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评论》 2006年11月21日 贾方舟
全球化的文化环境应该理解为一种多元并存又相互渗透的文化环境,而不是一个以西方为中心的、以强(强势文化)凌弱(弱势文化)的文化环境。不同文化之间不仅应该寻求相互沟通的可能性,而且应该保持自己对艺术的阐释能力和判断标准。
中国水墨画的发展前景,以最乐观的估计或者说是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它能够得到世界性的认同和传播,至少它应该成为国际艺术的一个重要资源。但是,由于东西方艺术价值取向的不同和文化的隔阂,这一最能代表中国人文精神的水墨画却很难在现有的状态下通过交流的方式达到沟通和理解。因为在西方人的眼里,水墨画不仅是一个“非西方”的“文化他者”,甚至是一个与当代文化没有关联的“过去式”,从而只能作为一种还“活着的传统”而存在。但从我们自己的角度看,水墨画是从我们自己的土壤中滋生的最具原创性的艺术,它不仅有着深厚的传统,而且有着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如何消除这种隔阂,正是我们面对的问题。
20世纪是中国水墨画经历多次形态转换和变革的世纪。每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重要的思想运动,都曾给水墨画的转型带来深刻影响。90年代后,水墨画领域又出现一种新的转型迹象,即从“现代形态”转向“后现代形态”。中国水墨画的后现代形态还只是一个雏形,还处在极为边缘的位置。由于它采用的是后结构主义的解构方法,由于它的目标不是为保全一个画种,而是采用颠覆性的策略,所以,还很难得到“水墨主流”的认同。但它作为一道引人瞩目的边缘景观,却表现出一种从未有过的开放姿态和“兼容性”特征。或许是这个原因,它们才更接近了当代文化语境,进入了一个世界性的话语空间,从而获得了一种在国际间平等对话的可能性。这种临界状态,使它在西方主流话语与中国水墨话语之间建构起一个“中间地带”。在这个中间地带,传统水墨以一种当代国际文化易于接受的方式确立了一种对话关系。
全球化的文化环境应该理解为一种多元并存又相互渗透的文化环境,而不是一个以西方为中心的、以强(强势文化)凌弱(弱势文化)的文化环境。不同文化之间不仅应该寻求相互沟通的可能性,而且应该保持自己对艺术的阐释能力和判断标准。
中国水墨画的发展前景,以最乐观的估计或者说是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它能够得到世界性的认同和传播,至少它应该成为国际艺术的一个重要资源。但是,由于东西方艺术价值取向的不同和文化的隔阂,这一最能代表中国人文精神的水墨画却很难在现有的状态下通过交流的方式达到沟通和理解。因为在西方人的眼里,水墨画不仅是一个“非西方”的“文化他者”,甚至是一个与当代文化没有关联的“过去式”,从而只能作为一种还“活着的传统”而存在。但从我们自己的角度看,水墨画是从我们自己的土壤中滋生的最具原创性的艺术,它不仅有着深厚的传统,而且有着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如何消除这种隔阂,正是我们面对的问题。
20世纪是中国水墨画经历多次形态转换和变革的世纪。每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重要的思想运动,都曾给水墨画的转型带来深刻影响。90年代后,水墨画领域又出现一种新的转型迹象,即从“现代形态”转向“后现代形态”。中国水墨画的后现代形态还只是一个雏形,还处在极为边缘的位置。由于它采用的是后结构主义的解构方法,由于它的目标不是为保全一个画种,而是采用颠覆性的策略,所以,还很难得到“水墨主流”的认同。但它作为一道引人瞩目的边缘景观,却表现出一种从未有过的开放姿态和“兼容性”特征。或许是这个原因,它们才更接近了当代文化语境,进入了一个世界性的话语空间,从而获得了一种在国际间平等对话的可能性。这种临界状态,使它在西方主流话语与中国水墨话语之间建构起一个“中间地带”。在这个中间地带,传统水墨以一种当代国际文化易于接受的方式确立了一种对话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