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IBM:加法抑或减法?

来源 :成功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abc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作:联想成功收购IBM的PC事业部
  悬疑:品牌攀附能否如意?财务风险如何化解?客户流失如何解决?管理整合能否顺利?P>
  
  “看上去很美!”当联想成功收购IBM的PC事业部的消息传来,这句评语的潜台词不言而喻。然而掌声响起之时,追问声也同时响起。2004年12月9日联想集团恢复交易后,三天时间股票价格下跌了15%,显示出投资者对于联想集团收购IBM业务的前景持怀疑态度。
  缺乏国际管理经验、收购导致的财务风险、整合的复杂与时间,都让这一美丽的“加法”、梦想中的“双赢”悬浮空中。
  
  营销事件回放:
  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与美国商业巨人IBM共同签署了双方酝酿达13个月之久的转让协议:联想将斥资12.5亿美元购入IBM 的全部PC(个人电脑)业务。收购完成之后,占全球PC市场份额第九位的联想一跃升至第三位,仅次于戴尔和惠普,年收入规模约120亿美元,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在股份收购上,联想以每股2.675港元,向IBM发行包括8.21亿股新股,及9.216亿股无投票权的股份。收购资产包括IBM在全球范围的笔记本及台式机业务,获得Think系列品牌的使用权。
  IBM个人电脑业务2003年销售额达到120亿美元,联想完成收购后,其海外业务的收入由不足2%跃升至81%,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化的联想”;与此同时,联想营收将有望达到1100亿人民币,一下子突破了联想制定的600亿营收的目标。杨元庆表示,“联想将利用全球的供应链,进行全球大规模采购以降低成本,再加上IBM遍布全球的销售网络,联想就有可能给对手造成冲击甚至战胜对手” 。一方面,IBM能通过在新联想的股份直接获利;另一方面如果联想全球化进展顺利,势必会遏制戴尔的迅猛势头。
  遥想2003年,联想宣布全球换标,将“Legend”换为“Lenovo”;2004年,联想加入奥运TOP计划,以8000万美元成为奥运会顶级赞助商。在一系列的战略“大转弯”之后,联想与IBM的联姻为其国际化的“速成”策略添上了重要一笔。
  
  悬念解析:
  品牌风险
  杨元庆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IBM是一个穿皮鞋的公司,但是这个PC产业可能就是一个穿草鞋的产业。
  这意味着,在“草鞋帮”里,IBM是一个毫无疑问的贵族。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IBM的PC业务亏到底,也是个业内的“金字招牌”。因此,难怪资本市场在怀疑这个“不般配”的婚姻。摩根大通与麦格里证券均提出了品牌问题,摩根大通称,联想收购IBM后,要维持IBM企业市场品牌地位,势必会遇到挑战。麦格里证券认为美国市场并不认识联想品牌,这将会为合并后的联想企业业务带来负面影响。瑞银认为,科技企业高增长期已经过去,加上行业竞争格局已经形成,联想的并购之路还很漫长。瑞银集团、美林证券、摩根大通在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后,分别给出“沽出”、“减持”、“中性”这样的评级。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评级,缘于大家普遍对联想收购IBM之后的整合难度不乐观。
  米尔顿·科特勒同样不看好两个品牌联手后的未来:“联想斥巨资只获得了Think商标在5年内的使用权,这笔交易对于联想来说,相当于每年支付1.3亿美元来租用IBM品牌。但是,当这个Think的商标转给了联想,它就不再是背靠一个强大的主品牌,而是成为了联想的一个子品牌。昔日风光无限的子品牌最终还是投入联想这个弱势主品牌的麾下。无论在中国市场还是在海外上,联想都不具备成为王者的基因。对于那些有意购买ThinkPad笔记本电脑的人来说,IBM是商务成功人士的标志。一旦Think贴上了联想这样低价品牌的标签,这些人很可能转向其他的美国和日本品牌,戴尔和惠普将瓜分IBM流失的客户。”
  但杨元庆表示,品牌建筑需要时间,但并不是绝无办法可想。
  的确,想办法的时间还很长。联想集团新任董事长杨元庆与新任CEO Stephen Ward(史蒂芬·沃德)均对外证实,在18个月的时间内,双方的PC部门将保持独立运作。IBM品牌笔记本与PC也仍将在全球销售。一个品牌整合计划正在制定中,杨元庆表示,“18个月后,我们肯定会用一个联合品牌,但是具体怎么用,是不是可以在产品品牌上保留全球已经非常知名的Thinkpad品牌来作为我们的产品品牌,或者继续用IBM,这些方面都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再做出决策。”
  联想获得了5年的IBM品牌使用权,按照预计,联想完全消化IBM全球PC业务也将在5年内完成。然而在全球IT界,联想没有标杆力量,也不是研发的领袖,更难说是代表最高的品质和最优质的服务,其品牌的国际力量让人担忧。
  
  客户危机
  除了IBM的品牌外,原IBM庞大的个人电脑用户群体对于联想来说,也是最有价值的部分。然而现实的市场反映却不是那么乐观。如何保持住IBM原有客户群,是联想面临的最严峻的课题,如果这部分最有价值的资产流失,那么,此次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的动作很有可能以失败告终。
  在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部门后,保守地估计,联想可能会有约20亿美元的市场流失,这个数字可能会变得更大。IBM个人电脑业务每年可以创造100亿美元左右的销售收入,联想自然希望收购后能够继续保持住这部分销售收入。而且,IBM方面也信誓旦旦地表示,联想收购后原IBM客户不会或几乎不会流失。但是,流失在所难免。
  例如,占IBM个人电脑业务10%的美国政府及其他官方组织客户,就极有可能流失。另外,IBM的企业用户对IBM产品具有很高的忠诚度,对部分股权属于中国政府所有的新联想了解不多,他们可能会借此机会重新考虑个人计算机供应商选择问题。来自国际方面的调查结果的确如此,一家名为Forrester的市场调研机构在日前的一份报告中指出,48%的IBM的台式机、笔记本电脑潜在客户将考虑转向戴尔或惠普。《信息周刊》调查显示,52%的客户表示将改变PC供应商,30%表示不会,另有18%则还没做出决定。
  新联想CEO斯蒂芬·沃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已经考虑到这个问题,并派出销售人员与客户进行沟通,消除他们的疑虑。但是对于那些看中并习惯了IBM高端标签的客户来说,转而拥护联想的可能性有多大?
  
  管理整合难题
  “新联想所面临的
  
  最大挑战是如何管理的问题。”全球著名的市场咨询和顾问机构IDC断言。
  首先是管理层。缺少国际化管理经验的联想,用直接引入IBM的高管人员来避开国际化的新公司带来的管理问题,首席执行官、首席运营官、首席营销官均为IBM原PC人物。但近期传出的IBM PC业务分销渠道副总裁Frank Vitagliano决定不去联想担任新渠道总裁,而继续留在IBM工作的消息,让人对其用使用洋人一步到位的管理策略产生疑虑。更何况,究竟是谁真正拥有新联想的控制权仍然扑朔迷离。
  其次,收购后的整合尤其是企业文化及人员的整合难题,历来是最大考验。联想与IBM在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IBM个人电脑业务部门有近万名员工,分别来自160个国家和地区。想要将之完美调合,谈何容易。
  在销售渠道整合方面,也并不让人乐观。联想的销售渠道模式与IBM的销售模式完全不同,IBM采用全国代理制,而联想是城市代理制。从资金流上看,IBM提货有30到40天的账期,而联想是现金买货,不超过3天的结账期,联想的理想是将IBM模式换成联想模式。而这相当于在全球重建销售渠道,因为IBM原有的渠道代表并不见得适应联想的模式。
  和具体操作和运营中出现的各式“排异反应”相比,“蛇吞象”的举动反而相对容易和简单。联想的“消化”功力如何,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关注的焦点以及决定此次交易成败的关键。
其他文献
案例主体:珠江啤酒集团  成功关键词:渠道互补 资本合作  市场效果:RONG>布局国外市场的同时,还为本土市场留下了更多发展的空间。    当两个人交换一个苹果,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交换一种思想的时候,得到的却是两种思想。珠啤与英特布鲁此次在市场上的合作就正如后者,带来的结果就是双赢。    营销事件回放:  伴随着几大啤酒品牌的跑马圈地以及跨国啤酒巨头纷纷进军中国市场,中国啤酒市场可谓是硝烟弥
期刊
动作:企业多次易主,渠道建设混乱,产品新者不成,老者衰态。  悬疑:战略走向何方?如何重振品牌?    要解决好健力宝的问题,必须有能力处理好银行与企业的矛盾、政府与企业的矛盾、老股东之间的矛盾以及与供应商、经销商之间的矛盾。  谁有能力解决这重重矛盾,健力宝将走向何方,依然是难以回答的问题。    营销事件回放:  2002年,张海通过一阵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掌握了健力宝约40%的股份。
期刊
动作:万明坚下课,融资受阻,  斥巨资收购阿尔卡特持续亏损的手机业务。  悬疑:合资能否出现合力?换帅影响大局?>    TCL通讯:走向阿尔卡特雷区?  战前换帅之后,TCL手机首先要做的,就是稳住阵脚。有人才能做事,何时能真正发挥协同效应,真正享受合资带来的好处,恐需时日。  至于何时能叫板全球一线手机供应商,对TCL手机而言,更是后话。因为那需要等待TCL穿越跨国收购雷区之后。    营销事
期刊
动作:F1大赛落户上海  悬疑:豪华舞台的营销价值应如何看待?投资者收益如何?    和奥运会一样,F1也是一个营销大舞台。很多城市曾因举办奥运会元气大伤,很多企业因赞助不当一蹶不振。F1是否能给参与各方带来丰厚回报,显然也是未知数。正如F1组委会副主任邱伟昌说的,“申办F1不易,要办好且连续7年使它健康可持续发展更不易。”    营销事件回放:  2002年10月21日,国际汽联副主席、F1掌门
期刊
动作:战略失误后的烂摊子以及应收账款的“脓包”被捅破  悬疑:新的增长点在哪里?产权制度何日改革?    长虹:从战略沉睡中苏醒?  过度倚重CRT背投、突击出口美国,是2001年春天倪润峰二度出山后的两大举措,但3年后看来,这两大举措为长虹带来的仅是短暂的账面繁荣。  2004年8月,赵勇向内部发放了一份完成于2001年5月的一篇论文《由长虹的实践浅论国企改革的一些问题》,目的是引起中高层对长虹
期刊
案例主体:广东加多宝公司  成功关键词:定位  市场效果:一个在区域市场默默无闻了七年的弱势品牌,在两年的时间里奇迹般地崛起,迅速红遍大江南北。    王老吉:变脸“老凉茶”   文/本刊记者 林思勉    作为“清热解毒去暑湿”的药饮,“凉茶”是典型的地域概念,束缚了向全国市场的推广。而“上火”概念在整个中华文化圈都有普遍的认知,所以当红色王老吉喊出“预防上火的饮料”的宣传口号时,便成功开创了一
期刊
决战关键:联盟与分工  大战回合:找到伙伴互补短板各自出招  对决进行时:2005竞争更激烈    百事立顿VS 可乐雀巢:同盟者之战     百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华煦说,“百事将负责在中国市场生产和销售立顿冰红茶,我们将借助全球排名第一的立顿品牌做大中国茶饮料市场”。  可口可乐中国对外事务经理赵彦红说,“无论是资金还是人力,这次可口可乐(中国)在非碳酸饮料上的投入都是前所未有的。”
期刊
决战关键:行业标准争夺产业链同盟  大战回合:两大阵营用技术、渠道及政策招术进行“拔河”  对决进行时:持久战悬而未决     EVD VS HDV:鹬蚌相争    2004年1月1日,新科通过昂贵的空中运输把10万台EVD闪电式地送达全国各分公司,正式拉开了EVD的上市大幕。HDV也在力推自己替代DVD的产品,除了在能否成为国家标准方面各显身手外,在涉及销售渠道、制造厂家、碟片来源等产业链的各个
期刊
决战关键:本土化深耕  大战回合:打破快餐土洋界限中国化较量  对决进行时:对决还在继续肯德基稍占上风    麦当劳VS肯德基:谁更中国      2004年,肯德基产品的全面创新和本土化战略,打破了洋快餐和中式快餐的界限,从而撬动了新的消费市场。对于麦当劳来说,是站在全球的角度来开展中国市场的营销活动,而肯德基在中国的优秀表现,也让它不得不跟进本土化的战略。  谁更中国,或许将是未来两者在中国市
期刊
决战关键:联盟对抗巨头  大战回合:引入舶来品攥起拳头出击  对决进行时:尚需时间考验    自愿连锁VS超市巨鳄:点与阵的较量    自愿连锁能带来管理技术、采购资源和自有品牌方面的规模效应,提升中国中小零售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与国际零售巨头抗衡。  但国内的自愿连锁只是基于采购层面上,在管理、技术、资本层面的合作目前还没能实施。如何把这个舶来品真正在中国的土地上移植成功,还需时间的考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