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瑞典是世界上著名的创新之国。截至2020年,瑞典连续10年蝉联欧盟创新指数排行榜榜首,在全球创新指数排行榜上先后七次排名第二。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多年来一直引领着瑞典的创新。近年来,斯德哥尔摩联合瑞典皇家理工大学、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斯德哥尔摩商会等提出了在2025年将斯德哥尔摩打造成为最具创新性的城市经济体。
多方参与,共同推动实现既定目标
斯德哥尔摩政府在制定科技与创新政策方面担负着主要责任,每年都会协同各相关部门共同对本地区在科技和创新发展上所遇到的问题及困难进行充分调研,以确定该地区在科技研发及创新方面的基本方向、规划及预算等。
相关地区法案通过之后,有关委员会根据公平竞争的原则对科研资金进行分配,而资金的主要去向就是该地区的各高等院校。比如,作为诺贝尔医学奖评奖单位的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每年都会收到大笔科研经费,2020年其金额达到了8500万克朗,约为其总收入的6%。此外,斯德哥尔摩还在当地大学内贯彻“发明者即所有者”原则,即不管研究经费的来源,发明专利的知识产权归研发人员所有。
斯德哥尔摩市还通过专业委员会对国家战略行业及重点领域提供支持,推动并加强企业和公共研发机构之间的联系,从而为科研成果的转化建立了快速通道。多年来,斯德哥尔摩各机构在研发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同时也为研究成果的产业化或商业化提供直接的资金支持。还根据本地区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主动设立相关课题和项目,通过资金支持激励研究者从事相关的科研,从而推动创新的发展。
斯德哥尔摩还存在着大量为创新服务的专业中介机构,这些机构大致可以分为:提供研发服务的机构、提供创新资本的机构和孵化器。研发的服务机构有官方和非官方的两种,主要从事需求驱动下的研发活动,提供相关研究、产品和产品服务的开发工作。而提供创新资本的机构和组织主要为研发成果的商业化提供牵线搭桥等相关服务。孵化器致力于降低创新风险和成本,培养成功的企业以及企业家。
此外,斯德哥尔摩还会在城市发展项目招标时积极采购创新的解决方案。例如,斯德哥尔摩最早采购垃圾真空管道管理系统,并将其运用在哈马碧新城的垃圾管理中。斯德哥尔摩市政府致力于提升居民与公司的满意度,并在基础建设、医疗保健、住房和其他公共服务方面不断通过采购新的解决方案来提供更好的条件。
教育为创新之根本,创新为教育之目标
创新的第一要素就是人才,各类发明创造归根结底要依靠人才来实现。斯德哥尔摩从幼儿教育阶段开始就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的能力。同时,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体现在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体发展,尽可能多地确保孩子能够尽情发挥自己的天赋。
斯德哥尔摩很重视高等院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作用,而且多年来一直不断追求提升教育质量。斯德哥尔摩地区仅有90多万人口,但却拥有包括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瑞典皇家理工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斯德哥尔摩商学院等世界知名学府在内的20多所大学,是人均占有高等教育资源最多的地区之一,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在当地人口中的比重也在全世界名列前茅。
多年来,斯德哥尔摩的高等院校一直特别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强调科研成果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当地各高校都非常注重與当地的企业需求相结合,共同推动创新发展,如瑞典皇家理工大学和爱立信的合作就极大地推动了瑞典著名的西斯塔科技城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和斯德哥尔摩大学共同投资1亿克朗在科技城成立了信息通讯学院,为科技城培养了大量实用人才。信息通讯学院针对产业需求,重点开设了电信、通信技术、无线宽带等方面的课程,培养出来的人才很有实用性,形成了一套有效的产业人才培养及供给机制。除专业对口外,该学院还与科技城之间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大学的研究人员、博士生到企业任职,共同参与技术的研发,企业技术人员经常到学校授课,注重用实际运用来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几乎每家公司都向学生提供暑假实习的机会,学生在读期间便与园区企业共同进行技术开发、共同参与业务计划,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公司工作。通过这种产学研三螺旋的合作模式,学校为当地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同时,也为企业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这种合作既保证了斯德哥尔摩在相关产业上的全球竞争力,又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方向及具体的载体,两者之间互相促进,促使科技创新进入良性循环。
全社会共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创新环境需要全社会的长时间培育,除了在政策和相关产业方面的扶持及激励外,全社会也在共同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斯德哥尔摩很多科研人员都能够在较为宽松的环境里进行研究和创新。另外,斯德哥尔摩设立公司的程序也非常简便,极大地降低了开设公司的各种成本,从而为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斯德哥尔摩对于外国投资也执行严格的国民待遇制度,对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吸引了全球各个地方的优秀人才来斯德哥尔摩发展,对创新形成了有益的补充和促进。
还有一点值得关注,斯德哥尔摩的工作流动性强,更换工作的成本很低。企业也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及学习,鼓励各个部门之间的人员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有效地促进知识及技能的共享和流动。
(作者单位:江苏省商务厅)
责任编辑:贾潇潇
多方参与,共同推动实现既定目标
斯德哥尔摩政府在制定科技与创新政策方面担负着主要责任,每年都会协同各相关部门共同对本地区在科技和创新发展上所遇到的问题及困难进行充分调研,以确定该地区在科技研发及创新方面的基本方向、规划及预算等。
相关地区法案通过之后,有关委员会根据公平竞争的原则对科研资金进行分配,而资金的主要去向就是该地区的各高等院校。比如,作为诺贝尔医学奖评奖单位的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每年都会收到大笔科研经费,2020年其金额达到了8500万克朗,约为其总收入的6%。此外,斯德哥尔摩还在当地大学内贯彻“发明者即所有者”原则,即不管研究经费的来源,发明专利的知识产权归研发人员所有。
斯德哥尔摩市还通过专业委员会对国家战略行业及重点领域提供支持,推动并加强企业和公共研发机构之间的联系,从而为科研成果的转化建立了快速通道。多年来,斯德哥尔摩各机构在研发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同时也为研究成果的产业化或商业化提供直接的资金支持。还根据本地区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主动设立相关课题和项目,通过资金支持激励研究者从事相关的科研,从而推动创新的发展。
斯德哥尔摩还存在着大量为创新服务的专业中介机构,这些机构大致可以分为:提供研发服务的机构、提供创新资本的机构和孵化器。研发的服务机构有官方和非官方的两种,主要从事需求驱动下的研发活动,提供相关研究、产品和产品服务的开发工作。而提供创新资本的机构和组织主要为研发成果的商业化提供牵线搭桥等相关服务。孵化器致力于降低创新风险和成本,培养成功的企业以及企业家。
此外,斯德哥尔摩还会在城市发展项目招标时积极采购创新的解决方案。例如,斯德哥尔摩最早采购垃圾真空管道管理系统,并将其运用在哈马碧新城的垃圾管理中。斯德哥尔摩市政府致力于提升居民与公司的满意度,并在基础建设、医疗保健、住房和其他公共服务方面不断通过采购新的解决方案来提供更好的条件。
教育为创新之根本,创新为教育之目标
创新的第一要素就是人才,各类发明创造归根结底要依靠人才来实现。斯德哥尔摩从幼儿教育阶段开始就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的能力。同时,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体现在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体发展,尽可能多地确保孩子能够尽情发挥自己的天赋。
斯德哥尔摩很重视高等院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作用,而且多年来一直不断追求提升教育质量。斯德哥尔摩地区仅有90多万人口,但却拥有包括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瑞典皇家理工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斯德哥尔摩商学院等世界知名学府在内的20多所大学,是人均占有高等教育资源最多的地区之一,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在当地人口中的比重也在全世界名列前茅。
多年来,斯德哥尔摩的高等院校一直特别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强调科研成果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当地各高校都非常注重與当地的企业需求相结合,共同推动创新发展,如瑞典皇家理工大学和爱立信的合作就极大地推动了瑞典著名的西斯塔科技城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和斯德哥尔摩大学共同投资1亿克朗在科技城成立了信息通讯学院,为科技城培养了大量实用人才。信息通讯学院针对产业需求,重点开设了电信、通信技术、无线宽带等方面的课程,培养出来的人才很有实用性,形成了一套有效的产业人才培养及供给机制。除专业对口外,该学院还与科技城之间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大学的研究人员、博士生到企业任职,共同参与技术的研发,企业技术人员经常到学校授课,注重用实际运用来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几乎每家公司都向学生提供暑假实习的机会,学生在读期间便与园区企业共同进行技术开发、共同参与业务计划,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公司工作。通过这种产学研三螺旋的合作模式,学校为当地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同时,也为企业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这种合作既保证了斯德哥尔摩在相关产业上的全球竞争力,又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方向及具体的载体,两者之间互相促进,促使科技创新进入良性循环。
全社会共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创新环境需要全社会的长时间培育,除了在政策和相关产业方面的扶持及激励外,全社会也在共同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斯德哥尔摩很多科研人员都能够在较为宽松的环境里进行研究和创新。另外,斯德哥尔摩设立公司的程序也非常简便,极大地降低了开设公司的各种成本,从而为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斯德哥尔摩对于外国投资也执行严格的国民待遇制度,对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吸引了全球各个地方的优秀人才来斯德哥尔摩发展,对创新形成了有益的补充和促进。
还有一点值得关注,斯德哥尔摩的工作流动性强,更换工作的成本很低。企业也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及学习,鼓励各个部门之间的人员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有效地促进知识及技能的共享和流动。
(作者单位:江苏省商务厅)
责任编辑:贾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