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现代艺术教育主要向西方学习,并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但艺术设计教育尤其是实践教育仍然存在较多问题。本文通过对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的二类和三类本科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目前实践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突出矛盾,以便为实践教学的改革提供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艺术设计;实践教学;问卷调查;分析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创造性的活动,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体现了艺术和技术的有机融合。在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意设计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更与当地的经济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美国创业界就曾提出“科技立国、设计开路”的口号,我国也大力提倡发展创意产业。在此背景下艺术设计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1 艺术设计教育的特点
所谓艺术设计教育,从狭义上说,就是通过有关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通过艺术设计能力、设计意识的培养,通过艺术设计方法、设计技能的训练,培养具有创新素质与持续性发展潜力、能够胜任艺术设计、创作、教学、研究、生产与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的培养方式。[1]艺术设计教育不同于其他知识型学科,其培养目标并不在于知识的累积,而更多地与生活相关,即希图建立一种于“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的人格教育的基础之上、以现代工业生产和传统工艺美术生产中设计活动的艺术内涵、科学内涵、文化内涵的实现为主线、以人的创造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教育”,其最终目标在于学生创意水平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2 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2.1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起源于欧洲,进入21cn为了适应创意设计的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建设和变革,而这些改革多集中在实践体系的建构上。如设计教育体系较为完备的美国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就提出以市场效应为导向的目标体系,倡导灵活、开放的教学方式。美国的艺术设计学院几乎每个学期都安排“项目设计”即实践课。“项目设计”要求有明确的设计目的和产品定位,可以是模拟项目设计、自由项目设计、真实项目或进行校企合作。学校里设有各种工作室,工作室365天,24小时开放,学生可根据需要随时联系各个工作室进行实践创作。
2.2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有着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为代表的重点院校多是先引入国外的教育理念,再与自身教学实践相结合,建立起各自的设计教育体系。在设计教学中提出“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以期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在具体操作上仍沿用西方的校企合作、建立工作室、建立校办工厂、工坊等方式。在教育思想上,也有很多高校以自身优势为契机,借助优秀的地域文化,提倡设计教育的本土化和民族化。
2.3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增长,培养了一批创意设计人才,但我国教育基础薄弱、人均教育资源匮乏、同时存在资源配置向重点地区和重点院校倾斜、管理效率不高等问题。因此难以享受到政策优势的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的设计教育就暴露出更多问题。尤其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过渡到“大众教育”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在开设艺术设计专业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功利性,只求数量的增长,而不问质量,甚至有些院校在师资、教学空间和教学设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强自开设设计专业。为了弥补学校设备的严重不足,往往采用定岗实习或是将实习生推向社会的简单做法。盲目扩大数量、缺乏调研,导致了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产业需求终端的错位,这些高校并不是很清楚社会产业领域所需人才类型,最后用人单位往往要负担额外的职业教育成本。不仅造成社会教育成本的上升,更加剧了社会对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失望与不信任。
3 普通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调查分析
目前已设置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高职院校除外),大致分为三类:一是重点大学开办的艺术设计专业,二是普通二本院校设置的艺术设计专业,三是三本院校设置的艺术设计专业,这包括民办三本和公办院校所属的独立院校。[2]其中重点大学一般综合实力较强,能获得较多财政支持,师资、生源也比较优质;此次调查主要针对第二、三类,这两类高校软硬件条件均不如第一类,生源质量也比较差,但是数量更为巨大,反应出的问题也更加突出。
3.1 调查样本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对象,是教学效果的直接承载者,学生集中体现了学校教育的成败得失。为了获取学生对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看法,进行了本次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地方普通二类本科和三类本科的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和在校生,涉及视觉传达、环境艺术、工业造型、数码媒体等专业。共发放问卷调查表350份,收回312份,其中已经毕业的111份,在校生201份,无效问卷6份。
3.2 调查分析
3.2.1 实践教学总体效果评价分析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对学校艺术设计实践教育的总体水平评价不高,好评率仅为13.72%,但差评率也仅有12.42%。已毕业学生的被调查组和在校生的评价呈现近似的两头低中间高的正态分布态势,但在校学生选择较差的比率高于已毕业的被调查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在校生对于学校教育的体会更加直接、依赖更多造成的。如表1所示。
这种评价趋势也表现在学生对影响实践教学的因素上,如图2所示,学生认为对实践教学效果影响最大的分别是能最大可能提供实践机会的“工作室/校企合作制”和为艺术设计提供整体教学思路的实践教学理念,分别占到28%和26%。而认为设备起到重要作用的仅占到9%。
3.2.3 现行实践手段评价分析
毕业实习是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最重要的实践手段,是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次学校实践教学,也是耗时最长的一次实践活动,时间通常从大三暑假延续至当年11月。毕业实习制度从教学层面而言主要涉及到四个方面的合作:
(1)学校。目前大多数一般地方高校几乎未对学生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仅从制度上以实习报告试图考察学生的实习效果。
(2)教师。虽然学校会指定相应的毕业实习指导教师,但教师由于和学生时空上的不统一,难以对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与帮助,使指导教师空有其名。
(3)学生。学生基本上是靠自己的实力,像找工作一样自行寻找实习单位,再根据实习单位的安排进行实习,有很多学生由于时间(考研)或能力的限制,未能够取得本专业的设计岗位或者假造实习结果。
(4)实习单位。企业希望利用实习生形成人力资源的有利补充,但企业毕竟是以盈利为目的,更多考虑实习生低廉的人力成本,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利用实习生做些简单重复性的工作,难以促成学生创意能力的有效提升。
图3显示了学生对外出实习的评价,其中持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的几乎各占一半,显示出毕业实习制度对学生个人能力的依赖。即基础知识扎实、能力强、社交面广、甚至综合社会条件更优的学生,更容易获得优质的实践机会,得到更好锻炼。反之,性格内向或社会活动能力弱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更多地体会到挫折感。这与教育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
4 结论
通过以上我们不难看出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对当前艺术设计实践教育的不满与期待,这种期待将是教育者前进的动力与方向。通过调查我们应意识到硬件条件的建设只是一个方面,软实力的提升才能触及艺术设计实践教育的本质,我们不仅应考虑艺术设计实践方式、方法的改革,更应该将艺术设计实践作为一个整体,建立完整的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吕屏.广西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5).
[2]张红颖,张宗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同质化与特色
化[J].
关键词:艺术设计;实践教学;问卷调查;分析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创造性的活动,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体现了艺术和技术的有机融合。在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意设计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更与当地的经济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美国创业界就曾提出“科技立国、设计开路”的口号,我国也大力提倡发展创意产业。在此背景下艺术设计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1 艺术设计教育的特点
所谓艺术设计教育,从狭义上说,就是通过有关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通过艺术设计能力、设计意识的培养,通过艺术设计方法、设计技能的训练,培养具有创新素质与持续性发展潜力、能够胜任艺术设计、创作、教学、研究、生产与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的培养方式。[1]艺术设计教育不同于其他知识型学科,其培养目标并不在于知识的累积,而更多地与生活相关,即希图建立一种于“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的人格教育的基础之上、以现代工业生产和传统工艺美术生产中设计活动的艺术内涵、科学内涵、文化内涵的实现为主线、以人的创造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教育”,其最终目标在于学生创意水平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2 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2.1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起源于欧洲,进入21cn为了适应创意设计的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建设和变革,而这些改革多集中在实践体系的建构上。如设计教育体系较为完备的美国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就提出以市场效应为导向的目标体系,倡导灵活、开放的教学方式。美国的艺术设计学院几乎每个学期都安排“项目设计”即实践课。“项目设计”要求有明确的设计目的和产品定位,可以是模拟项目设计、自由项目设计、真实项目或进行校企合作。学校里设有各种工作室,工作室365天,24小时开放,学生可根据需要随时联系各个工作室进行实践创作。
2.2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有着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为代表的重点院校多是先引入国外的教育理念,再与自身教学实践相结合,建立起各自的设计教育体系。在设计教学中提出“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以期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在具体操作上仍沿用西方的校企合作、建立工作室、建立校办工厂、工坊等方式。在教育思想上,也有很多高校以自身优势为契机,借助优秀的地域文化,提倡设计教育的本土化和民族化。
2.3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增长,培养了一批创意设计人才,但我国教育基础薄弱、人均教育资源匮乏、同时存在资源配置向重点地区和重点院校倾斜、管理效率不高等问题。因此难以享受到政策优势的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的设计教育就暴露出更多问题。尤其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过渡到“大众教育”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在开设艺术设计专业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功利性,只求数量的增长,而不问质量,甚至有些院校在师资、教学空间和教学设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强自开设设计专业。为了弥补学校设备的严重不足,往往采用定岗实习或是将实习生推向社会的简单做法。盲目扩大数量、缺乏调研,导致了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产业需求终端的错位,这些高校并不是很清楚社会产业领域所需人才类型,最后用人单位往往要负担额外的职业教育成本。不仅造成社会教育成本的上升,更加剧了社会对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失望与不信任。
3 普通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调查分析
目前已设置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高职院校除外),大致分为三类:一是重点大学开办的艺术设计专业,二是普通二本院校设置的艺术设计专业,三是三本院校设置的艺术设计专业,这包括民办三本和公办院校所属的独立院校。[2]其中重点大学一般综合实力较强,能获得较多财政支持,师资、生源也比较优质;此次调查主要针对第二、三类,这两类高校软硬件条件均不如第一类,生源质量也比较差,但是数量更为巨大,反应出的问题也更加突出。
3.1 调查样本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对象,是教学效果的直接承载者,学生集中体现了学校教育的成败得失。为了获取学生对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看法,进行了本次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地方普通二类本科和三类本科的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和在校生,涉及视觉传达、环境艺术、工业造型、数码媒体等专业。共发放问卷调查表350份,收回312份,其中已经毕业的111份,在校生201份,无效问卷6份。
3.2 调查分析
3.2.1 实践教学总体效果评价分析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对学校艺术设计实践教育的总体水平评价不高,好评率仅为13.72%,但差评率也仅有12.42%。已毕业学生的被调查组和在校生的评价呈现近似的两头低中间高的正态分布态势,但在校学生选择较差的比率高于已毕业的被调查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在校生对于学校教育的体会更加直接、依赖更多造成的。如表1所示。
这种评价趋势也表现在学生对影响实践教学的因素上,如图2所示,学生认为对实践教学效果影响最大的分别是能最大可能提供实践机会的“工作室/校企合作制”和为艺术设计提供整体教学思路的实践教学理念,分别占到28%和26%。而认为设备起到重要作用的仅占到9%。
3.2.3 现行实践手段评价分析
毕业实习是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最重要的实践手段,是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次学校实践教学,也是耗时最长的一次实践活动,时间通常从大三暑假延续至当年11月。毕业实习制度从教学层面而言主要涉及到四个方面的合作:
(1)学校。目前大多数一般地方高校几乎未对学生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仅从制度上以实习报告试图考察学生的实习效果。
(2)教师。虽然学校会指定相应的毕业实习指导教师,但教师由于和学生时空上的不统一,难以对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与帮助,使指导教师空有其名。
(3)学生。学生基本上是靠自己的实力,像找工作一样自行寻找实习单位,再根据实习单位的安排进行实习,有很多学生由于时间(考研)或能力的限制,未能够取得本专业的设计岗位或者假造实习结果。
(4)实习单位。企业希望利用实习生形成人力资源的有利补充,但企业毕竟是以盈利为目的,更多考虑实习生低廉的人力成本,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利用实习生做些简单重复性的工作,难以促成学生创意能力的有效提升。
图3显示了学生对外出实习的评价,其中持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的几乎各占一半,显示出毕业实习制度对学生个人能力的依赖。即基础知识扎实、能力强、社交面广、甚至综合社会条件更优的学生,更容易获得优质的实践机会,得到更好锻炼。反之,性格内向或社会活动能力弱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更多地体会到挫折感。这与教育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
4 结论
通过以上我们不难看出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对当前艺术设计实践教育的不满与期待,这种期待将是教育者前进的动力与方向。通过调查我们应意识到硬件条件的建设只是一个方面,软实力的提升才能触及艺术设计实践教育的本质,我们不仅应考虑艺术设计实践方式、方法的改革,更应该将艺术设计实践作为一个整体,建立完整的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吕屏.广西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5).
[2]张红颖,张宗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同质化与特色
化[J].