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赏识教育是一种正向激励、追求成功的教育。面对“90后”大学生新的思想和行为特点,高校的学生工作者通过把赏识教育融入到管理的过程中,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以释放和发挥,学生管理工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章分析了目前学生成长和教育环境的特点,提出将赏识教育引入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赏识教育;高校;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020—02
一、赏识教育的含义
戴尔·卡耐基指出:“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扬。”赏识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方法,更是一种教育文化和思考。赏识教育就是在肯定和赏识学生优点的基础上,通过心理暗示和激励手段,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赏识教育的本质是爱学生,基础是尊重人,方法是激励人,赏识教育运用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中,必将不断正面强化每个大学生多彩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我能行”的自信中,产生强烈的动力和毅力,去积极实现自我价值。
二、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引入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一)90后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决定了赏识教育的必要
现在“90后”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他们的成长经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长大的这些“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而近年来随着经济条件的普遍提高和特殊的“4+2+1”的家庭模式使得这些孩子们很少经历磨练和挫折。家长总是尽己所能,想方设法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这就导致了这些“90后”的孩子们在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不是积极想办法去克服,而是消极等待、不知所措,承受能力差,一个小失败都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带来阴影。除此之外,“90后”大学生的成长年代,正是呼吁学校和家长转变教育方式的时期,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充满了鼓励与赞扬甚至是溺爱。所以,绝大多数的“90后”在进入大学以后,依然习惯和渴望着被称赞。
(二)大学生成年却未成熟的特点要求赏识教育
大学生虽已成年,但他们的心理却正处于未成熟到成熟变化的过程中。这个时期的学生,一方面要求独立,急于摆脱对父母的依从和安排,另一方面他们面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情感、就业、人际关系等问题又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和经验,还不能完全离开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一方面他们对一个问题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不想被他人左右,另一方面却未将问题看透,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他们喜欢表现出成熟与坚强,内心却很脆弱。因此,大学生在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别时,很容易出现了迷茫和纠结,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这个时期,在教育管理中引入以激励为主的赏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三)赏识教育是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赏识,这也是人类有別于动物的地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缺乏激励的人,其能力仅能发挥出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以上。大学生的思维独立、充满创造性,而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也是一段需要不断发现和创新的经历。大学生喜欢尝试新生事物,喜欢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渴望着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运用赏识教育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自信增强,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赏识教育要求学生管理者去关注学生、感受学生、尊重学生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自立自强,使他们抛开各种心理负担,去体会成功的喜悦,而这正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关键和内在需求。
(四)赏识教育是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高校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执行者,高校学生管理人员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思想行为的习惯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赏识教育本身就是充满人情味、富有活力的爱心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质是人与人心灵的沟通和相互影响,涉及的是人丰富的情感和奇妙的内心世界。大学生感情细腻,非常重情谊,很在乎别人特别是老师的态度。老师的态度、说话的语气,他们都有一个衡量的标准,这是一个细腻的体验和认同的过程,学生接受了这种情感,就会觉得自己在老师的心里充满希望,拉近师生的距离,就会把老师当做朋友,和老师交流思想和感受。正如清代教育家颜元所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要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努力发现学生的长处,用勉励的方法进行正向引导,要多一些帮助,少一些埋怨,使学生很乐意去主动的自我反省,用积极的态度去克服困难,降低了被动接受批评的负面效应。因此,赏识教育可以使学生和老师之间建立信任,继而在教育和管理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师生关系达到和谐发展。
三、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运用赏识教育的方法
(一)赏识教育需要把握的四个原则
1、客观性原则
赏识不是没有理由地乱表扬,而是根据客观实际,依据一定标准而进行的,避免赏识的盲目性和偏颇。以正确的标准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客观原则,才能赏识得当,使被赏识的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从而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2、及时性原则
人类活动的领域中都客观的存在着“时机”现象,激励人的最佳时机也是如此。虽不是瞬息万变,稍纵即逝,也只是一个短暂的时间过程。当发现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或一点进步时,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错过激励的最佳时机,过早与迟到的赏识效果将大大减弱,非但不能鼓励学生的成才,反而还可能导致学生心理的失衡和扭曲。
3、普遍性原则
每个大学生都有被肯定的需要,这要求学生工作者要以信任的目光、鼓励的话语平等地对待和赏识每位同学,了解每个学生的长处、使每个大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让每个大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树立信心,体验成功,让学生在爱的阳光中成长,让学生能享受温暖的阳光,学生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奇迹就会出现。
4、适度性原则
掌握好赏识的“度”是赏识教育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赏识的实现效果。过度赏识,会导致学生飘飘然忘乎所以,听不进任何批评,违背了赏识教育的初衷,反之,赏识不足,对学生不屑一顾,甚至训斥责骂,会大大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产生自卑心理。所以,适度的赏识必须是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取得成功之后获得的恰当褒奖,这样的赏识才能使学生客观认识自己,重塑自我,激励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赏识教育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学生管理者要投入真情实感,付出爱心
学生管理者不仅需要有智慧和经验,更需要情商高,只有做到“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相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管理工作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老师只有倾注爱心,投入真情实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替学生考虑,以实际行动去帮助学生、教育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理解、支持和信任。只有用爱,才能搭起师生之间情感的桥梁,才会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看待每一个学生。每个孩子各自有着不同的闪光点和缺点,这时候教师就要去充当裁缝的角色,给每个学生量体裁衣。在日常的沟通和交流中,要转变角色,深入到学生中去,置身于学生的角色中去思考问题,在感受他们的同时,去关心和理解他们,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你的爱,发自内心地认为你是他们在孤独的时候可以信赖的人,在伤心和高兴的时候是可以倾诉的人,只有这样,你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真正地成为他们的好老师,好朋友。如果老师能够尊重、理解学生,以实际行动向学生表达出真挚的感情,让学生体会到是被关心、理解的,那么相信学生也会主动与老师互动,师生关系也会更融洽、和谐。
2、学生管理要注重人的差异性,发现闪光点
大学生经过较长的一段成长时期,由于知识积累和身心发育的差异,尤其是自身主观努力的程度不同,其个体之间存在着更大的差异,而在具体的学生管理中往往统一、教条化,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要求所有的学生,而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也许有的放矢的管理方式会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到学生中去考察、实地调研,找出他们的差异,然后才能因材施教。大学校园不再是“唯分数论英雄”的时代,多方面、多角度地发现和培养人才,是发掘学生“闪光点”的有效途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要充分利用团学组织,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可以让广大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3、教育学生学会“自我赏识”
自我赏识就是个体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不论出于何种处境能够发现自己身上的長处,打从心底的赏识自己、相信自己。“把孩子精神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重新还给他”。赏识教育创始人周弘先生曾这样说过,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作为学生工作者应及时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赏识,使学生自信、自爱,容易在集体中产生归属感,更自觉地融入到校方的管理中去。通过自我赏识,在相当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在遇到困境时能够面对它,从而克服心理、性格上的缺陷,使学生变得更自信,心理素质更加强大。赏识教育能使大多数学生自信快乐的度过学生时代,在进入社会以后能够尽快的自我定位,获得成功。
4、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相结合,做到赏罚分明
赏识教育到底能不能对学生进行批评,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事实上,赏识并非只是褒奖,赏识是帮助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看到他们取得的进步,同时还要指出他们有哪些不足,哪些恶习,并分析为什么有这样的缺点,怎样去克服它。大多数学生都拥有值得自己欣慰的一面,与此同时也有这样那样的毛病。赏识与批评,两者既对立又统一,都是不可或缺的。在进行赏识教育的时候,老师对待学生的优点、进步是应该加以褒奖、鼓励,但在学生犯错时也要指出来,并且帮助他们改正,而并非一味的加冕。而怎样才能将赏识与批评运用自如呢,赏识的黄金法则是:赏识应当公开进行,批评私下进行。在对学生进行褒奖时,要公开进行,并且不能端架子,给人一种平等的关系。而当学生犯错了,在进行批评时记住要私下进行,以委婉的方式加以告知,同时还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重建信心。老师可以将学生叫到办公室或者其他环境轻松的场所,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然后给予信心,让学生从心底里接受老师的建议,同样的错误不再发生在自己身上,这样的做法会比当面训斥、当场指出其错误有效的多。
赏识教育就像无声的春雨,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合理的运用赏识教育,将会激励学生各展其能,各显其才,会使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上一个新的层次,更好的完成高校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闵卫国.教育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2]周弘.觉醒赏识教育讲学精华读本[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3][英]约翰·特鲁普曼.如何制定员工激励机制——奖励方案[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4]郑禹.励志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J].中国高等研究,2008,(3).
[5]王兆鹏.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维度[J].研究前沿,2009,(3).
[6]苏国安,李相佑,赵志川.关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理性思考[J].教育探索,2004,(9).
关键词:赏识教育;高校;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020—02
一、赏识教育的含义
戴尔·卡耐基指出:“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扬。”赏识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方法,更是一种教育文化和思考。赏识教育就是在肯定和赏识学生优点的基础上,通过心理暗示和激励手段,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赏识教育的本质是爱学生,基础是尊重人,方法是激励人,赏识教育运用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中,必将不断正面强化每个大学生多彩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我能行”的自信中,产生强烈的动力和毅力,去积极实现自我价值。
二、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引入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一)90后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决定了赏识教育的必要
现在“90后”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他们的成长经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长大的这些“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而近年来随着经济条件的普遍提高和特殊的“4+2+1”的家庭模式使得这些孩子们很少经历磨练和挫折。家长总是尽己所能,想方设法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这就导致了这些“90后”的孩子们在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不是积极想办法去克服,而是消极等待、不知所措,承受能力差,一个小失败都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带来阴影。除此之外,“90后”大学生的成长年代,正是呼吁学校和家长转变教育方式的时期,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充满了鼓励与赞扬甚至是溺爱。所以,绝大多数的“90后”在进入大学以后,依然习惯和渴望着被称赞。
(二)大学生成年却未成熟的特点要求赏识教育
大学生虽已成年,但他们的心理却正处于未成熟到成熟变化的过程中。这个时期的学生,一方面要求独立,急于摆脱对父母的依从和安排,另一方面他们面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情感、就业、人际关系等问题又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和经验,还不能完全离开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一方面他们对一个问题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不想被他人左右,另一方面却未将问题看透,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他们喜欢表现出成熟与坚强,内心却很脆弱。因此,大学生在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别时,很容易出现了迷茫和纠结,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这个时期,在教育管理中引入以激励为主的赏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三)赏识教育是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赏识,这也是人类有別于动物的地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缺乏激励的人,其能力仅能发挥出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以上。大学生的思维独立、充满创造性,而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也是一段需要不断发现和创新的经历。大学生喜欢尝试新生事物,喜欢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渴望着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运用赏识教育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自信增强,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赏识教育要求学生管理者去关注学生、感受学生、尊重学生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自立自强,使他们抛开各种心理负担,去体会成功的喜悦,而这正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关键和内在需求。
(四)赏识教育是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高校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执行者,高校学生管理人员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思想行为的习惯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赏识教育本身就是充满人情味、富有活力的爱心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质是人与人心灵的沟通和相互影响,涉及的是人丰富的情感和奇妙的内心世界。大学生感情细腻,非常重情谊,很在乎别人特别是老师的态度。老师的态度、说话的语气,他们都有一个衡量的标准,这是一个细腻的体验和认同的过程,学生接受了这种情感,就会觉得自己在老师的心里充满希望,拉近师生的距离,就会把老师当做朋友,和老师交流思想和感受。正如清代教育家颜元所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要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努力发现学生的长处,用勉励的方法进行正向引导,要多一些帮助,少一些埋怨,使学生很乐意去主动的自我反省,用积极的态度去克服困难,降低了被动接受批评的负面效应。因此,赏识教育可以使学生和老师之间建立信任,继而在教育和管理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师生关系达到和谐发展。
三、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运用赏识教育的方法
(一)赏识教育需要把握的四个原则
1、客观性原则
赏识不是没有理由地乱表扬,而是根据客观实际,依据一定标准而进行的,避免赏识的盲目性和偏颇。以正确的标准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客观原则,才能赏识得当,使被赏识的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从而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2、及时性原则
人类活动的领域中都客观的存在着“时机”现象,激励人的最佳时机也是如此。虽不是瞬息万变,稍纵即逝,也只是一个短暂的时间过程。当发现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或一点进步时,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错过激励的最佳时机,过早与迟到的赏识效果将大大减弱,非但不能鼓励学生的成才,反而还可能导致学生心理的失衡和扭曲。
3、普遍性原则
每个大学生都有被肯定的需要,这要求学生工作者要以信任的目光、鼓励的话语平等地对待和赏识每位同学,了解每个学生的长处、使每个大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让每个大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树立信心,体验成功,让学生在爱的阳光中成长,让学生能享受温暖的阳光,学生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奇迹就会出现。
4、适度性原则
掌握好赏识的“度”是赏识教育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赏识的实现效果。过度赏识,会导致学生飘飘然忘乎所以,听不进任何批评,违背了赏识教育的初衷,反之,赏识不足,对学生不屑一顾,甚至训斥责骂,会大大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产生自卑心理。所以,适度的赏识必须是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取得成功之后获得的恰当褒奖,这样的赏识才能使学生客观认识自己,重塑自我,激励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赏识教育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学生管理者要投入真情实感,付出爱心
学生管理者不仅需要有智慧和经验,更需要情商高,只有做到“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相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管理工作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老师只有倾注爱心,投入真情实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替学生考虑,以实际行动去帮助学生、教育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理解、支持和信任。只有用爱,才能搭起师生之间情感的桥梁,才会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看待每一个学生。每个孩子各自有着不同的闪光点和缺点,这时候教师就要去充当裁缝的角色,给每个学生量体裁衣。在日常的沟通和交流中,要转变角色,深入到学生中去,置身于学生的角色中去思考问题,在感受他们的同时,去关心和理解他们,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你的爱,发自内心地认为你是他们在孤独的时候可以信赖的人,在伤心和高兴的时候是可以倾诉的人,只有这样,你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真正地成为他们的好老师,好朋友。如果老师能够尊重、理解学生,以实际行动向学生表达出真挚的感情,让学生体会到是被关心、理解的,那么相信学生也会主动与老师互动,师生关系也会更融洽、和谐。
2、学生管理要注重人的差异性,发现闪光点
大学生经过较长的一段成长时期,由于知识积累和身心发育的差异,尤其是自身主观努力的程度不同,其个体之间存在着更大的差异,而在具体的学生管理中往往统一、教条化,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要求所有的学生,而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也许有的放矢的管理方式会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到学生中去考察、实地调研,找出他们的差异,然后才能因材施教。大学校园不再是“唯分数论英雄”的时代,多方面、多角度地发现和培养人才,是发掘学生“闪光点”的有效途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要充分利用团学组织,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可以让广大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3、教育学生学会“自我赏识”
自我赏识就是个体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不论出于何种处境能够发现自己身上的長处,打从心底的赏识自己、相信自己。“把孩子精神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重新还给他”。赏识教育创始人周弘先生曾这样说过,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作为学生工作者应及时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赏识,使学生自信、自爱,容易在集体中产生归属感,更自觉地融入到校方的管理中去。通过自我赏识,在相当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在遇到困境时能够面对它,从而克服心理、性格上的缺陷,使学生变得更自信,心理素质更加强大。赏识教育能使大多数学生自信快乐的度过学生时代,在进入社会以后能够尽快的自我定位,获得成功。
4、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相结合,做到赏罚分明
赏识教育到底能不能对学生进行批评,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事实上,赏识并非只是褒奖,赏识是帮助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看到他们取得的进步,同时还要指出他们有哪些不足,哪些恶习,并分析为什么有这样的缺点,怎样去克服它。大多数学生都拥有值得自己欣慰的一面,与此同时也有这样那样的毛病。赏识与批评,两者既对立又统一,都是不可或缺的。在进行赏识教育的时候,老师对待学生的优点、进步是应该加以褒奖、鼓励,但在学生犯错时也要指出来,并且帮助他们改正,而并非一味的加冕。而怎样才能将赏识与批评运用自如呢,赏识的黄金法则是:赏识应当公开进行,批评私下进行。在对学生进行褒奖时,要公开进行,并且不能端架子,给人一种平等的关系。而当学生犯错了,在进行批评时记住要私下进行,以委婉的方式加以告知,同时还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重建信心。老师可以将学生叫到办公室或者其他环境轻松的场所,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然后给予信心,让学生从心底里接受老师的建议,同样的错误不再发生在自己身上,这样的做法会比当面训斥、当场指出其错误有效的多。
赏识教育就像无声的春雨,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合理的运用赏识教育,将会激励学生各展其能,各显其才,会使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上一个新的层次,更好的完成高校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闵卫国.教育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2]周弘.觉醒赏识教育讲学精华读本[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3][英]约翰·特鲁普曼.如何制定员工激励机制——奖励方案[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4]郑禹.励志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J].中国高等研究,2008,(3).
[5]王兆鹏.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维度[J].研究前沿,2009,(3).
[6]苏国安,李相佑,赵志川.关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理性思考[J].教育探索,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