见的基础上促进技术创新以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一项重大课题,也是一个复杂的、较为长期的并且需要不断加以调整的过程,它包括了以下要素:①在整体化预见的基础上,系统选择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领域、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并充分利用市场的配置和政策支持来充分实现技术发展的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②技术预见和关键技术选择是制订和实施国家技术创新战略的重要手段,应当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制订国家和区域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的过程中有效应用;③技术发展的目标是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技术创新的过程必须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建立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或区域创新体系。
编辑 刘呈庆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技术预见;关键技术选择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08)01-0018-05
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预见的研究及其应用逐渐受到各国的广泛重视,并成为一股世界潮流,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技术预见活动不仅在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发达国家在政府的组织下大规模开展,而且在印度、泰国、土耳其、爱尔兰和南非等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也不断扩大。目前我国正处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要求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向可持续的方向转变。通过广泛开展技术预见活动,促进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识别和优先支持一批对国家可持续发展具有长期重要影响的战略技术,开发一批对重要产业、区域有重要影响的技术群,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从而为国家科技发展和创新提供互动平台,为应对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提供有力支撑,其意义十分重大。
1 技术预见是制订和实施技术创新战略的重要手段和基础
1.1 技术预见的内容和特点
科技进步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举世公认,但任何国家为其科技发展所能提供的资源总是稀缺的,必须集中在对社会经济发展最有效率和最重要的方向上,而技术预见为这种方向的确定提供了一个工具和作为决策的战略信息。技术预见的兴起缘于对这样的认识,即是技术发展和社会发展相互作用而不只是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技术发展的轨迹。技术预见活动的假定条件是:未来的技术发展存在多种可能性,最后是哪一种可能会变为现实,则要依赖于我们现在的选择。
英国技术预见专家马丁(B.Martin)在1995年给技术预见下了这样的定义:对未来较长时期内的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其目标是要确定具有战略性的研究领域,以及选择那些对经济和社会利益具有最大化贡献的通用技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给技术预见也下了相类似的定义:系统研究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在未来的长期发展状况,以选择那些能给经济和社会带来最大化利益的通用技术。
在技术预见的发展观中,包含了以下要点:①系统性发展。即强调超越局部利益,实现资源整合、多元互动。如英国第一轮技术预见,强调技术与市场的互动;第二轮预见计划,强调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全面整合。当前的技术预见不仅应重视未来发展中科学技术的能力推动,更应重视未来发展中的经济、社会、市场对科技的需求拉动。②战略性发展。强调超越传统的常规发展模式,集中力量,推动跨越式发展。聚焦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特别是战略优先领域、关键技术和通用新技术,是技术预见的关注焦点。③可持续发展。强调超越科技发展可能产生的新的问题,关注未来技术可能产生的社会效益,包括对环境的影响,而不仅仅着眼于技术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认为,当代技术预见是一种技术发展的整体化预测、系统化选择和最优化配置。简而言之,就是在对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和环境较长期的未来进行整体化预测的基础上,系统化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领域、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利用市场的优化配置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来最终实现技术发展推进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最大化。而本文所讨论的技术预见,是指由政府系统组织的国家层面的技术预见活动,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把技术预见或关键技术选择作为政府科技管理部门一项重要职能定期开展;二是通过采取科学的方法和程序,把来自社会各领域专家的分散智力综合起来,从而形成整合的战略性智力,以正确把握未来技术发展的趋势,寻找适合本国发展的技术和发展方向,有效应对相关挑战;三是从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出发分析未来科学技术,重视预见基础上的综合分析,实现从预见到选择的认识上的跨越。
1.2 技术预见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关系
自1971年日本完成第一次大规模的技术预见活动至今,技术预见已经取得了深入的发展。第一代技术预见只考虑技术内在推动力;第二代技术预见加入了对市场因素的关注;第三代技术预见则不仅关注市场,而且将整个社会纳入了考察范围,各种利益相关者均被加入到技术预见活动中,预见结果包含解决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的政策建议。
技术预见成为世界潮流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竞争,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而一般企业无力单独承担相应技术研究开发的成本和风险,客观上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技术预见恰好提供了一个系统的选择工具,用于确定优先支持项目,将有限的公共科研资金投入到关键技术领域。同时,技术预见提供了一个强化国家或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手段。国家技术国家或区域创新体系的效率高低,不仅取决于某一个创新单元的绩效,更取决于各创新单元之间的耦合水平。技术预见过程本身就是加强各单元之间联系与沟通的过程,使人们对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达成共识。预见未来技术发展动向是一项复杂的、高成本的系统工程,政府组织的国家技术预见活动有利于中小企业把握未来技术发展机会,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此外,现代科学技术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在创造繁荣机会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一系列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由政府组织的技术预见可以引导人们对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给予更多的关注从而起到一定的预警作用。因此技术预见为政府、企业、研究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协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公共服务平台,为技术创新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结合。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就应用了技术预见的手段。
需要指出的是:技术预见虽然能为政府制定科技发展战略、选择优先领域、确定研发资金投入等方面提供广泛指导,但其结果不能代替综合决策。影响未来科技发展的因素有许多,在科技管理决策中,不仅需要考虑科技身的发展,还要考虑本国的科技能力和经济实力,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技术的需求等诸多方面。制定技术创新战略,要 在把握世界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提出技术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实现方案。技术预见代表了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前景分析,因而是制定国家或区域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基础,是制订和实施国家或区域技术创新战略的重要手段,应当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在技术发展水平上处于劣势、处于技术赶超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技术预见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识别技术发展机遇的重要手段,为超前部署提供有效支撑,而且能够显著降低超越成本,因而在国家的技术创新战略中居于重要地位。
2 可持续发展与技术创新理念的融合
现代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践业已表明,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经济持续增长也同样以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为重要前提。自熊彼特于1912年提出技术创新理论以来,虽然技术创新的理论体系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要点始终体现在通过对生产要素、生产条件和生产的组织方式进行重组,以建立效能更高的生产体系,获得更高的利润。将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促进力量和有效配置资源的手段,是传统技术创新理论的基本特性,它与可持续发展存在显著的差异性:①在本质内涵上,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良好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努力使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得到全面提高。传统的技术创新则注重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生产组织进行重新组合,以建立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生产体系,获得更大经济利润;②在行为主体上,可持续发展是政府、企业、国际组织和公众通过系统论证的、充分运用经济、公约、合作、行政和法律的手段,采取的是系统战略。传统技术创新的主体最终的行为主体只能是企业;③在追求目标上,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目标的协调统一,而传统的技术创新所追求的最直接、最根本的目标就是经济目标。
传统的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的着眼点主要是实现经济效益而非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它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某些方面甚至是冲突的,这是造成当今各种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要原因。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整体的发展观,是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协调发展过程。技术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但并不是所有的技术创新都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因此,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技术创新应该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统一和动态平衡,应当是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只讲经济效益、忽视新技术的应用对社会和环境可能带来不利影响,是一种短期行为,最终会阻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强调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而不讲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就失去了内在的动力,导致整个社会创新的萎缩,最终使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无法实现。因此,应通过市场机制和社会管理机制的结合,把可持续发展思想贯彻、融汇到技术创新过程的各个环节,维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适当的张力,达到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这是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前我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可持续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建立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对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 基于技术预见的关键技术选择战略研究
3.1 技术预见与关键技术选择的关联
未来国家间竞争的一个集中表现是战略性关键技术领域的竞争。如何合理配置国家或区域的科技资源,有效地选择本国或区域科技发展战略和确定重点发展领域,已成为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开展技术预见和关键技术选择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手段之一。
一般而言,技术预见与关键技术选择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其相似之处在于强调科技与经济的一体化,强调技术的市场实现,都是通过构建官产学研互动平台和建立沟通、协商与协调机制来强化官产学研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使各方对于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及其作用形成共识,并据此相应调整各自的战略。技术预见活动为关键技术选择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关键技术选择是在技术预见活动的结果之上,在国家经济、社会、科技、环境发展战略目标的约束下进一步开展的技术评估和筛选工作。技术预见的范围较广,从一国的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的相互协调的宏观层次到区域或产业协会的中观层次,直到单个公司和研究组织的微观层次。而国家关键技术选择则突出技术发展的战略性、前瞻性、宏观性和综合性,强调国家目标的实现。技术预见和国家关键技术选择应从未来10年或更长时期的技术发展情景出发,围绕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通过识别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和国家安全具有关键作用的重大技术,从而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战略性的技术支撑。目前,许多国家已将技术预见、关键技术选择与科技规划工作进行整合,作为确保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重大举措。
前已述及,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预见,除了考虑技术自身因素外,还要系统地考虑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人口和文化等社会需求因素。例如,清华大学开展的以节水、节能和COD削减为目标的工业技术优选决策综合咨询平台建设,采用“自底向上”的技术预见方法,对典型行业未来10-30年各技术发展情景开展了技术评估和预见,提出了优先发展的确保国家COD削减、节水、节能目标实现的关键技术,具体回答了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工业化转型的途径,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3.2 从战略视角把握关键技术选择
世界各国根据问题的不同方面,对关键技术选择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述。美国白宫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认为,关键技术是“对美国的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技术”;德国研究与科技部认为是“对国家经济有决定性影响,而且考虑到技术发展趋势,并可在大约十年左右有重要商业应用的技术”;日本经济企划厅认为是“对日本90年代后期至2010年的产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虽然认识上存在一些差异,但其宗旨都是通过产业界、学术界和官方的密切结合,制订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复合性的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和能充分推动产业升级的一系列关键技术计划。我国“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研究组”撰写的研究报告中,对国家关键技术作了如下界定:国家关键技术是指那些对振兴产业、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保障国家安全起决定性作用的技术群。
世界各国关键技术选择的实践表明:关键技术选择不是一般的单纯从技术发展的层面来考虑重点技术领域的选择,而要紧紧围绕实现国家目标的需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国情,把握国际科技发展的大趋势,着眼于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才能为推动本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维护国家安全的目标服务。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选择国家关键技术除应考虑到国外关键技术选择的一般原 则外,还应充分考虑本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与过程性,例如,该技术的突破、创新和应用应当对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应用领域广,能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其他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能够在中短期(如10或15年)内投入应用,并且能同其他技术配套形成具有良好市场需求的产品、设备、系统或工程。
目前,我国关键技术选择的目标是通过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的密切结合,制订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复合性的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和能充分推动产业升级的一系列关键技术计划,在实践中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1)单元技术发展与系统集成相结合原则。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集成化的系统,关键性、全局性的科技突破,离不开关键单元技术的突破,而单元技术作用的有效发挥有赖于系统集成的效率。
(2)需求与供给相结合原则。为了避免成果发育方向与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系统性的技术选择应该从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科技战略目标出发,综合国家经济发展目标、国家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发展基础、国际科技发展主流动向、产业国际竞争的态势和国际分工等,来研究本国关键技术选择问题。
(3)互动、反馈与优化原则。决策环境中必须累积足够的决策用技术知识库,以体现技术政策的阶段性和动态性。创造一个能整合不同参与者意见的互动环境,使技术预见成为国家创新系统中一个很重要的协调机制。
(4)关键技术与通用技术相结合原则。关键技术是国家长期经济繁荣及安全发展所必要的技术,往往并不一定具有高成长性的市场机会,但是在社会及环境方面意义重大;通用技术的选择能提供产业在规划研发资源时一个共通的架构,以减少研发投资的重复,促成技术扩散。特别要关注那些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必须由国家直接关注的全局性、宏观性、综合性问题,如有关资源、环境、人口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领域。
(5)前瞻性原则与特殊需要原则。许多关键技术往往是需要政府进行长期的、持续支持,需要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努力才能见效。政府应该树立对关键性战略技术的长期支持观念,特别是对于技术投入能力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更需要在相对集中的领域进行持续支持。在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实现技术跨越,政府的持续支持就显得更为重要。
(6)宏观与中微观相结合原则。重大项目往往受制于过度分散的利益格局,在技术创新力量动员、战略产业布局、配套技术及产业的发展以及政府与企业间的协调等方面缺乏系统有效的安排。政府必须按照国家目标和市场需求、总体规划与分类指导来平衡部门利益,从中作出谨慎、合理的选择,以保持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
(7)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原则。多年来,我们在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学习、引进发达国家的最新知识、尖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等方面做了巨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战略技术长期依靠国外的状态对国家发展存在巨大隐患,难以持续。面对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新一轮技术竞争的挑战,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必须实现从以跟踪模仿为主向以自主创新、跨越发展为主转变。
4 结论
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各国政府普遍把强化对研究开发的投入、识别关键技术发展向、夺取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制高点作为国家战略的重点,而技术预见和关键技术选择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未来技术发展的态势进行跟踪研究和预见,将有利于把握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重点,选择既符合国际技术发展的主流,又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方向,培育国家关键技术并努力实现产业化。这是事关未来国家发展的竞争力的重大问题。在技术预见的基础上促进技术创新以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一项重大课题,也是一个复杂的、较为长期的并且需要不断加以调整的过程,它包括了以下要素:①在整体化预见的基础上,系统选择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领域、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并充分利用市场的配置和政策支持来充分实现技术发展的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②技术预见和关键技术选择是制订和实施国家技术创新战略的重要手段,应当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制订国家和区域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的过程中有效应用;③技术发展的目标是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技术创新的过程必须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建立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或区域创新体系。
编辑 刘呈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