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全球化是文化的新发展,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上出现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文化的全球化既包含文化的统一趋势(文化趋同),也包含文化的多元性。本文就从文化趋同与语言交融的层面对文化的发展进行具体论述。
关键词:文化趋同;语言交融;文化全球化
前言
随着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这些交流中就涉及了文化的交流。这不仅是加深两个国家对对方文化的了解,更主要的是将我国文化扩展出去。这些交流并不仅仅是在国与国的层面,民间的交往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文化团体的出访与学习、各国间的旅游、移民等。可见,文化之间的交往并没有停止过,文化全球化正在快速的蔓延。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各国间交往必然会存在着冲突,而文化冲突的融合性是调节文化冲突的重要手段。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的融合也必然会带来语言的融合,因此这里就来分析文化全球化的这两种明显现象,即文化趋同和语言交融。
一、文化趋同的概念
所谓文化趋同,是指不同的国家或者民族通过彼此了解,来理解和吸纳对方文化的一种趋势。简单来说,文化趋同就是不同文化间趋于融合的过程,随着科技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整个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频繁的交往,从而导致不同民族文化彼此接纳与交融,逐渐出现了舍异趋同的文化发展前景。对于舍异趋同这一趋势,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1)在接受其他民族存在的一些文化传统时,会舍弃一些本国固有的、过时的、不合时宜的传统。(2)在吸纳其他民族的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民族文化习俗时,会选择暂时忽视或者舍弃与之相对应的本民族习俗,也就是在保留本民族习俗的基础上接纳其他民族特有的优秀传统。而这在日常生活中各个方面基本都可以得到体现。
二、语言交融的概念
所谓语言交融,是指在日益频繁的国家、民族交往过程中,其语言也会随之进行借鉴与吸纳的一种现象。语言交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上。
(一)表层交融
表层交融是指为了满足国家间交往的需要,很多人主动学习、掌握其他民族
的语言,目的是为了能够和目的语国家的人们进行直接的交流,并且交流中没有任何的障碍。当今社会学习外语已经成为主流的浪潮,并且掌握两种语言的人群越来越多,有些人为了工作需要,有些人以出国为目的,但是不管是哪种需要,都体现了语言交融对人们观念上做出的改变,他们不再排斥其他民族的语言,而是保持着积极了解和主动获取的态度。当然如果各个国家、民族能够熟悉、接纳并能够熟练使用其他民族的语言,必然为文化的交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深层交融
深层交融是指学习、吸收并接纳其他民族的某些词语以及特定的表达形式。而这种吸纳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1)源语中某些词语的语音和语义以目的语的语形式或直接以源语语形进入目的语。[1]这主要体现在一些词语的运用上。如表1所示。
除此之外,英語中的“IT”,“WTO”,“OK”都直接被引入到汉语中,汉语中就直接出现了“IT行业”、“中国加人WTO”等常见的说法。(2)源语中的一些词语的语义直接进入目的语中。很多情况下,这是由于目的语概念缺位的情况,大多体现在格言或者习语上。例如:chain reaction 连锁反应;armed to the teeth 武装到牙齿;扶贫工作 anti-poverty project;棒棒军 shoulder-pole corps另外,还存在出现一些更为直接和形象的表达,目的是让目的语使用者更容易理解。例如:shop talk 三句话不离本行;Well begun is half done.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些都是采用汉语比较习惯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的,其实表达的意思基本是一致的。汉语中的“软着陆”一词,原意是飞行器等停在地面的意思,但是英语中直接翻译成soft landing要比翻译成 moderate regulation of economic structure or policies 好很多,因为 soft landing 更加简洁、生动、形象。
三、文化趋同与语言交融的关系
上面对文化趋同与语言交融的概念进行了总结和实例分析,下面就来论述二者的关系。
(一)主流与支流的关系文化趋同是文化发展的主流,而语言交融是文化发展的支流,主要是由于文化趋同发展迅速而语言交融发展比较有限。需要注意的是,各个国家占主导作用的文化是不可能因为交融而兼并或者吞并,但是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这些主流文化下的次生文化却有可能被同化。众多周知,美国的黑人大多是来自于非洲,但是由于近百年来的耳濡目染,已经基本上丧失了原来非洲的文化传统,被美国白人所同化。对于国内来说,满族人在明朝、清朝的时候有着皇室的血统,但是随着汉族的不断深入,逐渐被人数众多的汉族人所同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种同化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是各个民族适应历史条件和生存环境的需要而形成的,并不受国家或者政府的干涉。但是也存在着违背的现象,如法西斯主义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用残暴来统治人类,最后导致失败。因此,如果将某一民族的文化强加在主流文化之上,日后必然会带来无穷无尽的问题。
综上所述,文化趋同和文化交融都不可能脱离世界这一大的环境而独立存在,两者都必须在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应运而生,人类只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促进,而不是反其道而行。
(二)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文化趋同和语言交融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对于二者,需要从以下两点加以明确。
1.绝对性
文化趋同和语言交融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它们与运动与变化的关系是相似的。文化趋同和语言交融作为一种动态变化的未来发展趋势,这是绝对的,并且这一绝对性与全球一体化密不可分。美国著名作家萨莫瓦(Larry A.Samovar)在其《跨文化交际》(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2000)一书中曾经指出以下两点。(1)不断变化的世界使跨文化交际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2)这些变化还在不断的持续并加剧中,并不会因为任何原因而削弱。
2.相对性
发展变化的趋势是绝对的,但是“趋同”和“交融”这两个概念本身是相对的,并不是说不同的文化可以完全统一成一种文化,不同语言可以完全融合为一种语言。之前已经提到,各国间的主流文化没有被吞并的可能,因为从整个世界的万物来说,矛盾与一致、冲突与和谐、差异与统一都是相对的。这是不变的真理。因此,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是一直都会存在的,语言也并不能统一为一种语言。文化的全球化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
结语
在当今世界这个大环境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完全独立的存在,仅仅依靠自己应对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这是不可能的。即使有这样做的,不仅不能发达起来,也将会被这个世界所淘汰。近代中国一直是闭关锁国的状态,导致中国经济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很快被西方国家侵入,但是随着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实施,不到四十年的时间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这也是中国能够加入WTO的一个关键因素。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不同文化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接纳在不断地加深,因此会吸收对方文化的部分要素或者有价值的要素或者语言。这反过来会进一步促进文化的全球化。可见,文化全球化是以接受和承认文化多元化作为前提的。
参考文献:
[1]闫文培.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文化及语言对比[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80.
关键词:文化趋同;语言交融;文化全球化
前言
随着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这些交流中就涉及了文化的交流。这不仅是加深两个国家对对方文化的了解,更主要的是将我国文化扩展出去。这些交流并不仅仅是在国与国的层面,民间的交往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文化团体的出访与学习、各国间的旅游、移民等。可见,文化之间的交往并没有停止过,文化全球化正在快速的蔓延。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各国间交往必然会存在着冲突,而文化冲突的融合性是调节文化冲突的重要手段。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的融合也必然会带来语言的融合,因此这里就来分析文化全球化的这两种明显现象,即文化趋同和语言交融。
一、文化趋同的概念
所谓文化趋同,是指不同的国家或者民族通过彼此了解,来理解和吸纳对方文化的一种趋势。简单来说,文化趋同就是不同文化间趋于融合的过程,随着科技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整个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频繁的交往,从而导致不同民族文化彼此接纳与交融,逐渐出现了舍异趋同的文化发展前景。对于舍异趋同这一趋势,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1)在接受其他民族存在的一些文化传统时,会舍弃一些本国固有的、过时的、不合时宜的传统。(2)在吸纳其他民族的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民族文化习俗时,会选择暂时忽视或者舍弃与之相对应的本民族习俗,也就是在保留本民族习俗的基础上接纳其他民族特有的优秀传统。而这在日常生活中各个方面基本都可以得到体现。
二、语言交融的概念
所谓语言交融,是指在日益频繁的国家、民族交往过程中,其语言也会随之进行借鉴与吸纳的一种现象。语言交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上。
(一)表层交融
表层交融是指为了满足国家间交往的需要,很多人主动学习、掌握其他民族
的语言,目的是为了能够和目的语国家的人们进行直接的交流,并且交流中没有任何的障碍。当今社会学习外语已经成为主流的浪潮,并且掌握两种语言的人群越来越多,有些人为了工作需要,有些人以出国为目的,但是不管是哪种需要,都体现了语言交融对人们观念上做出的改变,他们不再排斥其他民族的语言,而是保持着积极了解和主动获取的态度。当然如果各个国家、民族能够熟悉、接纳并能够熟练使用其他民族的语言,必然为文化的交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深层交融
深层交融是指学习、吸收并接纳其他民族的某些词语以及特定的表达形式。而这种吸纳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1)源语中某些词语的语音和语义以目的语的语形式或直接以源语语形进入目的语。[1]这主要体现在一些词语的运用上。如表1所示。
除此之外,英語中的“IT”,“WTO”,“OK”都直接被引入到汉语中,汉语中就直接出现了“IT行业”、“中国加人WTO”等常见的说法。(2)源语中的一些词语的语义直接进入目的语中。很多情况下,这是由于目的语概念缺位的情况,大多体现在格言或者习语上。例如:chain reaction 连锁反应;armed to the teeth 武装到牙齿;扶贫工作 anti-poverty project;棒棒军 shoulder-pole corps另外,还存在出现一些更为直接和形象的表达,目的是让目的语使用者更容易理解。例如:shop talk 三句话不离本行;Well begun is half done.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些都是采用汉语比较习惯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的,其实表达的意思基本是一致的。汉语中的“软着陆”一词,原意是飞行器等停在地面的意思,但是英语中直接翻译成soft landing要比翻译成 moderate regulation of economic structure or policies 好很多,因为 soft landing 更加简洁、生动、形象。
三、文化趋同与语言交融的关系
上面对文化趋同与语言交融的概念进行了总结和实例分析,下面就来论述二者的关系。
(一)主流与支流的关系文化趋同是文化发展的主流,而语言交融是文化发展的支流,主要是由于文化趋同发展迅速而语言交融发展比较有限。需要注意的是,各个国家占主导作用的文化是不可能因为交融而兼并或者吞并,但是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这些主流文化下的次生文化却有可能被同化。众多周知,美国的黑人大多是来自于非洲,但是由于近百年来的耳濡目染,已经基本上丧失了原来非洲的文化传统,被美国白人所同化。对于国内来说,满族人在明朝、清朝的时候有着皇室的血统,但是随着汉族的不断深入,逐渐被人数众多的汉族人所同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种同化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是各个民族适应历史条件和生存环境的需要而形成的,并不受国家或者政府的干涉。但是也存在着违背的现象,如法西斯主义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用残暴来统治人类,最后导致失败。因此,如果将某一民族的文化强加在主流文化之上,日后必然会带来无穷无尽的问题。
综上所述,文化趋同和文化交融都不可能脱离世界这一大的环境而独立存在,两者都必须在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应运而生,人类只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促进,而不是反其道而行。
(二)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文化趋同和语言交融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对于二者,需要从以下两点加以明确。
1.绝对性
文化趋同和语言交融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它们与运动与变化的关系是相似的。文化趋同和语言交融作为一种动态变化的未来发展趋势,这是绝对的,并且这一绝对性与全球一体化密不可分。美国著名作家萨莫瓦(Larry A.Samovar)在其《跨文化交际》(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2000)一书中曾经指出以下两点。(1)不断变化的世界使跨文化交际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2)这些变化还在不断的持续并加剧中,并不会因为任何原因而削弱。
2.相对性
发展变化的趋势是绝对的,但是“趋同”和“交融”这两个概念本身是相对的,并不是说不同的文化可以完全统一成一种文化,不同语言可以完全融合为一种语言。之前已经提到,各国间的主流文化没有被吞并的可能,因为从整个世界的万物来说,矛盾与一致、冲突与和谐、差异与统一都是相对的。这是不变的真理。因此,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是一直都会存在的,语言也并不能统一为一种语言。文化的全球化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
结语
在当今世界这个大环境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完全独立的存在,仅仅依靠自己应对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这是不可能的。即使有这样做的,不仅不能发达起来,也将会被这个世界所淘汰。近代中国一直是闭关锁国的状态,导致中国经济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很快被西方国家侵入,但是随着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实施,不到四十年的时间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这也是中国能够加入WTO的一个关键因素。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不同文化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接纳在不断地加深,因此会吸收对方文化的部分要素或者有价值的要素或者语言。这反过来会进一步促进文化的全球化。可见,文化全球化是以接受和承认文化多元化作为前提的。
参考文献:
[1]闫文培.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文化及语言对比[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