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权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ert6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役权由于概念本身的不确定性,完全可以包含了空间权。空间权可以视为是从地役权中分离出来的又一用益物权。可以用地役权制度和地方性立法规范社会中空间利用问题。
  【关键词】地役权;空间权;立法
  一、地役权的特征
  对于地役权制度的特征,有学者认为,根据大陆法系的通说,地役权制度有两个不同于其他用益物权的特征:一是要有供役地和需役地之间的“供需关系”;二是要“供”、“需”土地之间,在不根本影响供役地使用效益的情况下,提高需役地的利用价值。有的学者则认为:我国《物权法》规定的地役权制度与德国民法中的地役权相比,具有两个鲜明特征:一是采纳了登记对抗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二是受制于土地公有制,地役权的设立主体以土地使用权人为主。但笔者认为,地役权的特征不在于颇有争议的地役权的客体、从属性等问题,而在于地役权这个概念本身的内涵太大。地役权要求权利人主观上“为提高自己不动产效益”中的“效益”和客观上“利用他人的不动产”的“利用”二词,何为“效益”?又何为“利用”,可以做任何解释,可以说无所不包。地役权内涵的不确定性可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物的利用程度甚至人们思维的变化而变化。正如王利明老师指出的一样:《物权法》在用益物权中规定了地役权,实际上是规定了在出让、划拨、租赁等方式之外的一种利用土地的方式。这种方式适用范围究竟有多大,还需要配套的法律法规作进一步解释。
  二、从地役权到空间权的历史发展
  也正是因为地役权有此特征,才可能发展为空间权。空间权,是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伴随着土地从二维平面运用到三维立体运用,而从地役权制度中分离出来,用于解决现实和未来社会土地及其土地之上之下的空间多层利用、多个主体利用、多种用途利用等问题。
  众所周知,地役权是因为古罗马原始公社的解体或者说是土地公有制的解体之后,每个“家长”独自用益其所耕作的土地也就是土地变为私有之后,为了耕作、放牧,后来发展到取水、通道的便利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权利。法律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古老的地役权事实上发展为对绝对所有权的限制。因此,出现了最初的地役权四种形式:步行地役、兽畜通行地役、货车通行地役、取水地役。
  传统看法是普通地役权的设立只能在是地表而不能在地上或地下,而随着土地的利用率的提高,对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也日益增多,超出地表或者深入地下却具有独立的经济价值或使用价值的空间利用情形越来越多,而这些利用空间的情形不能被纳入到现有的用益物权的类型中,也不能被纳入到普通地役权制度中,因此,越来越多学者呼吁重新设立一项制度予以解决,这项制定被称之为空间权。
  生活中最早出现的空间权形式是:在地表之上利用他人不动产架设电线、建社空中走廊等;在地表之下利用他人不动产设立了管道、电缆、地铁等。本来这只是地役权的在地表之上或者地表之下的表现形式,由于其更加明确了在空间领域对不动产所有人绝对所有权的限制,故所有权人以及地役权人、已有空间权人都不能保证还会有第三人再次在同一地表之上或者同一地表之下再次设立其他用益物权。因此,空间权从地役权中独立出来,从而区别于普通地役权,显得更为必要。对于这样的空间权,其实质上和地役权并无区别,是从地役权这个用益物权的“母体”中又一个“跃跃欲试”、“呼之欲出”的新型用益物权。
  三、关于空间权入法问题的讨论
  首先,如前所述,空间权是从地役权中分离出来的,是超出了地表之外的地役权。从地役权是限制所有权人的制度这个角度,地役权完全可以解决空间权所适用的范围内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法律构建时,不能因为有了新形式出现就制定新的制度,这样的话,法律本身的滞后性特征会被无限的放大,也大大增加了立法的艰难,更为重要的是容易造成法律制度之间的不周延从而形成矛盾。而如果已经存在了立法和理论中已有成型的制度,就应该尽量将原有的制度予以扩大,将新制度包涵,这样会更好的解决法律制度之间的格局问题。因此,实践中涉及空间权的问题可以尽量适用地役权制度来解决。
  其次,实践中,土地的空间利用情形类型多样,对于“空间”的理解也多种多样,如果要设立空间权,必须要对“空间”做限缩解释,而限缩至何种程度也有待考究。比如,有学者认为,由于风向来带的废气危害,也可以适用空间权制度解决。所以,如果要设立空间权,还需要对空间权本身作出适用范围的明确的规定,而适用范围一旦确定,必然又会出现现实生活中的空间利用问题无法被纳入其中,又会成为另一个问题。
  最后,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空间利用的强度、密度、需求度都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分布不均衡。由于各个地区内的空间利用情形不同,1997年建设部发布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条例》从工程建设和工程管理的角度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作出了一些规定。但是,各个地方利用空间的形式多种多样,北方有人居住在窑洞(窑洞本身是否就是利用了地下空间呢?)而南方又在水域上修建亭台,这些形式不一,空间权所要处理的问题就会不一样。如果制定了全国性立法,的确可以规范空间利用的一些问题,但是否也存在不能适合与不同地域的利用方式的问题呢?
  基于上述几点,以全国性立法的形式规定空间权还有些为时过早。笔者认为,空间权还有待实证考察分析,详细统计现实生活中空间利用的类型、程度、民众对各种空间权的认识接纳程度、各个地方空间利用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等等问题,再来讨论空间权在全国范围内“立”还是“不立”,已经如何“立”的问题。而在此之前,一是,可以通过地役权制度予以解决空间利用的纠纷,《物权法》规定了地役权可以登记,登记为对抗要件。故,地役权完全可以作为权利人主张权利。二是,可以用地方性法规来规范。地方性法规作为我国法律渊源的一种形式,对于本地区的空间权适用情况比较了解,也比较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政策、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而这些都是全国性立法比较欠缺的。
其他文献
【摘要】自2008年8月1日中国《反垄断法》正式出台之后,我国出现了大批反垄断案件,其中各项规定在解决这些反垄断纠纷的过程中得以实施并不断完善。2011年电信反垄断案更是一个重要转折点,体现了反垄断执法的突出进步。中国电信业垄断问题不断成为焦点,不仅由于电信业的自然垄断属性,并且与我国电信体制改革密切相关,国家既要进行适当的管制也需要引入市场竞争,适用《反垄断法》上也存在很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
期刊
【摘要】《盟水斋存牍》是颜俊彦在广州任推官时根据其司法审判的案例所汇编,它是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出版,其证据类型主要有物证、书证、证人证言、勘丈、鉴定结论、当事人陈述等。不同民事案件中证据的证明力之间存在差异。  【关键词】盟水斋存牍;颜俊彦;证据;证明力  《盟水斋存牍》是颜俊彦在广州任推官时根据其司法审判的案例汇编,笔者将主要研究明末广州地区的民事案例中证据的证明力。在该书中,
期刊
【摘要】本文以英美法系国家有关刑事立法例的研究为基础,拟对英美法系国家刑法规定的自愿年龄线进行全面述评,以期更清晰地理解法定性承诺年龄的立法意义,从而对我国刑法理论和相关刑事立法的完善有所增益。  【关键词】刑法;自愿年龄;英美法系  自愿年龄线,是指儿童被法律认为有决定自己行为能力的年龄,低于这个年龄,即使儿童自己承认是自愿的行为,法律也不认为它是出于儿童的意愿,因为低于这一年龄线的儿童被法律认
期刊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出台结束了我国没有单行的、统一的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时代,在我国国际私法的立法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该法第44条关于涉外侵权之债的法律规定反映了我国国际私法立法现代化的趋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修正和完善。  【关键词】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侵权行为;法律适用  一、案例:“7·23甬温线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中外籍伤亡乘客赔偿纠纷  
期刊
【摘要】公司僵局现象在有限责任公司的运营中时常出现,公司僵局的出现会对公司本身、股东乃至社会产生危害,所以预防公司僵局的产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对公司僵局界定后,通过进一步分析公司僵局产生原因,逐步提出公司僵局的法律层面的预防对策。  【关键词】公司僵局;预防对策;公司治理结构  一、公司僵局的界定  公司僵局在我国有限责任公司的运营过程中经常发生,它的出现会对公司自身、个别人及社会产生严重的影
期刊
【摘要】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法院文化来源于法官长期审判实践、管理实践,起着培育崇法意识、规范司法行为、塑造法官品格等作用。法院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放在法院整体工作的角度,统筹规划、科学安排,才能充分发挥法院文化的整体功能。本文浅析了当前法院文化建设现状瓶颈,阐述围绕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全方位建设、多角度塑造,尝试架构法院文化建设的框架体系,立体式更加明快地推进法院文化建设
期刊
【摘要】在建构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时,不得不面临着立法理念上信息保护与信息自由的价值冲突。欧美立足于各自的国情做出了截然不同的抉择。我国在借鉴欧美经验时,应立足于本国国情,采取价值平衡的立法理念。  【关键词】个人信息;信息保护;信息自由  一、个人信息保护背后的立法理念冲突  制度建构的背后积淀着深厚的价值基础,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的建构,也存在其独特的法价值基础。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充斥
期刊
【关键词】传统文化;窠臼;知识产权  我们处于这样一个时代——中学和西学交融,传统和现代碰撞——已有一百多年了。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也正是在这种急剧变革的时代中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自然免不了打上历史流变的烙印。几经波折之后,我们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始相继参加了一些主要的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公约、条约和协定,我国的知识产权立法步伐也逐年加快,可以说近三十年来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毋庸置疑的是,知识产权各种制
期刊
【摘要】在封建传统时代,宗教与税收是互惠式关系。宗教承认国家征税权,支持国家税收。国家承认宗教特殊性,给予宗教团体税收特权。在近代资本主义时代,宗教与税收是博弈式关系。基督教新教精神,成为近代以来“无代议则无税收”,“税收法定”思想,和公民依法纳税,承担纳税义务思想的伦理基础。这种对抗与服从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博弈关系,反映了近代以来宗教与法律矛盾统一的基本特征,对当代中国的“税收法定,依法
期刊
【摘要】陪审团制度是英美法系的重要制度之一,而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能与之对应的是人民陪审员制度。两者都是通过允许非法律工作者参与到案件的审理中并对审判结果产生一定效力,以实现对案件审理的公开化合透明化。但其实二者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仅体现在程序上,更体现在其深层的法律思想中。本文将以《失控陪审团》这部经典影片为例,剖析中美关于陪审制度的不同与其背后所代表的两国法律对正义的保障差异。  【关键词】陪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