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所有人一样,与姚明同级的古登在生涯之初也对未来充满了期待。然而,纵观他到现在为止的NBA生涯,出现最多也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居然是不断地流浪。13年的职业生涯里,他被交易了6次,效力了10支球队,现在他是全联盟现役被交易次数最多的球员。全明星赛之后,又是一个交易截止日前的大风暴,作为深谙此道的经历者,他说出了自己的切身体会。
“我想说的是,我的NBA生涯经历过很多次交易或者交易截止日,我都有点麻木了。”当被问到在经历了那么多次交易之后,是否会对交易截止日产生一些恐惧或顾虑时,古登说道。其实,作为一个老将,他早就明白这些不过是生意的一部分,甚至于在他职业生涯早期时便已经习惯了这些。“我不是那种被球队选中,然后在这支球队打个五、六年之后再被交易掉的球员,我恰恰是那个在孟菲斯只打了半个赛季,在五十场球之后就被交易掉的球员。”古登是这样给自己下定义的。似乎一切从选秀夜那天就已经被注定了。尽管当时杰里·韦斯特一再向他保证,如果古登在第四顺位之前没被选中,他们便会用四号签将他——那个在所剩球员中最好的家伙选进队中,无论是否能够融入球队体系。虽然韦斯特言之凿凿,可在被灰熊队选中后,古登听到的第一条消息却是他依然会被交易。“别太把这顶帽子当回事。”经纪人对刚刚戴上灰熊队帽子的古登说了这样一句话。
当然,开始的种种迹象表明,那不过是虚惊一场,最终古登留下来了,打了夏季联赛,常规赛的前几个月他都在队里,一切都很顺利,有了自己的位置,和队友的相处也十分融洽,不过,变数往往就是在这种时刻发生。有意思的是,在那个赛季的交易截止日临近时,韦斯特还再次向他保证过,不会交易他,然而,就在古登彻底放心时,生涯当中第一次被交易到来了。灰熊队把他和吉里塞克外加一部分现金送到了奥兰多,从那里换来了迈克·米勒、哈弗雷以及2004年首轮、次轮各一个的选秀权。
从2008年开始,古登进入了一个被交易、换队最频繁的时期,三年时间,他一共换了六个东家,仅2008年2月到2010年2月这两年时间里就被交易了四次。事实上,那时古登还是个数据不错的球员,状态也正处巅峰,但就是找不到一个可以安逸打球的下家。“肯定不是我性格的原因,我在更衣室跟大家相处得不错,我总是虚心受教。”一头雾水的古登说道,“这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我就找不到一支家一样的球队?”
困惑归困惑,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古登还是保持着一贯的认真态度的。尽管要不断面对新环境,不断打破常规重新适应,但他却从未迷失自我,而且总是去找方法克服难关。当然,那时的古登心态与现在不同,年轻时的他总是希望找到一个可以让自己舒心的地方。不过,作为一名职业球员,有些时候就得强迫自己明白,人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
其实,命运对古登还是有一些温柔的地方的,比如,他在被交易的时候都会得到一个正式的电话通知。要知道,有些球员是在兴冲冲赶到机场时,才发现大屏幕的滚动信息中显示他们的名字已经被列进交易名单里了,那种被耍得团团转,全世界都知道却只有自己还蒙在鼓里的感觉,恐怕比被交易更让人难以忍受。
古登说他几乎对每个待过的地方都抱着想要继续留存的态度,除了从奥兰多到克利夫兰的那次,那是惟一一次古登自己要求的。“这种状况不是我想要的,我觉得是时候分道扬镳了。”
不断更换新环境,也就意味着要不断去调整适应,在这方面恐怕没人比古登更有经验。古登向来都不是那种马上就在新环境里夸夸其谈的人,他总是先审视、观察,然后找到自己角色之后再发表观点。他在新球队里优先考虑的往往是自己该怎样帮助球队,该怎样发挥积极影响,如何更好地融入,如何更好地过渡到球队所需要的角色中去。“我就是顺其自然,不管身穿哪支球队的队服,我的主要精力就放在为球队提供能量上,我不能搞砸这事,而且我还得下点功夫,我需要度过这段从一支球队交易到另一支球队的转换期。”古登说道。在频繁的交替更迭之中,也让他掌握了独特的与人相处之道。“我很有魅力的,我和每个队友都有交流,保持联系。不管去哪个地方,我都能应对自如。我能激发球队的凝聚力,与队友、教练建立一种非凡的关系。”
如今的古登再也不是那个特别看重安稳的球员了,他觉得过往的经历都是他的财富,也正是这些才造就了如今的德鲁·古登。他觉得被交易、换东家同样可以收获颇丰,比如人际关系。古登一直都和之前球队的教练、管理层保持着联系,这在他看来是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财富,是他为自己将来人生下一步提前做的铺垫,如果古登在退役后马上就成为了某支球队的制服组成员,那绝对不是什么意外的事情。一个和六个状元秀同队过的家伙,还和很多名人堂球员做过队友,试想一下,只要德鲁愿意,那么他随时都能组织一次聚集诸多NBA球星的大派对。
在经历了十几个赛季之后,已经彻底成了老将的古登看待事物的眼光变得更加宏观,当再次被问到被交易是否是一个容易接受的事情时,他的看法很豁然。“交易发生之后,球员通常都很震惊,但就像其他事一样,我们都是人,我们可以适应任何处境。”古登说道,“如果你想在联盟打球,那你就得和我一样有个目标,我的目标就是我想在联盟里打上很多年。当你的目标确定之后,就用努力训练来达成吧。记着,风会成为你前进的动力,但方向却需要你自己去掌控!”
“我想说的是,我的NBA生涯经历过很多次交易或者交易截止日,我都有点麻木了。”当被问到在经历了那么多次交易之后,是否会对交易截止日产生一些恐惧或顾虑时,古登说道。其实,作为一个老将,他早就明白这些不过是生意的一部分,甚至于在他职业生涯早期时便已经习惯了这些。“我不是那种被球队选中,然后在这支球队打个五、六年之后再被交易掉的球员,我恰恰是那个在孟菲斯只打了半个赛季,在五十场球之后就被交易掉的球员。”古登是这样给自己下定义的。似乎一切从选秀夜那天就已经被注定了。尽管当时杰里·韦斯特一再向他保证,如果古登在第四顺位之前没被选中,他们便会用四号签将他——那个在所剩球员中最好的家伙选进队中,无论是否能够融入球队体系。虽然韦斯特言之凿凿,可在被灰熊队选中后,古登听到的第一条消息却是他依然会被交易。“别太把这顶帽子当回事。”经纪人对刚刚戴上灰熊队帽子的古登说了这样一句话。
当然,开始的种种迹象表明,那不过是虚惊一场,最终古登留下来了,打了夏季联赛,常规赛的前几个月他都在队里,一切都很顺利,有了自己的位置,和队友的相处也十分融洽,不过,变数往往就是在这种时刻发生。有意思的是,在那个赛季的交易截止日临近时,韦斯特还再次向他保证过,不会交易他,然而,就在古登彻底放心时,生涯当中第一次被交易到来了。灰熊队把他和吉里塞克外加一部分现金送到了奥兰多,从那里换来了迈克·米勒、哈弗雷以及2004年首轮、次轮各一个的选秀权。
从2008年开始,古登进入了一个被交易、换队最频繁的时期,三年时间,他一共换了六个东家,仅2008年2月到2010年2月这两年时间里就被交易了四次。事实上,那时古登还是个数据不错的球员,状态也正处巅峰,但就是找不到一个可以安逸打球的下家。“肯定不是我性格的原因,我在更衣室跟大家相处得不错,我总是虚心受教。”一头雾水的古登说道,“这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我就找不到一支家一样的球队?”
困惑归困惑,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古登还是保持着一贯的认真态度的。尽管要不断面对新环境,不断打破常规重新适应,但他却从未迷失自我,而且总是去找方法克服难关。当然,那时的古登心态与现在不同,年轻时的他总是希望找到一个可以让自己舒心的地方。不过,作为一名职业球员,有些时候就得强迫自己明白,人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
其实,命运对古登还是有一些温柔的地方的,比如,他在被交易的时候都会得到一个正式的电话通知。要知道,有些球员是在兴冲冲赶到机场时,才发现大屏幕的滚动信息中显示他们的名字已经被列进交易名单里了,那种被耍得团团转,全世界都知道却只有自己还蒙在鼓里的感觉,恐怕比被交易更让人难以忍受。
古登说他几乎对每个待过的地方都抱着想要继续留存的态度,除了从奥兰多到克利夫兰的那次,那是惟一一次古登自己要求的。“这种状况不是我想要的,我觉得是时候分道扬镳了。”
不断更换新环境,也就意味着要不断去调整适应,在这方面恐怕没人比古登更有经验。古登向来都不是那种马上就在新环境里夸夸其谈的人,他总是先审视、观察,然后找到自己角色之后再发表观点。他在新球队里优先考虑的往往是自己该怎样帮助球队,该怎样发挥积极影响,如何更好地融入,如何更好地过渡到球队所需要的角色中去。“我就是顺其自然,不管身穿哪支球队的队服,我的主要精力就放在为球队提供能量上,我不能搞砸这事,而且我还得下点功夫,我需要度过这段从一支球队交易到另一支球队的转换期。”古登说道。在频繁的交替更迭之中,也让他掌握了独特的与人相处之道。“我很有魅力的,我和每个队友都有交流,保持联系。不管去哪个地方,我都能应对自如。我能激发球队的凝聚力,与队友、教练建立一种非凡的关系。”
如今的古登再也不是那个特别看重安稳的球员了,他觉得过往的经历都是他的财富,也正是这些才造就了如今的德鲁·古登。他觉得被交易、换东家同样可以收获颇丰,比如人际关系。古登一直都和之前球队的教练、管理层保持着联系,这在他看来是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财富,是他为自己将来人生下一步提前做的铺垫,如果古登在退役后马上就成为了某支球队的制服组成员,那绝对不是什么意外的事情。一个和六个状元秀同队过的家伙,还和很多名人堂球员做过队友,试想一下,只要德鲁愿意,那么他随时都能组织一次聚集诸多NBA球星的大派对。
在经历了十几个赛季之后,已经彻底成了老将的古登看待事物的眼光变得更加宏观,当再次被问到被交易是否是一个容易接受的事情时,他的看法很豁然。“交易发生之后,球员通常都很震惊,但就像其他事一样,我们都是人,我们可以适应任何处境。”古登说道,“如果你想在联盟打球,那你就得和我一样有个目标,我的目标就是我想在联盟里打上很多年。当你的目标确定之后,就用努力训练来达成吧。记着,风会成为你前进的动力,但方向却需要你自己去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