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传媒产业化规模已初显雏形。本文对中国传媒产业化的现状进行扼要概述,同时紧密结合大众文化的主要特点和发展方向,对传媒产业化过程中凸显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传媒产业化发展之路。
关键词:大众文化 传媒业 产业化
近年来,传媒产业化规模已初显雏形,成不可逆转之势,其发展的原动力则是媒介的商品属性。大众文化则是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文化形态。
一、大众文化
(一)大众文化的主要特点
1.商品性和通俗性。当今社会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是大众文化理论滋养的土壤,因此伴随着大众文化的应运而生,它所“产下”的文化产品进行销售活动本身就具有一种固有属性,即一种伴随商品买卖关系的消费行为。文化是精神产品,大众文化不单单是某一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为社会上各个阶层和个人服务的多样性文化。
2.依赖性和娱乐性。大众文化的主要传播媒介即大众媒介,通常包括机械印刷媒介(书籍、报纸、杂志等)和电子媒介(网络、广播、电视、电影等)两大类。因此,大众文化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大众文化对大众媒介有一定的依赖性。同时,大众文化具有娱乐性,它旨在追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从而使得公众在进行消费、娱乐或休闲等行为时,内心的需求和渴望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
(二)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
1.科学化和国际化。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注定了其所在的位置是时代的浪尖,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必然紧紧与先进科学方法和当代科学精神相联系。另外,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与国际文化主潮流相接轨、把握住国际文化发展的方向,对于大众文化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广泛地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有益文化成果使得自身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多姿,更好地做到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2.人文化和民族化。大众文化在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深深扎根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享受、发展等各个方面,同时以此为出发点、归宿点的一种人文文化形态。纵观其发生发展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大众文化自始至终具有人文本质和人文精神。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化以及人类主体意识的日益觉醒,大众文化作为公众自身的文化属性将更加鲜明地凸现其人文本质、人文理性和人文精神。再者,大众文化深深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里,它的蓬勃发展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延续和发扬。
二、传媒产业化现存问题
现阶段,传媒产业化发展十分迅猛,但在高速运转的背后隐藏着诸多问题,形成其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以大众文化为视角,传媒产业化凸显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传媒业经营单位众多,但是集约化程度不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国际传媒大鳄“大兵压境”,给我国传媒业经营单位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由于我国传媒业经营单位大多成型于计划体制之内,被各项政策保护和行政体制分割的“包围圈”包裹,以致于经营单位众多,但是集约化程度不高,所形成的传媒企业大多规模狭小、重复建设严重和效率不高。如果不加快资源重新配置,我国传媒业在国际传媒巨头面前将竞争乏力。
2.传媒媒介区域发展失衡,盈利结构单一化。现阶段,我国中西部地区较之沿海发达地区、城乡之间差异悬殊,这在媒介广告上同样如此。经济欠发达地区广告资源的匮乏程度日益加剧。同时,就产业结构而言,传媒的产业链尚不完善,传媒集团的基础产业不够扎实,支柱产业不够突出,这就使得传媒产业在对传媒信息进行生产、交换、消费的过程中“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有效依托各种产业链将传媒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目前,大多数传媒产业仍然主要依靠广告宣传的盈利模式,而其他更为新颖合理的模式尚未开发,网络媒体中的增值业务也仅占小份额的市场,这种单一化的盈利结构对传媒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3.传媒的文化原创能力低下,纸媒“如履薄冰”。随着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文化产业的体制改革也早已步入了“快车道”。自1998年开始,国内的2000余家媒体就走上了产业化道路,不再与各个政府机构直接“挂钩”,而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克隆”之风屡见不鲜,很多新闻传媒业借着“走出去”的口号照搬别的国家和地区传媒集团的成品,这极易导致传媒机构片面追求娱乐化和利益最大化,使得庸俗甚至低俗的节目“哗众取宠”,因而传媒表现出原创能力低下。再者,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报刊杂志等纸媒可谓是“如履薄冰”,发行量每况愈下。由此,纸媒必须调整产业结构,扩展新的业务,亦或调整重心探索新的出路,这样纸媒才能早日度过“寒冬”。
三、传媒产业化之路
传媒产业化之路在如火如荼的态势中必须要牢牢把握住前进方向,更进一步凸显传媒在引导舆论方面的作用。
1.构建产业链横向系列化的格局,大胆地“走出去”“引进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态势下,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朝着国际化方向不断发展,而传媒产业化之路同样需要保持此种态势,构建出产业链横向系列化的格局,通过品牌的横向系列化和对外国际化扩张的横向系列化开展传媒产业化之路。品牌的横向系列化主要是从内容制作、产品开发、销售、版权等各个方面全盘考虑,打造出具有自身固有属性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对外国际化扩张的横向系列化指的是大胆“走出去”“引进来”,保持大众文化的国际化的特点,通过横向扩张,实现资源的多环节利用和价值最大化,但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警惕“克隆”之风的蔓延。
2.依托自身民族化优势,围绕多种传播渠道拓展新业务。在《默多克的经营之道》一书中,我们不难发现内容制作和传播渠道的特有地位,前者不可动摇,强大的制作能力给传媒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后者灵活多变,宽阔多样的传播渠道给传媒业市场价值开发夯实了基础。而我国传媒业发展之路也必须要吸取此类经验,把握住大众文化民族化的特点,以此挖掘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化传媒优势,依托于自身的优势,围绕多种传播渠道,进一步实现传媒价值的最大化。
如上所述,以报刊媒体、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行业正受到巨大的冲击,但同时也可以说是“破而后立”的最好时机,要是纸媒行业能够抓住机会,大力进行行业结构优化和和行业升级,那么纸媒迎接的并非是“冬天”,而是一个崭新的变革时代。
3.创新经营方式,重组或整合资源优势。在创新传媒经营方式,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方向,以人为本,重组或整合资源优势。例如传统期刊以集群方式改变弱势地位就是创新经营方式的典型。2008年4月,万方数据与中华医学会在北京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中华医学会在这次合作中一改以往单家杂志签约数字内容发布商的形式,提出了系列杂志电子版资源独家合作的战略构思,以期刊集群的方式在广大信息内容服务商中选择合作伙伴。而在电视媒体中,2009年10月,湖南电视台和青海电视台进行深度合作,开创了体制内电视媒体跨区域合作的先河。这些都标志着传媒产业化过程中仍然有很多东西有待开发,其产业化、数字化、国际化的步伐也会进一步加快。
四、结语
总之,在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在深化改革的社会潮流中,以大众文化为“放大镜”窥探传媒产业化过程,传媒产业链横向系列化、多元化发展是其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俞小和.传播学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5).
[2]喻国明.中国传媒业三十年:发展逻辑与现实走势[J].北方论丛,2008(4).
作者单位 西安工程大学
关键词:大众文化 传媒业 产业化
近年来,传媒产业化规模已初显雏形,成不可逆转之势,其发展的原动力则是媒介的商品属性。大众文化则是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文化形态。
一、大众文化
(一)大众文化的主要特点
1.商品性和通俗性。当今社会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是大众文化理论滋养的土壤,因此伴随着大众文化的应运而生,它所“产下”的文化产品进行销售活动本身就具有一种固有属性,即一种伴随商品买卖关系的消费行为。文化是精神产品,大众文化不单单是某一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为社会上各个阶层和个人服务的多样性文化。
2.依赖性和娱乐性。大众文化的主要传播媒介即大众媒介,通常包括机械印刷媒介(书籍、报纸、杂志等)和电子媒介(网络、广播、电视、电影等)两大类。因此,大众文化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大众文化对大众媒介有一定的依赖性。同时,大众文化具有娱乐性,它旨在追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从而使得公众在进行消费、娱乐或休闲等行为时,内心的需求和渴望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
(二)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
1.科学化和国际化。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注定了其所在的位置是时代的浪尖,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必然紧紧与先进科学方法和当代科学精神相联系。另外,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与国际文化主潮流相接轨、把握住国际文化发展的方向,对于大众文化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广泛地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有益文化成果使得自身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多姿,更好地做到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2.人文化和民族化。大众文化在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深深扎根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享受、发展等各个方面,同时以此为出发点、归宿点的一种人文文化形态。纵观其发生发展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大众文化自始至终具有人文本质和人文精神。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化以及人类主体意识的日益觉醒,大众文化作为公众自身的文化属性将更加鲜明地凸现其人文本质、人文理性和人文精神。再者,大众文化深深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里,它的蓬勃发展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延续和发扬。
二、传媒产业化现存问题
现阶段,传媒产业化发展十分迅猛,但在高速运转的背后隐藏着诸多问题,形成其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以大众文化为视角,传媒产业化凸显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传媒业经营单位众多,但是集约化程度不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国际传媒大鳄“大兵压境”,给我国传媒业经营单位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由于我国传媒业经营单位大多成型于计划体制之内,被各项政策保护和行政体制分割的“包围圈”包裹,以致于经营单位众多,但是集约化程度不高,所形成的传媒企业大多规模狭小、重复建设严重和效率不高。如果不加快资源重新配置,我国传媒业在国际传媒巨头面前将竞争乏力。
2.传媒媒介区域发展失衡,盈利结构单一化。现阶段,我国中西部地区较之沿海发达地区、城乡之间差异悬殊,这在媒介广告上同样如此。经济欠发达地区广告资源的匮乏程度日益加剧。同时,就产业结构而言,传媒的产业链尚不完善,传媒集团的基础产业不够扎实,支柱产业不够突出,这就使得传媒产业在对传媒信息进行生产、交换、消费的过程中“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有效依托各种产业链将传媒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目前,大多数传媒产业仍然主要依靠广告宣传的盈利模式,而其他更为新颖合理的模式尚未开发,网络媒体中的增值业务也仅占小份额的市场,这种单一化的盈利结构对传媒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3.传媒的文化原创能力低下,纸媒“如履薄冰”。随着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文化产业的体制改革也早已步入了“快车道”。自1998年开始,国内的2000余家媒体就走上了产业化道路,不再与各个政府机构直接“挂钩”,而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克隆”之风屡见不鲜,很多新闻传媒业借着“走出去”的口号照搬别的国家和地区传媒集团的成品,这极易导致传媒机构片面追求娱乐化和利益最大化,使得庸俗甚至低俗的节目“哗众取宠”,因而传媒表现出原创能力低下。再者,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报刊杂志等纸媒可谓是“如履薄冰”,发行量每况愈下。由此,纸媒必须调整产业结构,扩展新的业务,亦或调整重心探索新的出路,这样纸媒才能早日度过“寒冬”。
三、传媒产业化之路
传媒产业化之路在如火如荼的态势中必须要牢牢把握住前进方向,更进一步凸显传媒在引导舆论方面的作用。
1.构建产业链横向系列化的格局,大胆地“走出去”“引进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态势下,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朝着国际化方向不断发展,而传媒产业化之路同样需要保持此种态势,构建出产业链横向系列化的格局,通过品牌的横向系列化和对外国际化扩张的横向系列化开展传媒产业化之路。品牌的横向系列化主要是从内容制作、产品开发、销售、版权等各个方面全盘考虑,打造出具有自身固有属性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对外国际化扩张的横向系列化指的是大胆“走出去”“引进来”,保持大众文化的国际化的特点,通过横向扩张,实现资源的多环节利用和价值最大化,但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警惕“克隆”之风的蔓延。
2.依托自身民族化优势,围绕多种传播渠道拓展新业务。在《默多克的经营之道》一书中,我们不难发现内容制作和传播渠道的特有地位,前者不可动摇,强大的制作能力给传媒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后者灵活多变,宽阔多样的传播渠道给传媒业市场价值开发夯实了基础。而我国传媒业发展之路也必须要吸取此类经验,把握住大众文化民族化的特点,以此挖掘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化传媒优势,依托于自身的优势,围绕多种传播渠道,进一步实现传媒价值的最大化。
如上所述,以报刊媒体、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行业正受到巨大的冲击,但同时也可以说是“破而后立”的最好时机,要是纸媒行业能够抓住机会,大力进行行业结构优化和和行业升级,那么纸媒迎接的并非是“冬天”,而是一个崭新的变革时代。
3.创新经营方式,重组或整合资源优势。在创新传媒经营方式,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方向,以人为本,重组或整合资源优势。例如传统期刊以集群方式改变弱势地位就是创新经营方式的典型。2008年4月,万方数据与中华医学会在北京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中华医学会在这次合作中一改以往单家杂志签约数字内容发布商的形式,提出了系列杂志电子版资源独家合作的战略构思,以期刊集群的方式在广大信息内容服务商中选择合作伙伴。而在电视媒体中,2009年10月,湖南电视台和青海电视台进行深度合作,开创了体制内电视媒体跨区域合作的先河。这些都标志着传媒产业化过程中仍然有很多东西有待开发,其产业化、数字化、国际化的步伐也会进一步加快。
四、结语
总之,在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在深化改革的社会潮流中,以大众文化为“放大镜”窥探传媒产业化过程,传媒产业链横向系列化、多元化发展是其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俞小和.传播学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5).
[2]喻国明.中国传媒业三十年:发展逻辑与现实走势[J].北方论丛,2008(4).
作者单位 西安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