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这类带有身体接触的、有明显暴力性质的惩罚学生的行为,我们称为校园“热暴力”,热暴力对学生身心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中已明确规定“禁止体罚学生”;《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五条也明文规定: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与“热暴力”相对的是“冷暴力”,没有身体接触的冷暴力行为及其危害往往被教育工作者所忽视,甚至一些教师已对学生施加了“冷暴力”,而自己却浑然不知。教育“冷暴力”是指教师通过嘲笑蔑视、挖苦讽刺、厌恶苛责、冷漠孤立等方式对学生精神和心理上造成的一种伤害,主要表现为言语伤害、精神惩罚、环境孤立等现象。
教育“冷暴力” 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和隐蔽性,无痕无迹,却能让学生感受深刻,令学生不寒而栗,这种教育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时比肉体上的惩罚所造成的影响更严重,会造成受害者自暴自弃、厌学弃学甚至自残轻生等后果。
在知乎网站上有个案例,家长询问:“小学班主任带头歧视、隔离班中的学生怎么办?”根据家长描述,7岁的孩子智力发育迟缓,刚入学半年的时候,教师建议学生家长不入学籍,明年再上一次一年级,综合考虑下,学生家长还是坚持入了学籍。期间,教师索贿几次,家长均没做出表示,后来也没让孩子去班主任推荐的补习班。因此,班主任带头歧视、隔离学生。
比如:站队时,由于学生个头比较适中,让她站在最后;发卷子的时候,经常不发给学生,理由是数量不够,即使学生家长得知后买了相同的材料送到学校,再发卷子时,还是没有自己孩子的卷子;彻底不管学生的学习,不管学生完成得是好还是坏,班主任不收、不看也不批改,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厌学,每天早上吵闹着不去上学,理由是小朋友都不跟她玩,教师不喜欢她。
这位班主任的种种行为就是教育“冷暴力”,其突出的表现就是歧视学困生。教师和同学的歧视使他们没有朋友,感到自卑孤独,从而厌学、弃学。而学困生就像一株幼苗,他们也需要阳光和雨露,尽管这些幼苗有弱有壮,但谁也不能剥夺他们享受阳光雨露的渴望和權利。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我们应该像园丁一样,抚育每一棵幼苗茁壮成长。
首先,我们要对学生充满爱心。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融入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有句名言:“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因此,教师在对待文中提到的这类学生时,即使学生多么不值得我们爱,我们也不能放弃他们,而更应该对他们施以无微不至的关爱。也许他们的成绩不好,也许他们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但他们毕竟还是孩子,我们对待他们时应该倾注教育关爱,拒绝冷漠、歧视等“冷暴力”行为。我们应以宽阔的胸怀、博大的师爱去关心、爱护他们,用真情去感化他们,让他们在教师身上找回失去的班集体之爱、师生之爱、同学之爱。我们要善于酿造相互尊重、平等和谐、情感交流的良好气氛,让他们深深体会到班集体的爱与温暖。我们的爱之切、知之深、关之勤一定能温暖他们那颗稚嫩的心,让他们逐步融入集体中,从而亲其师、感其情、听其言。
其次,我们要对学生充满信任。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总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由于品德行为不良、学习成绩不好,常令家长感到生气、教师感到头痛,可是,他们再顽劣、捣蛋,毕竟还是孩子,我们对待他们时不能歧视、放弃、驱赶。我们在对他们倾注关爱的同时还要对他们充满信任,要相信他们能转变。记得一个被我转变的学生对我说:“老师,您的信任是我最大的学习动力。”的确,我们教师都受过良好的教育熏陶,因此,我们对学困生进行教育时不要去“翻旧帐”“揭老底”,而要善于从另一个角度去发现、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帮助。我们的导之勤、诲之殷一定会让他们更加亲其师、明其理、信其道,从而改正缺点、不断进取。
最后,我们要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究、总结、提高的过程,他们需要教师的教育引导和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帮助他们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如生物钟记忆法、讨论竞猜法、“结对子”帮扶法、观察积累法等,只有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使其愉快地学习,轻松地提高成绩,减轻压力,才能增强他们的信心,从而愿学、乐学、思学,并在学习中自我激励、团结协作、不断进步。
教育不应有歧视,教育应拒绝冷暴力,真正的教育需要师生间内心深处的沟通和交流。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对学生充满爱心、信任,给予他们帮助,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施之以法,给予他们温暖和爱护,鼓励他们挥动前进的翅膀,在远离教育“冷暴力”的和谐校园中展翅飞翔。
与“热暴力”相对的是“冷暴力”,没有身体接触的冷暴力行为及其危害往往被教育工作者所忽视,甚至一些教师已对学生施加了“冷暴力”,而自己却浑然不知。教育“冷暴力”是指教师通过嘲笑蔑视、挖苦讽刺、厌恶苛责、冷漠孤立等方式对学生精神和心理上造成的一种伤害,主要表现为言语伤害、精神惩罚、环境孤立等现象。
教育“冷暴力” 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和隐蔽性,无痕无迹,却能让学生感受深刻,令学生不寒而栗,这种教育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时比肉体上的惩罚所造成的影响更严重,会造成受害者自暴自弃、厌学弃学甚至自残轻生等后果。
在知乎网站上有个案例,家长询问:“小学班主任带头歧视、隔离班中的学生怎么办?”根据家长描述,7岁的孩子智力发育迟缓,刚入学半年的时候,教师建议学生家长不入学籍,明年再上一次一年级,综合考虑下,学生家长还是坚持入了学籍。期间,教师索贿几次,家长均没做出表示,后来也没让孩子去班主任推荐的补习班。因此,班主任带头歧视、隔离学生。
比如:站队时,由于学生个头比较适中,让她站在最后;发卷子的时候,经常不发给学生,理由是数量不够,即使学生家长得知后买了相同的材料送到学校,再发卷子时,还是没有自己孩子的卷子;彻底不管学生的学习,不管学生完成得是好还是坏,班主任不收、不看也不批改,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厌学,每天早上吵闹着不去上学,理由是小朋友都不跟她玩,教师不喜欢她。
这位班主任的种种行为就是教育“冷暴力”,其突出的表现就是歧视学困生。教师和同学的歧视使他们没有朋友,感到自卑孤独,从而厌学、弃学。而学困生就像一株幼苗,他们也需要阳光和雨露,尽管这些幼苗有弱有壮,但谁也不能剥夺他们享受阳光雨露的渴望和權利。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我们应该像园丁一样,抚育每一棵幼苗茁壮成长。
首先,我们要对学生充满爱心。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融入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有句名言:“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因此,教师在对待文中提到的这类学生时,即使学生多么不值得我们爱,我们也不能放弃他们,而更应该对他们施以无微不至的关爱。也许他们的成绩不好,也许他们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但他们毕竟还是孩子,我们对待他们时应该倾注教育关爱,拒绝冷漠、歧视等“冷暴力”行为。我们应以宽阔的胸怀、博大的师爱去关心、爱护他们,用真情去感化他们,让他们在教师身上找回失去的班集体之爱、师生之爱、同学之爱。我们要善于酿造相互尊重、平等和谐、情感交流的良好气氛,让他们深深体会到班集体的爱与温暖。我们的爱之切、知之深、关之勤一定能温暖他们那颗稚嫩的心,让他们逐步融入集体中,从而亲其师、感其情、听其言。
其次,我们要对学生充满信任。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总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由于品德行为不良、学习成绩不好,常令家长感到生气、教师感到头痛,可是,他们再顽劣、捣蛋,毕竟还是孩子,我们对待他们时不能歧视、放弃、驱赶。我们在对他们倾注关爱的同时还要对他们充满信任,要相信他们能转变。记得一个被我转变的学生对我说:“老师,您的信任是我最大的学习动力。”的确,我们教师都受过良好的教育熏陶,因此,我们对学困生进行教育时不要去“翻旧帐”“揭老底”,而要善于从另一个角度去发现、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帮助。我们的导之勤、诲之殷一定会让他们更加亲其师、明其理、信其道,从而改正缺点、不断进取。
最后,我们要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究、总结、提高的过程,他们需要教师的教育引导和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帮助他们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如生物钟记忆法、讨论竞猜法、“结对子”帮扶法、观察积累法等,只有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使其愉快地学习,轻松地提高成绩,减轻压力,才能增强他们的信心,从而愿学、乐学、思学,并在学习中自我激励、团结协作、不断进步。
教育不应有歧视,教育应拒绝冷暴力,真正的教育需要师生间内心深处的沟通和交流。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对学生充满爱心、信任,给予他们帮助,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施之以法,给予他们温暖和爱护,鼓励他们挥动前进的翅膀,在远离教育“冷暴力”的和谐校园中展翅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