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筝作为我国传承已久的古典乐器,其乐曲颇有韵味,时而优雅抒情,时而浑厚深沉。在传统美学的熏陶下,古筝演奏讲究韵息结合,所谓“韵”即指音乐所散发的活力;而“息”则是指音乐所催生的美的动力,二者的完美融合可以极尽彰显古筝乐曲的魅力。基于此,本文首先论述了古筝演奏中韵息结合的相关概念,继而对韵息结合的要领进行了深入分析,望能帮助广大读者增强对古筝乐曲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关键词】古筝演奏;韵息结合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古筝演奏中的“韵”与“息”
(一)“韵”的概述
“韵”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最早在我国传统的诗词歌赋中被提及。传统意义上的“韵”指的是富有节奏的声音,如诗词歌赋中运用押韵手法,使得人们在读诗歌时朗朗上口,颇有节奏感。现今古筝艺术中的“韵”指的是乐曲的核心旋律和节奏,艺术家为将乐曲的“韵”充分表现出来,在演奏过程中往往会配合各种灵活的手法,如历音、挑剔、扫弦、勾抹等,正应了我国古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琵琶行》中的“轻拢慢捻抹复挑”的意蕴,并且营造出了浑然天成的曲中意境,令人沉浸其中,无比动容。[1]
(二)“息”的概述
文字是作家传达真实情感的重要媒介,同样在古筝艺术中,音乐家也会将实际情感寄托于跳跃的音符,那么原本的弹奏也便可以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演奏。所谓“息”,实则为气息,气息贯穿于整个古筝演奏中,突出表现在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音调上,展现乐曲柔美或磅礴的气势。歌唱家在演奏时由于涉及到高音部分,因而需要时刻调整气息以平衡音准和曲调。延伸至古筝艺术演奏家,也需要将自身的气息表现在弹奏的指法中,并通过流畅圆润的指法曲线处理好起承转合的音调,实现前后音符的有效对接,从而达到一气呵成的高超境界。
二、古筝演奏中的韵息结合
(一)韵息结合的真正内涵
人们常称“韵”是古筝艺术的内在灵魂,为了不玷染“韵”,艺术家在真正演奏之前,会先对乐曲篇目进行分析,以期能体会作曲者的真正内在情感,并力求掌握古筝曲每一处起承转合的节奏和个中“韵”味。演奏时,不同的情感意韵需要运用不同的指法来表现,如急促激烈的情感,需要借助向外快速拨动低琴弦的扫弦指法来体现;又如哀婉悠扬的情感,则需要自上而下或者是自下而上的“历音”指法进行诠释,如此乐曲的活力便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为了保持气息的持久性,古筝艺术家在演奏之前,首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而后借助于内心强大的意念将体内的气息全部凝集在一起,待到演奏真正开始时,便可将聚集的气息全部迸发出来。然后,音乐家要将自身的情感全部融入演奏过程中,以圆润的指法曲线表现气息的前后对接。此外,每一个音符都应传递着演奏者的精气。与此同时,当遇到激昂的节奏时,音乐家需要先调整好自己的气息,先屏后发,然后大臂缓缓抬起带起小臂,在落下之时,即刻采用流畅的指法将激烈情感表现出来。[2]
韵息结合实则是韵律、气势与情感三者的融合,古筝音乐家在表演过程中,只有切实将真情实感带入乐曲之中,才能形成以气息为基础,气韵为中心的科学审美形态,进而协调好“韵”与“息”的关系,使演奏者的情感、精神状态与古筝乐曲的节奏趋于一致,尽显演奏乐曲的艺术张力。虽然“韵”和“息”在古筝演奏中的表现作用不尽相同,但是二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演奏者唯有深入探究其中奥义,才能真正准确掌握气息的调节方法和神韵的表现方式,从而在表演中实现对韵息的融合运用,并成就艺术大成风范。
(二)韵息结合的实际运用
《汉宫秋月》是我国经典的古筝乐曲,表现了嫔妃宫女在深宫中倍感寂寥的哀怨情感。演奏此曲时,音乐家首先要明晰该古筝曲背后所隐藏的情感,并将自身情感积极融入乐曲之中,演奏之前利用强大的意念聚集气息,而后待演奏开始气息全然迸发,借助于吟、滑、按等技巧流畅地构画出圆润的指法曲线。此外,演奏者在深入乐曲时,需表现出哀怨的神韵和柔美的气息,从而与听众产生心灵共鸣。[3]
三、总结
在古筝演奏中,若能将“韵”与“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便可以达到合二为一的最高境界,如此乐曲便被赋予人们丰富的情感,拥有了无穷的韵律美。为此,古筝演奏者要先真正了解艺术的内涵,深入挖掘韵息结合的技巧,且用心去弹奏,将演奏作为一个享受的过程,如此便能演绎出动人心魄的乐章。
参考文献
[1]赵星.筝乐演奏的灵魂之美—论古筝左手做韵技巧之一“颤音”[J].大众文艺,2010,14(05):58-59.
[2]王海燕.基于技法、乐感、风格要素的古筝演奏浅析[J].大众文艺,2013(08):14.
[3]李双燕,杨冉.古筝演奏艺術的意境之美[J].大众文艺,2014(06):145.
【关键词】古筝演奏;韵息结合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古筝演奏中的“韵”与“息”
(一)“韵”的概述
“韵”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最早在我国传统的诗词歌赋中被提及。传统意义上的“韵”指的是富有节奏的声音,如诗词歌赋中运用押韵手法,使得人们在读诗歌时朗朗上口,颇有节奏感。现今古筝艺术中的“韵”指的是乐曲的核心旋律和节奏,艺术家为将乐曲的“韵”充分表现出来,在演奏过程中往往会配合各种灵活的手法,如历音、挑剔、扫弦、勾抹等,正应了我国古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琵琶行》中的“轻拢慢捻抹复挑”的意蕴,并且营造出了浑然天成的曲中意境,令人沉浸其中,无比动容。[1]
(二)“息”的概述
文字是作家传达真实情感的重要媒介,同样在古筝艺术中,音乐家也会将实际情感寄托于跳跃的音符,那么原本的弹奏也便可以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演奏。所谓“息”,实则为气息,气息贯穿于整个古筝演奏中,突出表现在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音调上,展现乐曲柔美或磅礴的气势。歌唱家在演奏时由于涉及到高音部分,因而需要时刻调整气息以平衡音准和曲调。延伸至古筝艺术演奏家,也需要将自身的气息表现在弹奏的指法中,并通过流畅圆润的指法曲线处理好起承转合的音调,实现前后音符的有效对接,从而达到一气呵成的高超境界。
二、古筝演奏中的韵息结合
(一)韵息结合的真正内涵
人们常称“韵”是古筝艺术的内在灵魂,为了不玷染“韵”,艺术家在真正演奏之前,会先对乐曲篇目进行分析,以期能体会作曲者的真正内在情感,并力求掌握古筝曲每一处起承转合的节奏和个中“韵”味。演奏时,不同的情感意韵需要运用不同的指法来表现,如急促激烈的情感,需要借助向外快速拨动低琴弦的扫弦指法来体现;又如哀婉悠扬的情感,则需要自上而下或者是自下而上的“历音”指法进行诠释,如此乐曲的活力便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为了保持气息的持久性,古筝艺术家在演奏之前,首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而后借助于内心强大的意念将体内的气息全部凝集在一起,待到演奏真正开始时,便可将聚集的气息全部迸发出来。然后,音乐家要将自身的情感全部融入演奏过程中,以圆润的指法曲线表现气息的前后对接。此外,每一个音符都应传递着演奏者的精气。与此同时,当遇到激昂的节奏时,音乐家需要先调整好自己的气息,先屏后发,然后大臂缓缓抬起带起小臂,在落下之时,即刻采用流畅的指法将激烈情感表现出来。[2]
韵息结合实则是韵律、气势与情感三者的融合,古筝音乐家在表演过程中,只有切实将真情实感带入乐曲之中,才能形成以气息为基础,气韵为中心的科学审美形态,进而协调好“韵”与“息”的关系,使演奏者的情感、精神状态与古筝乐曲的节奏趋于一致,尽显演奏乐曲的艺术张力。虽然“韵”和“息”在古筝演奏中的表现作用不尽相同,但是二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演奏者唯有深入探究其中奥义,才能真正准确掌握气息的调节方法和神韵的表现方式,从而在表演中实现对韵息的融合运用,并成就艺术大成风范。
(二)韵息结合的实际运用
《汉宫秋月》是我国经典的古筝乐曲,表现了嫔妃宫女在深宫中倍感寂寥的哀怨情感。演奏此曲时,音乐家首先要明晰该古筝曲背后所隐藏的情感,并将自身情感积极融入乐曲之中,演奏之前利用强大的意念聚集气息,而后待演奏开始气息全然迸发,借助于吟、滑、按等技巧流畅地构画出圆润的指法曲线。此外,演奏者在深入乐曲时,需表现出哀怨的神韵和柔美的气息,从而与听众产生心灵共鸣。[3]
三、总结
在古筝演奏中,若能将“韵”与“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便可以达到合二为一的最高境界,如此乐曲便被赋予人们丰富的情感,拥有了无穷的韵律美。为此,古筝演奏者要先真正了解艺术的内涵,深入挖掘韵息结合的技巧,且用心去弹奏,将演奏作为一个享受的过程,如此便能演绎出动人心魄的乐章。
参考文献
[1]赵星.筝乐演奏的灵魂之美—论古筝左手做韵技巧之一“颤音”[J].大众文艺,2010,14(05):58-59.
[2]王海燕.基于技法、乐感、风格要素的古筝演奏浅析[J].大众文艺,2013(08):14.
[3]李双燕,杨冉.古筝演奏艺術的意境之美[J].大众文艺,2014(0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