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_ 欧阳婷 撰文_ Suzie 美编 _ 吴炜
作为中国美术史上“85新潮”中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在国内艺术圈“消失”了近三十年后,宋陵“回来了”。他的朋友们都称他突然出现在眼前时,难免会产生一种戏剧般的不真切感。
宋陵的展览《重现的镜子》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幕,展览的名字来自法国作家罗伯·格里耶的同名自传。在策展人夏季风看来,宋陵所有的作品,就如同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他内心的丰饶与真诚。
这也标志着宋陵的正式回归,如今他在杭州已经有了一个工作室。“我觉得我作品中最重要的能量,基本上都来自中国。与澳洲的安静、有序不同,回到中国总是会有很多未知的东西在等待着你,吸引你。这里有很多老朋友,也有熟悉的文化,当然还有生机勃勃的火热的艺术现场,对于我的创作来说,可能更接地气。”宋陵说。
宋陵是杭州人,出生于水墨之家,从小学习水墨,20世纪80年代,他理所当然地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那一年,他以“人·管道”系列作品参加了“85新潮美术运动”中最重要的展览之一“85新空间”展。他运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预言了工业化发展时代的人性矛盾。他的画面上全是黑黑的线条与色块,戴着头盔的工人面目模糊,身后是横竖交错的钢管,唯一的色彩是蓝天,以及管道表面红色的标识—全都冷冰冰。
虽然是正统的美术科班出身,但宋陵并没有继承传统国画的创作方式,而是对超现实主义和波普艺术产生了兴趣,马格利特、达利、安迪·沃霍尔也成了他的偶像。因为这种超现实主义及在当时很前卫的波普艺术的创作,他在“85新潮”时期一举成名。
事实上,宋陵的“叛逆”在毕业创作时就出现了。与当时很多同学选择去西藏、内蒙古,延续当时流行的乡土题材不同,宋陵选择了去上海江南造船厂实习,“我想画工人,我觉得我要画自己熟悉的城市题材。”当他拿出小稿时,父亲就第一个反对,“那时候他已经是浙美的副院长,明确说这种画绝对不行,‘我在做院长,你别给我添乱。’”
这之后,不安分的宋陵和张培力、耿建翌、王强、曹学雷等人在杭州创办了先锋艺术群体“池社”,他参加了每一次的集体行为艺术创作,他自己的创作也进入了高峰期。他的绘画题材也已经不再是管道,而是与牛、羊等这些圈养的食草类动物。 在他看来,牛羊这些动物和他的“管道”系列中的人很相似。“人是机械的,麻木的,冷冰的,缺乏自我意识的;牛和羊则是圈养的,温顺的,不会抗争的,任人宰割的。它们不像野生的狮子、老虎,具有主动性、攻击性,永远只有被动,被主宰,逆来顺受。我觉得当时的人就和动物一样,身上被政治统一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我们不需要自己有头脑,不需要有任何的想法, 而且没得选择,即便可以选择也是无意义的。”
80年代是出国热潮涌动的年代,1988 年,为了体验异国文化,宋陵去了澳大利亚墨尔本。于是,作为艺术家的宋陵就这样从公众的视野“消失”了。初到墨尔本时,像同时代大多数海外艺术家一样他也曾不得不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学习语言和打工谋生。他忙着参加英文补习班,了解澳大利亚这个国家,在餐馆打过零工,也送过中文报纸,在街头画肖像画。直到1992 年,他终于安定下来,在Pinacotheca 画廊的个展上展出了“池社”期间创作的以管道、人物和牛羊等题材的六七十件纸上绘画作品。
在澳洲经过几年的调整和适应,他又再度成为全职画家,举办个展和参加群展。与西方现代艺术、当代艺术近身接触,他也尝试了各种创作媒介,但水墨依然是宋陵的最爱。他在澳大利亚的艺术圈里已很有名气,如今,他仿佛又回到那个属于他的时代,作品在拍卖市场的成功让他在创作时有了意想不到的自由。多年后,他也终于可以不受市场的干扰,自由地创作了。
策展人夏季风说,检阅中国当代艺术史,与宋陵一样的“失踪者”甚至“至今下落不明者”实在不在少数。“那些去了国外的艺术家,仿佛现实之神都发给每人一张统一格式的生活准则,他们在异乡的活动路径惊人相似:生存是首要的,也是磨人意志的,许多人过了这一关,却在丰衣足食时和艺术分道扬镳;而两者兼得的人也不少。”在他看来,有趣的是近几年来,这些艺术家姗姗归来,带着一身隐秘的历史,带着异乡的荣耀或者落寞,次第都回归到“诞生于他们所属艺术的历史中,同时参与这个历史”。
回归的宋陵,把他从1985年到2013年各个时期200余件作品及大量文献资料拿出来,组成了一个他个人成长变化的谱系。这些作品,是他的情绪、记忆的碎片和创作断想,就如同于罗伯·格里耶的那面“镜子”,他让他的朋友和同行们看到,他在80年代形成的独特风格延续至今,他还是像年轻时一样,对创作传统国画毫无兴趣,尝试用水墨或者水墨之外的其他材料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他既是在自我审视,又让人看到了他内心的丰饶和真诚。
作为中国美术史上“85新潮”中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在国内艺术圈“消失”了近三十年后,宋陵“回来了”。他的朋友们都称他突然出现在眼前时,难免会产生一种戏剧般的不真切感。
宋陵的展览《重现的镜子》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幕,展览的名字来自法国作家罗伯·格里耶的同名自传。在策展人夏季风看来,宋陵所有的作品,就如同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他内心的丰饶与真诚。
这也标志着宋陵的正式回归,如今他在杭州已经有了一个工作室。“我觉得我作品中最重要的能量,基本上都来自中国。与澳洲的安静、有序不同,回到中国总是会有很多未知的东西在等待着你,吸引你。这里有很多老朋友,也有熟悉的文化,当然还有生机勃勃的火热的艺术现场,对于我的创作来说,可能更接地气。”宋陵说。
宋陵是杭州人,出生于水墨之家,从小学习水墨,20世纪80年代,他理所当然地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那一年,他以“人·管道”系列作品参加了“85新潮美术运动”中最重要的展览之一“85新空间”展。他运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预言了工业化发展时代的人性矛盾。他的画面上全是黑黑的线条与色块,戴着头盔的工人面目模糊,身后是横竖交错的钢管,唯一的色彩是蓝天,以及管道表面红色的标识—全都冷冰冰。
虽然是正统的美术科班出身,但宋陵并没有继承传统国画的创作方式,而是对超现实主义和波普艺术产生了兴趣,马格利特、达利、安迪·沃霍尔也成了他的偶像。因为这种超现实主义及在当时很前卫的波普艺术的创作,他在“85新潮”时期一举成名。
事实上,宋陵的“叛逆”在毕业创作时就出现了。与当时很多同学选择去西藏、内蒙古,延续当时流行的乡土题材不同,宋陵选择了去上海江南造船厂实习,“我想画工人,我觉得我要画自己熟悉的城市题材。”当他拿出小稿时,父亲就第一个反对,“那时候他已经是浙美的副院长,明确说这种画绝对不行,‘我在做院长,你别给我添乱。’”
这之后,不安分的宋陵和张培力、耿建翌、王强、曹学雷等人在杭州创办了先锋艺术群体“池社”,他参加了每一次的集体行为艺术创作,他自己的创作也进入了高峰期。他的绘画题材也已经不再是管道,而是与牛、羊等这些圈养的食草类动物。 在他看来,牛羊这些动物和他的“管道”系列中的人很相似。“人是机械的,麻木的,冷冰的,缺乏自我意识的;牛和羊则是圈养的,温顺的,不会抗争的,任人宰割的。它们不像野生的狮子、老虎,具有主动性、攻击性,永远只有被动,被主宰,逆来顺受。我觉得当时的人就和动物一样,身上被政治统一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我们不需要自己有头脑,不需要有任何的想法, 而且没得选择,即便可以选择也是无意义的。”
80年代是出国热潮涌动的年代,1988 年,为了体验异国文化,宋陵去了澳大利亚墨尔本。于是,作为艺术家的宋陵就这样从公众的视野“消失”了。初到墨尔本时,像同时代大多数海外艺术家一样他也曾不得不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学习语言和打工谋生。他忙着参加英文补习班,了解澳大利亚这个国家,在餐馆打过零工,也送过中文报纸,在街头画肖像画。直到1992 年,他终于安定下来,在Pinacotheca 画廊的个展上展出了“池社”期间创作的以管道、人物和牛羊等题材的六七十件纸上绘画作品。
在澳洲经过几年的调整和适应,他又再度成为全职画家,举办个展和参加群展。与西方现代艺术、当代艺术近身接触,他也尝试了各种创作媒介,但水墨依然是宋陵的最爱。他在澳大利亚的艺术圈里已很有名气,如今,他仿佛又回到那个属于他的时代,作品在拍卖市场的成功让他在创作时有了意想不到的自由。多年后,他也终于可以不受市场的干扰,自由地创作了。
策展人夏季风说,检阅中国当代艺术史,与宋陵一样的“失踪者”甚至“至今下落不明者”实在不在少数。“那些去了国外的艺术家,仿佛现实之神都发给每人一张统一格式的生活准则,他们在异乡的活动路径惊人相似:生存是首要的,也是磨人意志的,许多人过了这一关,却在丰衣足食时和艺术分道扬镳;而两者兼得的人也不少。”在他看来,有趣的是近几年来,这些艺术家姗姗归来,带着一身隐秘的历史,带着异乡的荣耀或者落寞,次第都回归到“诞生于他们所属艺术的历史中,同时参与这个历史”。
回归的宋陵,把他从1985年到2013年各个时期200余件作品及大量文献资料拿出来,组成了一个他个人成长变化的谱系。这些作品,是他的情绪、记忆的碎片和创作断想,就如同于罗伯·格里耶的那面“镜子”,他让他的朋友和同行们看到,他在80年代形成的独特风格延续至今,他还是像年轻时一样,对创作传统国画毫无兴趣,尝试用水墨或者水墨之外的其他材料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他既是在自我审视,又让人看到了他内心的丰饶和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